作者序
十年前還在北政國中時,身為國文科領域召集人的我,必須協助當時身為教學組長的詹馨怡老師處理優良學校的資料彙整。我們將當時用心做的閱讀課程教材集結成一個個資料夾,作為北政閱讀教育的成果。然而在評選當天,身為委員之一的黃淑馨校長看了我們閱讀教育資料後,問了一句很關鍵的話:「可以看出你們想讓孩子閱讀更多東西,不過你們有教孩子怎麼讀嗎?」當時對北政閱讀課程信心滿滿的我和馨怡老師兩人,當場楞在現場,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後來,馨怡老師默默地對我說:「嗯,對啊,這真是一個好問題,不過,到底要怎麼教孩子『閱讀』?」
這或許是埋下我轉向閱讀教育的一個起點,從此之後,這句話好像埋在我和馨怡老師心中,我們開始從不同的路徑去研究「閱讀怎麼教」。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原因讓我積極轉向。因為北政是間小校,老師必須跨年級教,所以我在北政的五年中,竟有連續四年在協助九年級生應考。在這個協助孩子應考的過程中,我發現大考的主要目標早就定調在「閱讀理解能力」中了。在一年一年這樣的經歷,我越來越不能接受自己在講台上跟孩子們說:「這題很重要喔!這種題目會考。」但我心裡知道這種題目在大考中不太可能出現。當我發現自己教了三年的東西竟然都不太會出現在大考中,我開始尋找新的教學目標和方向。
經歷這些思考和歷程,我發現「閱讀理解能力」乃至「閱讀素養」本應是國文一科的首要任務。如果我們在教育現場能致力於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不但能奠定孩子應試的能力,更能培養孩子足以面對未來任何改變、讓自己終生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在學校的後兩年實驗出有效的閱讀理解教學技巧後,便走向坊間,開始我的讀寫教育之路。
因為後來的讀寫教學經驗,我也常進學校向老師們分享何謂「素養導向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然而無論如何,我仍舊知道老師們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心力在額外的課程上面,因此我研發了許多能夠有效融入課程中的教學方法,其中之一便是這套運用會考試題來訓練孩子們閱讀理解能力,甚至寫作表達能力的教學模式。
其實這個概念也非我草創,這是我在景興國中任教時,景興國中的國文名師蕭千金老師給我的概念。她當時對我說:「我跟妳說喔,幫九年級準備考試時,我就用一招:我把會考題目變成問答題,放在聯絡簿裡給他們練習回答,就這樣,超有效果!」到底多有效果,需要交給千金老師說,但她手下任教班的國文成績的確亮眼得驚人,而她這句話也開啟了我的這個想法。
在我幾年的閱讀教學之下,我自然知道這種做法有效的原理原則,然而無論我跟別人說可以這麼做,還是很少有老師可以照做。於是我想:「這樣吧,既然知道這的確是個可行的方式,不如我幫老師們直接把會考題變成問答題,讓老師們有教材可以直接操作,而我只要把其中的教學原理和其心法和老師講解清楚便行,如此一來,老師們應該就有機會循著這個方法好好前進了吧?」
於是,我開始將會考題一一出成問答題,再融合我的整套閱讀教學原理,變成一個一個步驟告訴老師們可以怎麼做,從教學工作坊到一個一個研習,最後,再到這本書,期待能讓這套有用的方法展現到更多人面前,讓更多孩子運用更少的時間、更少的心力,進行精緻而有效的學習,真正的培養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表達能力,養成正確的思考技巧,乃至培養出自己的閱讀素養。
在我這些年於坊間的閱讀教學中,在在見證著,其實所花的時間心力未必要很多,只要能循著正確的方式、好的教材反覆練習,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力是可以被快速地培養起來的。在我小三至小六的閱讀理解班中,許多來上課的孩子都是抓不到重點的孩子,但在十堂兩個小時的課程中,他們的進步多半會讓家長、孩子自己都感受得到,許多孩子甚至因為閱讀理解能力的增加,讓他對閱讀更有自信心也更有興趣,開始進入喜歡閱讀的世界。然而孩子如果能在國小時即時奠定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基礎是最好的,如若不行,進入到國中又有什麼補救之方呢?
就我看來,這本書所提供的一切就是良好的解方,一面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述能力,一面培養孩子的應試能力,讓孩子有足夠的能力足以應付會考以致學測、指考。只要開始,就永遠不算遲。前進的過程或許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堅持下去,真正掌握了閱讀理解的思考方式,未來無論是閱讀、理解,以至多元深入思考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孩子們,請出發吧!學習仍須靠自己,接下來的路,請你為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