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Taiwan Does Good: How Taiwan Can Be a Model for the Western Democracy?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對加拿大人來說,台灣,就是台灣。
而那個台灣,比我們想像的更巨大。

  三十年來,一群台灣移民默默地在加拿大介紹台灣,
  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經驗,與豐富的多元文化。
  如今,他們不僅讓台灣被「看見」,更讓台灣被「需要」。
  對加拿大政府、亞裔移民、北美原住民來說,
  台灣,已經可以是他們面對歷史、迎向世界的一盞明燈。

  但是,要理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你得跳脫自己對台灣的刻板想像。
 
  「我不是Chinese」,我是「Taiwanese」,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吳權益(Charlie Wu)大聲的強調這樣的堅持。15歲離開高雄,跟著父母移民美國,本來以為遠離了故鄉,卻在1999年加入了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的籌辦團隊,展開成年後一輩子探索台灣、推廣台灣的旅程。
 
  「台灣究竟是什麼?」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的各種族群與政權?」

  「為什麼世界要在意台灣?」
  「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共同與不同在哪裡?」

  「是誰掌握了台灣文化的詮釋權?」
  「是誰決定了台灣文化的想像?」

  「面對國際間的一個中國政策台灣該如何突圍?」
  「台灣在國際間如何以小搏大呢?」
 
  這是20多年來吳權益反覆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每一年夏季與冬季在溫哥華與多倫多舉辦如「台灣文化節」活動時,他鼓勵他的策展團隊去思索的問題。他尋找答案的方式:每年從台灣邀請諸如台灣出生的韓裔獨立音樂先進任將達,原住民金曲獎得主蘇瓦那、排灣族藝術家族巴瓦瓦隆祖孫三代、「全台唯一越南花旦」阮安妮、菲律賓移工藝術家馬力歐、東京甜點設計師會田由衣、台語樂團拍謝少年……等等多元背景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前往加拿大,透過有主題、有計畫的策展,在加拿大與台灣之間尋找連結與互動,讓加拿大人認識台灣、欣賞台灣、需要台灣。

  「台灣不應該是夜市、雞排、珍奶、天燈、媽祖三太子嗎?」
  「為什麼不找知名的『台灣之光』來代表台灣?」

  然而,吳權益相信,這種刻板印象無形中限制了我們對台灣的想像。作為一個強調自由民主與多元價值的國家,台灣的詮釋權不應該被壟斷,台灣不能「被代表」。人人都是可以是台灣人,台灣的價值與認同體現在每一個在此認真生活的人身上。那種認真面對生存中個各種挑戰的經驗,與隨之而來的想像力爆發,是台灣最獨特之處,也是台灣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台灣就像一張餐桌,承載不同族群的味道和故事,也啟動友誼的對話。」這個包容而豐富的台灣,推動「台灣文化節」成為加拿大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跨越種族、膚色、地理、文化的隔閡,獲得加拿大市級、省級與聯邦政府的資助,更成功搭起加拿大白人、日本裔、越南裔、韓裔甚至非洲模里西斯裔族群的誠摯對話,也展開了華語社區自我的一些反思。2019年,桃園泰雅族藝術家米路.哈勇與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以巨型燈籠呈現,讓台灣藝術與加拿大第一民族共同詮釋屬於加拿大獨一無二的農曆過年,結果大放異彩,更進一步扭轉加拿大人對「中國新年」的狹隘印象,繼續落實更貼切與具有多元意義「農曆新年」的稱號,也不必擔心被戴上「去中國化」的政治標籤。

  《台灣,世界的答案》紀錄了吳權益與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團隊一路摸索奮鬥的心路歷程。他們一面不斷打破框架、尋找另一種台灣的可能,一面尋求加拿大藝文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並爭取主流品牌的贊助。作為台灣與世界的橋梁,他們相信,當每個人台灣人都能努力為自己找到答案,台灣就能成為世界的答案。

  ★堅持自己的聲音,但也要聆聽他人!──台灣文化節的成功關鍵★

  ◎傾聽的藝術:除了宣傳「台灣是什麼」,也要傾聽「馬來西亞是什麼」、「菲律賓人需要什麼」、「北美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是什麼…」。當你能用自身的經驗與方法為對方解決問題,別人自然會欣賞你、需要你。

  ◎鹽巴的哲學:鹽巴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襯托出食材的美味。我們不爭功、不求名利,不需要搶舞台作主角,「只要成為大家的夥伴,襯托世界的美好,就能讓台灣被世界需要。」

  ◎世界的餐桌:我們沒有悠久的歷史、強大的政權,但正因如此,台灣能容納西太平洋上來來去去的各個民族。在今天,日本、韓國、越南文化都能在台灣落腳,台灣人跟他們分享同一片土地,而他們也為這裡的生活注入新生命。對加拿大、美國,乃至於全世界,台灣都提供了一個族群融合新圖像的願景。

  ◎了不起的「台灣模式」:台灣和中國的微妙關係,兩岸距離這麼近,經貿往來十分密切,多年來台灣卻能一方面保持民主自由,一方面維持政治獨立,內部各族群也能融洽相處。台灣究竟是怎麼取得平衡的?今天的加拿大、澳洲、美國都遭到中國無孔不入的滲透與威嚇,台灣的策略看似平凡無奇,卻剛好可以作為他們的借鏡。

  ◎文化與商業的結合:文化理念、流行趨勢、企業資本,三者是相輔相成。文化人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排斥金錢,兩者巧妙的結合,文化可以賦予商業溫暖的人性。這是西方大企業的成功之處,也是台灣文化節能取得企業支持的原因。

  ◎打破框架,不斷嘗試新可能:台灣文化中的許多元素只要善加發揮,就能變成充滿活力與生活性的現代藝術,譬如說傳統的燈籠可以結合北美原住民的繪畫,客家花布搭配在西方古典建築之。未來,柴可夫斯基《胡桃鉗》中的主角可以現身台北大稻埕,這都是讓台灣開始通往世界之窗的鑰匙。

名人推薦

  【推薦序】
  ● 陳立栢(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 Charlie Smith(溫哥華《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
  【掛名推薦】
  ●「口譯哥」趙怡翔(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 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 林正儀(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 拍謝少年Sorry Youth
  ●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 廖雲章(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 賴其萬(和信醫院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杏林筆記》作者)
  ● Kennedy Stewart(溫哥華市長)

好評推薦

  ●「台灣文化節是溫哥華歷史最悠久的節日。它發起的『與亞洲對話』將來自香港、菲律賓、日本、越南等移民串連起來,創造對話,促進我們需要的多元社會的前進。台灣與加拿大擁有共同的進步價值,這在吳權益帶領的『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與許許多多其他台裔加拿大人攜手推動的台灣文化節中一覽無遺。身為溫哥華的市長,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長久跟台灣人民保持密切的合作與交流。」──溫哥華市市長甘迺迪.斯圖亞特(Kennedy Stewart)

  ●「我們可以依靠台灣來照亮我們,向這個了不起的國家學習,如此和平、民主又照顧人民……台灣人會欣賞殖民時期在他們的文化身分上所帶來的影響,並創建出新的、獨立的身分認同……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交一些台灣朋友,與他們見面、學習、深入交往,你就會發現他們是很棒的人,他們很有文化、很文明、很有教養,對國家來說是很好的公民,我想任何有台灣朋友的人都會這麼想。」──《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查理・史密斯(Charlie Smith)

  ●「台灣藝術家身上兼具不可思議的兩種特質:帶著民俗或古典的傳統,同時也具有非常前瞻性的思維與視角。作品前衛且跨世代,但深植於在地文化與民俗文化。」──溫哥華冬季奧運藝術總監羅伯特.柯爾(Robert Kerr)

  ●「Charlie讓數百萬名加拿大人看見台灣,瞭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特色。他更啟發無數年輕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台灣。透過他的努力與默默付出,Charlie展現作為台灣人的最佳特質,值得我們欽佩與學習。」──「口譯哥」趙怡翔(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花東沿海一帶阿美族人的耆老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話:「別人給我們沒有的,我們也給別人我有的。」這句話的背景是花蓮沿海有黑潮通過,經常黑潮會帶來台灣一些南太平洋漂流的椰子、麵包果,在花東著陸生長。同樣,颱風季節黑潮也會把台灣各種植物種子向北方帶到琉球更北的地方。這是「生態交換」的概念。文化也可以用「生態交換」概念進行。
  二〇〇四年,還在文建會工作的我,去參加了加拿大台灣裔僑胞在溫哥華主辦的「台加文化節」大受感動。台加文化協會在加拿大推動「台加文化節」已有二十多年歷史,把台灣文化最精華的部分給予他們的國家加拿大,增添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風姿,令人感動。
  現在吳權益兄,把積累二十多年的文化經驗和精華整理出書。這是由黑潮這一端的台灣,帶向加拿大那端最珍貴的禮物。」──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加拿大台灣文化節 (ACSEA)是台灣文化外交最成功的典範案例!在參與2007-2010年ACSEA活動,感受團隊的活力與毅力,擅長以貼近社會關心議題策劃系列活動,透過對話、交流、溝通,有效詮釋台灣文化,最終獲加拿大政府及社會普遍認同。30而立,成就的智慧與經驗,樂見成本書,隨喜推薦給您!」──林正儀(前故宮博物院院長)

  ●「了解自己從哪裡來的,才能知道要往何處去。我想這句話在認識Charlie之後更顯得深刻。2019年受邀前往加拿大台灣文化節演出,旅途中我們有許多機會跟Charlie深聊,包括文化、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面向。正是因為彼此生長背景的不同,讓我們能有更多元的角度回頭望那個摯愛的家鄉台灣。文化的養成,非常需要組織化的啟發、影響與傳承,那正是Charlie二十幾年來的志業,驅動著協會持續在國際發聲,發揮影響力。」──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15歲負笈加拿大當小留學生的吳權益是加拿大台僑意見領袖,他與團隊伙伴在標榜多元文化的溫哥華策劃台灣文化節,但不限於台灣。他以燈籠與花燈串起韓裔、越裔移民對過年的鄉愁,他以靈活手法行銷台灣不被重視的善良價值,因為他相信:台灣,可以是世界的答案;世界,是台灣的一部分。」──廖雲章(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幾年前初識Charlie Wu於溫哥華,印象深刻的是中學時代就離開台灣的他居然對台灣的文史有這麼深的感情。這本書讓我了解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如何以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信心,不自我矮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彼此尊重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每年以「台灣文化節」與「LunarFest」大放異彩。」──賴其萬(和信醫院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杏林筆記》)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口述】吳權益


  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1968年出生於高雄,15歲時隨父母遷往美國加州,就讀舊金山大學行銷系並取得MBA學位,畢業後在加拿大與妻子結婚。1999年因長輩介紹而認識了台加文化協會,並協助台灣文化節的募款工作,從2000年加入籌備小組,2001年接手總策劃,此後長達20年擔任每年台灣文化節的負責人,一方面從身在異鄉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挖掘台灣,一方面把台灣的美好,推廣到加拿大與全世界。

【撰述】張蘊之

  獨立記者、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生於台灣,長於寰宇;祖輩來自廣東、浙江,轉徙越南、香港,因戰亂離散全球。深耕東南亞考古與文化資產領域,試圖在文字失去價值的時代,愚昧捍衛書寫與發聲的微小力量。曾任雜誌與圖書主編、香港三聯書店文化遊項目經理、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中文作者。著有《吳哥深度導覽》、《柬埔寨:吳哥文明的繼承者》、《Lonely Planet IN 台灣》、《Lonely Planet IN 香港和澳門》第二版、《Lonely Planet 廣東》第二版、《澳洲不思議》。

【撰述】黃楷君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中書籍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原始富足》等書,並曾合著《吹過島嶼的歌》。她從小就熱愛學習語言,語言也帶她走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高中時期,因為一門阿美族語課,意外跟著學校社團拜訪部落,第一次認識到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從此改變了她對台灣這座島嶼的認知。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大三那年到埃及進修阿拉伯語。她在當地深刻感受到伊斯蘭文化的美好,並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視埃及為第二故鄉。回台後,她透過講座、文章和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和台灣人分享伊斯蘭文化,討論宗教與社會議題。

  今年,她因為撰述《台灣,世界的答案》一書,結識台灣文化節團隊,十分認同他們的策展理念,藉由多元文化對話來認識自己與世界,台灣文化節的故事帶給她莫大的鼓舞。
 
 

目錄

推薦序(一)  做好細節,是蝴蝶效應的起點╱陳立栢(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二)  台灣──獨特而美麗的答案╱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推薦序(三)  加拿大人因此敬佩台灣╱查理.史密斯(《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
作者自序
溫哥華與多倫多活動示意圖

導  言 台灣不能只有被「看到」,台灣要被「需要」
第一章    溫哥華冬季奧運給台灣上了一課
第二章    在加拿大遇到中國:從中國新年變成農曆新年
第三章    文化如何行銷:品牌經營對ACSEA的啟發
第四章    加拿大與台灣共同的功課:與原住民的和解
第五章    與香港共舞──2016年與亞洲對話
第六章    與日本乾杯──2017年與亞洲對話
第七章    台灣想菲──2018年與亞洲對話
第八章    越愛台灣──2019年與亞洲對話
第九章    用美食說台灣──從夜市到「靠嘴巴愛台灣」運動
第十章    最愛是台灣,最難也是台灣
第十一章    台灣的答案,世界的答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763492
  • 叢書系列:八旗國際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九章:用美食說台灣——從夜市到「靠嘴巴愛台灣」運動
 
◎世界的餐桌
 
二○二一年,ACSEA為農曆春節的LunarFest,拍攝了名為「文化圍爐」(Melting Pot, I Think Not!)的線上美食節目。台灣人過年團聚時喜歡圍爐,但這不是台灣獨有的文化,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有火鍋料理,於是策展團隊邀請了住在台灣的幾位東南亞朋友,來分享他們獨具特色的火鍋和年節料理。
 
台北泰幸福泰式料理的泰籍主廚符永明(Tawatchai Kasemweerakul)帶來泰北的泰式陶鍋,把陶鍋放在木炭上加熱,在清水裡投入南薑、香茅、檸檬葉,煮滾後即可開始涮肉煮菜,蘸著檸檬汁、蒜、辣椒、香菜、砂糖和魚露調製的酸辣醬料吃。
 
在台北經營棉泰越南小吃的台越夫婦梅格碩和吳玉霜(Ngoc Suong Ngo)帶來酸辣魚湯,先用豬大骨、洋蔥等食材熬煮四小時之久,再加入鳳梨、檸檬、羅望子、番茄、生辣椒、香茅、越南香菜,以及越南商店才買得到的河魚巴沙魚,慢慢煮成一鍋酸辣甜香的魚湯。上桌後,隨喜加入各種食材烹煮,搭配的醬料則是拌炒辣椒、香茅後,加入蔥、香菜、純魚露製成。
 
英語教師黃美瑛則準備了馬來西亞馬六甲特有的火鍋沙嗲朱律,湯頭要用紅蔥頭、蒜、香茅、南薑、椰糖、羅望子、花生、辣椒慢慢煸炒成濃香的醬湯。要下鍋川燙的食材也不馬虎,有帶餡的釀豆腐和填入魚漿的糯米椒,連空心菜都紮成翠綠的結,全串在竹籤上,方便煮食。
 
除了三種東南亞火鍋,為了應景,他們也將許多帶有「年味」的年節菜色端上桌,包括泰北辣拌豬配糯米飯、越南焢肉和芭蕉甜粽、馬來西亞華人過年必吃的蜂窩餅。大夥齊聚餐桌旁,一邊享用美食,一邊聊著家鄉過年的習俗和回憶,以及在台灣生活的點滴。
 
符永明的爸爸是移民泰國的台灣人,媽媽是泰國人,在泰國出生長大的阿明師傅,十七歲就決定來台闖蕩,至今已經在台灣住了十四年之久,也愛上台灣的火鍋,可是每次吃台式火鍋,他總會帶上自製的泰式醬料,吃起來才對味,也讓他回憶起泰國的家鄉。
 
吳玉霜說:「姊妹常會說很懷念越南火鍋的味道。」因為這道酸辣魚湯比較不是台灣人偏愛的口味,平常他們的店裡不會供應,但每每有越南姊妹打電話來,他們都會特別為她們準備。

會員評鑑

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12/10
劇透警告
這本書非常值得駐外或涉外工作者以及文化工作者一讀,作者在加拿大的文化團隊帶給讀者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觀念,就是真正的文化輸出是要和在地的生命經驗、歷史文化產生共鳴和交會,由此反省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文化輸出,其實往往只是把一個地方的表演搬到另一個地方上演,結束後很難留下什麼長久深刻的印象,遑論將文化帶給外地,而僅僅成了「文化買辦」,只成了商品買賣

作者在溫哥華燈籠節的規劃很有啟發性,首先設定亞洲文化熟悉而對西方又很有特色的燈籠,其次把握加拿大多年來反省對原住民文化滅絕的血淚教訓而重視多元文化的價值,邀請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和加拿大原住民作家一同以自身文化及傳說為主題進行燈籠創作,既抓住加拿大人的眼球(凸顯多元文化價值和原住民文化),又讓面臨相似處境的台灣原住民文化獲得共鳴,成為口碑極佳的一次展演
展開
每次為了要向國際策展單位推薦台灣節目時,不斷的強調這個節目很好,有很多國際邀演、獲得很多國際好評、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等等,但獲得青睞的機會並不多。讀了本書之後才了解到,每次我們都只著重在台灣節目的「被看到」,而忽略了要「被需要」,也就是彼此「共同價值」的連結這個要素。台灣文化的特色是建立在各種不同文化的交織融合所發展而來的,這樣具有極大包容性與多樣性的文化,是可以與眾多國家的文化產生共通與共融,衍生許多的對話、對映與反思。沒有串起彼此在文化上、心靈上、生活上共同的體驗,是很難達到彼此互相欣賞的境界,而這樣的節目就算能引起觀眾共鳴,效應也是短暫的,無法建立起與台灣文化的長久關係,及對它的欣賞與認同。

《台灣,世界的答案》提供推展國際文化交流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否可在追求亮麗的短期績效指標外,也能夠有些空間給予「尋找雙方的共鳴,與當地產生連結」;而這種在地文化扎根,是需要時間與一定的經費資源來長期挹注經營的,如此台灣文化才能真正在當地「被需要」。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23
劇透警告
乍看之下以為這是一本很“政治”的書,掀開它的外衣細細咀嚼才發現,透過一篇篇的故事描繪出我生長的這塊土地樣貌,啊!原來她這麼美!原來她個頭小小的,也能成為被世界需要的角色!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你不會去問一位老師、環保人士、人權律師,他們價值多少錢?因為他們的價值超越了金錢。小農不也是這樣嗎?他們捍衛的是土地的永續經營。」
我想這對許多從事藝術與文化相關工作的人也會有感的一段話,這是一本跳脫刻板印象,挑戰想像力的書,值得細細品味。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15
這本書是一本台灣在缺乏國際政治舞台下,如何以文化為媒介,拓展自身存在感與生存空間的經驗談與教戰守則。

做為一個小國,我們除了努力認識自己的特質之外,更要積極務實的去思考怎麼交朋友,集合其他人、其他單位的力量,而這也是這本書最珍貴、最值得借鏡與反思之處。

站定自己的腳跟,擁抱這個世界可以擁抱的人。如此一來,台灣將不僅是世界的答案,更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02
很特別的一本書,編排很精美,尤其是彩色頁中的照片,可以看到「台灣」在加拿大是如何被呈現的。很多藝術作品比在台灣看到的更美。

書中的主張也很挑戰台灣人的刻板觀念。印象中最有趣的一段話是一群台灣藝術家去加拿大的小鎮參訪,小鎮裡當地的藝術家問台灣藝術家在創作上有什麼禁忌,台灣藝術家都說沒有。但是當加拿大人拿出「金紙做的咖啡墊」的時候,台灣人都嚇到了!很多禁忌真的是在無形中的、你不會意識到,但這些都拘束了我們對台灣的想像。

總之,非常值得推薦。台灣究竟是什麼?值得大家用心思索。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