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战后日本文学的侵华叙事研究(簡體版)(POD)

战后日本文学的侵华叙事研究(簡體版)(POD)

  • 定價:550
  • 優惠價:9552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9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书发掘考察战后日本关涉日据台湾历史空间的文学书写、关涉伪满殖民地历史空间的文学书写,以及关涉全面侵华战争的文学书写,以此呈现战后日本对近代侵华历史认知的一个侧面。

  本书主要运用文学文本研究“整体细读"和“文史互证"的理论方法,对战后不同时期日本文学家创作的三十余部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讨论了这些文本在日本近代侵华历史片段的书写上既有对历史真相的隐瞒、曲笔和改篡,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认同、对战争侵略性质的淡化和粉饰,同时也有对历史真相的揭露、对近代日本国家侵略罪行的揭发与反省等多重叙事策略,进而对文本叙事策略折射出的历史认知做出了评价。

  本书描述了战后日本关于近代侵华历史认知的复杂情态,并从战后不同时期日本国内外复杂的历史语境、写作者的不同身份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战后日本多重复杂的历史观表达的成因,并且提出针对当今日本历史认知的“风蚀”现象,从文学研究领域对揭露历史真相的文学文本给予足够关注,确认和加强中日两国存在或曾达成的历史共识是必要的。

本書特色

  ★廈門大學副教授馬英萍,針對近代日本文學關於二戰的侵華敘述及反思作深入認識、探討及反省。
  ★從文學文本揭露歷史真相,折射出作者的情感認知,在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對文本做出評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马英萍(1973-)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文学博士。

  现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代表作有论文《台湾“雾社事件"的日本文学书写——战后至今的文本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11月);《台湾日本兵问题之史料挖掘与文化省思研究》(载《台湾研究》,2014年8月)等。

  参与合作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跨语与跨境:帝国日本、殖民地台湾与伪满洲国文学圈研究(1937-1945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海峡两岸历史文化教育中相互认知、表述、态度及影响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战后日本关于侵华战争的文学书写及多元史观研究”。
 
 

目錄

引言
 问题发端
 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
 意义、创新与局限

壹、日据台湾篇--“雾社事件”的重述与重构
 第一章 重提“雾社事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本《蕃歌》与《雾社》
   第一节 战后首部“雾社事件”题材小说《蕃歌》
   第二节 《雾社》中的事件重述
   第三节 “雾社事件”的重提与战后日本的出发点
 第二章 虚构的“秘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本《马赫坡社日志》
   第一节 《马赫坡日志》的事件架构与认知体现
   第二节 战后日本的自信恢复与《马赫坡日志》
 第三章 向历史真相切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本《赛德克.泰雅的叛乱》
   第一节 《赛德克.泰雅的叛乱》中的事件重述与史实观照
   第二节 校园斗争与反越战语境中的《赛德克.泰雅的叛乱》
 第四章 真相的异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本《太阳已落山》
   第一节 《太阳已落山》的认识论框架与事件重述
   第二节 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日本与《太阳已落山》的产生
 第五章 昭和史中的再定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本《雾与炎》
   第一节 《雾与炎》中后殖民式的事件重述
   第二节 海湾战争语境与《雾与炎》
 第六章 战后日本的“雾社事件”叙事
   第一节 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交叠--二十一世纪的文本《过于野蛮的》
   第二节 战后日本文学的“雾社事件”叙事特点

贰、伪满殖民地篇--战后日本的伪满历史像
 第一章 劳工受难的历史证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本《张德义》
   第一节 《张德义》的伪满劳工叙事
   第二节 伪满殖民地言说真空状态中的《张德义》
 第二章 复调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多部文本
   第一节 《战争和人》的昭和侵略扩张史视域与伪满叙事
   第二节 《男色》《国旗》中伪满殖民地体验者的自我陈说
   第三节 多种伪满叙事方式的语境及成因
 第三章 女性视角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本《关于满洲往来》
   第一节 《关于满洲往来》中的伪满殖民地与日本女性
   第二节 《关于满洲往来》的生成语境与同时代文本
 第四章 从移民到遣返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本《朱夏》
   第一节 《朱夏》的日本移民叙事
   第二节 移民史言说中的《朱夏》
 第五章 不在场作家的伪满叙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本《奇鸟行状录》
   第一节 《奇鸟》的魔幻手法及政治隐喻
   第二节 海湾战争语境中的《奇鸟》

叁、全面侵华战争篇--战场叙事与战争记忆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侵华战争言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多文本初现
   第一节 《肉体的恶魔》中的战场恋情
   第二节 《审判》中的犯罪体验及反省
   第三节 《脱出》中的战场生死观
   第四节 战后初期侵华战争题材小说的叙事特点
 第二章 日军恶行的多重告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多文本涌现
   第一节 《战场的脸》文本群中战场体验者的证言
   第二节 《拄双拐的男人》的侵华罪行记忆唤起
   第三节 关涉侵华战争文学的涌现与“政治的十年”
 第三章 多视角的侵华战争言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复数文本
   第一节 《地雷原》《山上阵地》中的投诚日本兵
   第二节 《战争和人》中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第三节 战后二十年前后侵华战争文学的叙事语境
 第四章 受害者声音的记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本《中国之旅》
   第一节 《中国之旅》对日本暴行的揭发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语境下的《中国之旅》
 第五章 衰微的战争记忆言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少量文本
   第一节 《等马来》的军马追忆
   第二节 《石屋之音》的战死者追愐
   第三节 政治总决算与昭和终焉语境下的战争叙事特点
 第六章 侵华战争记忆的再唤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本《奇鸟行状录》
   第一节 《奇鸟》的侵华战争历史言说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语境与《奇鸟》
 第七章 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再编--二十一世纪的文本集《中日战争》
   第一节 文集选篇之《蝙蝠》--中方缺席的战争叙事
   第二节 文集选篇之《军犬一等兵》--模糊的战争像
   第三节 《中日战争》文集中的“轻战争文学”

结语 战后日本侵华叙事中的多元史观
 多元的历史认知出发点
 多元的写作者身分
 战后复杂的历史语境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日文文献
 网络数据库
 

引言

  ○问题发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关于近代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一直受到我国学界及一般民众的普遍关心。1982 年,日本文部省要求高中历史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而引起包括中方在内的亚洲邻国的关注和警惕。1996 年,日本右翼知识分子组成“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发表一系列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2001 年,由日本右翼文化人组成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通过了文部省审核。2001 年至2006 年,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六年以首相身分公开参拜靖国神社。2015 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发表了“战后七十年讲话”。在此次讲话中,安倍并沒有直接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道歉,而是称“日俄战争鼓舞了殖民地统治下的亚洲和非洲人们”,称“我国已经对那场战争中的行为多次表达了深刻反省和誠恳道歉”,并称“现在日本战后出生的一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我们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继续背负谢罪的宿命。”在整篇讲话中,安倍沒有明确承认日本曾经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只是暧昧地表达由于日本试图以武力解決经济危机带来的外交、经济困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走上了战争的道路”。“侵略”一词仅在讲话中出现一次,原文是“事变、侵略、战争。我们再也不应该用任何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決国际争端的手段。”由于本句“侵略”一词缺少相对应的主语,因此并不明确指涉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历史,也不涉及反省和谢罪。总之,安倍首相“战后七十年讲话”虽然继承了历代內阁讲话的模式,但实质上反映出的历史观倾向十分暧昧。这些事件的发生令国內舆论界认为日本对侵略的历史沒有认识、沒有反省。

  笔者认为在讨论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时,不应该将问题平面化。首先,在战后七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对侵略的历史是否有过反省?其次,日本近代对亚洲邻国实施侵略的时间较长,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经历了十五年,若从占领我国台湾开始算起,到日本战败則有五十年,这期间除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和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外,作为战争的延续还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因此,日本对侵略的历史认识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中国学者而言,战后日本如何看待对中国的侵略历史是更值得关切的问题。另外,战后日本对侵华历史的反省是否发生过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呈现怎样的反省角度和深度?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研究者,笔者试图发掘战后日本文学中关涉侵华历史的文本(以小说,即虚构文学为主),通过分析文学文本中侵华历史的敘事策略考察战后日本文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而呈现战后日本对侵华历史认识的重要侧面,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范围

  2017 年,教育部对我国抗日战争的时间给出新定义,将过去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计算的“八年抗战”改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的“十四年抗战”。在此之前,台湾学者戴国辉曾经提出,日本对其军国主义反省的根源应该追溯到甲午战争,日本应对台湾的殖民过程加以正确定位。大陆学者张泉在论及近代中国被殖民的历史时也指出,台湾/“满洲国”/沦陷区是近代日本在中国建立的三种不同的殖民政体统治模式。可见,在讨论日本侵华的历史问题时,有必要将日据台湾的历史考虑进去。故此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日据台湾篇”、“伪满殖民地篇”、“全面侵华战争篇”三个部分,分別对战后日本出现的三类不同题材的文学文本进行发掘和讨论。少量长篇文本由于敘事规模宏大,在时间及空间上存在不同题材间的跨越和交叉,笔者酌情进行了分別讨论。

  ○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文本是战后日本七十年来出现的关涉侵华历史的文学文本,即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后至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2015 年之间的此类文本。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文本题材包括上述三种类型,因此涉及的文本数量也较多。笔者发掘、收集、讨论了战后日本的二十余位作者的三十余部文本,研究范围尽量做到全面。在论及到的作者和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为止尚未受到中日两国学界的关注,但这些文本承载著日本侵华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对这些文本的发掘、分析和评价是国內日本战后文学研究的一个创新。

  由于本课题为文学领域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文本,主要是小说类(虛构文学),因此笔者本著立足于文本的原則,在对每一部文本进行细读的基础上解明文本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折射出的作者的情感认识,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出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我国学者申丹提出的“整体细读”的敘事学及文体学方法论,和我国近代以来陈寅恪等人提倡的“文史互证”的方法论。另外,由于本课题研究涉及的文本较多,文本敘事手法不仅因作者写作风格而异,而且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具有独自发展规律的艺术门类,小说(虛构文学)的创作也衍生出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因此本课题研究不拘泥于特定的研究方法,而根据具体文本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理论,包括后殖民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此处的理论是作为文本解读的方法工具),以及考据学的一些方法。笔者认为关涉侵华历史的文学文本是对历史的言说,是关于历史的言语操作,因此在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时应注重“文史互证”,力图从实证出发得出对文本的客观评价,避免妄下结论。将文本分析与历史语境结合的研究方法虽然不是文学研究的新方法,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掘出新史料,并通过实证的新发现对文本做出重新评价,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新颖之处。

  ○意义、创新与局限

  本课题研究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侵华历史的文学书写,在此基础上呈现战后日本对侵华历史认识的复杂情态。笔者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考察发现,日本在战后七十年的时间里并非对侵华历史沒有反省,这些关于反省的发言不仅仅来自于发动、协助侵略战争的罪恶感,而且更是对文本出现时的历史语境的回应。从“东京审判”、世界冷战格局形成到“旧金山和约”签订,从“安保条约”的签订到重返世界政治舞台、再到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从朝鮮战争、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不仅战后每一个时期日本国內发生的事件,包括外交关系,不仅是中日关系,甚至日美关系都深刻影响著侵华历史的文学书写,使文本中传递出的历史观呈现出复杂的情态。本课题研究展现了这种复杂情态,对中日两国已经达成的历史共识进行了确认,并加以了巩固。笔者相信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能使我国学界及舆论界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战后日本的历史观,对于加強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共识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本课题研究对战后日本关于侵华历史的文学文本进行了较全面的发掘、梳理和讨论,但所涉及的文本仍未能覆盖这类文本的全部。对于此类文本集中湧现的特定时期,由于逐一论述工作量过于庞大,同时为了保证本研究各部分的论述相对均衡,笔者做了抽样研究。而在个別时间段上笔者未能发掘出典型的研究对象文本,尽管笔者在论述中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语境进行了阐述说明,但仍无法排除笔者个人研究视野有局限性的因素。另外,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跨度大,不仅要了解对象文本內部的历史语境,同时还需准确把握文本生成时的历史语境,方能对每一部文本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做到言之有据。由于文本內外的历史语境跨越中日近百年的历史,加之课题研究的期限,一些工作完成得略显仓促。主要体现在笔者对战后日本史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全面,在呈现多元史观方面论述不够充分、力度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对本课题研究加以充实,弥补上述不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56060
  • 規格:平裝 / 486頁 / 14.8 x 21 x 2.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壹、日据台湾篇--“雾社事件”的重述与重构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富国強兵”的近代化道路。同时“由于‘台湾出兵´‘琉球处分´及朝鮮事变冲击,1871 年的《清日修好条规》被武力打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两千年友好往来历史´全面中断”。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不仅占领了辽东半岛、威海卫,还占领了澎湖,并把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作为讲和的条件。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台湾爆发了多次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武装起义,如1907 年蔡清林领导的“北埔起义”、1912 年发生于台西林圯埔的“林圯埔事件”、1912 年至1913 年间刘永福领导的抗日运动、1913 年嘉义爆发的“六甲事件”、1915 年台南、高雄一带爆发的“西来庵事件”等。台湾学者戴国辉很早就指出“日本人对自己军国主义罪孽的赎罪意识,只承认限于‘满洲事变´以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不当”,他认为“对中国的错认的根源应该追溯到‘甲午战争´来思考。更且強调该将台湾的殖民地化过程加以正确定位,这才是寻求中日关系真正正常化(也要包括思想)所不可缺的程序操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侵略作为日本侵华历史的一部分,将战后日本对日据台湾的文学书写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来阐述。

二战结束前,由于日本长期处于言论不自由状态,敢于将日本残忍的殖民政策诉诸文学书写的作家并不多见。根据日本学者河原功先生的研究成果,日据时期日本作家大鹿卓曾创作小说《野蛮人》(巢林书房,1936),揭发日本殖民政策给台湾少数民族带来的毀灭性的灾难,此书也因此在台湾被列为禁书。二战结束后,日本成立了民主制国家,在言论上各种不同的历史认识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声。那么,战后的日本如何认识台湾殖民地的历史?笔者试图以战后日本出现的关于“雾社事件”的文学书写为例,通过考察文本来呈现战后七十年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的认知问题上经历的变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