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花東,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複雜,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那幅畫。」就像原住民歌手巴奈與那布共同吟唱《流浪記》這首歌一樣,當世界變得紛擾複雜,每個人心中,都還是保有一幅最純淨美好的畫,花東渾然天成的大自然環境與厚實的人文底蘊,就是我心底裡的那幅畫。
50幾年前在花蓮當兵,開始我與東台灣的緣分。平常日的黃昏,我會一個人徜徉在海邊,聽著海浪拍打著七星潭碎石的聲音;或是獨自從長春祠走到天祥,感受獨行時的寧靜與自得。即使後來離開很久,在都市闖蕩、走訪國際各城市,這一路上對花東一直有很深刻的念想,花東在我心中始終有一塊特別深刻、屬於它的位子。
當我開始接觸推廣台灣觀光的工作,邀請原住民藝術家,到世界各地分享台灣文化,從推展過程中,感受到原住民在詮釋台灣新文化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加深了我對花東文化及美好事物保存的使命感,看見且感受到與一般觀光客不同視角的花東圖像,激起想要捍衛這片土地的心情。但面對時代的衝擊,花東那份無可取代的文化逐漸消逝,有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內心呼喚,默默地告訴我自己,當有一天可以放下商務工作時,我將把餘生奉獻在花東這塊土地上。
2007年,我邀請了一群媒體及藝文界的好友,進行了以台東為起點、一路往北走的花東慢遊團,最初的願望是找一所廢棄學校,連結我與藝文界的人脈,辦一個以凸顯花東原住民特色的魔法學校,沒想到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台東,像是再次對我深深地呼喚,促使我直接進入災區實地了解,沉思許久,危機就是轉機,因此下定決心成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在我身邊有一群夥伴,長期持續關注台東,讓我有幸可以一路看著台東的改變,譬如鐵花村音樂聚落、東河鄉阿美族編織藝術家龍惠媚的棉麻屋、成功鎮比西里岸、長濱鄉特色民宿與無菜單料理、池上穀倉藝術館等蓬勃發展,當然,每年在鹿野高台舉辦的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也是改變過程中一項指標,是讓大家看到台東的重要國際活動。
歷年來,我參與過很多國際活動,我認為有些活動是包裝過程中的手段,但最終目的應該是走出自己的人文特色及永續經營的路徑。熱氣球節就是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手段,迄今十年有成,也的確擴大了讓更多國、內外旅人認識花東的美好,隨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值此熱鬧炫麗轉趨平靜的當下,或許正是我們應思考台東未來該走向何處的時機?台東人才如何帶著自身的文化認同,與國際發展兼容並蓄,如何邁向永續,將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面對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我們,猶如一位裁縫師,面對同一塊布料,當使用不同剪裁方式、打樣手法,甚至不同定位的思考,就會決定了一件服裝的不同價值。願我們用更珍惜的心伴護著她,成為台灣永遠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