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2021年版)

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2021年版)

Escapism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逃避,是人類文化創造的原生力

  這是一本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的書。從上述諸方向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能推動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所以逃避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

  人文主義地理學興起於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期,當時的學術背景是,歐美學術界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討論。而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指標性學術作品便是段義孚發表在《美國地理聯合會會刊》一九七六年六月號上的文章〈人文主義地理學〉,這篇文章被後續的地理學讀本廣泛引用,也正是這篇代表性的文章使得段義孚被學術界公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

  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一是自然。嚴酷的自然環境、突發的自然災害都會讓人們產生逃避的念頭。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鬧的城市生活,逃避猛於虎的苛政,逃避嚴厲的宗教禁錮,這些統統都屬於逃避文化。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狀態令人感到困惑與費解,人們總是試圖尋找清晰與明朗。人們寧願採納抽象的模型,也不願接受毫無頭緒的「現實」,因為清晰與明朗會給人以「真實存在」的感覺。

  人類逃避的對象之四是人類自身的動物性與獸性。人類對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徵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想要逃離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屬於此類逃避。

  人類逃往的目的地也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逃避暴風雨,逃回溫暖的房屋中,逃避高樓林立的都市區,逃往美好的郊區植物園逃避現實的苦惱,逃往虛幻的童話世界。

  人們逃避的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空間移動。比如遷居到自己認為理想的地方。第二,改造自然。人類許多生產活動所導致的結果,都是對於自然的改造。第三,根據想像建造出有特定意義的物質世界,用於滿足某種精神訴求。例如神殿、廟宇等,借助這樣的建築,人們可以在心理上逃避對現實世界的不滿。第四,創造精神世界。例如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童話能指引人們「逃入」快樂和幸福的天界。

  「逃避」是一個看似貶義的詞彙。然而正是由於人類內心與生俱來的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在逃避的過程中,人類需要借助各種文化手段(組織、語言、工具等),所以說「逃避」的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

  段義孚在本書中的研究範圍橫跨了地理、景觀、文學、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其文字時常超過文學的極限,他的詮釋將人們對現實環境的感受與似乎不太相關於地理學的哲學、心理學、都市計畫與景觀設計學及人類學方面的見解聯繫在一起。

  本書不單為廣大的地理學家所關注,還為建築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學者所關注。

本書特色

  .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段義孚代表作,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廣受各領域矚目。

  .將「遷移」與「人地關係」主題,融合進「逃避」當中;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

  .從人出發,以人的感覺、心理、社會、倫理等角度來探討人地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段義孚(Yi-Fu Tuan)


  享譽國際的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華裔美國學者。於一九三○年出生於天津,先後在南京、上海、昆明、重慶等城市住過,十一歲時隨全家離開了當時的陪都重慶,去了澳大利亞,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在地理學理論、園林建築、文學、宗教等研究領域都做出過舉世矚目的貢獻。他關注人的問題、注重人性、人情、其思想見解發人深省,因而被公認為「擁有超自然靈魂的正義之聲」。

  曾獲眾多榮譽,包括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古根漢基金獎、美國地理學會授與的地理學傑出貢獻獎等,且著作豐富,代表作品有:《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Escapism)、《恐懼》(Landscape of Fear)、《浪漫主義地理學: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sperience)、《撕裂的世界與自我:群體生活和個體意識》(Segmented Worlds and Self: 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等。

譯者簡介

周尚意


  北京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理學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發表多部論文與學術著作,如《中國文化地理概說》、《文化地理學》等。

張春梅

  周尚意教授助理。
 

目錄

譯者序
導言

1 大地╱自然與文化
2 動物性╱掩飾與戰勝
3 人╱分離與冷漠
4 獄╱想像的扭曲與限制
5 堂╱真實與美好

致謝
英文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601821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5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大地/自然與文化
EARTH / Nature and Culture
 
在我們當下這個社會中,甚至可以說在所有的社會中,「逃避主義」這個詞多多少少帶有一些貶義的意味。逃避,意味著人們在真實的世界前面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當我們提及逃避主義文學時,常常將超市、遊樂場、主題公園,甚至風景如畫的郊區,視為逃避現實的目的地。簡而言之,它們對於人類生活而言無足輕重,不足掛齒。
 
之所以會對逃避主義產生質疑,原因很多,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只有當動物認清了牠所生存的環境的真實面目後,才能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來。白日做夢、癡心妄想無濟於事。閉上雙眼,嚴酷的現實並不會從眼前消失。但是,據我所知,在所有的生靈中,只有人類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選擇了退卻。人類只會閉上自己的雙眼,設想自然界可能造成的種種威脅,卻不敢睜大雙眼,抖擻精神去面對這些威脅。人類在現實面前只會做白日夢,妄圖靠幻想靠逃避解決問題,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只有人類才可能擁有的文化。這個文化指的不僅僅是後天習得的習慣、工具的製造與使用,還包括人類全部的思想與信仰、習慣與風俗、技能與人工製品。文化更與人們利用這樣或那樣的手段來逃避自然的傾向聯繫在一起。對於人的定義至今為止仍然爭議不休,就此我在這裡再補充一點:人是一種天生就討厭接受現實的動物。人不僅屈從於環境、適應於環境,這是所有動物的共性;而且,人還會按照事先所設想的方案去改造自然。也就是說,在人類改造自然之前,人類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也就是說他彷彿「看到了」即將發生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實際上當時並不存在,這就是想像,而想像是人類文化的基石。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