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

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十大名醫聯手超前攔截癌症
 
  林肇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邱文祥.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祕書長/陳昭旭.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陳晉興.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瑞裕.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康仲然.林口長庚醫院頭頸部腫瘤科主任/黃俊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楊培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賴瓊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饒樹文.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本書很可能拯救你及身邊親友一命!
  正確的癌症篩檢方式,是早期發現癌症的最佳利器。
 
  「癌症,對於現代人來說,可以說是『慢性病』,如果早期發現,控制得宜,即使罹患癌症也能度過相對健康的餘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篩檢,我們在意的不是有多少人罹患肺癌,而是會死多少人。肺癌只要一篩檢,存活率就有機會從八%提升到八八%。」──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
 
  「國人比較常遇到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是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有八二%;三期也有六九%,早點發現真的很重要。」──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
 
  【他們的真實故事】
 
   ․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前副總統陳建仁因為定期健檢發現早期肺癌,術後痊癒,不需化學與標靶治療,現在仍站在國家健康衛生的最前線。
 
  ․楊先生在四十多歲時因肝硬化就診,發現肝臟有兩公分大的腫瘤,在開刀切除後,即使住在金門,他仍堅持定期追蹤,中間復發三次,但因早期發現,得以治癒,最後過世時並非因為肝癌,而是其他的疾病,而那時他已將近八十歲。
 
  ․三十三歲的周小姐,因為腹部不適就診,經過內視鏡檢查診斷為胃腺癌,同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決定手術切除,之後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已十年沒有復發。她的姊姊因此也同步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呈現陽性反應,經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有高度細胞病變,在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及內視鏡黏膜剝離術後,迄今胃癌不曾復發。
 
  「三十年前,假如你的親友罹患癌症,似乎等於宣告死亡。但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假如你的親友罹患了癌症,首先要問他,得了什麼癌症?假如是肺腺癌,接著要問他是第幾期;如果是第一期,你應該告訴他,算是幸運,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而且五年存活率是八八%;假如是第四期,那就很不樂觀,因為五年存活率只有八%。這兩個相差十倍的五年存活率數據,告訴我們癌症篩檢的重要性,希望這本書可以幫你、也幫你的家人及早對抗癌症。」──《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
 
  與癌症共存的時代正式到來,透過權威醫師的第一手觀察,正確精準的篩檢知識,盤點最新療法,面對一生有四成的罹癌機率,重新找回健康的自主權。
 
名人推薦
 
  王正旭.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董事長
  陳建仁.中研院士,中華民國第十四任副總統
  誠摯推薦(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肇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
 
邱文祥
 
  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祕書長
 
陳昭旭
 
  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
 
陳晉興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
 
陳瑞裕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
 
康仲然
 
  林口長庚醫院頭頸部腫瘤科主任
 
黃俊升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楊培銘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
 
賴瓊慧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
 
饒樹文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主筆/黃亞琪
 
  媒體工作者、自由作者。歷經記者、編輯、教師等工作;曾任職《今周刊》、《商業周刊》、《經理人月刊》、宏碁集團;曾擔任資深主筆、主編、資深記者等職。
 
  曾獲「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銀響力新聞獎」及其它新聞獎。著有《天才IT大臣オードリー・タンが初めて明かす 問題解決の4ステップと15キーワード》、《讓我們安心變老》(合著)和《有趣的數學》等書。
 

目錄

推薦序──早期篩檢爭取治療先機  陳建仁
前言──我從癌症陰影中看到希望
 
Part1  九十九%的存活率
老年化驅動癌症成慢性病
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該篩檢的人不出現,才是大問題
有家族基因病史,更應提早篩檢制先,離危險因子遠一點
把自己照顧好,省錢也固國本
有限條件下,放大健保資源
 
Part2  十大名醫暖心相談室
肺癌──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
肝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
大腸直腸癌──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
乳癌──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
攝護腺癌──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祕書長邱文祥
口腔癌──林口長庚醫院頭頸部腫瘤科主任康仲然
胃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
婦科癌症──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
甲狀腺癌症──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
皮膚癌症──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陳昭旭
 
Part3  盤點癌症治療新法
肺癌治療新法動態
肝癌治療新法動態
大腸直腸癌治療新法動態
乳癌治療新法動態
攝護腺癌治療新法動態
頭頸癌症治療新法動態
胃癌治療新法動態
婦科癌症治療新法動態
甲狀腺癌症治療新法動態
皮膚癌症治療新法動態
 
Part4  與癌症共存的新生活指南
癌症治療已經是團隊工作
別讓Google成為醫生最大的「敵人」
別過度依賴同一類食品或保健品
別經常觸發危險因子
風險管理不等於精準治療
先認識免疫療法,再想想我適合嗎?
基因檢測療法是「以毒攻毒」的解法
癌症判別不能僅重期數
控制好就不怕副作用來襲
實支實付保險補足醫療負擔
尋求第二方意見
即使末期,生活品質操控在我
 
後記──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推薦序
 
早期篩檢爭取治療先機
陳建仁
 
  我在二○○九年做例行健康檢查的時候,發現了在左下肺葉有微小結節,而在二○一四年進行更精確的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發現了左下肺葉有一個○.九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在右上肺葉有一個○.四公分的細小實心結節。當時,我聽從楊泮池院長和陳晉興教授的建議,決定開刀切除左下肺葉的結節,經過確診是肺腺癌的前期,右上肺葉的結節到現在都無明顯變化。
 
  早期的肺腫瘤在微創手術處理後,三天就能夠出院,恢復正常生活,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我在接受微創手術以後的第四天,就回到中央研究院上班。大多數早期的肺癌病人,都沒有任何症狀,等到有了咳嗽或者呼吸窘迫等肺癌症狀的時候,有七五%已經有了近端或者遠端的轉移。早期篩檢是非常重要的肺癌防治對策。
 
  吸菸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台灣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沒有抽菸習慣,我也是其中之一。台灣成人的吸菸率二十年來,已經從二九%降到了十五%,按理來說,肺癌發生率也要隨之下降才對,結果卻是一路攀升,特別是肺腺癌。這讓我們合理懷疑,室內外的空氣汙染,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廚房油煙,還有石棉粉塵等,都是我們的健康殺手。
 
  台灣的肺癌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八%,是十大癌症當中,存活率最低的。高達五九.九%的肺癌,在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第一期就發現的肺癌只占了兩成;但是在日本的肺癌,有三七%發現時是第一期,第四期只有二九%,台灣人似乎比較缺乏早期檢查的觀念和警覺。事實上,零期的十大癌症,五年存活率多半將近九九%。
 
  我誠摯希望國人要有正確的認知,適當使用合適的篩檢方法,善用國家提供的篩檢資源,早期發現癌症,不要拖到末期才被診斷出來,這樣就能減少對癌症恐懼。這本書邀請了我國十大名醫說明十大癌症的篩檢對策,對國人癌症的早期診治提供重要資訊,很值得國人一讀。
 
  我希望心靈的平安和身體的健康,常與每一位國人同在。
  (本文作者為中研院士,中華民國第十四任副總統)
 
前言
 
我從癌症陰影中看到希望
 
  面對癌症,只能聽天由命?
  或說等到被宣判的一天嗎?
  其實,「超前部署」也是一種戰略!
 
  在醫療不斷與時俱進的今日,癌症早已從「聞癌色變」,轉換新觀念到「與癌共舞」的新境界。也就是說,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你我,遇上了癌症治療理念實踐翻轉的「最佳時機」,「發現尋找」「消滅」到「控制」的重大轉變,迥異於過去鮮少提早警覺身體也要定期檢查、保養,等到發現時已經落入第三、第四期的困局,一心想要「除癌務盡」的思想;相對地,存活率也大幅提升。
 
  令人玩味的是,當全世界因新冠疫情在二○二○年按下暫停鍵,台灣因防疫得宜有福氣獲得一年的喘息空間。無奈,危機總在不經意處見縫插針,二○二一年五月十五日,破口出現,導致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頓時,台灣街道從北至南,原本的喧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靜寂,我們,也被這株病毒定格了生活。
 
  是一種映照、一種省思、也是一種福分的珍貴與珍惜。
 
  這本書的起點恰好在五月十五日前幾天,在三級警戒期間爬梳資料與經過層層關卡才得以進入醫院採訪的過程中,癌症「關鍵詞」一一浮現腦海。我的中學時代有七位閨密,升學各分東西;進入社會工作不久,偶然的一天下午我接到電話,才知道其中一位朋友不過新婚一年,卻檢查出罹患了第三期乳癌,經過半年化療、追蹤,終究因為轉移而遞延至第四期。探望時,她總以笑容面對老友們,但我始終忘不了的是,曾經是我們之中最愛美的她,一頭烏黑長髮不見了,化療致使她不斷掉髮,乾脆剃成光頭的樣子。最後,她還是到天上當天使了。距離她的告別式不到兩個月,另一位許久不見的七個髮小之一,人找到了,獲知的消息不是她生動靈活的精彩生活,而是罹患乳癌離世了!
 
  年少無知,聽聞死亡,震驚之外,總感覺離我們很遠;步入中壯年,才驚覺原來近在身旁,只是因為忙碌的我們選擇「遺忘」。
 
  再度被提醒,是一位職場認識的朋友,二○二○年底發現乳癌腫塊,相約吃飯時才知道她今年的大年初五開始化療療程。幸運的是,她告訴我因為自己有家族史,平常注意、固定健檢,所以提早發現,才第一期。再度通電話時,手機那頭的她已經恢復工作,正在公園運動以祛除療程帶來的疲倦感。
 
  陸陸續續聽聞周邊朋友「與癌為友」,更遑論每天在報章雜誌上看見許多名人罹患癌症的突然。危險因子增加,以至於我們身上的免疫力更加勤勞運作,觸動癌症細胞開關頻率變多了,加上壽命延長,癌症逐漸成了慢性病。
 
  根據大量死亡解剖資料顯示,四十至五十歲中約有四成婦女身上有乳房腫瘤,逼近五成的六十至七十歲的男性身上有攝護腺癌症。這些腫塊沒有擴散,更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症狀。如果他們在死亡前就檢查出來,或許存活於世的時間可能更長。當然,這個選擇操之在己。
 
  數字是一種提醒,而非讓你我產生恐懼。根據統計,肺癌、胃癌等癌症,一旦發現多屬於中晚期;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國人十大癌症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若是到了末期,存活率大幅下降剩下一○%至二○%,其中,乳癌、肺癌和子宮體癌症,第一期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都在九五%以上,甚至百分百可消除阻斷,落差在十倍之間。
 
  三十九年,是癌症位居國人死亡率冠軍寶座之位的時間,地位屹立不搖。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癌症三分之一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早期發現,三分之一是可以治癒的。癌症控制的出路在於預防。」而且,不要因為「諱疾」,定期體檢、早期發現,也才真正體現了「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的真義,而非僅是停留在口號階段。
 
  早期檢測、早期發現,是一種「超前部署」的概念,而不是恐嚇一定會得到癌症。採訪過程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許多醫生擔心疫情延誤病人回診的同時,也不忘提醒,其實癌症不可怕,遺憾往往是因為恐懼而造成。
 
  然而,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速。癌症細胞的頑強在於,一個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症細胞有時需要五至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一旦變異後增長繁殖速度就是等倍加速,而且癌症細胞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從血管、淋巴向其他臟器轉移。簡單說,也就是失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優勢。
 
  有鑑於此,站在個人保護與公共衛生的立場,此書付梓成冊,實為必要且迫切。本書共分成四個板塊:首先是從數字重新認知癌症,儘管死神經由癌症管道帶走人們生命,但在這場拔河賽中,不想當生命的輸家,早期發現促使五年存活率提高已是不爭事實。其次,由十大名醫分就各種癌症,提醒注意發生的病徵,及最新檢測方法。
 
  繼而,一旦進入治療期,也不要慌張,如同「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所言:「現在台灣癌症治療技術已經是世界前段班,很多研究和治療都不輸給別人。」所以在這部分針對治療方法詳盡介紹,開刀、放射性治療外,還有進入全身性治療(包括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細胞療法與基因檢測療法等),提供多管齊下、克敵致勝的路徑。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癌症細胞最大的天敵是免疫機制,不管健康者或罹患者,開展癌症新生活運動,才能洞悉「與癌共舞」的現在式。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14318
  • 叢書系列:健康人生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肺癌
 
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如果沒有篩檢,等到有症狀才就醫的病患,過半數都是第四期,五年存活率約僅八.四%。
 
名醫相談室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  陳晉興
 
記得是二○○一年,我剛當上主治醫師的時候,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兩個小孩來看診,診斷確認先生已經是第四期肺癌。年輕父親三十多歲,一手牽著老大,另一手抱著老二,突然之間他太太跪在我面前,懇求我救她的先生,她希望先生可以看到小孩長大!
 
當下的心情五味雜陳,他們應該不是很有錢,經濟狀況剛剛好的人通常會拖到身體很不舒服,甚至出現嚴重症狀了,才會上醫院找醫生。這位年輕父親很可能是家庭的支柱、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太太也才三十歲出頭,還有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如果先生走了,她一個人要如何扛起帶大兩個孩子的負荷?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過去沒有標靶藥物治療這個選項,二十多年前,化療也沒有太大效用,導致肺癌腫瘤科醫師患有憂鬱症的比例甚高。有位醫生朋友曾經對我說,他實在活不下去,因為每天來門診的病人可能兩年內就不在人世了。當那位年輕父親進入門診時,我的感覺就是如此,第四期癌症的死亡率太高,我束手無策,只能無奈地轉給腫瘤科。他一走出診間,我可以預期他可能半年不到就離開這個世界了。
 
我是外科醫師,從醫初衷、對自己最大的期許,就是透過我的所學專長救治病人。但是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幫助患者?──早期篩檢。
 
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我就可以將腫瘤切除,但第四期癌細胞已經轉移他處,再怎麼動刀都無法盡除!這位年輕父親,他的生命對於家庭、國家和社會都很重要,但癌症只給他短暫的一生,身為醫生的我卻沒有辦法真正幫助到他……
 
這也是我們一直戮力推廣早期篩檢的原因。當患者篩檢後發現自己是第一期癌症,我會盡我所能把腫瘤切除乾淨,你可以看到小孩長大,你可以養家,但是如果篩檢後診斷你已經是末期患者,我愛莫能助。
 
我有位同學是眼科醫師,因為身體有狀況,檢查後發現已經是鼻咽癌末期。往生之後,他的妻子走不出悲痛,帶著兩個孩子燒炭自殺……每每聽聞這類家庭悲劇,身為醫者的我不免悲傷難抑,這明明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人們願意早期篩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楓樹林【現代人的健康煩惱咨詢室】書展:單書88折、三書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領券
  • 遠流領券
  • 知遠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