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Vos parents ne sont plus vos parents. Les clés pour réajuster la relation avec ses parents à l’âge adulte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成年之後,我們是否還能和自己的父母維持一段恰當而美好的關係?
  是哪些傳統的舊有觀念,阻礙了我們跟父母的良性發展?
  我們要如何調適那種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滋味?
  要怎麼樣從被牢牢禁錮的親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發展更平和的親子關係、人際關係,
  並成熟、健康地教養下一代。

  ★法國法雅客Fnac和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近5顆星評價!
  ★法語國家廣播、Podcast爭相討論的親子話題。
  ★每個曾經是小孩的你,和現在為人父母的你,必讀的大人心理學!
  ★18到99歲都適用的「內在小孩心法」,有效改善和父母相處、自處之難題。

  你的父母已經不再是你的父母了。或許,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無法想像。我的父母永遠都是我的父母啊!然而,父母不再擔任親職角色這樣簡單的想法,其實會讓很多人鬆一口氣,而放下心中的重擔。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在和父母相處時,都在忍受一種既複雜又模糊的親子關係,但或許,當我們把他們看作是我們的「前父母」,狀態就會完全不同。試想,當成年後的你,若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一段有別以往的親職關係,那會是怎樣的關係呢?

  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讓你能從中獲得如何釋懷舊有的親子關係的祕訣,與父母分享你的真實內在,並建立一個更成熟、平和的新同盟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是針對所有遇到和自己父母複雜親子關係的成年人而寫。兩位作者累積三十年的臨床諮商經驗,察覺到家庭失能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個人跟父母關係的失調,並提供了兩大方向分析探討:

  一、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二、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平共處。

  融合榮格個體化過程的個人成長理論和「內在小孩心法」,作者提出了將自己的父母視為「前任」的概念,來審視自己和父母之間最真實的關係。「前父母 / 前小孩」的關係,不僅是一個斷開過去羈絆的契機,同時也解鎖了更多親子關係的可能性。以往的社會規範裡,父母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當成照顧對象,無條件地供應兒女需求;而敏感而真實的孩童,從人格發展階段便開始學習社會化、認知權力,進而隱藏自己的本我去順應父母的期待,維穩家庭系統。誠如安多菲治療師所說,「小孩才是家庭系統裡看得最清楚的專家」。

  作者主張,每個人都有權力拒絕(或接受)上一輩所傳承予我們既有家庭的義務與規範。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虧欠誰,不應該將親情債和愧疚感加諸在任何人身上,包括:父母、自己、及下一代子女。而這種欠債的負面觀感,更是影響我們生命發展(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以及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使我們不能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貌。若是能夠寬恕自己、傾聽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便能為自己在前親子關係裡的童年創傷提供一個癒合的解方,進而有機會建立一種新的盟友關係。

  本書所提供的真實案例大多介於20歲到70歲之間,如此看來,親子關係的難題其實並不侷限於為人父母的大人們,而是家庭三個世代的共同課題。這對於華人社會家庭關係如此緊密的我們來說,絕對是一本新穎的心理治療參考書。

法國亞馬遜★★★★★五顆星書評摘要

  ◎市面上很少有談論成年人和自己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書籍。這本心理治療專家所撰寫的「內在小孩」專書,寫給所有想要重整自己跟父母的關係,或是已經為人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成年人。

  ◎內心一大衝擊!作者明確地描述,在我面對父母時所感受過最深沉卻從不敢承認的無奈。

  ◎這是一本少數能夠改變人生的書!

  ◎這本書幫助我從親子關係的義務中解放,讓我重整什麼是人生必須和不必要的愧疚感,並且更自在地投入和父母關係中。

  ◎推薦給所有想要脫離父母眼中「永遠小孩」角色的讀者,堂堂正正地做一個有生命力的大人。

  ◎這本書在我最需要調適親子關係的時刻出現,這會是給所有新手爸媽最好的參考書。

  ◎很實在的一本書,書中紮實的解釋與分析,一直都是以實用為目標。雖然舉的都是不同情境的例子,但我也感同身受。

  ◎謝謝這本書!我感受到我正在脫離那個摧殘我的人生、我和家人關係的舊有觀念。

  ◎這絕對不是憑空說教,而是實際親子關係的救星!

專業推薦

  吳曉樂 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盧駿逸 獨立教育工作者
  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畫序)

  「有個朋友曾經對我說,她的媽媽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媽媽。所以她們目前母女關係融洽,更像閨蜜,而不是親子。如果她堅持以「母親」的形象看待媽媽,那兒時的陰影會屏蔽掉母女關係的其他可能性。我希望讀者能藉著這本書,給自己一個機會,能在走向和諧的關係裡療癒自己。」——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這也是我親身的生命經驗,與父母親關係好轉的關鍵之一,就是不要把他們當成父母親。自己要脫離永恆小孩的角色,還有將父母回歸人性化,把心中的理想父母期待拿下來,認知到他們就是「人」,都在學習及成長的過程,只是有快有慢。過程中總有衝撞,然而如同本書所說,沒有奇蹟解方,建立新的關係認知,才是可行的方向。」——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麗- 法蘭絲 巴雷‧ 迪‧ 寇克侯蒙(Marie-France Ballet de Coquereaumont)

艾曼紐 巴雷‧ 迪‧ 寇克侯蒙(Emmanuel Ballet de Coquereaumont)


  受榮格學派啟發的心理治療師夫妻檔。和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以及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之著作探討的「內在小孩」理論屬同一派。夫妻自1990年成為法國廣泛認可的「內在小孩」理論專家,專治情侶、夫妻以及家庭關係問題。

  身為「內在小孩心法」(Méthode Cœur d’enfant®)創辦者,其著作已有多國語言翻譯出版,尤其是兩本由 Editions Eyrolles 出版的著作: 《我不再害怕不安》(J’arrête d’avoir peur ! ) 和 《不再當壞戀人》( J’arrête d’être mal dans mon couple ! )。

  擁有長達三十年的臨床經驗,兩位作者透過原創的心法,有效幫助了上千位20-70歲的成年人了解自己親子關係的癥結點 。

譯者簡介

黃翎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瑞士洛桑大學藝術史碩士。旅居法、瑞士法語區,走跳於漢字與拉丁字母字裡行間。
  敬請賜教:lingkohg@gmail.com
 
 

目錄

好評推薦
序言     
 
第一部分違抗既定秩序
第一章 成人的父母不存在
關係枷鎖       
都是為你好!       
親職的混淆  
第二章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家庭真可愛   
《草原小屋》     
造人工廠       
聖誕老人(有時)有點渣  
第三章 父母的有效任期   
永恆親情債   
親情中的愛   
鬆開的羈絆   
 
第二部分   TO BE OR NOT TO BE……父母眼中的永遠小孩
第四章 過不去的過往
永遠的順應型小孩
內在小孩的自我催眠經驗
生存與自我保護策略
第五章 幼兒化成人   
迴圈牢籠
永恆小孩的依賴
成人幼兒化三要素
皺摺關係
第六章 親職化的成人
不可能任務   
永恆小孩的幾種面向   
忠誠關係       
 
第三部分   建立前親子新聯盟
第七章 內在成人的甦醒    
熱愛、失去,然後成長       
拯救內在小孩       
成為自己的最佳盟友  
第八章 親情狀態的各種牽絆    
從親子關係到本體關係的羈絆   
重新人性化自己的父母       
結盟新守則  
第九章 父母職責尾聲
關係重整       
親職的尾聲   
公正原則       
同等尊嚴原則      
結語     
致謝     
參考書目     
 
 



  提醒大家,我們自己和自身的關係,比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更加親密。唯有超脫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才能讓我們和自身有所連結。即使父母曾經在我們小小的童年時期無條件的付出,我們仍要拿回一項最寶貴的權力—一種自由、一種獨立思考的力量。—艾立克. 比內( Eric Binet )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不僅令人震撼到難以想像,也會讓人陷進一種矛盾的情緒裡。有的人會排斥這種荒謬的想法,有的人會感到被冒犯⋯⋯然而越來越多人,在單純地回想自己的親子關係時,假設自己不再把自己的父母當成父母看待,便同時能感受到一種真切的釋懷感。即使這樣的想法令人感到不自在,卻是根本的事實。

  因為這個觀念,實在無法用「令人愉悅」來形容,但這樣的新思維,卻開啟了一種新的道路—就關係、忠誠、責任、自由的層面來說,雖然親子關係之間仍有許多藕斷絲連,但也確實能帶領我們去實踐一種至今仍僅有少數人體驗過的真正和解。

  成年人和自己前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既敏感又複雜,也很少被談論的議題。市面上一些關於這類議題的書籍,常常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而僅停留在表面上的見解。現今以成人的角度重新質疑父母職責的作法,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因為在法國社會裡,猶太教、基督教的宗教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例如在聖經的第四戒律裡,告訴我們要「孝敬你的父親和母親」。這樣的觀念深植於大部分人的心中,甚至伴隨著近似威脅的語意:「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自一九九〇年起,我們透過心理諮商,陪伴了許多個人、情侶和家庭,幫助他們在成年時期,從觀念固著又痛苦的親職關係,或是從有害的依附關係源頭中,擺脫了束縛,並且導向一種新的、跨世代的人際關係。這種新的諮商形式,我們稱之為「內在小孩心法」,在心理學中是非常核心卻仍顯少被提及,甚至被誤解的一種治療方法。

  儘管一直以來,我們都有類似這種自己詰問自己的治療方法,但精神分析師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卻是最早掀起革命、捍衛所有成人內在小孩的創始者。在她的療程中,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方法來重建自己的生平,特別還必須要以內在小孩視野的情緒感知來感受世界。例如透過回憶,以主觀來重新建構過往的經驗之外,身體也會保留許多從童年時期就留下來的那些有芥蒂的記憶。只要成年人沒有向他的內在小孩提出新的情緒以及情感回應,那麼這位成人就會持續對他的養育者餵養一種幼兒的依賴關係。他也會一直對自己反覆訴說著一個和自己真實感知相去甚遠的故事版本。持續留存令他反覆受傷的依賴關係,使他無法和現狀切割,也無法重新定位自我,更無法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中獲得自由(s’épanouir)。

  我們在心理諮商的經驗裡,很容易看到父母在說教時,拿出一套幾乎和宗教信仰混淆的「既有公理」作為說詞,跟孩子站在互為對立的情形。大致上來說,當成年人重新和自己連結,以及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之後,會以內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件事情。他會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主要對話者,並且和自己交織出新的連結,成為自己的盟友,同時也穩固自己的成年狀態。如此一來,成人就能放下父母加諸於身上的父母職責。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種促使自己和前父母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途徑。

  本書的主軸,為釐清自己內在小孩在關係情境中各個層面的構成要素。市面上有很多著作的首要目的,是鼓勵「前小孩」去顧慮到自己父母的過往,而不去重視自己年幼的過去。這些過時的想法,特別強調大家得去理解父母和他的生命故事,更糟糕的,是勸導小孩要原諒自己的父母。

  以上這些想法都有一種共同的缺失:那就是不惜任何代價去維持一種對父母有利,卻對孩子不利的既有公理。這是一種不對稱、有階級差異的親子關係。這些想法,很明顯的是在否定許多人為了改變而付出的努力。世界上有許多人,對於小孩角色、父母職責以及家庭的既有概念從不加以懷疑,而做孩子的總是遭受指責的一方,只因為他勇敢地捍衛自己不被他人接受的言行,使他的存在本質遭到否定。然後把父母不當的行為解釋為是對孩子的保護,為了使父母有台階可下。當然若是將所有的錯都怪到父母身上也不太合理,這樣一來便無法讓前父母和前小孩各自承擔彼此該負的責任。所以在本書中,我們將試圖提供給讀者一套清晰有理的論述。

  本書會優先談到對於前小孩的一些關鍵論述,讓那些長久以來不被重視的「成年人的親子問題」的視角得以重建。目前已經有太多父母因為沒有獲得適時的援助,而對正在經歷捨棄自己父母角色的過程感到痛苦。所以本書中,也會進一步提供能夠順利結束親職關係的方法與途徑。

  那些在你的童年和父母的關係之間從未存在過的事物,我們並不會期望你今天或明天就去處理它;而那些在親子關係中沒有成功達成的狀態也已經永遠逝去。孩子啊,你使自己適應了許許多多親子、家庭、社會的羈絆,乃至於文化上的束縛,僅僅是為了擁有存在感以及被愛的感受。這樣的過度適應,也會是每個人塑造自我的必經之路。站在已經成長為大人的此刻,來釐清自己和前父母的關係,會為你帶來放下過往的契機。就好像終於能夠鬆開一個深沉水底已久的船錨,並朝向你難以想像、令人期待的新目的地航行而去。

  本書並不企求能概括親子關係的所有情況,或是闡述一種真理的普世性。因為縱使許多家庭的境況都很相似,其中仍有許多複雜之處。三十餘年來我們診療過上千人,觀察到許多人因為人際關係上的折磨,而造成精神失能。我們會在此探究這些原因,向讀者們揭示一些跟自己父母有關連的癥結點,並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向。我們所提供的並非唯一的真理,而只是單純地就一些綜合分析,以及心理治療的執業經驗裡所得到的有效建議,來和讀者們分享。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所以,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本書的第一部分「違抗既定秩序」,將會引領去你質疑那些阻礙個人心理健康發展與人際關係發展的跡象。人類天生就有逃離衝突或跳脫痛苦現實的本能,以求自己的原生家庭體系能維持現狀。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再來,本書的第二部分「To be or not to be, 父母眼中的永遠小孩」,能夠使你辨認出親子關係障礙的徵兆。隨著本篇提及的實際案例,個人的或是家族中的經歷陳述,一段健康的「前親子關係」的樣貌會逐漸清晰。每個家庭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對策,去發展一套實用的自處模式。

  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建立前親子新聯盟」,將為你描繪一種全新的親子相處模式範例。我們會依循一些有利於鞏固新同盟關係的線索,來支撐這樣的相處模式。而在這樣的建構裡,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637995
  • 叢書系列:文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成人的父母不存在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關係枷鎖
 
在心理治療方面,雖然處理成年後親子關係的作者屈指可數,但是他們的研究方法,為這個議題的反思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這也是我們會撰寫本書的原因。憑藉著三十年來無數的心理治療經驗,以及有鑑於其他心理學言論的不一致,我們執筆來分享執業的經驗與觀點。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在她最新一本著作中強調:「討論親職(fonction parentale)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在這裡,作者並沒有確切說明是哪些「雖常見、卻無法言喻的感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新會員獨享】3.8~4.7加入會員輸入指定通關密語抽入會好禮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