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與山的一支獨舞:與自己同行,阿爾卑斯山攀登之旅

與山的一支獨舞:與自己同行,阿爾卑斯山攀登之旅

Dancing Solo With Mountains: A Solitary Climb in the Alps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3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16歲開始迷戀山的少年
  20歲獨自登上歐洲高峰
 
  「真誠地呈現了那年紀所有的憤怒、迷惘,
  以及對探索世界與證成自我的衝動」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
 
  2015年,
  為了慶祝人類首次攻頂瑞士馬特洪峰150週年,
  數百名登山家沿著山脊點燈,
  這個影像深深印在林雋的腦海裡。
  那一年,他16歲,
  在心中埋下了遠行的種子。
 
  在大三那一年,他終於出發,
  並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我要獨攀。」
 
  這趟壯遊,以獨攀為主旋律,
  彷彿單戀似的,
  是獨舞,也是共舞。
  世人對獨攀或許有質疑,
  但他想說:
  只要做好極度理性的準備,
  獨攀也可以是一件狂野的浪漫之舉。
 
  ▌在山行的路上,與自己對辯人生
 
  關於夢想,林雋說:
  「總是把夢想掛在嘴邊,
  會使人忘了夢想本身,
  只記得做夢。」
 
  關於自由,林雋說:
  「在山上自由自在固然讓人嚮往,
  但在不斷追求更遙遠目標的同時,
  是否無意間闖入了另一個不自由的框架?
  例如一生只會爬山,
  下了山卻無法面對平常生活。
  登山成了逃避現實的手段,
  而夢想與現實之間是否存在妥協呢?」
 
  關於人的判準,林雋說:
  「人們會同情從火場中倖存下來的人,
  卻讓歷經山難歸來的攀登者
  背負拋棄隊友的罪惡繼續活著。」
 
  關於獨攀,林雋說:
  「獨攀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方式,
  找到同伴也是一種方式,
  既然都是為了達成目標,
  我便不想因為某一種更符合世人的眼光,
  就放棄絕佳的嘗試機會。」
 
  關於獨立,林雋說:
  「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
  只要活著就會有所牽絆。
  堅持做自己的同時,
  卻也可能傷害到其他人。」
 
  關於獨處,林雋說:
  「一個人很寂寞嗎?
  說實話,偶爾會。
  但就像長時間身處暗室之中,
  視覺會習慣低光的環境,
  即使是再弱小的微光,
  都能夠立刻發覺。
  若獨處能讓我懂得細察生活
  且更珍惜生命中的際遇,
  那也未必不好。」
 
  關於登山,林雋說:
  「登山是體會生命的一種方式,
  藉由貼近難以比擬的事物,
  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浩大。」
 
  ▲▲▲
  本書的「感性面」特色
 
  +
  真誠袒露從「少年」到「成年未滿」的心理起伏。
  在這一趟如同成年禮的壯遊中,
  與山共鳴,與人對話,
  一筆一景紀錄成長的刻痕。
 
  ++
  從山野井泰史夫婦、
  愛德華.懷伯爾等先行者的故事,
  回望內心,追問生命的價值。
 
  +++
  從七千餘張旅途影像中,
  選錄近七十張攝影展等級的精采之作,
  包含多張展現峰群壯闊紋理的黑白照、
  具有「街拍」精神的山岳即景,
  以及有故事的人物肖像。
 
  ▲▲▲
  本書的「理性面」特色
  
  威爾.加德(Will Gadd)在《登山聖經》說:
  「準備本身就是一種訓練。」
 
  本書〈附錄〉完整還原作者的「攀登作戰計畫」,
  包含交通、住宿、保險、裝備、
  嚮導、山上與山下飲食的抉擇過程,
  強調「自學」的策劃力與行動力,
  也展現一名理性的登山者該有的嚴謹自律。
 
  對技術攀登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也收錄了入門指引,
  簡介三種常見的攀登難度分級系統、
  五條馬特洪峰知名攀登路線與注意事項,
  以及各種技術裝備的性能分析與採購原則。
 
專文推薦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山女孩 Kit∣作家
  李易安∣《端傳媒》記者、便車旅行者
  李霈瑜(大霈)∣金鐘主持人、演員
  林柏宏∣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易思婷(小Po)∣旅美攀登家
  浪跡旅攝 康康∣行旅攝影作家
  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陳德政∣作家
  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董威言(城市山人)∣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廖科溢∣旅遊節目主持人
  融融歷險記 Ben
 
  「一個大學生跑去獨攀馬特洪峰,必然遭到世人非議。然而,卻正是這樣的探索精神,驅使我們在冒險間找到人生。」──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林雋的山行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馬特洪是男孩的第一座高峰,卻也是壯遊途中不斷與其對辯人生的蘇格拉底。」──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年少時闖蕩所獲得的養分,足以受用終生。透過林雋的海外登山之旅,看見無愧青春的外展精神。」──董威言(城市山人)(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雋
 
  1999年生,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畢,在臺大登山社期間參與嚮導訓練。就讀大甲國中時,代表臺灣奪下世界手球錦標賽冠軍。因從事出版業的母親送他一本彭明輝教授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而決心投入農業改良與研發,期望為臺灣農民盡一份力。後進入南投縣私立三育高中,透過繁星計畫錄取第一志願臺大農藝學系,是三育高中創校近七十年來首位錄取臺大者。
 
  餘暇時間練習爬山、攀岩、划船,也學習攝影,相當看重自學的能力與努力。壯遊經歷包括:2018年大學一年級時,因為讀了《野性的呼喚》而前往加拿大育空河進行8天7夜320公里的奇幻漂流;2019年前往阿爾卑斯山獨攀,拍攝七千多張山岳照片,並於2020年8月在Olympus Plaza Taipei舉辦首次攝影個展「與山的一支獨舞The call of Matterhorn」,隔年再於高雄On the Road藝廊舉行巡迴展。
 
  Instagram|jp101112123
 

目錄

自序│外婆教會我的最後一件事
地圖集
Prologue夢想之巔
▍夜空下的血紅色山脊
我有可能站上此山之巔,看看數百年來人們所追尋的夢想嗎?我究竟在追逐著什麼?必須賭上生命的什麼……
Part I上山之前
▍絕非隨口說說
櫃檯人員從玻璃窗口下塞了一張寫著Visp的紙條以及一顆枇杷給我,並祝我一切順利……
▍隨著山鳴遠逝的先行者
一面石碑上刻著象徵登山者意志的墓誌銘:「I CHOSE TO CLIMB」,就像「山」這個字一樣簡單明瞭……
▍懷伯爾的午夜夢迴
一八六五年,經過七次的失敗,他率領的團隊終於登上了馬特洪峰,那在當年被認為是一座不可能攀登的山峰……
▍初見冰河巨獸
潛藏在路旁的巨獸漸漸現形,一張大口中有著獠牙狀的冰柱,往裡是幽暗的深處,難以探底……
▍週末戰士
我也找了一個位置躺下來,模仿他們張開雙手。把今天不如意的事放到廣闊的天空看,相形之下也就微不足道了……
▍我相信你
在危險重重的冰河之上,有人願意讓我加入他們的隊伍,並用繩子連接彼此,讓我知道他們是發自內心信任我的……
▍在小鎮遇見熱愛臺灣的 Peter
我所碰到的那些人,歡迎我的出現,與我共享他們的旅途,帶我走出自我封閉……
Part II馬特洪峰攀登記
▍我該繼續走下去嗎?
現在並非進退兩難的局面……未來仍有機會捲土重來……不過,若真的放棄了,可能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我掙扎著,一顆心懸而未決……
▍「祝你好運,晚點見。」
有時候回頭並不代表怯弱。如果你在路上改變心意了,隨時歡迎你回來……
▍在黑夜中跳一支與山的獨舞
我忘卻一切肉體的疲倦感,在異常規律的節奏下行進著。頭燈光線打在腳尖,黑夜裡,我就像是在跳一支與山的獨舞……
▍巨人之肩
風捲起雪坡上的冰晶,在稜線上掀起一陣雲霧似的風暴。銀白色的雪塵將上頭的攀登者隱沒,浩然的氣勢銳不可擋。這就是眾山之王……
▍最後的雪稜
雪稜的兩側是陡峭的懸崖,積雪被風由北向南吹成細瘦的雪簷。雪的底下毫無支撐,懸空的部分彷彿隨時會斷裂……
▍落石群
生命實在太過脆弱,就像是放在桌角的玻璃瓶,總會有那麼一個冒失鬼從桌邊匆匆跑過,把瓶子撞倒,摔個粉碎……
▍賞與罰
山屋就在眼前,彷彿觸手可及,卻怎麼也勾不著。屋裡那盞燈光溫柔地像是美杜莎的雙眼,讓我覺得只要再望向它一次就會受到蠱惑……
▍就算我的理性都在尖叫我的感性也不會停手的
最壞的結果也就是摔到一千公尺的冰河底下,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更差的了。不過這樣也好,至少我知道這件事的底線在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做了也不會知道後果的……
Part III另一座山
▍高山攀登第一重鎮
這裡少了貴族的氣息,多了一點鄉下小鎮的純樸……如果說,策馬特的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群峰的最後一塊拼圖,那麼夏慕尼就是阿爾卑斯攀登的發源地……
▍飄浮在天空的黑色要塞
隨著車體扶搖直上,我抬頭已經能夠隱約看見南針峰車站。它像是一座飄浮在空中的巨大黑色要塞,雄偉且莊重,針狀的山頂彷彿能夠勾住雲翳的衣角……
▍失速急墜
他滑倒了!我也立刻失去重心,急速滑向裂隙……空氣在燃燒,雪地在沸騰,藍天成為瘋癲的大海,滔天巨浪就要將我吞噬……
▍不想空手而回
休息時,我在山坳的東側看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岩峰,高約二十公尺,座落於冰河消失的盡頭……我和李睿相視而笑,彼此都知道下一句要說什麼。「走,我們上去!」……
▍末日之夏
現在冰河已經退到那裡了,再來它會繼續往後退下去,直到連上另一邊的斷面,那就是冰河死掉的時候……
▍雪中撤退
一整天的高溫讓所有雲氣蒸騰而上,還來不及回到宇宙山屋,整個鞍部就已經被雲霧籠罩,前後都是一片雪白。腳下的足跡雖然很明顯,但是再遠一些就什麼也看不到……
▍慢一點也許不是件壞事
在稜線上的攀爬過程很有趣,雖說是沿著稜線走,但實際上更為複雜,有點像是走迷宮,偶爾也會遇到類似山洞的地形,或是必須順著岩溝攀登到一塊巨石上,整段路毫無冷場……
▍回到一個人
在等巴士的這段時間裡,我聽說夏慕尼墓園就在車站後面……我找到了懷伯爾的墓碑,外觀跟馬特洪峰極為相似,上面寫著……
後記│為什麼要爬山?
附錄
 

推薦序
 
由嚴謹理性支撐的狂野感性
 
  知道林雋是在二○一九年從K2回國後,某日在攀登朋友的群組閒聊。
  「欸,有個臺大的前陣子solo馬特洪耶!」
  「幹真假,這麼猛!」
  「幹嘛那麼想不開,是沒朋友膩!」
  大概是諸如此類的幹話。
  幹話歸幹話,我卻明瞭,這年輕人不簡單。
 
  那年,我們一行人來到馬特洪腳下,憑著生疏的阿爾卑斯經驗,攀附在本書描摹的那條,如龍背的巨大稜脊上。日正當中時,我們在祂的山巔擊掌,隨後就在巨大的金字塔形陰影下,垂降進入暗夜,回到山屋已是晚間九點。除了山屋並無營業只能煮泡麵果腹外,我與林雋最大的差異是,我有三個夥伴一同經歷這一切,而他孤身一人。
 
  那兒岩石的節理、雪層的觸感,以及空氣中的寒凍,在今日回想起來依舊鮮明。但同時我更清楚,要在這年歲,單槍匹馬的殺上這座崢嶸的角峰,需要的可不只是一股子盲目的憨膽。
 
  但潛藏在那稚氣面龐下(對,我有跑去偷翻他的臉書 XDD)的具體是些什麼?我不甚明瞭,只知道那是同樣年紀的我所不具備的。
 
  不久前,接到林雋的陌生訊息。關於這本書,以及這篇推薦序。
 
  翻開書稿,林雋的文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誠。他真誠地呈現了那年紀所有的憤怒、迷惘,以及對探索世界與證成自我的衝動。沒有太多包裝。
 
  那些掙扎、那些決絕的出走;那些對生命在鋼索邊緣的反思、對登山意義的探問,都讓我彷彿與二十多歲的自己重逢。腦中彷彿響起搖滾國歌,Nirvana 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
 
  而當我閱畢正文,打開另一篇獨立的〈附錄〉檔案,卻發現在抒情、看似漂泊隨興的文字背後(通常文字反映性格),是精準周詳的資料蒐集狂。是啊,登山從來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尤其是門檻頗高的技術攀登。若天真如林雋在夏慕尼邂逅的李睿,幾條命都不夠用。
 
  由嚴謹理性支撐的狂野感性,是一個優秀登山者的潛質,我希望這能帶著林雋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登山這條路還長,還有太多追尋等著我們。說不定哪天,會同行一段也不一定。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
 
自序
 
外婆教會我的最後一件事
 
  二○一九年,升大三前的暑假,我進行了一趟瑞士馬特洪峰(Matterhorn)之旅。就我所知,自序通常是寫和書本身有關的內容,或是談談創作理念,但接下來我要說的故事,主角是我的外婆,和馬特洪峰多少有些關聯。
 
  這次旅行我拍了不少照片,隔年暑假辦了一場「與山的一支獨舞」攝影展。籌備之初,我想請外婆在開幕會上說一段話。起先她覺得不好意思而有些抗拒,但我知道她只是半推半就。最後,她還是答應了。
 
  開幕會當天,外婆與家人一同前來。致詞時,她拄著拐杖,從人群中緩緩走向講臺。她接過麥克風的手,因為疾病的關係而有些無力,但仍神情自若地一手扶著桌子發言。我看見她眼中的光芒,這是她第一次站在這麼多人面前說話。
 
  「爬上那座馬特洪峰的山頂,你站的所在,比飛機還要高。」外婆沒有特別準備,卻能吸引大家聚精會神地聽,笑中含淚。
 
  我事後跟她說:「外婆,它沒有那麼高啦!」她則哈哈大笑回答:「這哪有關係?飛機是用汽油送上去的,你是用手腳爬上去的,當然是你比較高啊。」
 
  看起來,能站在臺上和大家講話,她相當開心。這份光榮感雖然微不足道,但仍給她留下愉快的回憶。
 
  在上大學以前,只有春節初二回娘家和母親節時,家人會與外婆一起聚餐慶祝。除此之外,我和外婆的生活少有交集。我在臺中,她在臺北,居住的距離使我們沒有特別親近。
 
  後來我到臺北讀大學,離外婆家不遠,她偶爾會打電話關心我,我也會去找她吃飯。
 
  當外婆得知我會在宿舍裡煮飯,每隔幾週她就會提著裝滿滷肉醬汁和青菜的保溫鍋,毫無預警地出現在學校側門,也不管我到底有沒有在學校,只想著要把熱呼呼的食物送到我手裡。個性直率的外婆這一點和我很像,總是先做了再說,是個行動派的長者。
 
  大三時,外婆就醫發現癌症,且是末期,再也去不了別的地方,遑論帶食物給我。以前,我認為外婆的身體在同年齡的老人中算是十分硬朗的。篤信佛教的她,在我攀登馬特洪峰時,還多次到龍山寺為我祈求順利平安。
 
  當母親通知外婆我已經順利登頂,也安全下山時,外婆還說:「菩薩有保佑,真好真好!我再去廟裡面給菩薩感恩多謝!」
 
  馬特洪峰之行,母親支持我,連外婆知道時也沒有講什麼「危險啊!不要去!」之類的話,反而直說少年出英雄,回來了再帶我去吃東西慶祝。她們和傳統的長輩不一樣,是打從心底相信我會平安歸來。
 
  外婆年輕時家境富裕,外曾祖父是臺中大甲的油商及堪輿師,所以我覺得外婆有不同於一般長者的優雅,也重信諾。但再次看見外婆時,她已經躺在醫院病房,臉頰消瘦許多,面色也不如幾個月前紅潤。
 
  「外婆以後沒辦法再送滷肉過去給你,也不能和你一起去吃紅豆餅,抱歉外婆失約了,要記得將舅媽的鍋子拿回來還她。」這是她發給我的最後一則訊息。
 
  展覽結束後一個多月,外婆的病情急轉直下。她就像陷入流沙的駱駝,越是掙扎想要活下去,就陷得越深。最後,病魔的摧殘使她身心俱疲,日日夜夜產生譫妄症,總是說著有人要來帶她走。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晚上,母親來電,平靜地說:「現在過來,要跟外婆道別了。」這天稍早,母親一直和主治醫師聯絡,推測外婆的身體狀況已經不能久撐。她趕往龍山寺求籤,籤詩寫著:「路險馬行人去遠,失群羊困虎相當,危灘船過風翻浪,春暮花殘天降霜。」她明白了,馬上趕往醫院,決定當晚接外婆回家。
 
  我抵家時,在玄關看見母親的眼眶紅腫泛淚,阿姨和舅媽跪在地上泣不成聲,穿著西裝的禮儀人員已經到場。我錯愕得不知如何反應,因為從來沒有這麼親近的人從我生命中離開過。
 
  母親說,救護車將外婆從加護病房載回家後,戴著氧氣罩的外婆一看到熟悉的天花板,神情立刻放鬆,憋屈的嘴角也拉成琴弦般的水平。她知道她回家了。
 
  我們家的人一向堅強,或可說是好強,但這時的外婆無比虛弱地躺著,維持器也阻止不了她的呼吸一點一滴地減弱。就像森林中最強壯、孕育最多生命的那棵巨木,慢慢地被蟲蛀空一樣。
 
  我走到床邊握著她的手,雖然仍有些溫度,卻毫無神經反應。我知道,這是最後和外婆說話的機會了。「外婆,我來看妳了,妳要安心,我會照顧好自己,也會照顧媽媽、姊姊,不要掛念我們,好嗎?」外婆睜眼望著天花板,像是要看穿水泥屋頂。她要離開這座不屬於她的城市了。
 
  從外婆離世到告別式的這段期間,我用相機記錄了許多她安詳的永眠面容。看著曾經活蹦亂跳的外婆回歸塵土,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記錄死亡。
 
  原來死亡不只是停止呼吸這麼簡單。它代表往後的日子都只能透過記憶去找到一個人。當記憶消失,這個人也就永遠告別了。
 
  而登山就是一件離死亡很近的事。在我登頂後一週,就有兩位登山者罹難。當我想像他們走過有我留下足跡的道路,他們的死亡無形中便和我產生了連結。我可能會因為登山而死亡的事實,重擊了我的自信。
 
  在本書一開始記敘我的外婆,描繪親情與死亡,是想說明冒險從來不只是個人之舉。外婆教會我的最後一件事,是風險代價的真正意義。
 
  我在攀登馬特洪峰成功後,給自己寄了一張明信片,對自己說:
  「只有冒險才叫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繼續冒險。」
  外婆八十二年的人生冒險結束了。也許此刻她正在「比飛機還要高」的那個地方看著地球。
  未來她也一定會看到,登上其他高山的我。
 
林雋
二○二一年九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472942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以下節錄自〈懷伯爾的午夜夢迴〉
 
隨著蜿蜒的小徑朝山坡走去,我們進入了針葉林裡,路徑上鋪滿松針。樹梢的枝椏將耀眼的陽光擋在外頭,徐徐微風帶來一絲寒意。連接五座高山湖泊的五湖步道就在森林的後方。我們放慢速度,享受著森林的靜謐。
 
朗是個很會說故事的長者,他說的故事包羅萬象。他能夠不著痕跡地從尼泊爾的安納普納環線(Annapurna circuit)的當地雪巴人協作員,說到加拿大的班夫(Banff)小鎮的貪吃熊史可基(Skoki),或者分析在野外遭遇灰熊或鹿的應對進退。他沒有滿口的大道理,只是純粹分享有趣的故事,讓人聽得入神。
 
「你知道愛德華‧懷伯爾嗎?」朗問道。
 
「不曉得,他做了什麼事?」我確定這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場白。
 
「他是馬特洪峰的首攀者。一八六五年,經過七次的失敗,他率領的團隊終於登上了馬特洪峰,那在當年被認為是一座不可能攀登的山峰。」朗在說故事時,眼睛好像會發光,若不說還以為那是他的親身經歷。
 
「七次!」我十分驚訝。
 
「很驚人吧。但是世人對他的評價到現在依然褒貶不一,原因是那次的首攀並非完美無瑕。」
 
「怎麼說,他們不是成功了嗎?」
 
「他們成功了,但是有四個人在下降的途中喪生了。」
 
「懷伯爾在回憶錄中提到,後來的無數夜裡,他一直被那天的噩夢給驚醒。」
 
朗接著鉅細靡遺地道出了那段迷霧般的攀登故事。
 
七月十四日,登頂後的懷伯爾帶領六位攀登者準備下降回到山下,途中隊員用繩索相互連接以保安全。但在通過某困難路段時,站在最前頭的攀登者意外踩滑了腳,在細瘦的山稜線上失去重心、撞向身後的隊友,兩人墜入懸崖。而連接在這兩人後頭的另外兩位隊員,也被順勢拉下懸崖。此時繩索承受不住墜落的力量應聲斷裂,留下懷伯爾與另一對父子攀登家,只有這三人倖存。
 
懷伯爾的記錄只是他單方面的陳述。在世人的質疑聲中,不乏有懷伯爾背叛同伴,情急之下割斷登山繩的指控。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2/04/15
母親很偉大, 作者也是個很棒的兒子,這般年輕卻對家庭很有責任感,
也很清楚自己不能只是想冒險,而是要做足準備,
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看書的過程,像是跟著作者經歷了這段旅程,雖然登山的書多不勝數,我很喜歡書中常見的對著自己說話,沒有太多修飾的內心話。
展開
user-img
5
|
2022/02/06
(以下為書評家於社群公開發表的評論)

林柏樑 (攝影家,2022.1.18)

之前看到林雋攀登國外高山的訊息,覺得蠻有膽識,同時也看到一個母親的擔憂。

看完林雋寄來的「與山的一支獨舞」就完全豁然開朗了,從自序、和第一個章節前言「夜空下的血紅色山脊」就知道作者是一個有理念的登山者,攀登有一定難度4478m的馬特洪峯、雖然有點魯莽,但是並不躁進。

書的描述,說明他是有準備的攀登者。只是身為母親的妳特別提心弔膽,但是這似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攀爬高山如同藝術創作是一條孤獨的路徑,只能獨自完成,面對困境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過程必然辛苦,在登頂成功後安全下山前只能自己獨享一路上的珍奇美景和浩瀚星空,過程才是登山者的樂趣和動力,而不只是拍照證明征服XX山這樣的行為而已。

1983年11月年,我和營建署第一次上玉山,半夜脫隊在天亮前到達頂峰,天亮之後隨之而至的登山社團粗魯無比,除了喧嘩和急著腳踏三角點張開隊旗拍照外,沒有人欣賞壯闊的風景、更有人爬上于右任銅像上拍照,説明他己經超過4000公尺。當然他們醜陋的臉目全都被我留在大自然雜誌上了。

林雋出生于二十世紀末、政治解嚴十二年後的開始成長和受教育的一代,他獨自一人完成攀登馬特洪的事蹟,不禁讓我體悟到一件事:他們這一代己經掙脫了台灣五、六十年來的黨國封建教育體系的年輕一代,他們不再是被馴養的一代,他們透過網路和自學可以憑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跨越國界去闖盪一番事業。

他們不再是手無縛雞之力只有口號沒有行動能力的白面書生了。遇到不公不義的對待也敢於正面對抗,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
在旅行和登山途中體會人性的善與惡,同時也結交志同道合的各國朋友,也因為本身的勇氣和努力得到肯定與尊重。

林雋藉著自學和爬山的過程中學習並教育了自己。他在無形中成為一個世界人,不再受地域、語言、文化的限制,通過攀登高山這個行為打破了教育、文化、地域的疆界,這是我在這本「與山的一支獨舞」書上最大的體會。

所以,做為長輩的我們,一方面高興江山代有才人出,同時也為你們一家喝采,從外婆、媽媽到林雋,畢竟你們一家血脈相連,有因才有果,不是嗎?

***

上下游副刊(2021.12.25)

林雋,是先認識他的人,才讀了他的書《與高山的一支獨舞:與自己同行,阿爾卑斯山攀登之旅》,20歲開始獨自出發,筆致亦美如詩。但最讓我折服的是,他不斷叩問自己的哲思,這一位青年山者,常讓我聯想到「仁者」的形象,雖說他的獨攀精神很像忍者。他來接受podcast訪問,靦腆笑容與獨攀的不捨家人心思翻騰,讓人印象深刻。

***

胡慧玲(作家,2021.11.25)

《來爬山》這集邀請特別來賓林雋,講他的阿爾卑斯山攀登之旅,
和新書《與山的一支獨舞》。書名開宗明義,標識了 : 山、獨、舞。重要的是,林雋的年輕,非常年輕。

他出生於1999年, 2018年暑假,19歲時,前往加拿大育空河,展開8天7夜的獨木舟,一人雙槳完成320公里的旅途。2019年,20歲的暑假,一個人搭廉航前往歐洲阿爾卑斯山,攀爬4478m馬特洪峰。拍了七千多張照片。隔年在大稻埕舉行攝影展<與山的一支獨舞>,再隔年,即大學四年級那年,一邊上課,一邊寫這本書《與山的一支獨舞》。

林雋的求學過程很勵志。他國中就讀體育班,15歲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手球錦標賽奪得冠軍,保送國立高中體育班,繼續打球。開學第一堂英文課,老師在講台上講26個英文字母,講台下學生累得全部趴著睡覺。林雋當下心生警覺,他還想要唸好大學呢。他決心轉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克服新學校的學長霸凌,克服課業上的不足,每個周末從南投轉三班車到台北補習,趕進度補習國中英數理化。

高二到高三,他遇到好的班導師蘇上傑,帶全班學生拼學業。最終,林雋以「繁星計畫」考上第一志願 : 台大農藝系。
讀《與山的一支獨舞》,我不時掩卷,設想如果是我……

1. 如果我有兒如林雋,我會怎麼做?
2. 到了馬特洪峰登山口,發現忘了帶頭盔,怎麼辦?冒險前進或打住?

預訪和節目訪問時,我覺得我好像負責發問「外行問題」。
比方說,攀登馬特洪峰,驚險萬狀、身心俱疲,為什麼還有餘裕,拍出那麼精彩的照片?

比方說,為什麼爬上去6小時,爬下來要12小時?
林雋,翻轉了我對「獨攀」的想像。他說,一個人上路,敞開心胸,更容易相遇人的善良與美好(當然也有惡),是非常浪漫的旅途。前提是 : 做足訓練和準備。

秀真問的是內行問題。比方說,馬特洪峰回來了,大學畢業了,攝影展和書都完成了,接下來的短期、中期計畫是什麼?
林雋說,自知不足,想加強攀岩和技術攀登。日後想去完成「歐洲三大北壁」。

***

莊豐嘉 (前華視總經理,2021.11.5)

孤獨容易使人成熟,現在我相信,爬山也會使人成熟。因為爬山就是一場哲思的盛宴。

《與山的一支獨舞》全書散發著哲人式的思考和自省。一邊跟隨著作者登山歷程想像高山的壯麗和險阻;一邊翱翔於他的自我辯證,一起汲飲深澈的生命甘泉。

例如林雋以下這段話特別讓人有感:「若攀登馬特洪峰或其他冒險成功,即使其見解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還是會有人把他們當作金玉良言。若以悲劇收場,早就埋伏在側的一群酸民便會跳出來大肆批評。」「我知道這個世界如何對待偏離主流的人事物,所以當我發現自己將會走向極端時,比起攀登高峰,我其實更害怕他人的酸言酸語。」

然後他又說:「就算我的理性在尖叫,我的感性也不會罷手的。」
精彩吧!年紀輕輕,但從他的書學習到太多了。

***
張國權 (五餅二魚文化事業總策畫、藝評家,2021.11.1)

在四千多米山巔上按下快門的他才二十歲
大三暑假居然異想天開跑去獨攀馬特洪峰
如此膽大妄為比我酒駕還他媽嚴重一百倍
我們總把希望當生日許願卻疏於堅持信念
但他說別把夢想掛在嘴邊活著就是要冒險
林雋過人的勇氣讓廢柴大叔好不自慚形穢
※《與山的一支獨舞》林雋首本登山紀實

***

李璧如(名中醫師,2021.10.29)

*《與山的一支獨舞》以及它背後的推手
 林雋給我寄了「與山的一支獨舞」的簽名書,這本真的是跨世代可以收藏的書,文筆誠摯真誠,自序以外婆為題,看了就想哭,很感人。
 
雋早在2018年19歲獨划加拿大育空河時,我就是他的粉絲。那時成天追著他母親李翠瑩的臉書,後來才連上本尊看第一手資料。
 
2019年7月林雋在瑞士策馬特以及法國夏慕尼進行高山攀登,7月18日獨自攀登馬特洪峰成功,單攻上山耗費了18小時,而他用鏡頭紀錄了攀登過程。
 
這趟攀爬,從頭到尾我也跟著關注、跟著緊張。
 
為了省錢沒找嚮導,爬到天黑,心力交瘁,幸好回山屋還能喝到一碗熱乎乎的湯。而有嚮導的日本人跟著嚮導一起墜崖.…印象最深刻的是,居然戴著姐姐的毛線帽上山,這怎麼能夠!實在是,太輕忽了!
 
從河到山,19、20歲的年紀,雜揉何等的熱情與冷靜,可以如此一往無悔地向前走,他難道無懼嗎?非也,「只有冒險才叫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繼續冒險」,在懸崖邊緣行進的戒懼謹慎,其間的心志考驗與轉折,非親歷或有類似情懷者豈能輕易得知?
 
台大在學就辦了攝影展,如今又出書,別以為他是天之驕子,誰知他也曾遭霸凌,若非睿智的母親一路護持帶領,豈能養成如是堅毅、陽光的性格?
 
說來這本書背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雋的才女母親,曾是文青,卻用支筆獨立撫養兒女的單親。
 
雋去獨划、獨攀(路上結伴是另一回事,他是單槍匹馬出發),我們不免探詢,你不緊張嗎?母親儘管懸著心,也不想掃孩子的興,可單親拉拔孩子長大,如今卻要面對獨子的冒險性格,而且是生死的承擔,壓力自不在話下。
 
她說,我們都在一個選擇的臨界點。他這樣做,要面對自己生命存亡的考驗;而為母者則要面對可能失去的挑戰。
 
這是最糾結的部分。但母親得小心翼翼地去平衡,若她有絲毫風吹草動,他會沒信心、太擔心,而不被鼓勵、不被期待之後,整個後續的發展,肯定截然不同。
 
她說,「從他去育空河獨划到攀馬特洪峰,到現在攀岩,我已經變成逢廟必拜的媽媽,能做的就是請各路神明英雄好漢,幫忙看顧護持」。
 
也有親子誤解衝突的時候,總是委婉剖析,讓孩子自己明白,而有所選擇;睿智如刀,卻有如水的包容,對談過程每每令我動容。
 
是呀,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那個年紀獨有的勇氣,晚個兩年可能就消風了。母親明白這點,在冒險行動上的財力支持,毫不手軟,甚至擔心裝備不足,怕兒子太省。
 
是這樣格局的母親養出如此獨立深思的兒子,這本書對一般人而言,不只探奇,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純粹反思,在冷冽孤獨的雪地、在清冷的星空下、在生死邊緣的臨界點…
 
重點是,編輯精緻,雋還增補很多背景資料,還有壯麗的攝影。值得細讀玩味,收藏饋贈的好書。

***

許悔之(有鹿文化社長、藝術家、詩人,2021.10.18)

林雋《與山的一支獨舞》揭示了年輕靈魂的果敢。

***

簡玫芬(美安公司全球消費性整合通路顧問,2021.10.13)

林雋,這個年輕人,你們一定要認識。

國中精力旺盛,成為手球國手,代表台灣出國比賽
高一去米蘭自助旅行,參加世界博覽會,因為是他喜歡的主題「滋養地球,世界的糧食」

因為喜歡山,高三考取高山嚮導。
因為喜歡農業,拼死拼活,考上了台大農藝系
因為想遠離文明,大一去加拿大育空河,划著獨木舟獨自漂流8天共320公里(別急著哇⋯還有咧)

2019 年,林雋登上了馬特洪峯,這一年他20歲。隔年,他舉辦了人生第一場的攝影展,聽他講述心路歷程及高山上的驚險,我們這群阿姨,只能從頭到尾的「哇哇」,心裡想:幸好我不是他的媽媽

2021年,林雋大學畢業,出了第一本書「與山的一支獨舞」,並在松菸文創區展出攝影作品。

他的媽媽是我的同學兼麻吉,養到這樣的小孩,問她心臟是不是比人大顆?

她説:「當孩子想要出去闖,只能幫他備好糧草」
林雋的新書在「誠品」「金石堂」網站都買的到,各位同胞,請立即上網訂購,你會看見年輕人,小心謹慎大膽實現夢想的過程,這也是我們台灣的希望!

***

吳嘉苓(台大社會學系教授,2021.10.11)
風雨交加,青年冒險家林雋,騎著摩托車,送來他的第一本書《與山的一支獨舞》。我本來堅持,我要自己買書,也要送給我爬山路上扶持我的許多朋友。可是他還是送過來了,我跟大容各一本。
林雋跟大容從小一起探索世界。

昆蟲營、打籃球、跑小鐵人、在澎湖抓螃蟹、在蘭嶼浮潛。青年林雋,在大三時候,獨爬了馬特洪峰,去了我們難以接近的路徑,我們只能仰望。

「To 嘉苓阿姨:願你在研究的路上,化解每一次的難題。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力量。」林雋在給我的書上寫了這些字。

林雋好睿智。光是他爬山、他攝影、他寫書,過去幾年他一路已經帶給我好多力量。每個人有不同的堅持,與難題,這本書能建立各種連結,不只是仰望。(而且,他怎麼這麽了解我,我在碰到他的前一分鐘,正在煩惱著我的書的某個難題....)

我在家門口土地公廟前,拍了散文家林雋,讓土地公土地婆跟我們一起。要親近這個迷人的年輕人有很多方式,有新書演講、新書攝影展,當然我想最能細細體驗的,就是讀他的書了。
推薦林雋的《與山的一支獨舞》

***

登山補給站(2021.10.4)

《#與山的一支獨舞:與自己同行,阿爾卑斯山攀登之旅》ancing Solo With Mountains: A Solitary Climb in the Alps

為了慶祝人類首次攻頂瑞士馬特洪峰150週年,數百名登山家沿著山脊點燈,這個影像深深印在林雋的腦海裡。那一年,他16歲,在心中埋下了遠行的種子。

在大三那一年,他終於出發,並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我要獨攀。」

這趟壯遊,以獨攀為主旋律,彷彿單戀似的,是獨舞,也是共舞。世人對獨攀或許有質疑,但他想說:只要做好極度理性的準備,獨攀也可以是一件狂野的浪漫之舉。

關於自由,林雋說:「在山上自由自在固然讓人嚮往,但在不斷追求更遙遠目標的同時,是否無意間闖入了另一個不自由的框架?例如一生只會爬山,下了山卻無法面對平常生活。登山成了逃避現實的手段,而夢想與現實之間是否存在妥協呢?」

本書〈附錄〉完整還原作者的「攀登作戰計畫」,包含交通、住宿、保險、裝備、嚮導、山上與山下飲食的抉擇過程,強調「自學」的策劃力與行動力,也展現一名理性的登山者該有的嚴謹自律。

對技術攀登有興趣的讀者,本書也收錄了入門指引,簡介三種常見的攀登難度分級系統、五條馬特洪峰知名攀登路線與注意事項,以及各種技術裝備的性能分析與採購原則。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球春到來!2024職棒季,日美職棒觀戰指南任選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