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5:中國的形成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5:中國的形成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個中國」的大夢。
由四百年的歷史脈絡解讀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從大清帝國成立到習近平時代,
  探索「一個中國」大夢的歷史淵源,
  以及四百年來多元與一體間的擺盪與掙扎。

  「一個中國」、中國的一體化及其抱持的矛盾,並非由現今的中國政權才開始,它不僅有來自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淵源,更是必須回溯到清代的體制才能夠理解的問題。

  本卷自十七世紀的東亞世界出發,當時多元勢力並存,直到清朝「盛世」崛起,才收拾了原本的混亂與殘局,並在十八世紀綻放多元共存的文化。直到十九世紀,清朝被西方與日本的衝擊所撼動,面臨崩解的命運,而在二十世紀的一片混沌之中,誕生了現代的「中國」。四百年來,在多元勢力蔓延的「一體」與分離之間相互拉扯,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得獎紀錄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獎(Paju Book Awards)之策劃獎(Planning Award)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岡本隆司


  1965年生。專研近代亞洲史,現任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

  代表著作: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

譯者簡介

郭凡嘉


  臺灣大學文學院畢業,東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修畢,現於日本任教。譯有溫又柔《來福之家》及《中間的孩子們》、陳舜臣《青雲之軸》、中村地平的殖民地小說《霧之蕃社》、森見登美彥《空轉小說家》、角田光代《肉記》、柴崎友香《向遙遠的地方前行》等,並撰有日本小說家評論數篇。
 

目錄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在混亂之中

第一章 興隆
一、遼東
二、入關
三、沿海——互市
四、草原——蒙古、西藏
五、鄰國——俄羅斯、朝鮮

第二章 轉換
一、抵達——清朝的素描
二、雍正
三、極限

第三章 盛世
一、乾隆——其人與時代
二、經濟
三、社會
四、分歧
五、結構

第四章 近代
一、自負
二、烏雲
三、破綻
四、清末

第五章 中國
一、轉變
二、民國
三、革命

終章——紛亂的現代

後記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臺灣版序(節錄)

  「中國的實體究竟是什麼?」此系列叢書從這個疑問揭開序幕,也在本卷完結。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如追溯「歷史」,因此我們回到首次出現「中國」這個漢語表現的西周初期,從這裡開始,花費了數本書的長度審視了三千年以上的「中國歷史」。而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卷,處理了從十七世紀之後到二○二○年,總共大約四百二十年的期間。

  連結到現代「中國」的基礎,大約在受到了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時全球性的變動後,就固定了下來。我們追溯著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形成」過程,並描繪出了到現代「中國」的脈絡,這就是本書的內容。

  在通俗的說法中,這段範圍被稱為「清代史」、「近代史」與「現代史」。這樣的區分法,以及各式的稱呼與內容,會因立場與視角的不同,而經常出現差異。因此有人便認為應該針對個別進行考察。

  這樣的說法自然沒有錯,但是本書卻刻意使用了貫穿時空的通史手法,並且將重點放在「清代史」進行論述。這種架構與方法,正意味著本系列叢書以及本書想要重新叩問「中國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

  「中國究竟是什麼?」這個提問的答案,自然就只有現代的中國。然而所謂的「現代」,有著走到這一步的脈絡,也就是成為前提的歷史。想要掌握這樣的歷史過程,若只看個別的具體事件、時期或人物,是不足夠的。這就是本系列叢書以及本書的論點。

  也因此,本書的日文原著將這大約四百年左右的歷史分成四等分,十七世紀大約占了四十頁、十八世紀大約占六十頁、十九世紀五十頁、二十世紀大約是五十頁的分量。清朝的時代約占了四分之三,而這正是因為我們認為清朝對於現代的影響非常大的緣故。無論好壞,想要論述二十世紀這一百年間以及現代的意義,並思考「中國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這樣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囊括性、概括性的理解非常重要。

  所以本書既非「清代史」,亦非「近代史」或「現代史」,畢竟本書的定位是「中國的歷史」。

  儘管如此,這段「歷史」卻沒有結束。換句話說,「中國究竟是什麼?」這個提問,至今仍未獲解答。「中國」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就連數量的問題,都不明不白。現今的時局正是如此。
 
  提問的不僅是專家及學者,對現實政治中的當事人亦是如此。他們為了得出這個問題的解答,正處於反覆測試、不斷摸索當中。因此記錄到二○二○年的本書,不僅是論述了引發現狀的起源,同時也必須陳述現實的艱苦奮鬥及其功過。

  這當然會與政治的利害產生衝突。儘管「如實記錄歷史」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實際卻往往很難做到。這漫長的「中國歷史」便證明了這一點。

  本系列「中國的歷史」蒸餾壓縮了研究的成果,成為了讓一般的民眾也能接觸的書籍,儘管很渺小,但卻也難逃這樣的例子。本書「現代史」的部分,提及了現代的艱難鬥爭以及功過,這樣的史實敘述,讓中國大陸的出版社口徑一致的告訴我們,這個部分沒有辦法翻譯與出版。我們理解這是對方在即使很有可能會牴觸反覆測試、不斷摸索的現狀之下,仍然想要出版本書的譯本所做出的苦心思慮。但以本書的狀況而言,是透過了「清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一貫的脈絡而成立的,如果刪除了這個部分,那麼就會損及本書,甚至是本系列叢書整體的宗旨與架構。這實在是令人莫可奈何。在深思熟慮之後,本系列當中只有本書,放棄了在中國大陸的翻譯與出版。

  這近乎是「禁書」的狀態,正是中國大陸現代政治的特徵之一。如果這種事甚至發生在本書身上,那麼這正證明了這是「中國歷史」的其中一環。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這也正是本書存在的意義。

  儘管如此,我仍認為應該要讓華語圈的讀者們觸及本書。更進一步而言,我們應該要把這樣的現況列入考量,來思考並玩味「中國究竟是什麼」的質問。

導言(節錄)

東亞的混亂


  儘管我們簡便地說「混亂」,然而那並非是毫無軌跡而紊亂的狀態。東亞當時既有的一元化、集約性的秩序體系,由於無法立即順應加速的多元化,因此出現了混亂。

  十六世紀的明朝,用漢語將這樣的情況以「北虜南倭」來形容。北邊有蒙古侵襲,南邊有倭寇,以政權來看,確實是嚴重的外患、巨大的對外威脅,是充滿了危機感的狀態。

  然而客觀地思考「北虜南倭」,就會發現這是顯示出當時世界「混亂」化、東亞多元化的一個現象,也是海陸各自勢力興起的產物。草原上的蒙古勢力,在過去就持續和明朝對峙,海洋上有武裝貿易業者逼近,且勢力也日漸增強。

  本系列書籍的第四卷中詳述了「以明朝政權為中心的朝貢一元體制」,而這些外來勢力都意味著對立的關係。然而如果是對立關係,就會不斷產生紛爭,只能不斷地思考如何穩定情勢,從錯誤中學習。

  這樣混亂的局面和歐洲相同,東亞局面越演越烈,就在看不見收束的狀況下,進入了十七世紀。西方進入了西發利亞主權體制,主權國家的並立、國際關係,而東亞卻可說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北虜南倭」豔飾了十六世紀,成為延續了蒙古、倭寇的勢力,到了十七世紀也依然是與多元的勢力對立的存在。大致上可以分為東北、南方、海洋的勢力。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勢力加深了多元化,在各方面都能看到巨大的變化。光是眼睛看得見的事件,就有遼東的軍閥勢力興起、沿海的荷蘭勢力進入,以及中國內部的動亂。這些在十六世紀末期都不算太顯著,是屬於比較新的局面。

  這些局面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同,發生的現象也各有所異。然而內部不管在空間層面或時間層面,都有著相互的連結。因為儘管隨著時間的經過,局面有所變遷,但狀況本身都是十六世紀「北虜南倭」的延續。

  「北虜南倭」雖然各自發生在南北,但起因與本質卻是相同的。就算時間過去,依舊沒有改變。這個根源相同、與多元勢力競爭的對立在解除之後,連結的部分變得明顯,最終融合為一股勢力。那就是接著登場的清朝在政治上的功能,也是其歷史上的角色。

  明清接替的示意圖

  明朝的「朝貢一元體制」,根據的是中外、華夷這樣的二分法世界觀,把自己稱為「中華」,並將其他的「外夷」稱為非「中華」,甚至加以蔑視的秩序體制。這種方式隔離了內外,且不承認除了朝貢之外的對外關係,明朝幾乎沒有認可過「外夷」當中的不同。這超越了人們的思考意識,明朝的體制就是如此。

  然而「外夷」實際的狀況,本來就非常的多樣化。比方說日本人與西方人,就完全不同,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明朝的制度與體制非常的固定與僵化,無法辨別並掌握其中的不同,像「倭寇」、「南倭」這樣概括性的說法就是典型的例子。而無法因應「外夷」的多樣性與多元化,就是東亞混亂的起源。到了十七世紀中期,明朝滅亡,東亞的主角由清朝來接替。

  俯視這樣的狀況與趨勢,就如同表1所示。表1統整了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大致上的動向。

  十六世紀「北虜」的後繼勢力有滿洲、蒙古、西藏、準噶爾,這在之後就形成了清朝本身與「藩部」。

  日本當時正在進行所謂的「鎖國」,因此日本勢力後退後,接續「南倭」的中國海洋勢力有獨立的廈門、臺灣,這些都被清朝吸收,轉化成華人進入海上、且有與經過南海而來的各國貿易之關係,我們暫且說這是「互市」的關係。

  明朝由於內亂最後自行滅亡,後繼勢力就遲遲無法形成。清朝平定了流寇,鎮壓了北京、華北,但江南、華南仍有明朝遺孽,直到十七世紀末期才終於排除其勢力。到了這時候,清朝才終於確立了明朝後繼者的地位。

  位處周邊的諸國從十五世紀以來,就一直臣服於明朝的威勢下,締結了朝貢、冊封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其後也由清朝繼承了下來,以當時的用語稱為「屬國」。

  位處世界之中的清朝

  揭開十七世紀序幕的東亞,與上列的多元勢力並存、角逐中原。經過百年後的十八世紀,這些勢力看似全都與清朝融合了。以規模而言,可說是如同本系列第三卷當中的元朝的復興。除了外觀上還有許多其他的面向,我們都會在後面詳加敘述。

  越發顯著的獨立性在各自維持後,各方的角逐、爭霸也更加深、更長期化了。為了順應如此的情勢,或許也產生了系統的建立,當時甚至很有機會出現像歐美歷史的可能性。

  西洋史與近代史的發展,以西發利亞主權體制、國際關係的建立與霸權的爭奪、移轉為主軸,其多元化的要素儼然固定化,並讓人得以在多元化當中找出固定的秩序。不過正因如此,歐美的近代史就充滿了對立、矛盾與戰爭。

  這的確也是世界史當中的一個典型,而這樣的國際關係席捲了全世界,最後成了國際標準。身處現代的我們,看到這樣的狀況,幾乎都覺得理所當然而不加遲疑吧。

  然而俯瞰當時的整個世界,這絕非普遍的狀況,而是一種很特殊的進程。至少在東亞就並非如此,因此在區別西洋史與亞洲史時,我們或許也可以把它視為一個特徵。

  動亂不斷的多元化最終是如何收拾殘局的呢?東亞面臨了這個不只局限在東亞的世界史課題,最終由清朝交出了一個答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0535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終章 紛亂的現代
 
「中國夢」與「中華民族」
 
本書起筆始於一六○○年,橫跨了四百二十年的時間。而我們眼前的世界也仍在激烈地變動著。被稱為「社會分裂」的美國、決定脫離歐盟的英國、內戰不斷的敘利亞、因核彈問題而動盪的伊朗、反覆內外對立的印度等,這些問題都持續無法解決,而新的問題仍不斷出現。在年表數字上剛好是一個段落的二○二○年,在後世眼裡,他們又會如何闡述呢?
 
這個問題或許只有神才知道了吧。然而有一點是絕不會錯的,想要考察這個紛亂、充滿火藥味而多災多難的現代世界,絕不能忽略我們東亞這個地區。經常出現在即時報導的香港示威運動、新疆的「職業訓練所」、臺灣的總統選舉、南北韓的問題等。要說這些問題都與「中國」相關,實在也不為過。
 
而這個「中國」的領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唱著「中國夢」(Chinese Dream)。而這個「中國夢」的基礎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這裡的「中華民族」翻譯成英文的話,就會變成the Chinese nation。而要將之「復興」,意味著對於原本nation有缺陷的狀態視而不見,也不考慮到事實上對於這些缺陷應該做的恢復是什麼。
 
這個理論其實是讓人存疑的。讓我們先忽視在語言學上以及更根本的問題上,把「中國」翻譯成China是否適切吧。「中華民族」的存在與「復興」這種說法,實在很讓人感到疑惑。這難道是回溯了四百二十年的歷史後,所得到的單純結論嗎?
 
構成所謂「中國」這個國家nation-state的nation是「中華民族」。若要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民族國家,那麼無論是「中國」或「中華民族」,都必須只有一個,因此要把這個「中華民族」定義為「多元一體」。既然是「一體」,那麼就必須是一個,但原本卻是「多元」的。如果目前是計畫並朝著「一體」化而進行中,那麼就不能說現在已經是「一體」了。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是「夢」的原因。
 
誠如這本書所敘述的,若回溯歷史,就會發現這個「一體」的「中華民族」並不存在。想要回復過去不存在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復興」並不是現實,只能是一場「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