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全新增修版】(限量作者親簽版)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全新增修版】(限量作者親簽版)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限量作者親簽版※
 
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
 
在這場文學的長跑中我從未劃地自限。
我念茲在茲的是「文學」,而不是自己的作品。——郭強生
 
優美的戰鬥姿態,不馴的文學身影。
 
  【全新增修版】特別收錄新版後記〈文學在青春轉身後〉
  與三篇新作:〈無法預知的漂泊紀事〉、〈愛,值得更好的回報〉、〈月鳥花雲天——那些難忘的瓊瑤電影歌曲〉
 
  「我的『文學修行三部曲』:《在文學徬徨的年代》(2002)、《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2014),以及《作家命》(2021)。每一本都是經過了八到十年的慢火熬煮。」
 
  「文學修行三部曲」之二《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看似一篇篇的文學漫談,實則是文學人生的十年縮影。本書收錄24篇文章,書寫題材從純文學到類型文學,評論對象從文學、電影、劇作到電影歌曲,談「只問真實,不隨潮流」的創作觀、教學創作多年的感想、文學獎觀察以及與前輩作家的交誼,更有對世界級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獨到解析,從馬奎斯、帕慕克、唐‧德里羅、魯西迪、喬依絲‧卡洛‧奧茲、維吉尼亞‧伍爾芙、多麗絲‧萊辛到瑞蒙‧卡佛……。
 
  不管是所謂嚴肅的純文學,還是商業的類型小說,要能打動讀者造成風潮,其實都一樣的辛苦。即便我未曾有機會(或說沒有能力)轉戰類型文學的跑道,但是大家或許可以從《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看見,在這場文學的長跑中我從未劃地自限。
 
  我念茲在茲的是「文學」,而不是自己的作品。——郭強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回國後先於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協助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2021年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中篇小說《尋琴者》獲2020台灣文學金典獎、Openbook2020年度好書獎、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202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2020博客來年度選書。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獲金鼎獎;《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短篇小說〈罪人〉榮獲2017年九歌年度小說獎。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獲開卷好書獎、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肯定;《我將前往的遠方》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他散文出版作品包括《來不及美好》、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目錄

開場白
 
PART  I不在既有的遊戲規則中安適
魔鏡啟示錄
只問真實,不隨潮流
文學的冒險家
學會了一些事
從文學獎中,我看見……
寫給自己的幻想家族史
 
PART  II文字可驅魔、可召魂、亦可昇華寬恕
無法預知的漂泊紀事
張愛玲的英文小說之謎
懷俄明與懷惡名——恐同犯罪、《斷背山》及美國歷史暴力
那一雙搧動彩虹的翅膀——我看《美國天使》
冷靜得恐怖──奧茲的文字暴力
 
PART  III激扯浪潮下尋找一塊堅穩的土地
張愛玲與夏志清
傻子黃凡
愛在耽美蔓延時——朱少麟的小說奇觀
陪你看一次春暖花開
淺談白先勇作品的戲劇改編
月鳥花雲天——那些難忘的瓊瑤電影歌曲
 
PART IV全球化廢墟中的沉靜與喧譁
一本經典的神祕缺席
愛,值得更好的回報
文化的張望——對帕穆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一點想法
尋找911
一網打盡的後殖民? ——魯西迪的《憤怒》
從伍爾芙到萊辛——女性主義文學何去何從?
我拿起一本瑞蒙.卡佛
 
後記  文學在青春轉身後
 

後記  
 
文學在青春轉身後
 
  重新編輯這本二○一四年出版的集子,幾乎可以說是多年來的一個心願終於完成。
 
  讀過我《何不認真來悲傷》的朋友,大概可以明白我的生活在這一年裡已經陷入了混亂,但是外界並不知情。我仍然努力撐住,一方面得處理家中接二連三棘手的困境,一方面仍舊「正常的」教書寫書編書,不讓人看出我的身心俱疲,已排定的工作,依然一項項照表使命必達。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麼做到的。就連《何不認真來悲傷》也是在這樣的狀況下,以一周一篇的專欄方式寫下的。
 
  接下來的這些年,每當我重翻自己的這本《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對於自己竟然能倖活下來,感覺這本書彷彿也隱隱提供了某種答案:從我接受了文學就是一個不簡單的苦差事開始,我何嘗不是也同樣咬著牙在面對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的內容,看似集結了一篇篇的文學漫談,實則是我初回台灣的前十年的人生縮影。
 
  被稱為早慧新銳小說家的年紀早已過去,去國多年基本上已不太知道所謂的台灣文壇到底在想什麼。青春轉身,四十歲忽焉而至。然而,我不問文學能讓我得到什麼,反而是自問,我還能為我心目中的文學做什麼。
 
  外面的人看我窩在花蓮投身於創作研究所,或經常以學者身份出席評審會研討會,殊不知,我內心裡依然是以一個創作者自居,想像自己是一個看似退隱卻沉潛待發的武者。不逞口舌論劍之快,搬弄著理論與人高來高去,修持的是辯證與實踐,文學能否成為意志中的一條韌帶,拉住它就可以撐住自己再向前一步,慢慢逼近自己所希望成為的一種創作者——
 
  把多年在外面所看到的世界帶回台灣,從本土重新發芽。
 
  後來有人把我的《何不認真來悲傷》、《我將前往的遠方》、《來不及美好》稱為「人生私散文三部曲」。但是我還有另一個三部曲,那就是我的「文學修行三部曲」:《在文學徬徨的年代》(2002)、《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2014),以及《作家命》(2021)。每一本都是經過了八到十年的慢火熬煮。
   
  初回國看見台灣在開放解嚴十餘年後,在自由多元、國際本土、顛覆解構……各種思潮拉扯之下難掩某種徬徨,我遂用十八個問題的方式,為自己如何重新接軌台灣畫出了某種藍圖。
 
  藍圖容易,繼續相信與實踐這份藍圖才是真正的考驗。《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做為三部曲之二,銘刻的正是我重回創作路上艱辛的十年。
 
  第一本《在文學徬徨的年代》,意外地一出版便選為金石堂每月一書。第三部《作家命》上市時,又適逢獲得聯合報文學大獎之後。《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好像命中註定,成為了三兄弟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老二。
 
  但是我最心疼的也是它,知道它總是忍氣吞聲,默默努力不懈,不知接下來的人生會怎麼走,而因此總是戰戰兢兢。
 
  對它也格外歉疚。因為當年的我若非處於人生低谷,各篇的編輯上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斷版後的這些年,我依然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機會補償它。感謝木馬文化願意接手協助我這個想法,讓這本書能以新編、新版的面目重回到三部曲的行列。
 
  除了編排順序與內文段落上做了調整之外,內容也有刪有增。
 
  如今多了一種回顧的格局,看見它做為個人文學生涯中辛苦的十年見證,當年還沒有答案的一些疑問,現在的我嘗試補上幾篇作為回應。
 
  舊版中有一篇討論丹.布朗的長文,還曾被引用做為大學指考的國文試題,這次忍痛割捨原因無它,因為丹.布朗後來的作品表現遠不如預期。但是對商業類型文學,我從來沒有失去瞭解與分析的興趣。取而代之的是一篇討論瓊瑤電影歌曲的長文。
 
  不管是所謂嚴肅的純文學,還是商業的類型小說,要能打動讀者造成風潮,其實都一樣的辛苦。即便我未曾有機會(或說沒有能力)轉戰類型文學的跑道,但是大家或許可以從《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看見,在這場文學的長跑中我從未劃地自限。
 
  因為我念茲在茲的是「文學」,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40769
  • 叢書系列:我愛讀系列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只問真實,不隨潮流〉
 
另一位也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童妮‧摩里森,有一回在訪談中說道,現在年輕的一代知道的事情很多,但真正懂得的卻很少。

「舉例而言,」在普林斯頓大學英文系擔任教授的她繼續解釋:「如果我說,兩棵樹中間,繩索拉起的一個嬰兒搖籃,正在風裡輕輕搖晃,班上的年輕孩子立刻可以想像出那個畫面,但是,當我再接著問他們,那這個畫面給你們甚麼樣的感覺呢?他們卻無法更深刻地去感受,更不用說以文字精準傳達了。」

同樣也在大學裡教文學的我,很能理解她所指為何。譬如,有一回我放映湯瑪斯‧曼名著《魂斷威尼斯》改編的電影給學生看,本以為這部由維斯康提導演,曾獲坎城金棕櫚大獎堪稱難得的文學改編佳作,或讓他們如醉如癡,並對男主角狄保嘉可圈可點的演技大表驚豔。沒想到一位同學在發表感想的時候竟然說道:「片中那個老人看起來好討厭喔,樣子髒髒的。」

看過這部電影或讀過此書的,一定可以想像我當下無言的震驚吧?

或許不光是年輕的孩子,這年頭的人也越來越多已失去感受的能力。情感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要不就變成一種簡化的東西,如好萊塢的浪漫愛情劇,情人節的燭光晚餐;要不,就是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負擔,既怕壓力不能受,亦欠能力無法給。

這種現象亦反映在當代的小說上。太多技法聰明繁複,內容充滿譏諷批評,文字獨特銳利的作家,但是真正能教我們「動容」的作品卻越來越少。
 

我懷念初讀《臺北人》時的意猶未盡,曾經為史坦貝克《伊甸園東》的廢寢忘食,甚至在後現代風潮襲捲人人都來搞後設與解構的年代,我偶然又重看福婁拜的《包法利夫人》,竟感受到大學時草草讀過所不曾有的驚豔之感。反而是對於當時一度被台灣文學界捧上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不見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等,讀完後就是感覺「有趣」,還不到「動容」的地步。

這種與文壇潮流相左的看法,其實也正考驗著我對創作最底層的信念與認知,我如何能不被炫技式的風潮所影響?

會員評鑑

5
8人評分
|
8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03/26
劇透警告
郭強生的書《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提到了很多關於閱讀與創作的重點。
讀著讀著,讓我一直點頭不斷,是的沒錯,就是這樣。
~~~~~~~
首先的開場白是,聰明的讀者是不需要序言的。
請問「人」到底是什麼?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關於「我自己」。
在魔鏡的世界裡,沒有文字到不了的地方。
模仿某人的技法與文字,其實就限制了自己看世事的方法,你已被植入了別人的價值觀生命觀感情觀的晶片。
一部傑出的作品在本質上絕對是挑戰它的時代。
文學是嚴肅的。
文學,不管創作、閱讀或評論,就是信者恆信的一種神秘儀式。
文學就是要打動你能打動的人而已。
生活這麼大的一個靈感池淵,應該隨處都是活生生的題材。
人物自然,文字自然,情感自然,想寫什麼就寫下去。
~~~~~~
想起自己也寫過對"寫作"的感想 :
詩人里爾克說,如果覺得日常生活貧乏,不要批評,應該先反省自己。村上春樹亦曾說,如果沒有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
就是因為乏善可陳,就是因為太陽底下無鮮事,所以才要在無聊中去尋找,去創造一些玩樂以增加情趣,繼而讓生活承接下去。
這幾年下來所寫的《小確幸週記》讓我更加明白,我的小確幸未必就是你的,讀我的確幸如果心有戚戚,那是剛剛好也寫進你的心裡。
純然,寫作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我寫的是自己想看的東西,寫的是我個人的痴迷,同時希望與別人分享。
我沒有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這可能也和自己動作慢有關。有的時候快樂、氣憤或者悲傷的情緒是湊巧碰到某一件事的心情累積、沈澱之後才會出現,那時我才有話要說。
我一直不斷地想寫過去,反芻過去,想把過去寫出來,只因那些對某人來說只是雞毛蒜皮或者微不足道的小事,已經造成了一種悲痛,因為老是過不去,已經變成了一種心理疾病,而那些過去卻充滿著又愛又恨、錯綜複雜的情感。
寫作除了是在對自己說話,也是一種治療。更是一個過程,一個找到持續延展生命的過程。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1
劇透警告
讀郭強生《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出版社:@ecusbook (2022.1全新增修版)

從《何不認真來悲傷》開始,認識了郭強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第一次感覺到透過作品,能與一位作家的內心這麼近,而文學對於作者而言,是賴以倖存的工具。除了自述生命歷程外,也描繪出家族過往的軌跡。每一篇,作者都當成是遺書在寫。是非常令人動容的一本書,也藉此成為了我開讀書帳的契機。

回歸正題。作者從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作伴》至今三十餘年了,依然弦歌不輟,成績也依舊亮眼,舊作更是不斷再版。

而本書《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是作者對於文學,十幾年來想法的總整理。包含了創作觀,以及對於閱讀,對於文學獎的觀察。翻閱的同時,讓人興奮,讓人折服,讓人會心一笑,不只是讀一本書,更像是受到感召般。

「文學」的形象變得深刻了,不再只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陳調解釋,而是加深了神聖性與穿透力,也試圖把大眾都捲進來這個共同體內。

✒️「我們不僅需要好的作家,更需要優秀的編輯與翻譯家、編劇與製作人、出版人、書店經營者與作家經紀人……」
✒️「文學──不管創作、閱讀或評論──就是信者恆信的一種神祕儀式啊! 」

像是進入了無罣礙,一下子就讀畢了書1/3的內容,裏頭許多話皆能奉為箴言,使讀者的眼睛閃閃發亮。廢話不多說,直接摘錄如下:

📝「在教創作研究所的十年間,我最常對學生耳提面命的一句話就是: 『你的精神層次有多高,下筆就有多高。』換言之,模仿了某人的技法與文字,你其實就限制了自己看世事的方法,你已被植入了別人的價值觀生命觀感情觀的晶片。」

📝 「我個人所認為的關鍵,是在於創作者能否反庸俗。反抗庸俗的道德觀,庸俗的集體催眠,以及庸俗的品味。」

📝「我,沒有寫作風格,只有真實的感受。」

📝「我從文學中學會的另外重要一課,就是人生中『值得』的事還真不多。」

📝 「作家這個身分太狹隘了,他們是『文學的冒險家。』」

📝「人的腦中一瞬間閃過多少念頭,有多少是廢料,又有多少連自己也不懂究竟在傳達些什麼。姑且稱之為意識的那個東西,無形無狀,卻神祕地形成了我們的人格,主導著我們的欲望,甚至改變了人類命運的走向。有文字可使用的人。究竟能否學會與這個意識對話,這是我在文學中看見最迷人、也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件事。」

----------------以上與試閱時摘錄的相同-------------

📝「同樣是說著人話,怎麼有些人的語言就多出了這麼多靈性,開啟了眾人對世界的觸角、對生命的探索?反觀有些人,則連自己到底想要說什麼都表達不清,給他語言與文字真是暴殄天物。」

📝「讓我折服的作家,他們的一支筆都是具有這種穿梭於抽象與實物間的魔法。」

📝「愈是簡短,愈是需要準確。」

📝「這個社會上沒有一個位子叫作家,都是因為寫出了什麼,才得到這個位子。」

📝「文學就是一種遭遇,遭遇之不可預期,就是一直讓我閱讀與創作的原因。一個打動我的作品,總是因為它讓我遇見了我睽違的自己。」

而書後面的內容,集結了作者對於其他作家、電影、劇作、影集的相關評論。有提及張愛玲、馬奎斯、吳爾芙、賴香吟、朱少麟、瓊瑤電影、白先勇劇作等等,共十八篇。

這部分我自己是採跳躍式閱讀,畢竟不是所有談論的主題都有看過。最愛的是有關張愛玲的兩篇評論。〈張愛玲的英文小說之謎〉、〈張愛玲與夏志清〉,都蠻跳脫以往對張愛玲的文本討論,注意的是張愛玲在美國的創作狀況與信件往來。

總之,這是我讀過談文學最好的一本書了。
裝幀上也十分有質感。
喜愛指數:🌟🌟🌟🌟🌟郭強生必須推!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1/28
喜歡看散文更勝過小說,或許是更想看見作家如何構思他們的作品,他們的靈感來源,還有,他們都讀哪些書?他們怎麼看這些作品。

我想知道的這些,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看見。

帕慕克、湯馬斯曼、馬奎斯、張愛玲、奧茲……這些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生命經歷,讓他們寫出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並且成為我們心目的經典?郭強生以獨到的文學之眼,讓我們看見文學世界的萬千變化。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1/28
〈鏡子、鏡外人與鏡中人:《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第一次見到郭強生這三個字,是在九歌一零一年度的散文選集中(刊登的內容恰巧就是出於這本書的其中一篇)當下總覺得這名字中有某種魄力,卻也蔓衍搖蕩著一種幽柔、一種蒼冷到了極致的剔透,連帶著他所創作出的文辭也予人一種沉鬱的惆悵感,同時竟又是無比溫煦的,無奈自己當時更為愚鈍,尚無法看懂他文字間的深微奧緒,遑論猜測他那些鬱情與諦觀所來和自;第二次見到他的名字,則是在大學的課表上──英美文學導讀、小說創作、同志文學,郭強生教授將當年在東華大學所傳授的錦囊妙計又無限地沉澱、蘊蓄、翻新了數次,帶來了國北教大的語文與創作學系裡。然而每一回閱讀他的書,都感到自己不僅僅是學生而已,也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讀者,而更近似於一名廣義上的叩問者、尋道者,郭強生的位置與名銜也絕非僅限於教授、作家、文人等等的字彙,而更像是凌駕於種種有形的教室之上飄舞著的一抹燦亮而又幻麗的形影,以文學夢囈,以藝術引吭,以哲思造境,以生命譜曲......而那些落下凡塵後,便是一名又一名叩問者渴望在文辭與故事之間尋索的「道」了。但當然沒有那麼容易,知道與懂得之間總是存在著很大的距離的,然而即便每一回讀完他部份的文字,看似知道卻又實則並不「知」「道」,還是對每一回自書頁之間的起程感到冀盼,還是對旅途中永遠與人新奇和觸動的萬千顏彩感到欽慕。

在這本《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中的序言中,他寫道了文學好比魔鏡、好比鏡像迷宮,然而自己其實回想起來與其說文學如同鏡像,不如說在郭強生教授的課堂上,文學及與其相關的一切都宛似鏡像,斑斕紛呈、錯綜迷離、飄幻無常,卻又在幻麗之間使人感到故事中的種種都無比真實地跨越時空存續著,而那些虛幻又真實的種種,或許便是人被包含在名為「生」之物裡頭的原因及目的,同時又因為文學,我們不僅僅是在「生」裡面,還得以隨著文字飄擺到無法以生命的客觀微度所界定的境界。好比古老的寓言中面對各型各狀的魔幻之鏡的角色,發問的永遠是茫昧的世人,而鏡子本身僅供映照與幻化,卻是從不說話的。話語與答案都只得靠鏡外之人尋索,而鏡外之人在沉入鏡中之時也只得靠自己在鏡廊裡步向曾於己身的幻夢中閃現過的寰宇。

那麼,更細緻一點地來說,由郭強生教授口中及筆下所呈現出的文學鏡影迴廊是何種模樣呢?(假使自己所得出的想法與孕出的文字不致在課堂上被教授當眾講評指正?XD)於己而言,那自然是他在此篇序言中所比擬的魔鏡,發問的人自然如同《白雪公主》裡的皇后一般充滿著執念與徬徨,因為文學的形象是如此地神秘、如此炫燦又如此地充滿暗影,彷彿位於鏡像裡面的更深又深之處,能夠使童話剎時染上可怖而駭麗的色彩,也能夠在腥血之中閃現好幾朵或許凋萎有時、卻也持續盛開著的愛與希望。而故事中皇后所追求的「美」向來也是萬古之中無數人前仆後繼渴望於文學中攫取的綺夢,既是淨麗的聖壇,也是異艷的魔障,於是那無數的人們便在文學裡顛躓,或捧吻自身的影子,或憑弔已逝去的人事物,或以血淚拼湊出往向鏡影更深處的路,或描摹尚不曾在現世中展演的萬千奇景,有時那對鏡呢喃或舞動靈肉的模樣近於瘋狂,卻也包含著與瘋狂向來並行不悖的熱情與純真,且在那時有痛苦的追尋過程之中自也傾溢爍閃著無盡的快樂。

然而個人以為在他的帶領之下,文學往往不僅限於魔鏡的典故與意涵,它是皇后眼前的魔鏡,也是課堂上所介紹過的〈遊園驚夢〉中藍田玉所照的全身鏡,在喟嘆及怨憎之中帶出了年華已逝之後的世界,再如何澄澈精整都是「反了的」,如同文學在不同的時代場域間皆有著殊異的面貌,然而它永遠在古老之時保持年輕,追尋它的人卻無論如何皆無法喚回自身的韶華,總有對鏡自嘆的落寞之時;同時,鏡子現出的倒反虛像,也意味著文學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將那些於俗常的規範、倫理道德、既有的框架進行拆解與重構,暴露出生命的虛妄與荒謬性,甚至使人對鏡之時看到的不是無瑕的美,而是裂紋滿布的一片悚人之象,然而也正因此,我們才有了得以面對自我的可能性,才能暫時跳脫如俗麗樣板戲的生活之間遁入那裂紋中挖掘自己、梳理自己,尋獲那無法以貨幣計價、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文學也是他在課堂中帶領我們所讀的王爾德的作品──「即使身處溝渠,我們仍然可以仰望星空。」那鏡子或許不必時時華璀耀眼,它可以是暗濁的、渺小的、散發著異味的,如同與人們的一生最為貼近的地面、如同混沌窄小的溝渠,記載著人世間的種種不完滿與不靜好。然而溝渠之中不也可反射出蒼穹上的微光?混沌與透明的羼雜、清流與穢物的翻攪,難道不才是深刻地反映了多數人的生命圖幀?而保持這種種混雜特性的同時文學卻也已映出的影像告訴我們星辰永遠是在的,相對於溝渠的狹窄,映出的星空卻是廣袤無邊,因為有了波光,溝渠亦可拓寬它自身的存在,如同我們有限且或多或少卑瑣、庸碌的一生裡都將因文學而不再全然無意義,也不再全然孤寂。

文學更是郭強生教授於其另一本著作《夜行之子》中一篇名為〈轉世〉的小說裡主角最終對向嚎啕的那面鏡子,與肉身的不確定性交織,與愛戀和傷虐縈繞,更與靈魂的駁雜與傷痕緊緊相纏。其中映照出的影像不是「正」的,因為它時常在奉行一套圭臬的世界裡被視為悖德、斥作鬼魅,但,它卻也不是「反」的,被陽光所排拒的暗影並不一定邪惡或不可述說,對於凡間所恪遵的「正確」本身的質疑更不可輕易地與錯誤畫上等號。唯一它所遭受拒斥的理由,或許就是以自身的存在暴露出「正確」的虛空可笑──有沒有可能毫無道理地聽從與順服、對於暗影的一味逃避,才是最大的悖逆、最大的錯誤?

文學不簡單。單是作唯一面鏡子,便可幻化出如此多樣的面貌。然而郭強生教授以他於著作和課堂講述間的文字告訴我們:正因為從不簡單,我們才要去追求文學,才無法讓文學真正地從生命中去除。不能簡單,不會簡單,也不必簡單。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1/25
劇透警告
郭強生自己在後記提到,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是2014年已出版過的「文學修行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為備受忽略的老二,須在多年後加倍用心編修重版,以證純文學有其價值之路。書名中「我們」想必會使人好奇意指是誰,也許是寫作者或文學教育上的宣道者。在出版社木馬文化發放的試讀稿中,五篇短文都提到不少教育場域上的挑戰,令讀者不禁切身地想,要年青人讀本好書,難道有如赤腳走過遍佈玻璃碎片的地面般疼痛不耐嗎?也許從位置更高、憂慮更深的作家眼中看去,便是這般無奈。

作家邊挑剔時下主流、邊苦口地揭開自己甜蜜的閱讀經驗— 對文學家而言,感受力比知識來得更重要,而技巧暫可不提。文學家的金言玉律在試讀版本中反覆出現,或許因試稿部分尚短,仍未到達作品後半,作家顯露自己廣闊的文學見閱的章節,尚在一邊說教、一邊開導的引子,但可以想像,作家藉其十數年的教學經驗,捻來便是名家分析與經典分享,相信對文學愛好者而言,後半的篇章定有如珍寶般的收獲,囊括世界名家與私房心水著作。郭強生以創作者自居,但卻以教育者實踐的生命分享,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