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余少孤失學。民國初元,年十八,即為鄉村小學教師。授課之暇,閱讀每以報章雜誌為先導。猶憶見北京大學招生廣告,須先讀章學誠《文史通義》,余即覓其書讀之,至形夢寐間。登一樓,滿室皆章氏書,並有未刊本。及余任教北京大學,果得章氏未刊文近二十篇,斯夢之驗,則已逾二十年矣。梁任公、胡適之皆盛推章氏,然於「六經皆史」一語,均不得其正解。其他章氏獨識孤詣,皆少闡述。近代國人涉獵舊籍,胥不以輕心掉之 ,即此足以為證。尤其是崇洋蔑古,蔚為風氣,美其名曰「新文化運動」。狂論妄議,層出不窮。余就所譏評,一一按其實情,殆無一是。韓昌黎有言:「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余之終亦不免於不得已而後言,則亦昌黎所謂不平之鳴也。既薄有撰述,絡續付之剞劂。而六十年來,所為散篇論文,未收入專書,尚猶存箱篋者,茲擇其有關學術思想之部分,彙為此編。名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自上古迄先秦為上編,秦漢迄唐五代為中編,宋以下迄今為下編。上編又分上下兩集。上集迄春秋,共七篇,十萬言。方民國十四、五年,余在無錫第三師範,曾草《易學三書》:一《易原始》,專論《易》卦起源,及其象數。二《易本事》,就《周易》上下經六十四卦,論其本事,而主要則在闡明《易》起商、周之際之一傳說。三《易傳辨》,專辨十傳非孔子作。一、二兩篇先成,第三篇因事擱置。抗戰期間,寓成都北郊賴家園,此稿為白蟻所蝕,每頁僅存插架之前面,不及一頁之三分一,已無法補寫。吳江沈生,在此稿草創時鈔去一副本,今不知尚存天壤間否?本集收〈《易經》研究〉一篇,乃其一鱗片爪。此稿則如飛龍之在天,雲漢無極,可望而不可得見矣。是亦一可悵惋之事也。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清明節後錢穆自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