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本行1

本行1

  • 定價:300
  • 優惠價:9528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行》為收錄國內華語劇本創作之專業叢書。
  首期收錄三位資深與三位年輕創作者共六部劇本、三篇由年輕訪談資深創作者的專訪及三篇特邀文本評論。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專題:陳建成
背向風暴的核心──訪陳建成 / 張敦智
劇本〈日常之歌〉/ 陳建成
國民默許的輻射怪物、國民宣判的「例外狀態」:讀陳建成〈日常之歌〉 / 林運鴻

專題:詹傑
劇場,人和人的連結──訪詹傑 / 趙偉丞
劇本〈像我這樣的查某人〉 / 詹傑
溫柔尚且不足以靠近:評〈像我這樣的查某人〉/ 魏明毅

專題:林孟寰
夢想及麵包──劇作家林孟寰訪談 / 尹懷慈
劇本〈同棲時間〉 / 林孟寰
同志吾祖國,同志無祖國──讀林孟寰〈同棲時間〉 / 陳栢青

妖山新秀
尹懷慈
作者簡介、創作自述
劇本〈泰迪熊守護神〉
趙偉丞
作者簡介、創作自述
劇本〈漫遊少女〉
吳曜愷
作者簡介、創作自述
劇本〈布穀鳥〉

 
 

編輯室報告

  當代劇場重視現場性,此外一切文本,可能無非事關記憶保存。記憶保存並非不重要,只因若記憶消亡,也反向否證了那稍縱即逝之現場的實存。《本行》劇創期刊因應而生,期望促成否證的否證,一年一期,為臺灣當代舞臺劇作保留一席發表平臺,裨益研究與展演。

  我們規劃兩個欄目。其一,為「臺灣當代劇作選刊」。在創刊號中,我們選刊陳建成、詹傑與林孟寰等三位極具代表性之青年劇作家的作品。每部作品之前,並附本系所同學,對劇作家的專訪。我們期許藉由訪談,激發現場對話,並留存劇作家個人,就創作思維與技藝的具體建議。作品之後,則邀請劇本所涉知識領域的專家,專文評論此作。我們期望評論亦帶起後續對話,跨域更新臺灣劇場創作論。

  上述三位劇作家的作品,既代表臺灣劇創現場的三種刻度,也各自畫下觀察線,幫助我們理解就形式與內容而言,這個現場持續積累的動能。本刊即在規劃欄目其二,「妖山新秀」中,選刊本系所尹懷慈、趙偉丞與吳曜愷等三位同學的劇作,以為回應。

  由此,在本期選刊的三部臺灣當代劇作中,陳建成〈日常之歌〉,再現核災其後,倖存者生活裡,絕不尋常的所謂「日常」。其中最艱難的提問,也許是人將如何與創傷同行——彷彿關於死難的記憶能行過多遠,記憶者餘生,也才可能有多寬闊。陳建成劇作的低抑氛圍,顯然對展演團隊構成挑戰。就此,張敦智以專訪,直探劇作家對「暴力拒絕被再現」的思考、個人審酌的美學形式,與尋索的倫理立場。對體制、階級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皆有深研的林運鴻,則在評論中另闢蹊徑,解讀陳建成劇作的政治性:〈日常之歌〉為我們描摹,在犧牲體系中,集體災厄的倖存者總被判定為「例外」,是藉著持續汙名化他們,我們修復了集體的「日常」。

  在實地訪查基隆鐵路街後,詹傑以〈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徐展三位女性的憶往,以亦悲亦諧的獨白,傾語她們各自困境,與猶然不滅的希冀。將一時一地的生活條理,譯寫為普世可感的常情,是作品題材多元的詹傑,長期實踐的創作方向之一。在趙偉丞的採訪中,劇作家陳述個人對理想劇場的追求,與田野工作的側重面向。以《靜寂工人》這部精采民族誌,深描基隆碼頭工人生活及「伴文化」的魏明毅,則以評論商榷「寫實」之難,或「通俗」之不易:或許,必須經過如何嚴謹的分際琢磨,寫作者,才可能更靠近他者生命場。

  林孟寰〈同棲時間〉,以一對同父異母的同志戀人,在父喪其後、密室裡的共處,複陳個體嚮往,與集體規限的種種扞格——或者,如《背離親緣》所辯證的,關於人之「垂直」與「平行」身分認同的必然衝突。針對認同議題,尹懷慈以訪談,觸及劇作家「直視自我」的創作轉折,並梳理一路行來,劇作家對「職業編劇」的個人體驗與思考。新銳小說家陳栢青,則以生動評論,爆破〈同棲時間〉裡,「讓人感覺不安」的層層指涉,引領我們,識讀家國廢墟中,青春無敵的愛欲自由,及其反面:如斯活絡的身分游移場,依然難免自己的階級建制。

  啟蒙和反啟蒙、性或愛,死與生。〈同棲時間〉收納的多重悖論,尹懷慈以〈泰迪熊守護神〉,在另一密室裡織繞。此作亦使人不安,只因作者擬仿童話,反陳性侵等暴力形式,對童蒙生命的侵奪,且將他們,封印在無路可出的死境裡。整部劇作,不存一語指控,卻以「守護神」的仍然隱匿、以孩童的不知控訴,以他們對成人言行的破碎演練(或親愛臨摹),昭示不文的劇痛。尹懷慈建構的童話廢墟,同時也就是身分固著場——那些永遠的孩童直面我們,逼視暴力的綿長後效。

  趙偉丞〈漫遊少女〉,以繁複編排的獨語,對話〈像我這樣的查某人〉裡的女性生命史切片。作者揣摩的類田調現場,即個人生活現場:那人際碰撞頻仍、卻也彼此疏離的當代臺北。從對死亡的共同直擊開始,三位女孩在場,以其初驗的青春,各自承載像是循環反復、始末相銜的世態。憑青春的直覺,她們感到一切已然疲老。她們的「漫遊」由此,使人不無悲傷地,祈語著青春的自逝——彷彿唯有如此,人所希冀的愛,才能更「踏實」地及身。
 
 〈日常之歌〉運用的家庭劇形式、與模擬的淡漠對白,我們則可在吳曜愷〈布穀鳥〉中,看見鏡像調度:在至親故去未久的封閉空間裡,一位更孤獨的主角,履歷看似無傷的「日常」。報廢的「布穀鳥」掛鐘,既象徵時序自身的荒壞,也以這般荒壞,指涉時間自身即暴力。這個荒壞場,卻獨生一種隱密的「文明」,即那位平凡人子,並不瘋狂的感覺結構——他自知正幻見死者,卻視為生者那般共處;他終於領悟生者攜來的信息,卻也只能獨佇早已熟稔的死寂中。

  以「妖山新秀」回應「臺灣當代劇作選刊」,目的不在勾連單向「傳承」,而是盼望以創作者各自探索的重複與差異,示現臺灣劇創現場已然張展的系譜,召喚基於共同經驗的再次創新。此即《本行》不揣人力、資金等具體限制,所想創造的最大維度——本色當行,點滴集成,將此在記憶,開放給現場的未來。

  最後,在準備採訪期間,張敦智負責組織工作坊、帶領討論訪綱,也親身參與訪問與撰文,各方面投入甚多,本刊特此鳴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58842
  • 叢書系列:劇本集成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7 x 23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背向暴風的核心——訪陳建成
 
張敦智
 
外頭天氣寒涼,隨時都要飄起陰雨。下午兩點的咖啡廳人不多,我與攝影師提早到場後不久,陳建成頂著他冬天常戴的灰色毛帽與招牌黑框眼鏡出現,眼神既內斂又目標明確地尋找著什麼,使初次見面的我一眼就認出來。
 
眾人入座後,作為暖場,我們首先談起跨入劇本創作這門專業的原因。他表示,自己其實在進入研究所前完全是一張白紙。若未考上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可能就會直接去當兵,再另作打算,說這些話時的語氣十分淡然。但是,命運的拼圖終究把他嵌入進這片風景,成功踏入許多人心目中藝術創作最高殿堂裡,從零開始學習。
 
一、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在研究所時期的期末劇本〈清洗〉獲得2010年臺灣文學金典獎後,陳建成以其為基底大幅度地變動,更名為〈新天使〉作為畢業製作。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前者更接近新文本形式,所有角色各自對讀者/觀眾呢喃;後者則找到更靠近寫實光譜的表達途徑。無獨有偶,陳建成的許多劇本也都經歷類似過程。 2014年收錄於《阮劇團2014劇本農場劇作選II》的〈解〉、以及2017年獲得第二十屆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優等獎的〈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皆曾有前後兩個不同版本。談到這點,陳建成露出苦惱的表情,說這是他最近在反省的事。「我好像很容易後悔」,他接著補充,這種不斷反省的習慣,在博士論文研究英國劇作家Edward Bond之後變得更加深刻。Edward Bond的創作生涯從1960年代橫跨至二十一世紀,過程也不斷思考為什麼要創作、以及自己的創作在社會上的定位。這樣的精神深深影響陳建成,造成他不斷內省,於是不同時期對創作的看法很容易不同,因此老是忍不住回頭修改舊作的習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