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廢文觀止》推薦序 1
關於厭世與溫柔
陳茻(國文教師)
期待看到多元的看法,是我感到欣喜的原因,但尚未能做為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真正讓我推薦這本書的,是我在厭世國文老師那看似戲謔的文字中,同時看見了一種硬派的切入方式與埋藏著的細膩關懷。
所謂硬派的切入方式,指的是書中面對各篇古文潛藏的問題,毫不迴避的抓住痛點砍殺。需要更多說明或解釋時,也能在其他的古代文獻(雖然書中多半是藏起來了)中找到相佐的材料搭配使用。這無疑是教學上的硬工夫結合研究者的眼光所致,若對普及沒有一定決心是難以成就的。而這些切入問題的方式,背後卻埋藏著一種細膩的關懷,很多思路都是親自與學生對話過,切實站在學生的觀點出發才會出現的。
普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走上某種歌功頌德的老路,這並不是好事。然而,普及背後所反映的問題,是許多研究者共同的焦慮,真正從古文中得到養分的人,不樂見在大眾的質疑下讓這些古典材料變得一文不值,卻未必能夠找到「好理由」說服他人,甚至說服自己。
我推薦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在書中文字看到一份坦然與從容。我相信每一個厭世者,都依然對世界抱有熱情或期待,如若不然,那只會換得日漸麻木與冷漠的靈魂,對世界是無感的。而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厭世,是相當不容易的。
我必須再強調一次我並不認識作者,不認識這位老師,這一切,都是我從文字中逕自作出的解讀與判斷,僅此與每個有緣看到這篇序文的朋友分享。對於這位國文老的厭世,我恐怕真的只能略懂一二,但我衷心懷抱著敬意,對人與書都是,也十分感謝教育現場能夠有這樣的作品出現,這意味著我們依然握有希望。
二○一九年初夏於萬川映月書齋
《厭世廢文觀止》推薦序 2
厭之極致,愛之至極
楊子漠(翻滾海貍工作室企劃長)
在一切皆可復刻以為潮流的文青小時代,「古典新解」的作品並不少見,不過這樣的文類卻是易寫難工。易是易在選材均出於經典,人人皆可琅琅上口一二句;難則難於深入淺出的比重調和,如何提煉經典而非稀釋經典,如何帶來會心之趣而非綜藝笑鬧。要在經典與當代語境出入自在,非學養深厚、靈機巧妙的人無以為之,然而厭世國文老師的文字做到了,此書非但沒有陷入用嬉笑怒罵的嘲戲削弱經典情理的力道,反而用更貼近生活的語言讓文本情境拉回現代,進而昇華了人生。
看待人生有很多種角度,厭世國文老師在這過程中,肯定是「厭世哲學」的不二代表。「厭世」,不是「棄世」、也非「離世」,「厭世」之「厭」是面對現實的無法自我催眠,是面對自己的縱容與鞭策。所以「厭」之至極,其實也是「愛」的至極。正是因為厭世愛世,才會致力於從「工作好累」「日子好慢」「情感好重」「讀書好煩」「說話好難」「快樂好遠」種種生活困境中尋求解套。也因為這般深戀深厭,直面了自身的滑稽、軟弱、渺不足道,才使得每部末的「勸世良言」得以同情共感了整個世代。
《厭世廢文觀止》推薦序 3
廢中,有大道
歐陽立中(作家、教師)
厭世國文老師說,這是一本《厭世廢文觀止》,但我說,這廢中,有大道。
他說〈岳陽樓記〉是政治學霸范仲淹,借作業給學渣滕子京抄,你覺得廢到笑。笑著笑著,才發現那份作業裡,夾著一張便條,上頭寫道:「其實岳陽樓是假的,貶謫是假的,雨悲情喜也是假的,只有赤燙火熱的仁心是真的。」他說〈赤壁賦〉的作者蘇軾,是「靠北王安石」臉書粉專的頭號酸民,酸著酸著就被貶了。你又廢到笑出來,結果才發現蘇軾心中有傷,而傷口,是了解這個真實世界的窗扉,透過窗扉,才能看見治癒的陽光;他說〈桃花源記〉是浪漫酒鬼陶淵明的「來去鄉下住幾晚」套裝行程,這回,你學乖了,知道廢中,有大道。果不其然,你看見陶淵明刻意選擇拿著鋤頭,走進田裡,對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我說,厭世不過是偽裝,因為沒有熱切活過,文字又怎能如此赤忱;廢文不過是謙詞,因為沒有深厚功力,文章又怎能如此深刻。
你以為的厭世廢文之中,有大道。當然,厭世國文老師是不會承認的。
《厭世國文教室》推薦序1
讓意義與價值在生活中產生效力
凌性傑(作家)
讀文學有什麼用?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文?這些問題其實不成問題。厭世國文老師說:「聰明的學生以後用得到。」世間沒有用不到的學問,只有不會用的人。讀厭世國文老師的文章,從不覺得其中有消極厭世之感,反而常得到積極爽朗的鼓勵。於是信手亂寫我所不認識的這位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網路上有IG,因以為號焉。」網路鄉民式的書寫、按讚無數,大概就是我對厭世國文老師的第一印象了。
細讀、戲讀厭世國文老師的文章後,這才發現藏在滑稽戲謔背後的真性情,那是巨大的溝通熱情所導致。有好多話想說,有好多話對親愛的學生說,才創造出這種神奇的敘述腔調,讓你喜歡聽他說話,說一些很遙遠的時代、很遙遠的人與事。
受到許多中學師生喜愛的《厭世廢文觀止》,副書名真像是一句順口溜:「英雄豪傑競靠腰,國文課本沒有教。」國文課本沒教的,當然不只是這些滑稽之言,更多的是知識層次以外的情意與智慧。靠腰古人,嬉笑怒罵,當然有押韻之必要。聲音話語滑順了,比較容易聽得入耳。
在《厭世國文教室》裡,敘述方式延續了《厭世廢文觀止》,把課本上我們熟悉的古人一一抓來輔導,並且腦補、想像出跨時空的對話形式。閱讀過程中,我常把古人的名字代換成教室裡學生的名字,完全沒有違和感,因為現實就是這麼上演的。厭世國文老師筆下,劉禹錫、文天祥、方孝孺、王冕、沈復、賴和⋯⋯這些作家的故事大概都可以做為中學導師的談資,跟亟需輔導的學生談人生、談理想、談品味。談一談,學生可能會變得聰明一些,讓意義與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產生效力。
《厭世國文教室》書中的slogan金句太多了,比如談方孝孺提到的:「精神堅持一點,死亡簡單一點」「英雄死了,理想活了」。書名表面說厭世,其實是深愛這個世界的人啊。輕鬆幽默讀古文,與古人交心,廢文中有真情,這正是厭世國文老師給讀者最好的禮物。
《厭世國文教室》推薦序2
意翻空而易奇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這幾年「國文科」這個冷科目,或說長期遭鄉民譏諷成最廢的科目,意外地一朝翻紅,許多老師與學者投入古文普及的書寫與推廣。從古人比我們想得廢,到古人原來那麼潮;從魯蛇、崩壞,再到厭世,給過去想像中相對僵硬而古板的國文教育,注入全新的能量。
而厭世國文老師的新書《厭世國文教室》,以及前作《厭世廢文觀止》大抵也是這樣大趨勢的成果。
當然,從教學角度來說,老師站上講臺,本來就有兩種面貌:一要說教,二要說笑。沒有正確理解脈絡與穩定知識根基的背景、曲學阿世瞎扯淡,這是普及學者須戒之慎之的;但純粹只是文以載道、弘揚大義,每字每詞每個典故都要忠於原典,細究考索,難免使讀者倦而思寢,讓教學現場欲振乏力。
這正是《文心雕龍.情采》的辯證:一方面美言可能不信,但一方面言之不文,又行之不遠。而這也正是國文教學與普及之難。
也因此,老師們在教學現場、寫作者在普及寫作的當下,想必總是錙銖拿捏著莊諧之分界,在認真與搞笑,在愛世與厭世之間抉擇。所以這類型圖書看似多元,實際上卻頗須費心琢磨。從學術角度來看,一旦古今的連結為了翻空易奇,在實徵時難免有更動或瑕疵;但從推廣角度來說,將文本超譯或去脈絡,讓現代人更能理解聯想,似乎又有其必要性。
也因此反覆琢磨後,我仍樂見這樣的國文普及著作推出,同學們也可以用更多元更現代的視角來觀看這些距離我們稍遠的古文裡,那些和現代格外近似的故事。當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這些故事、認識了這些古人之後,能夠親身去閱讀浩繁的原籍典墳,體貼古文最精妙的寓意,以及遙想這些古人們真實活過的樣貌。
《厭世國文教室》推薦序3
從一眼瞬間的課文到活靈活現的滄桑歲月
吳一晉(花蓮女中歷史科教師)
曾有文學家說過:若你想毀滅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他的創作放入課本,他便會成為學生們厭棄的對象,終生不讀其作品。
國文課本是臺灣最為熱賣的文學書,在出版業慘澹經營的今日,每年都可以輕鬆賣出數十萬冊,這樣的暢銷書原本希望成為莘莘學子一窺文學殿堂的入門磚,甚至引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但最常出現的作品不是對課本作者圖像的改繪,就是將時事改編成孔乙己的梗文,這樣的反嘲實是對國文課本的最大諷刺。
為何收錄眾多名家選文的課本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究其原因,是受限於課文篇幅,往往僅能選擇知名文人的單一文章,甚至必須截頭去尾節錄部分文字段落。缺乏脈絡的內容加上簡略的作者介紹,使學生只能對這些作者產生一眼瞬間的印象,而無法究其全貌,自然難以對選文感同身受,甚至對其著迷。
於是對學生而言,觀看課本就像略過漫威眾多個人英雄電影,而直接觀看總結式的《復仇者聯盟四:終局之戰》,繁多角色營造出華麗的場面,但每個人物都有如浮光掠影般串場走過,心中除了對劇情產生迷惑,也很難真正浮現對劇中角色犧牲的感動。看完國文課本的學生,心中也常常會有少了點什麼的感覺。
所以,今晚我想來點……厭世國文老師的《厭世國文教室》!若說國文課本精簡扼要地提示各類考試重點,就如同維他命般充滿營養但乏味,《厭世國文教室》就是米其林星級料理,作者精心地爬梳史料以便活靈活現地再現這些古人的滄桑歲月,使他們的生命全貌以翻過書頁的速度躍然重生。這本書所寫的不單單是國學知識,而是人生。
東太平洋漁場時價分析師兼操盤手暨洋流講師海龍王彼得曾說,只要你懂海,海就會幫助你。《厭世國文教室》則會告訴你,只要你懂古人,古人就會幫助你。生命中的種種難題,你並非孤獨面對,世界上早有些先驅者已遭遇且試圖突破過了,課本中的古文就是他們奮鬥後留下來的紀錄。看著厭世國文老師的精采解析,相信你會明白:
「古人的厭世,換來了面對生命困境的勇氣。」
《厭世國文教室》推薦序4
讀那些龐大、清晰、深情的靈魂故事
李純瑀(魚小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了解一個人?
教科書中用了幾行作者生平帶過作家的一生,一篇或經剪裁過的文章證明文人的存在,彷彿此人此文注定前世如此、現世安好,未來也終將依舊停留於課本和讀者心中。然而,我們看見的不過是緩慢跳動在文字上的文人樣貌、踽踽遊走在簡單數語間的文章精神。不大深刻、不大耐人尋味。
那麼,最深層的文化情懷,或者文人筆下懷抱著的生命態度,究竟該往何處尋找?毋須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毋須驚天動地的山無稜天地合,說到底,萬事不過追求一個「真」的情意。但凡真情實意,必定可在文字的連結中,看到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和最欲抒發的心聲。
在《厭世國文教室》中,一篇一篇的真,掀起了最初的人心與人情。
賴和對意志的執著與對抗人生的勇氣;劉禹錫在權勢籠罩下的無懼和堅定;湯顯祖透過杜麗娘所展現出人們對愛欲的痴纏及壓抑;張岱在國破後殘存於心的虛幻華麗與真實悲傷;袁枚深藏在快樂底下的孤獨與追悔;沈復從靈動到哀戚的生命經歷⋯⋯每一篇文字底下都埋著極深的人情,那是他們不輕易訴與人知的精神感受,因那是用盡一生的追求和執著方可理解的心靈變化。說的人千難萬難,聽的人卻不一定理解箇中滋味。
許多作者、許多文章把艱難的事、悲傷的情說得輕鬆;將快樂的人、簡單的心說得沉重,但那都不是《厭世國文教室》中所欲表達的體會,每一篇輔導紀錄裡,都有一個龐大、清晰、深情的靈魂,散發著令人想一步一步趨前理解、探索的氣息。因此,讀者們所接收到的終究不是一個文人與一篇作品,而是整個時代的情懷與作者一生的愛恨嗔痴。
這些人、這些事豈是寥寥幾語可帶過,但在厭世國文老師心裡、在他筆下,我們看見的是被淘洗過的一段段情感、一份份經歷、一次次的生命起伏。厭世,卻展現出最具生命力的文人情懷與文字深度。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了解一個人?
一篇文、一個人、一份心意、一次深切的理解;用心而非時間,但願這份用心,讓厭世國文老師放置在文中的情感陪你了解這二十一個人、二十一段精采無憾的生命。
《厭世國文教室》推薦序5
厭世解憂,必讀此書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翻開《厭世國文教室》,厭世國文老師用幽默的筆觸記錄了數篇著名古文作者時而荒唐、時而無奈,卻又高潮迭起的一生。談起讀後感想,先提幾個我很喜歡的點:除了文筆有趣生動,便是就不同出發點解釋我們熟悉的古文,以及用嘲諷般語氣點出隱含在文章後的價值。
課本總會收錄模範古文,讓人背誦一大堆注釋跟賞析,卻也同時背下預備好的人設跟價值,套入現實生活中,總覺得格格不入。例如《縱囚論》中,唐太宗釋放數百死囚,讓他們回家與親人訣別,結果隔天幾百人就像入伍報到般全數到齊外加立正夾腿手貼好,唐太宗一開心,就赦免所有人的傳奇故事,堪稱感化教育模範!
「上下交相賊!還想塑造神話啊李世民!」作者歐陽脩嘲諷地說,直接點出死囚猜想:逃走被抓也會死,不如準時回去看唐太宗會不會開心就放了自己。史書上記載的聖王事蹟,事實上經不起人性的一番推敲。
「你們讀這段的時候都不覺得怪怪的嗎?」歐陽脩這個想法一定也曾出現在當時某些士子心中,只是沒人敢說;而這個念頭,當現代學子盯著課本注釋時,也仍然存在著。
國中時同儕間流行過侯文詠的《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儘管已經把露骨文字刪去,大家還是血氣方剛地看得很興奮。事實證明,幾百年前的經典,到現在還很實用!而某個夜晚,我翻完幾章後,腦中浮現幾個問題:
為什麼她們會變成這麼恐怖?我婆潘金蓮怎麼從一開始的小蓮花變辣手狂花?
上網搜尋,找到的大多是「明朝中葉後風氣漸趨開放」「商人地位提升」「經濟結構改變」之類的學術性資料;後來才發現,答案一直在我心中,也很簡單:因為在那個時刻,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自己不沉淪。
閱讀不應只是要求背誦跟理解,還要能引導出我們對問題的反思、與周遭事物的連結,甚至是透過批判,從中找到價值跟同理心。本書的厲害之處便是在此:
「除了大明湖畔的荷花,有誰去關心劉鶚到底在哭啥?」
「學會回字的四種寫法真的沒用嗎?笑孔乙己魯蛇時,我們是不是也在笑自己?」
「大觀園裡的暗潮洶湧,比八點檔還可怕你們知道嗎?」
除去了傳統的翻譯跟注釋,《厭世國文教室》點出課本不會寫出來的東西,更透過描繪文人的過往,指出你我生命中也曾面臨的疑惑,讓人能從讀爛的古文中重新找回知音;提問嗆辣又犀利,適時的鄉民梗更是神來一筆!
「敏鎬,按慣例請用一段話形容老師的《厭世國文教室》。」
「在厭世的文學筆觸中,點出最真實的人性與溫暖。」
「有多真實?」
「比我的大兵週記還要真實。」
防止中暑,必帶小卡;厭世解憂,必讀此書。
《厭世廢文觀止》自序
課本不教的古文廢話才有真感情
「學古文到底有什麼用?」
當我成為高中國文老師之後,這是最常聽到學生說的一句話。
雖然,這樣的疑問應該要在國中階段已經徹底被解答完畢,如果學生到了高中還在為這樣的問題苦惱或憤怒,代表教育的某個環節也許出了差錯,或是我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關心學生的感受,甚至可能尋找這一個疑問的過程本身就是答案,所以始終無法等到真正令人滿意的說法。
面對質疑,我總是會這樣說:
「聰明的學生以後用得到。」
古文是一臺巨大模擬器,模擬這一個世界的各種可能,以及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觀點,大多數人的知識或經驗皆是間接得來,先看見海洋圖畫,然後才有機會接觸海洋;先讀到愛情小說,然後才有可能體驗愛情。同樣地,學生進入古文這一個模擬器之中,從而了解自己未曾經歷過的人生道路,以及將來可能會遭遇到的生命困境。
聰明的學生會準備好武器,迎戰未知與複雜的世界。
國文課,就是老師在展示戰鬥裝置的特色與功能,然後將其交付至學生的手中,希望他們用來保護自己、捍衛社會、關心世界,或是征服宇宙。古文則是早期的原型機種,後來慢慢演化或變形成各種不同類別的型號,像古文這樣的原型機種,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免有過時、老舊以及容易故障的問題,甚至當中零件也是需要耗費不少功夫才能一一辨識,但經過學習仍可以從中尋找新的發現與創造。
不過,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古文不是模擬器,更不是原型機,而是廢棄物,面對這樣的教學困境,我試著以古人廢話的形式,轉譯國文課本裡的古文內容,希望可以製造大家接觸、閱讀,以及再理解古文的機會。
古文被廢棄的部分,是我的古人廢話,曾經在課堂上被邊緣、厭惡、否定的非傳統詮釋,重新翻轉成被正視、親近、認同的新時代價值,這些有的沒的廢話反而讓古文不再被視為廢棄物。
廢話,是教學遺留下的產品,但卻可能無比接近真實的情感。
利用這種方式,古文不再需要一直承擔載道的責任,也未必要展現崇高的道德價值,只要有人願意以輕鬆和寬鬆的態度閱讀,未來總會出現無限的可能。
國文教學的改變像是在汪洋中維修船隻,必須慢慢地抽換不良的木板與破損的帆布,不可能一次更新完成。雖然,汰除的過程裡會遭遇不少質疑與爭執,但這樣的阻力反而會讓古文得到喘息的空間與時間,再一次被大眾認識與討論。
退一步說,無論古文到底重要或不重要、喜歡或不喜歡,學習除了讓我們獲得知識,也能取得共識。古文是溝通練習的基礎之一,當然,我們未來也可以置換不同的課文種類,不一定只能是〈大同與小康〉〈廉恥〉〈諫太宗十思疏〉或是〈勸和論〉等,甚至可能再也不用學習古文了。
不過,如果大家理解《厭世廢文觀止》的樂趣,代表我們擁有共同的學習記憶,然後不分性別、年紀、職業,彼此可以好好聊聊,國文課到底對我們做了些什麼?而我們到底又從國文課本裡看了些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人生的難題也是古人的難題,他們在不停的思考中找到各種解釋,而我們可以從這樣的解釋中,再找到自己願意相信的答案。我們習慣有一個正確解答,但真實生命的解答不只一個,也未必永遠正確。
當你離開學校,沒有老師批改你的考卷,也沒有老師訂正你的錯誤。
分數,不應該是成功的證明,而是活著的證據。
《厭世國文教室》跋
這問題很重要,但一定不會考
「老師,為什麼要背唐宋古文八大家?」
高中學生接觸的第一篇古文,通常都是韓愈的〈師說〉。除了課文內容外,老師必定會提到作者的生平經歷與文學主張,「古文運動」的相關資料也一樣會出現在課程與考試裡。
於是學生時常出現這樣的疑問:背誦這些人名到底有什麼意義?
韓愈、柳宗元、歐陽脩、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以及蘇轍等古文作家,在學生眼中只是面貌相同的古人(或死人)而已,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區分他們之間的差別。如果要感受學生的心情,或許可以嘗試背誦漫畫《鬼滅之刃》鬼殺隊中的「九柱」名字,並且試圖記憶這些人的稱號、招式,以及彼此關係,你大概也會說出:「為什麼要背鬼殺隊九柱?」
當然,有時候人們的「為什麼」並不是一個疑問,而是想表示不滿與無奈的情緒,真正想說的是「憑什麼」。理解不是真正的目標,而是想逃離受迫的現狀。
但是,身為高中國文教師,仍然必須回應學生的問題,如果課本裡的古文作家,大多是一群抱怨政府與人生的失敗者,那麼是否還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或知識,甚至成為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暫且先不提文學的定義與功能、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以及課綱的制定與實施,期待學生理解一位時空距離遙遠的作家,目的是做為自己生命經驗的參考。
這個世界上,有善與惡的存在,卻難以辨識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只能透過觀察與體驗,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立場與原則。現在閱讀過去時空裡的人物事蹟,即是對於未來的模擬體驗。
很多時候,人類的良知與邪念隱藏在很深的地方,甚至終其一生也不會彰顯出來,必須經歷關鍵試煉,才可能被他人發現。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遭遇關鍵試煉,也就未必能注意到那些關於善惡的想法與行動,或是人生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
劉禹錫、文天祥、劉鶚、賴和,以及其他作家,分別遭遇到不同的關鍵試煉,也用自己的方式對抗或承受磨難,再從創作中得到愛與寶劍,迎向不可知的明天。這裡不是要把他們推向獨特崇高的位置,而是知道人類會因為思考與行動,成為有價值的參考。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書中除了作家之外,還收了兩位歷史人物與三位小說人物,他們都不具備文學創作者的身分,卻也同樣可以開展思辨與討論,甚至隔著一層時間與虛構的薄膜,反倒更能啟動一個相對溫和的對話空間,不會在教室出現劍拔弩張的狀況。
此外,老師除了專業科目的教學,也時常兼任導師工作,必須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學習狀況。於是,我想以「個人資料表」與「輔導紀錄表」,做為書中人物的基本介紹,字數不多、文句不長,內容經過一些趣味性與生活化的加工,但創意的發想大抵有所依據,雖然未必完整與確實,仍期待能做為人物生平的補充。
再者,書中每篇結尾皆會附上一則「德行評語」,是藉此抒發對於這些人物個性與遭遇的感嘆,並非要評論誰的功過或對錯,那只有上帝做得到。
所以,導師在期末不得不給學生「德行評語」時,常讓我覺得頭痛不已,那是介於誠實與虛偽間的一段文字,不僅擔心措辭過於直白與嚴厲,也害怕傳遞出失真的錯誤訊息。
同樣的,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裡,偶爾懷疑自己是否能朝著有價值的目標前進,稍稍解開某些長久依附在國文課本上的詛咒,而不是耗費所有力氣,好不容易突破一個牢籠,卻發現仍深陷在另外一個牢籠裡。
直到現在,我依舊無法判斷那些被認為限制的東西,是否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假使放棄記住某些歷史人物的名字與故事,之後儲存學生腦海裡的重要事物又將是什麼模樣?但正如同一開始的問題,我的回覆會是:
「你自己可以決定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