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

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本為當代台港女作家所寫的書
六篇探入心靈深處的私密對話
 
  「在寫每一位作家的時候,我試圖徹底進入作家心靈,跟著她的文字脈絡悠遊她的精神世界,如同揣摩一個角色,我必須比她還了解她自己。」──張雪媃
 
  謝冰瑩孤傲的晚年原是時代造就的文學景觀?齊邦媛記憶的烽火歲月如何影響了她後半生的創作?西西筆下的至美人間是什麼樣的風景?李碧華耽溺的懷舊情調訴說著何種歷史真相?流浪精神風靡一時的三毛,構築出的快樂天堂竟然是一棟房子?年少成名的朱天文、朱天心姊妹,一生持續不斷創作的動能何在?
 
  張雪媃關注作家們如何去記憶自己的時代,輔以她們的生平經歷,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進入她們筆下迥異而又瑰麗的文學世界。
 
本書特色
 
  ★張雪媃沉潛八年,繼《當代華文女作家論》之後再度帶領讀者逐步進入作家們的心靈深處!
 
  ★李瑞騰教授序稱:「她(張雪媃)對於所研究的每一位作家,都有全面性掌握,而探求的標的,總在創作心靈與生命經驗的相互對應上。」
 
各界推薦
 
  李瑞騰(曾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現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雪媃
 
  張放之女,198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1984年美國愛荷華大學東亞系碩士,1993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及文學系博士。1989-1995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中文組講師,1995-2001任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東亞系助理教授,2001至今任教於世新大學。主要著作有:《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當代華文女作家論》。
 

目錄

序/李瑞騰
自序/為作家寫的文學評論

晚年謝冰瑩:一個孤傲的文學景觀
齊邦媛記憶的烽火愛情歲月
西西的香港童話
三毛的快樂天堂
妖師夢語巫言:談胡蘭成、朱天心、朱天文
李碧華小說的妖魅特質
 

 
李瑞騰
 
  早就聽張放先生談起,他女兒在美國讀書,先在愛荷華,碩士讀完去了哈佛工作,再到威斯康辛讀博士,研究的是現代中文文學,學位拿到還不回來等等。
 
  張放從山東流離來台,行伍出身,後轉文職,一生皆與文字為伍,有女長成後和他走在同一條路上,言語之間自有寬慰之情。後來我進出學界和文壇,在一些文學活動場所,見到世新大學中文系張雪媃老師,知道她是老友愛女,柔中帶剛,那剛氣,我直覺是從乃父那裡來的。
  
  雪媃2001年整裝回台,迄今二十年間,不斷地有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文章見諸期刊,幾乎都是華文女作家的評論。產量雖不特別多,但我發現,她對於所研究的每一位作家,都有全面性掌握,而探求的標的,總在創作心靈與生命經驗的相互對應上。
 
  就已出版的《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正中,2005)、《當代華文女作家論》(新銳文創,2013)二書,以及將出版的這本《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新銳文創,2021)來看,從1900出生的冰心,到1959出生的陳燁,雪媃總計探討了二十位華文女性作家。
 
  她們被放在不同的文化空間定位,冰心、丁玲、蕭紅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人物;謝冰瑩的大陸時期也是,但後來到了台灣、去了美國,正是台灣作家;而張愛玲,當然是四十年代上海作家,但她相對複雜,中共建政,她去了香港,再到美國,親美反共使她不見容於中共文學史家,文學卻在台灣大放異彩。
 
  胡品清、齊邦媛、聶華苓、三毛皆東渡來台,胡在1949年以前留學法國,來台已是1962年,詩文創作甚豐;聶來台後參與《自由中國》編務,1964年赴美,成就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的人文偉業;齊來台後,於台灣文學貢獻良多;三毛在台灣成長,文章傳遍全球華人世界。四位的文學,皆屬台灣文學範疇,聶華苓也被放在海外華文作家之列。
 
  對我們來說,陳若曦、施叔青、季季、龍應台、李昂、平路、蘇偉貞、朱天心、朱天文、陳燁都是台灣小說界的名家,可親可近。陳若曦很長一段時間在美國,施叔青也住美國,還有將近十年在香港,但都來來去去。至於西西和李碧華,無疑屬於香港,但台灣讀者對她們都很熟悉。
 
  雪媃出身中文系,喜歡文學,原意在創作,竟一路走向學院,成為文學研究者,她寫過唐傳奇、唐詩的論文,但更鍾情於現當代;她也討論過男性作家,像魯迅,但絕大部份是女性。至於為什麼是這些女作家,雪媃在本書的序裡提了三個理由:機緣巧合、好奇欣賞、凝神觀察,我想幫她補上一個「自我投射」,算是我的觀察。
 
  作為一位當代知識女性,雪媃當然了解女性處境之難,更知道克服、甚至超越之必要,要勇敢、要有智慧,要在應行、可行之間斟酌損益。雪媃所選擇的這些女作家,把生命苦楚化成文字篇章,感性與理性兼具,筆下有「自我投影」,而雪媃作為一位有高度自覺的論者,剖情析采的過程,其實是再現一個又一個生命故事,和文本人物對話有關生命的價值。
 
  這些女作家和她們筆下的人物,都有跨域的流動過程,雪媃自己不也去國二十載嗎?而外省第二代的身份,相信會對歷史劇變時刻渡海來台的一代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如何在詭譎多變的環境中立足,特別有感。我以為這也是一種「自我投影」。
 
  雪媃說,她的評論,重在細細閱讀,她要讓作品自己說話,因為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本,和他人截然不同,而她的詮釋和評價,就是要尋找每位作家的特殊性,把她的創作文本的亮點,明確彰顯出來。她的評論為作家而寫,因而也是為讀者而寫,為她自己而寫。
 
  張放先生長我二十歲,他離世八年,我常想起他,記起他經常在電話裡,以時而低沉時而激昂的山東口音,談著文壇大小事,對我關懷備至。我很高興能為他的愛女—張雪媃教授寫這篇書序。
 
  (李瑞騰,曾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現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自序
 
為作家寫的文學評論
 
  這是一本為作家寫的文學評論集。
 
  我堅定相信,第一流的頭腦創作,第二流的頭腦評論。最早的時候,我要走的是創作的路,從十二歲開始領稿費,那就是最大的快樂。後來,我去美國讀東亞研究所,開始寫論文,腦袋的結構就變了,開始三步一注釋,五步一書目,論文的樣板成了下筆第一考量,這是悲劇的開始。走上所謂學術的路,對一些人來說是至高理想,人生最大成就;對我來說,卻是啼笑皆非。從讀研究所、經歷碩博士科班訓練、入大學教書、持續寫文學評論到現在,將近四十年。人生的精華,全在學院中渡過了。我唯一自豪的是,從沒有放失文學創作的初衷,一直保持對作家的第一優先,而文學評論以及所謂學者這個稱謂,我永遠放在第二位。自己這一生沒有成為作家,不無遺憾,所以我轉而閱讀作家,推敲、研究、描述、找出作家創作的精髓,以此成就自己的快樂,可能,是另類彌補吧。
 
  我的評論,重在細細閱讀,讓作品自己說話,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本,和他人截然不同,而我的工作就是找出每位作家的特殊性,把她作為一位作家的亮點明確彰顯出來。在寫作的時候,我一貫對作家說話,試圖讓她看到她筆下的世界是何樣貌。而我假想的讀者,首先是大眾,而非學術小圈,這樣的立場當然也來自我對文學創作的推崇,以及對學院的禮貌距離。在寫每一位作家的時候,我試圖徹底進入作家心靈,跟著她的文字脈絡悠遊她的精神世界,如同揣摩一個角色,我必須比她還了解她自己。在勾勒出作家的精髓時,我也時時警醒,應該站在一邊客觀評估作家,她這樣寫這樣做,在那樣的一個時期,具有怎樣的實質意義。有時候我的評論傾向推崇,有時候我的評論顯露批判,這都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的,而總是寫到最終,我自己在詮釋過程中得到的啟發。只能說,做為文學評論者,我也必須對自己誠實,儘管有可能不那麼討好。
 
  距離上一次出書,2013年的《當代華文女作家論》,又是八年過去。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要花八年寫成一書,相當慢,世新大學老長官羅曉南院長戲稱「八年抗戰」,當真如此。你若問我,為什麼是這幾位女作家?我只能說,機緣巧合是一,比方研討會的關係寫了謝冰瑩、單德興教授惠贈編著大作而閱讀書寫齊邦媛﹔好奇欣賞是二,如這裡的香港作家西西、李碧華,台灣作家三毛﹔凝神觀察是三,像朱天文、朱天心姊妹。每一位作家都帶我遨遊了一個瑰麗的世界,都這樣快樂新奇,因為有她們的文字,我的人生得以豐饒。只希望我沒有誤讀這些作家,如果做了不公評論,還請作家海涵。當然你應該不會問我,為什麼是女作家?男作家呢?這一點我早在2005年第一本女作家評論集《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就已說明,男作家,大家說得很多了,女作家,卻仍不夠,就是這樣簡單。
 
  上一本書《當代華文女作家論》出版,為了我的爸爸張放(1932-2013),老作家在臨終看到那本書的打字稿,很高興。這一本書出版,我獻給我的媽媽蔡玉蓮(1940-2018),可愛的屏東女孩、海軍上尉護理官,一生督促自己的女兒成就事業。據爸爸說,媽曾看著我發表的文章,笑著流下眼淚,說:「這是我女兒寫的!」我知道,她會開心的。
 
  在此特別感謝李瑞騰教授為本書寫序,李教授是我一直敬重的學者,因為他也有文人的感性,更覺親切。謝謝秀威資訊的持續支持,和編輯孟人玉小姐的協助。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40784
  • 叢書系列:新銳文叢
  • 規格:平裝 / 226頁 / 14.8 x 21 x 1.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齊邦媛記憶的烽火愛情歲月〉
 
在這樣一個時代,他們說了什麼?
 
如果說所謂「學術研究」,是蒐集前人研究文獻,仔細閱讀整理,條理出已成規模,再依此規模上加上個人一二條目,切忌少讀、慎勿多言:又在各自學派中標榜一二大家,刻意膜拜高抬,依附於此人羽翼之下,那麼齊邦媛就絕不是一位這類「學者」。她說過,最想做的是創作。正因此,齊邦媛的文學評論最大特點就是感動人,一腔熱血,敢說真話。齊邦媛所服膺的文學研究精神首先是法國泰恩(Hippolyte Taine,1828-1893)提出的文學「三環說」,她在《千年之淚:當代台灣小說論集》的〈自序〉中說:「西方文學理論流派眾多,但泰恩所持文學三要素時代、民族、環境,仍具支配性地位。」齊邦媛在多處重複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一個時代,作家說了什麼?他們怎樣記憶了自己的那個時代。例如在論司馬中原(1933-)《荒原》、姜貴(1908-1980)《旋風》和紀剛(1920-2017)《滾滾遼河》時,齊邦媛說這三本書都以雄渾筆觸寫苦難和不屈的奮鬥,她強調:「我認為文學史上的重點先是『在這樣一個時代,他們說了什麼?』」
 
本此「忠於時代」的精神,齊邦媛曾經把潘人木(1919-2005)的《蓮漪表妹》和鹿橋(1919-2002)的《未央歌》做一個對比。同樣寫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學生,鹿橋筆下的大學青年男女無憂無慮,對於他們身處的烽火年代毫無感覺,仿佛擦身而過,根本不在同一時空。齊邦媛〈與時代若即若離的「未央歌」〉一文,直接說︰「為何會如此全無憂患意識呢?是誰在投彈,炸的又是誰?即是中國人,又是大學生,怎會有如此怪誕冷酷的戰爭觀?」談潘人木的《蓮漪表妹》,齊邦媛1988年〈烽火邊緣的青春:潘人木《蓮漪表妹》〉一文說︰「〈蓮漪表妹〉的大學生生活幾乎毫無歡樂的氣氛,校園上似乎沒有花,只有冰雪。作者潘人木用幾近悼念的心情紀錄了一個謬誤的青春。她的手法看似寫實,卻處處蘊含著嘲諷和悲憫。」潘人木寫的是抗戰期間大學生的理想和愛國熱情,他們的痛苦和犧牲,他們實際走過苦難,哪裡有《未央歌》裡的歡樂心情?2005年,齊邦媛〈蓮漪,你往何處去?──再寄潘人木女士〉一文再重申: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