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套書附典藏書盒)
  • 定價:1750
  • 優惠價:9157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488

分期價:(除不盡餘數於第一期收取) 分期說明

3期0利率每期52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特別收錄作者群為臺灣版所撰寫之序言
 
今時此刻,重新認識中國史!
 
從亞洲觀點與多元角度出發,
超越傳統王朝史觀,全新架構中國歷史的時空體系
一套帶著世界史視野,更符合全球化現代、
更接近中國多樣性面貌的歷史敘述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是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聚集五位日本頂尖學者,在編纂時著意突破窠臼,不只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超越王朝斷代史觀與正統史觀,更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
 
  作者群一方面擔憂年輕一輩讀者對於中國歷史缺乏興趣,甚至充滿誤解與偏見;另一方面也對當下中國政治局勢發展感到憂慮,因此希望透過符合當代的寫作形式,結合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觀點,呈現出中國歷史中的多元化與多樣性。
 
  本套書共分五冊,內容以中原、江南、草原,與三者的交會互動為主軸,涵蓋從上古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作者群綜合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學術厚實的專業基礎;寫作時則娓娓道來,以親切平實的口吻,呈現一套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中國歷史。對於理解中國往昔的發展與今日之情況,都深具啟發與意義。
 
  ▍1.《中華的成立》
  「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從橫跨三千年的歷史中,
  探問傳統中華世界原型的起源與變遷。
 
  本卷以黃河文明興起的華北為中心,從新石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形成開始,講述到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地區的隋唐帝國興起與衰亡之兆,涵蓋先史時代到八世紀中葉,貫穿約略三千年的時光。透過探索「天下」與「中國」觀念的相互作用與消長伸縮,呈現中國古典政治體制的生成與變化。
 
  在論述上,揉合日常生活、社會組織與政治過程等不同層次的時間尺度,嘗試在時空變化中,掌握中國古代歷史的多樣性;同時檢討傳統教科書的用語,以最新研究發現,重新定義各種詞彙,企圖更為貼近歷史樣貌,撰成一部嶄新的古代中國通史。
 
  ▍2.《江南的發展》
  從古代文明時期到蒙古帝國前夕,
  在激昂的歷史時空中,
  俯瞰反覆與中原對峙及統合的「海洋中國」。
 
  本卷聚焦江南地域與周邊海域,跳脫「中國史觀」的框架,將中原與江南視為兩個密切相關的平行世界,展現靈活的論述角度與新穎的歷史視野。書中探討長江流域一帶,從先秦時代至南宋覆滅這段漫長歷史歲月中,諸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生動刻劃長江流域與中原在經過多次的對峙與統合後,逐漸繁榮發展的過程。
 
  藉由描繪南方「船的世界」與北方「馬的世界」在幾千年間的摩擦與衝突、妥協與融合,呈現了中國「古典國制」向南方擴張的過程;同時也探問「官的世界」與「民的世界」在這段時間的樣貌與變化,以雙重軸線展開歷史發展的探討。
  
  ▍3. 《草原的稱霸》
  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
  在歐亞大陸東方的歷史舞台上,
  由馳騁草原的騎兵軍團揭開壯闊的興亡史。
 
  以南方中原為根據地的農耕王朝,與以北方草原為根據地的游牧王朝,生存手段相異的兩大勢力,歷經千年的對峙,相互爭奪霸權。然而在過去中西方的歷史論述中,游牧民族總是被置於邊緣。
 
  本卷以「歐亞大陸東方史」的嶄新框架,重新回顧歷史,連接起內亞、中國與東亞等不同世界。箇中關鍵角色,便是過去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居住於乾燥地帶(草原或沙漠)的游牧民族,他們在中國歷史中頻繁登場,存在不容忽視。透過審視這些游牧民族及其所創建的國家和王朝,以及他們與中國之間的關聯,描繪出多種民族往來交流之多元世界的歷史。
 
  ▍4. 《陸海的交會》
  在衝突與分裂的危機中,
  摸索一元統合的新體制,
  確立了「中華」的明朝三百年起落。
 
  中華與夷狄的抗爭、華北與江南的對立、草原與海洋的對峙——此三個主軸於元末交錯,使中國社會經歷激烈動盪,而明代必須直接面對此一混沌局勢,並予以回應。明代初年的國家建設過程,以統一王朝的角色,收斂了原本三個衝突的主軸,並用儒家理論所支持的一元化與標準化,規範了原本的多元性與多樣性,成為強硬的剛性體制。
 
  本卷描繪自十四世紀元末至清朝興起的十七世紀為止,三百年間明朝興亡的歷史。明代體制從初年建立,到出現鬆動,乃至崩壞的過程,並非只是單一王朝興衰,更是凝聚了宋代以降各類課題的時代興亡。
 
  ▍5. 《中國的形成》
  從大清帝國成立到習近平時代,
  探索「一個中國」大夢的歷史淵源,
  以及四百年來多元與一體間的擺盪與掙扎。
 
  「一個中國」、中國的一體化及其抱持的矛盾,並非由現今的中國政權才開始,它不僅有來自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淵源,更是必須回溯到清代的體制才能夠理解的問題。
 
  本卷自十七世紀的東亞世界出發,當時多元勢力並存,直到清朝「盛世」崛起,才收拾了原本的混亂與殘局,並在十八世紀綻放多元共存的文化。直到十九世紀,清朝被西方與日本的衝擊所撼動,面臨崩解的命運,而在二十世紀的一片混沌之中,誕生了現代的「中國」。四百年來,在多元勢力蔓延的「一體」與分離之間相互拉扯,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得獎紀錄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獎(Paju Book Awards)之策劃獎(Planning Award)

名家推薦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宋怡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李卓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歷史講座教授)
  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瑞松(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渡邊信一郎教授提出「中國如何成為中國?」、「何謂中國?」,正和中國本身近十幾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形成極有趣的對照。在全然不同的方法論和視角下,這一套「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毫無疑問為一個多元的新時代成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相信中譯本必為所有關心二十一世紀中國、東亞和全世界命運的華人所樂讀。——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這套書融貫了以日本學者為主的中國史研究成果,提出理解中國史的總架構,也給予撰寫者充分的發揮空間。內容深入而文字平實,觀點明晰又具開放性。以此顯現的中國,是個在世界史格局中富有韌性且自成一格的多元文明。——李卓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在一個被當下社會政治所產生的各種聲音和煙霧所阻礙的環境中,看不清未來,也不了解過去,可能是許多人的共同苦惱。但對過去的了解,至少可以讓我們看清一些當下的處境是如何形成的。「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最大的好處,依我之見,是提供了有興趣了解過去的讀者一套思考的重點。讀者依其中的重點去思考,不論同不同意作者所說,都有機會形成自己的了解。不是每個讀者都是歷史學者,也許無法站在專業的角度去檢驗作者的觀點,但是個人的存在,如果是一種有反省、誠心的存在,必須得有支撐的力量,而對歷史的了解是這種力量的來源之一。重點是,讀歷史時最好能心胸開放,頭腦冷靜,思慮清晰。——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日本各大出版社,每隔一段時間,便請史學家寫一套供一般人讀的多卷本通史,分世界史、日本史和中國史,都是小開本便利攜帶,可在通勤車上閱讀。岩波書店不同,編寫的是專題式的「岩波講座世界歷史」,比較類似《劍橋歷史》(Cambridge Histories)叢書。從1969年以來,每隔二、三十年便出版一部三十卷左右,總結截至編寫時期,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學術性,大本精裝,供大學師生閱讀。至今已出版了兩部,第三部正在出版中。這次岩波書店出版的中國史系列叢書,和其他出版社一樣,針對的讀者是一般大眾,而列入便利攜帶小開本的「岩波新書」系列。但仍本著「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的編為目標,總結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傳給讀者,而訂名《岩波新中國史》叢書。例如明清歷史,過去的同類書或稱為《最後的東洋社會》、《紫禁城的榮光》、《傳統中國的完成》、《落日的大帝國》,比較看不出時代特性,但三田村泰助教授《明帝國與倭寇》及上田信教授《海與帝國》,一反過去把中國史尤其明清史看做閉關自守的大陸國家歷史,注重明清中國已進入海洋時代,與新世界的聯繫。檀上寬教授繼他在2016年的《岩波新書.天下與天朝的中國史》之後,《陸海的交會》再一次展現他對明史的見識:明代中國是大陸與海洋交錯,互為作用的。同時也是從明初的確立傳統中國一元體制,結束中國史的「十四世紀危機」,走向一元體制鬆動的明末,而進入世界史的「十七世紀危機」。從書後附的參考書目,可知檀上教授總結了大量現代學者的新研究成果,在這本小書中傳遞了豐富的新信息,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和優點。——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五位著名的日本中國史家,以長時期、多元的歷史視野,跳脫中華史觀和朝代史的框架,講述三千年來中華世界與周邊各種勢力的互動,中國體制與處境在歷史中的變化,引領讀者從歷史看今日中國的格局。雖然必須犠牲許多歷史細節,但作者充滿創意與洞見的精要敘述,卻更能帶領我們以世界史的眼光讀一部波瀾壯濶的中國史。——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這套書出自日本新一代中國史學者之手,寫給一般讀者大眾,可謂相當令人興奮之作。作者群繼承了日本漢學的優秀傳統,但又將自身的博學結合了精湛的理論取徑。這五本書中一以貫之的主題,是質問我們今日所稱「中國」的起源,這個「中國」並非超脫歷史、永恆不變的實體,而是在農業與游牧、江南與華北、中原與海洋等不同區域間,持續互動、經過歷史和偶然而產生的結果。極力推薦!——宋怡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什麼是中國?中國史又是什麼?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日本學者即針對這些課題提出重要見解,他們的想法也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中國史學的發展。「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無疑是此學術傳統不容忽視的另一里程碑。——楊瑞松(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渡邊信一郎
 
  1949年生。專研中國古代史、中國樂制史。歷任京都府立大學教授、校長。現任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日本傳統音樂研究中心所長、京都府立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
  《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日本雅楽の源流》(文理閣)、《中国古代の財政と国家》(汲古書院)、《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校倉書房)、《中国の国家体制をどうみるか――伝統と近代》(共同編著,汲古書院)。
 
丸橋充拓
 
  1969年生。專研中國隋唐史。現任島根大學學術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
 
  代表著作:
  《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岩波書店)、《唐代軍事財政与礼制》(張樺譯,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国の歴史 上(古代-中世)》(共同撰寫,昭和堂)、《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多民族社会の軍事統治――出土史料が語る中国古代》(共同撰寫,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古松崇志
 
  1972年生。專研歐亞大陸東方史。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代表著作:
  《オアシス地域の歴史と環境》(共同撰寫,勉誠出版)、《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学出版会)、《概説中国史》(共同撰寫,昭和堂)、《金・女真の歴史とユーラシア東方》(共同編著,勉誠出版)。
 
檀上寬
 
  1950年生。專研中國近世史,現任京都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
  《天下と天朝の中国史》(岩波新書)、《明の太祖 朱元璋》(筑摩學藝文庫)、《明朝専制支配の史的構造》(汲古書院)、《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講談社學術文庫)、《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岡本隆司
 
  1965年生。專研近代亞洲史,現任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
 
  代表著作: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譯有多部文學小說、人文作品,並從事各領域之同步、逐步口譯。
  臉書專頁:譯窩豐 www.facebook.com/interjptw
 
林琪禎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莆田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專任副教授。曾任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和春技術學院應外系及觀光系專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譯有《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他們的日本語》、《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性表現規制的文化史》等書。
 
黃耀進
 
  翻譯工作者。單譯有《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等;共譯有陳舜臣《半路上》、《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東京審判》等書。
 
郭婷玉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日本時代臺灣地方社會勢力,並關注近代日本與東亞史、琉球王國.沖繩史、明清以降中國地方社會等議題。合著《圖解臺灣史》、《圳流百年》,譯有《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合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等書。
 
郭凡嘉
 
  臺灣大學文學院畢業,東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修畢,現於日本任教。譯有溫又柔《來福之家》及《中間的孩子們》、陳舜臣《青雲之軸》、中村地平的殖民地小說《霧之蕃社》、森見登美彥《空轉小說家》、角田光代《肉記》、柴崎友香《向遙遠的地方前行》等,並撰有日本小說家評論數篇。
 

目錄

▍1.《中華的成立》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第一章 「中原」的形成——夏殷周三代
一、農耕社會的形成——新石器時代
二、夏殷周三代
三、殷周時代的政治整合——從貢獻制到封建制
 
第二章 中國的形成——春秋、戰國
一、春秋、戰國的「英雄時代」
二、小農民社會的形成――從百生到百姓
三、從封建制到縣制
四、商鞅變法――西元四世紀中葉的體制改革
 
第三章 帝國的形成——秦漢帝國
一、從郡縣制到郡國制
二、武帝時代——帝國的形成
 
第四章 中國的古典國制——王莽的世紀
一、宣帝中興
二、王莽的世紀
三、催生出王莽的社會
四、東漢的古典國制
 
第五章 分裂與重整——魏晉南北朝
一、漢魏革命
二、華北地方社會的變化
三、西晉——中原統一王朝之重建
四、五胡十六國與天下的分裂
五、鮮卑拓跋部一統華北
 
第六章 古典國制之重建——隋唐帝國
一、隋文帝再次一統天下
二、天可汗的大唐帝國
三、《大唐六典》中的唐代國制
結語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2.《江南的發展》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船的世界」與「馬的世界」
第一章 「古典國制」的外緣──漢以前
一、長江流域的諸文化
二、「楚」的血脈
三、與「古典國制」對峙的人們
 
第二章 「古典國制」的繼承──六朝至隋唐
一、南方眼中的《三國志》
二、江南的「中華王朝」
三、六朝的貴族們
四、隋唐帝國與江南
 
第三章 江南經濟的啟動──唐至宋
一、運河與海
二、文臣官僚的時代
三、花石綱
 
第四章 走上海上帝國之道──南宋
一、金與蒙古的對峙
二、江南的繁榮
三、海上帝國的形成
 
第五章 「雅」與「俗」之間
一、俗──地域社會的樣貌
二、雅──士大夫的人脈網絡
結語  再致年輕的學子們
後記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3. 《草原的稱霸》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序章歐亞東方史及游牧王朝
一、內亞的騎馬游牧民族
二、游牧與農耕相遇的內亞東方史
 
第一章 拓跋與突厥
一、鮮卑拓跋部與北魏
二、唐朝與突厥的興亡
三、安史之亂的動盪
 
第二章 契丹與沙陀
一、契丹建國
二、沙陀的興起
三、沙陀系王朝與契丹
 
第三章 澶淵之盟與多國體制
一、邁向澶淵之盟
二、黨項西夏的抬頭
三、契丹的情勢與北宋的西北經略
 
第四章 金(女真)的霸權
一、女真的興起
二、金國的霸權與歐亞大陸東方情勢
三、金朝的變革與北方情勢
 
第五章 大蒙古與中國
一、大蒙古國的建國與擴張
二、忽必烈與大元兀魯思
三、歐亞大陸的東西交流與中國
終章
後記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4. 《陸海的交會》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導言
臺灣版序
 
第一章 明初體制的成立
一、元末的叛亂與明朝的誕生
二、絕對帝制的確立
三、社會統制方策與他律型儒教國家
 
第二章 明帝國的國際環境
一、中華的復興與朝貢一元體制
二、永樂帝的積極外交
三、中華與夷狄的統合
 
第三章 動搖的中華
一、明初體制的弛緩
二、朝貢一元體制的崩壞
三、明代史的轉換點
 
第四章 北虜南倭的世紀
一、嘉靖新政的幻想
二、邊境地帶的騷擾
三、朝貢?還是互市?
 
第五章 鼎盛與顯露頹勢的明帝國
一、張居正的改革與挫折
二、流動化的社會
三、變化的東南亞
第六章 從明到清
一、政爭與混亂的結果
二、明朝滅亡
三、混沌的歸結
結語
後記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5. 《中國的形成》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在混亂之中
第一章 興隆
一、遼東
二、入關
三、沿海——互市
四、草原——蒙古、西藏
五、鄰國——俄羅斯、朝鮮
 
第二章 轉換
一、抵達——清朝的素描
二、雍正
三、極限
 
第三章 盛世
一、乾隆——其人與時代
二、經濟
三、社會
四、分歧
五、結構
 
第四章 近代
一、自負
二、烏雲
三、破綻
四、清末
 
第五章 中國
一、轉變
二、民國
三、革命
終章——紛亂的現代
後記
簡略年表
圖表出處一覽
主要參考文獻
 

編輯前言(節錄)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中國,一個很近卻又很遠的國度。
 
  當年,我們這部書系的作者們甫成長的時代,中國是個無法前往的國家。中國大陸上發生了什麼事,也幾乎是一片模糊。雖說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距離十分近,但卻什麼也看不見。
 
  然後,半個世紀過去了。現在如何?前往中國幾乎自由了,許多人在中國進進出出。一衣帶水,真的很近,關係也很深。無論好壞,中國都是個十分重要的國家。
 
  但是,現在的我們,真的看清楚中國與中國人了嗎?無論表面上如何關注,其內涵仍然是個謎。原本應該拉近距離的中國,其實仍然很遙遠。
 
  不過,歷史提供了線索,讓我們有機會接近中國這個謎團。就像我們要認識一個人,也要先看他的履歷表一樣。眼前的中國也是,過去的履歷,隱藏著接近其核心的脈絡。
 
  當然,關於中國的歷史,早有許多重量級的學者已留下不少著作。不過,這些著作大多有一個共通的模式,那就是大多採用編年史的寫法,按照時代的興替進行撰寫。
 
  然而,中國十分巨大。疆域比歐洲還廣闊,人口也非常多。歐洲十數個國家,各自書寫各自的歷史,由於歐洲各國各自有多樣化的發展,因此歷史也必須按照各國各自的歷史進程書寫才行。
 
  但中國呢?就算同屬一個國籍,但其中所具備的多元性,應該也不遜於歐洲。但以前的中國史書寫卻僅少觀照這個方面。僅從「中國」這個清楚的框架進行時代更迭的論述。最終變成與過去的王朝交替史觀並無二致,且容易受到特定意識形態所影響的內容。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書寫一部更適合現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所閱讀,且能更接近中國的多樣面貌的中國史敘述。
 
  本書系以「多元性」為編寫方針,共以五卷構成。第一卷為東亞的文明為起點,描述中國逐漸具備多元面貌的過程。第二卷以南方在逐漸開發之後,躍上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為主要內容。第三卷則以不停對中原造成影響,最終卻融入其中的草原世界為論述的重點。第四卷起,加重海洋的觀點,敘述中國南北海域與陸域的多元化不停增強的過程。第五卷以承接第四卷的多元性敘事為起點,重新檢視與現代中國連結的歷史過程。
 
  各位讀者若能經由本書的內容,理解中國多樣的面貌,實為作者的榮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0542
  • 規格:平裝 / 1368頁 / 14 x 21 x 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中華的成立》
 
「均田制」的發現與瓦解
 
王莽的國制改革誕生於什麼樣的社會當中?
 
西元前三年三月,西王母運動正朝向長安推進,此時長安的哀帝將寵愛的侍中董賢(西元前二二—前一年)等三人封為列侯,不僅如此,還賜給董賢兩千多頃的廣大田地。一頃=百畝為小農民的標準所有田地,可見得這個數字有多麼龐大。都城長安的面積也只有九百七十三頃。這是為了獎賞去年董賢告發東平王劉雲和王后謁夫妻詛咒哀帝、企圖謀反。這個事件其實是皇帝為了封賞董賢等人,故意設計的冤案。
 
丞相王嘉(?—前二年)對這異常的寵愛不以為然,於是上奏進諫,請哀帝節制寵愛,好保全董賢的生命。其中關於賞賜兩千頃田地一事,王嘉抗議「均田之制從此墮壞」(《漢書.王嘉傳》)。「均田制」在西漢末年就墮壞,這是怎麼回事?
 
「均田制」創始於五世紀末的北魏,持續到八世紀中葉的唐代中期,是對庶民百姓授與百畝=一頃田地的制度。上述關於「均田制」的敘述始於北宋以後史家,在任何一本歷史教科書中都會看到,直到現在大家對這樣的記載也都沒有疑義。但是根據《漢書》記載,「均田制」卻在西元前三年就墮壞,這實在是太奇怪了。不過丞相王嘉這番抗議無庸置疑。應該懷疑的反而是北宋以後的歷史記載。
 
根據個人管見,一開始記載「均田制」的是北宋的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年)。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唐武德七年(六二四年)四月的條目中,武德七年頒新律令下標記「初定均田租、庸、調法」,並於下文記載暗示丁男、中男一頃給田和租庸調收取的規定似乎為密不可分的制度。「均田租庸調法」是司馬光自創的名詞,並非取自史料裡的詞彙。
 
唐代所編纂的史料中,也沒有將唐代丁男給田制記載為「均田制」。例如將律令格式條文重新編輯,由八世紀中期的唐人親自描寫國家制度的《大唐六典》三十卷中,完全沒有「均田制」這幾個字,而是給予庶民百姓田地一事統稱為「給田之制」,並且有具體描述。另外,根據新發現的北宋天聖令所復原的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田令、賦役令就更不用說了,天聖令裡所記載的唐令,並沒有均田二字。基本上繼承了唐令的日本令中,一樣看不到均田等文字,而稱之為班田、給田。那麼王嘉所謂的「均田之制」,指的是什麼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