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每個人都能享受的生命意義思辨手冊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生命意義的問題難搞,因為許多直覺上的想法常常通往更難解的困惑。若你認為人的生命有意義,似乎得要有辦法說那意義是什麼?如何可能?像是,若洗衣機存在的意義取決於洗衣機存在的原因(提示:幫人洗衣服),那人類會不會也類似呢?但若是如此,代表我們的生命意義來自父母、基因或者上帝嗎?假設我們其實是外星人豢養來做為緊急糧食的,難道我們的生命意義會是有朝一日被吃嗎?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人主張生命沒意義:人類如此渺小,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千萬年之後看來根本沒差……之類。然而借用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 )的洞見,若現在的事情對千萬年之後的世界並不重要,那千萬年之後的事情對現在有什麼重要的呢?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千萬年之後的事,去改變對於當下價值的看法?
抽象的哲學問題似乎永遠都有討論空間,好在人類具體的生理心理結構和社會結構都是給定的,怎樣能讓人「感覺」生命有意義,自然也有可靠的答案可找。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取決於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客觀存在的某種東西嗎?還是總是倚賴人類主觀認同的事實和價值?我們可能很難確定,但藉由心理學和社會科學,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在當前社會容易讓你感到快樂和充實,覺得生命有意義。(這看似矛盾,其實並不。「愛是什麼?」是很難回答的哲學問題,但「怎樣會讓人感覺到愛?」則不但是科學問題,而且你可能早已感受過答案。)
當然,就算不倚賴這議題,哲學本身也有值得探究的深度和價值,不過讓我們面對現實,當人問「生命意義是什麼?」、「我們真有生命意義嗎?」他們不見得真的是想要報名參加哲學研討會。或許有時候當我們問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我們期待的其實是讓生活裡有恰到好處的快樂、充實和挑戰,讓我們不需要因為空虛而閒到去問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
這本書提供的,就是恰到好處的哲學,以及恰到好處的科學。若你的問題是生活空虛缺乏實感,本書第三部分蒐集了可望改善情況的科學建議(當然,若你其實需要精神醫學協助,那就另當別論)。若你的問題在於想要了解生命意義問題的哲學趣味,本書第一部分示範了怎樣用簡單的哲學分析──例如區分「生命的意義」和「生命中的意義」──來讓相關思考更清晰。本書並不是「生命意義概論:當代篇」,因此並沒介紹現代哲學家在生命意義上的各種主要理論,但本書的第二部分對生命意義問題在西方歷史上的起源給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分析。這些討論不預設知識背景,任何人都能進入。
在我看來,要滿足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需求:個人的、哲學的、歷史的、科學的,本書是很理想的第一步,周全而不偏廢。你更可以把本書理解成「生命意義抓週」:它提供跟生命意義討論有關的跨領域地圖,讓你掌握基本認知,好繼續前進。例如,若你對當中的哲學論證特別感興趣,可以進一步挑戰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若你對帶來幸福和充實感的科學感興趣,可以嘗試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的《意義》,若你想了解現代社會如何威脅生命中的意義感,可以參考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成功的反思》以及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生命意義的問題可能沒答案,但這並不代表生命意義的困惑無法舒緩、生命意義的討論無法帶來樂趣,要享受後面這些好東西,本書是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