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The Afghanistan Papers: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

  • 定價:520
  • 優惠價:736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普立茲獎三度入圍決選記者重磅之作,
揭露美國二十年阿富汗戰爭官方不說的內幕
 
《華盛頓郵報》2021年度最佳好書
《紐約時報》非虛構類作品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阿富汗文件》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的調查報導,敘述布希、歐巴馬和川普三任總統與其軍事將領,這二十年來如何年復一年地對大眾隱瞞這場「美國史上最長戰爭」的真相,也為之後塔利班再度佔領阿富汗埋下伏筆。
  
  國防內部資料、學界深度調查及第一線軍民採訪等眾多文件顯示:阿富汗戰爭注定是一場失敗。與越戰與伊拉克戰爭顯然不同的是,美軍在2001年進軍阿富汗時,幾乎得到舉國上下的認同。起初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打敗蓋達組織,避免類似911的事件再度發生。然而,當美國與盟軍成功擠下塔利班後,他們卻逐漸失去了方向。
 
  在阿富汗這個對美國來說相對陌生的國度,美軍逐漸陷入游擊戰的泥沼,但沒有任何一位總統願意承認失敗,從布希、歐巴馬到川普一直不斷增兵,並對外宣稱情勢已有進展,事實上他們早已知道這場戰爭毫無勝算。
 
  正如同「五角大廈文件」改變了大眾對越戰的觀感,《阿富汗文件》逐一揭露了軍事將領、白宮、五角大廈、士兵、前線救援志工等人的現身說法,並坦承美軍的策略毫無章法,這項重建阿富汗的計畫注定失敗。阿富汗政府也因毒品與腐敗問題,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本書集結一千人以上的真實訪談,戳破美國政府對外經營多年的阿富汗美夢。
 
  五角大廈通訊員湯姆.鮑曼指出,《阿富汗文件》是「對高級軍事與文職官員的欺瞞、失誤與自大的嚴厲控訴」,本書對延宕已久的問題提出檢討,深刻改變了世人與美國民眾對這場戰役的看法。
 
名人推薦
 
  邱奕宏 專文導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吳明杰|資深軍事專家
  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沈伯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奕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林廷輝|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黃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來得及時的重要報導。」──《書單》「星」級推薦(Booklist, starred review)
 
  「節奏快速又生動……引言充滿說服力。」──《紐約時報書評》(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精準描述帝國的傲慢、疏忽與謊言,令人不忍釋卷。」──《觀察者周刊》(The Spectator)
 
  「記述一場被誤導和歪曲的軍事潰敗,毫不留情、一語中的。」──華盛頓獨立書評網站(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內容豐富、可靠、證據確鑿……取材自無可挑剔的的資料來源。」──《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優秀的新書……揭露震撼人心的真相……更坐實了我們早有的擔憂。」──《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克雷格.惠特拉克的新書《阿富汗文件》是這場戰爭主題的重點讀物。」──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新聞周刊》(Newsweek)
 
  「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實……書中證據確鑿,證實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本應在幾年前就結束的巨大失敗。」──《柯克斯書評》「星」級推薦(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主要來源報導的經典成就……《阿富汗文件》提醒讀者,報導文學的力量是奠基於有憑有據的書面證據。」──《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抨擊猛烈……嚴謹詳實……道出美國各領導人如何『選擇埋葬錯誤,任戰爭漸漸變得難以掌控』,令人心碎。」──《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十、二十、五十年以後,若美國再次崛起,有意在另一遙遠的國度證明自己的軍事實力,那麼戰爭的策劃者將會因為無視《阿富汗文件》的教訓而悔不當初。──《流行事》(PopMatters)
 
  「克雷格.惠特拉克對資深軍事及非軍事官員的謊言、疏忽和狂妄自大提出了嚴厲控訴,呼應與越戰相同的悲慘過往。美國的死傷人員和家屬值得更明智、品德更高尚的領袖。」──湯姆.鮑曼(Tom Bowman),全美公共電台 (NPR)五角大廈特派記者
 
  「《阿富汗文件》剖析美國在中亞犯下的愚蠢行徑,記述美國至今仍在設法應付多年的魯莽和失策之舉。本書一方面控訴了偏離的戰爭使命與美國的驕矜自大,另一方面也對未來的領袖提出警示。」──凱文.毛瑞爾(Kevin Maurer),《紐約時報》暢銷書《艱難一日》(No Easy Day)及《美國激進》(American Radical)共同作者
 
  「據實敘述這場美國歷時最久的戰爭,揭發將領和政府官員對戰爭的代價與徒勞早已心知肚明。惠特拉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拼湊所有碎片,為我們帶來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這場衝突的內幕故事。」──拉傑夫.強德拉謝克(Rajiv Chandrasekaran),《小美國:阿富汗戰爭中的戰爭》(Little America: The War Within the War for Afghanistan)作者
 
  「《阿富汗文件》記敘了阿富汗戰爭如此曠日廢時的緣由,內容扣人心弦。錯失的良機、徹底的疏失,最重要的更有來自資深指揮官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在數年後才承認,自己只是沒有對美國人民坦承他們當年所知的戰況。」──芭芭拉.斯塔爾(Barbara Starr),CNN五角大廈記者
 
  「惠特拉克毫不留情地批判小布希、歐巴馬與川普總統及美軍領袖,稱這些人全都未能對美國民眾據實以告……惠特拉克的著作取材自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私下執行的數百次『記取教訓』訪談紀錄……直言不諱的訪談內容相當發人深省。」──全美公共電台(NPR)
 
  「一如記述越戰的五角大廈文件,《阿富汗文件》拆穿數十年來的謊言,以及屹立不搖的美式帝國主義。這段歷史在克雷格.惠特拉克銳利目光的審視之下,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公民最終應該拒絕相信任何人憑無據地聲稱『美國的軍事武力是世界上獨特的向善力量』。」──克里斯蒂安.艾佩(Christian G. Appy),《美國清算:越戰與我們的民族認同》(American Reckoning: The Vietnam War and Our National Identity)作者
 
  「《阿富汗文件》的內容嚴謹,一讀即讓人欲罷不能。本書揭示美國應對戰爭的可悲方式,為這場歷時最久的戰爭紀錄留下深遠的貢獻。惠特拉克詳實記錄了美國領導階層和指揮官如何違背國家的承諾,辜負仰賴他們的阿富汗人,以及在911事件後犧牲性命的美國軍人。」──史蒂夫.科爾(Steve Coll),《幽靈戰爭》(Ghost Wars)及《S機構》(Directorate S)作者,曾獲頒普立茲獎
 
  「打了二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在美國外交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很多人都想知道,當初美軍是怎麼進入阿富汗的?為什麼連著幾任總統都想撤軍而撤不出?是國際因素還是官僚因素?又為什麼拜登最後會撤得如此狼狽?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內幕,值得一讀。」──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際事務錯綜複雜,議題連結或相互依賴的情況日益深化。雖然阿富汗與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有一定的距離,但中東的地緣政治卻常常牽引到美、中、俄及歐洲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而目前台灣正積極的準備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不論是企業、政府或是個人,對國際事務更是需要有更為宏觀的視野。本人樂意推薦《阿富汗文件》一書給關心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在未來更密切參與國際事務的讀者。」──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阿富汗文件》內容採用大量當事者,包含軍事將領到士兵、官僚到阿富汗民眾的口述說法,試圖還原出一套完整的阿富汗戰爭故事。內容精彩連貫,不拖泥帶水,從911事件後小布希總統出兵到2021拜登決定撤出為止,將每一任總統的行事風格,做出了清晰又直白的描述。雖然本書為了故事連貫性,犧牲了不少決策過程背後的探討,但光就書中大量當事者敘述的資料,就足以做為參考借鏡。」──王立第二戰研所
 
  「過去,美國面對越戰有這是『一場既不知道如何取勝,也不知道如何結束?』的感嘆;如今,面對阿富汗戰爭,也有這是『一場誤以為取勝,也誤以為結束⋯⋯』無窮無盡之困惑。白宮和五角大廈為了太多因素,淡化了太多不想公開的真相,卻早在2016成立一個『記取教訓』的專案,本書作者耗費三年時間,秘訪近千名第一線人員,公開專案第一手資料,呈現出來了另一種『真實的阿富汗戰爭』,發人深省!」──黃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曾任《新新聞》總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雷格.惠特洛克(Craig Whitlock)
 
  是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記者,現居華盛頓,負責報導五角大樓和國家安全議題,尤其是2001年起的全球反恐戰爭。2019年他的阿富汗戰爭封面專題報導,陸續獲得喬治.波克(George Polk Award)的軍事報導類獎、斯克利普.霍華德(Scripps Howard Award)的調查報導類獎、調查性新聞記者與編輯組織(the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的資訊自由獎、羅勃.甘迺迪新聞獎(Robert F. Kennedy Journalism Award)的國際新聞獎。他共採訪報導過六十個以上的國家,並三度入圍普立茲獎決賽名單。
 
譯者簡介
 
張苓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興趣是研究東亞地區語言特色、在月光下算塔羅牌,以及在趕稿時寫手帳。目前為自由譯者,從事書籍、各類型文章的翻譯工作。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lynetteee.c@gmail.com
 
張鈞涵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
    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cherry.chang123@gmail.com
 
黃妤萱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雜食性譯者,領域包括電玩、旅遊、科技、科普雜誌、法律合約等,對飲食和健身也有涉獵,曾為本地化領域全職譯者。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hh.trans2020@gmail.com
 
鄭依如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喜歡透過翻譯認識世界,其他譯作包括《大貶值》(合譯)和《黃金海盜時代》(合譯)。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iju830@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美國最長戰爭的內幕與潰敗的根源/邱奕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前言
 
【第一部分】誤嚐勝利滋味,二○○一至二○○二
第一章 任務雜亂無章
第二章 誰才是壞蛋?
第三章 國家建構計畫
 
【第二部分】橫生枝節,二○○三至二○○五年
第四章 阿富汗屈居次位
第五章 從灰燼中重振軍隊
第六章 笨蛋都能讀懂的伊斯蘭指南
第七章 雙邊下注
 
【第三部分】塔利班歸來,二○○六至二○○八年
第八章 謊言與宣傳
第九章 顛三倒四的戰略
第十章 軍閥
第十一章 鴉片戰役
 
【第四部分】歐巴馬好高騖遠,二○○九至二○一○年
第十二章 加倍投入
第十三章 「吞噬金錢的無底黑洞」
第十四章 化友為敵
第十五章 貪腐之城
 
【第五部分】土崩瓦解 徹底崩潰,二○一一至二○一六年
第十六章 與真相交戰
第十七章 內憂外患
第十八章 大騙局
 
【第六部分】僵局,二○一七至二○二一年
第十九章 川普登場
第二十章 毒梟大國
第二十一章 與塔利班對談
 
資料來源說明
參考書目
 

作者序
 
  911事件發生兩週後,美國正準備於阿富汗開戰,一名記者對當時的國防部長唐納.倫斯斐(Donald Rumsfeld)提出了一個直接的問題:美國官員是否會為了誤導敵人,而向新聞媒體謊報軍事行動的消息?
 
  倫斯斐就站在五角大廈新聞簡報室的講台上。從美國航空公司七十七號班機(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77)撞向西牆,造成一百八十九人死亡起,這棟建築仍然瀰漫著濃煙和燃油的味道。國防部長回答時引用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話:「在戰爭時期,真相無比珍貴,總需要謊言的貼身守護。」倫斯斐提及二戰時期同盟國在諾曼第登陸前發起的「保鏢行動」(Operation Bodyguard),這場假情報運動的目的在於混淆德軍視聽,使之無法掌握一九四四年敵軍入侵西歐的時間和地點。
 
  倫斯斐的態度似乎是打算合理化在戰時散布假消息的行為,但他話鋒一轉,堅稱自己永遠不會做出這種事:「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也無法想像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撒謊」。他表示:「我不記得曾經對媒體說過謊,也沒有說謊的打算,我好像也沒有理由這麼做。要讓自己免於落入一定得撒謊的境地,方法有很多。我就是不說謊。」
 
  接著倫斯斐被問及國防部的其他官員是否也抱持相同態度,他頓了頓,露出一抹微笑。
 
  「你是在開玩笑吧,」他說。
 
  五角大廈的記者群都笑了。倫斯斐就是這樣:機伶、堅強、不必事先備好講稿、總能令人卸下防備。他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明星摔角選手,總是不缺脫身的妙計。
 
  十二天後,二○○一年十月七日,美軍開始轟炸阿富汗,沒人料得到這場戰爭會演變成美國史上最曠日持久的戰爭,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戰的總和都還要持久。
 
  與越戰或二○○三年於伊拉克爆發的戰爭不同,對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的決策幾乎獲得一致的公眾支持。美國民眾對蓋達組織毀滅性的恐怖攻擊感到震驚又憤怒,他們希望領導者能夠保家衛國,展現出與當年反擊日軍轟炸珍珠港相同的決心。在911事件發生後三天內,國會就通過立法,授權小布希政府向蓋達組織或任何包庇蓋達組織的國家開戰。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也首次援引第五條,表示組織承諾會集體捍衛任何受到攻擊的成員國。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譴責這次「駭人聽聞的恐怖攻擊」,呼籲各國將始作俑者繩之以法。甚至連美國的敵對勢力也都聲援美方,伊朗有數千人參加燭光守夜活動,強硬派人士更於二十二年來第一次沒有在每週祈禱中高喊「美國去死」。
 
  美國官方有了如此強大的後盾,也不必為了合理化戰爭而說謊或編造消息。然而白宮、五角大廈和國務院的領導者很快就開始給出不實保證,掩蓋戰場上的敗退。隨著年月的流逝,這種矯飾變得更加根深蒂固。軍事指揮官和外交官更難以承認錯誤,難以在公開場合中清楚、誠實地的評估局勢。
 
  沒人願意承認起初合理發動的戰爭會淪為挫敗。一場所有人心照不宣、為掩蓋真相的陰謀從華盛頓蔓延至喀布爾。疏忽難以避免地成為騙局,最終迎來徹底的荒謬。美國政府曾分別在二○○三和二○一四年兩度宣布戰爭結束,然而卻只是在現實中全然站不住腳的一廂情願。
 
  歐巴馬總統曾誓言要終結戰爭,讓所有的軍人回家,但直到他的第二任期即將於二○一六年結束前,他都沒能辦到。美國人民已厭倦永無止盡的海外衝突。原本的理念幻滅之後,許多人也開始不再關注。
 
  那時我擔任《華盛頓郵報》的路線記者已將近七年,主要負責五角大廈和美國軍方的相關報導。我見證了四任不同的國防部長、五位戰爭指揮官,也曾與資深軍官一同前往阿富汗和周圍區域出席各種場合。在那之前,我有六年的時間都在《華盛頓郵報》擔任特派記者,負責報導海外新聞,撰寫內容包含蓋達組織和其位於阿富汗、巴基斯坦、中東、北非和歐洲的分支。

  我和許多記者一樣,都清楚阿富汗相當混亂。美國軍方總稱軍事行動一直有所進展、也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我卻對這類空洞言論越發不以為然。多年來,《華盛頓郵報》和其他新聞機構一直都在披露戰爭的整體問題。許多書籍和回憶錄也提供內幕消息,敘述阿富汗的關鍵戰役和華盛頓的政治內訌。但我很好奇,大家是否都未能掌握整體局勢。
 
  這場戰爭是如何陷入僵局,失去迎來持久勝利的希望?美國及各盟國起初明明於二○○一年成功鎮壓了塔利班和蓋達組織,是哪裡出了差錯?沒有人公開詳盡地說明戰略為何失敗,也沒有人確實檢討這次軍事行動瓦解的原因。
 
  至今,我們尚未為阿富汗事件成立如911事件一般的調查委員會。因政府未能讓美國土地免於這次史上最嚴重的恐怖攻擊,該調查委員會便要求政府對自己的無能負責。參議員雖然積極地質疑越戰,國會卻沒有比照傅爾布萊特聽證會(Fulbright Hearings) 的方式對阿富汗事件多作說明。兩黨有太多人必須為大量錯誤負起責任,因此很少有政治領袖願意究責或接受批判。
 
  二○一六年夏天,我收到一則消息,有個鮮為人知的聯邦機構「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Special Inspector General for Afghanistan Reconstruction,簡稱SIGAR)採訪了數百名參戰人士,其中有許多受訪者都趁此機會宣洩出長期壓抑的挫敗感。辦公室的採訪是為了一項名為「記取教訓」(Lessons Learned)的計畫,旨在檢討失敗的阿富汗政策,讓美國未來不會重蹈覆轍。
 
  同年九月,辦公室開始發表一系列的「記取教訓」報告,突顯出阿富汗的問題。但這些報告卻被政府的矯飾逼得透不過氣,刪去了我在採訪中聽聞的嚴厲批判和指責。
 
  調查記者的畢生志業,正是找出政府隱藏的真相,將之公諸於世。所以我依據《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向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提出請求,取得「記取教訓」的訪談逐字稿、筆記和錄音檔案。我認為公眾有權瞭解政府內部對戰爭的評判,也就是不加掩飾的真相。
 
  辦公室卻屢屢推辭。戰爭耗費了巨額的納稅人資金,堂堂由國會設立的機構為的就是擔起這份責任,他們卻僅給出如此虛偽的回應。《郵報》不得不提起兩次聯邦訴訟,強制辦公室釋出「記取教訓」的文件紀錄。歷時三年的官司後,辦公室終於公開了兩千多頁過去未發表的採訪紀錄,四百二十八名受訪者涵蓋將軍、外交官、救援人員和阿富汗官員,他們均在戰爭中扮演要角。
 
  機構刪減了文件的部分內容,大多數受訪者的身份也被隱去。但採訪顯示,許多資深的美國官員私下都認為這場戰爭就是徹頭徹尾的災難,與白宮、五角大廈和國務院官員公然發表的樂觀聲明互相矛盾,他們年復一年向美國人民保證阿富汗的局勢一直有所進展。
 
  接受訪談的美國官員會如此坦率,正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的言論不會被公諸於世。他們向辦公室承認,戰爭的計畫存在致命缺陷,華盛頓浪費了數十億美元,設法將阿富汗改造成一個現代國家。採訪還曝光美國政府的種種徒勞無功,例如設法遏阻阿富汗失控的貪腐狀況、組織稱職的阿富汗軍隊和警察部隊,以及耗費巨資打壓阿富汗蓬勃的鴉片貿易。
 
  許多受訪者也說明美國政府是如何不遺餘力地蓄意誤導大眾。他們表示,喀布爾軍事總部和白宮的官員經常竄改統計數據,營造美國正在贏得戰爭的表象,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令人震驚的是,連高層將領都承認,他們是在沒有實質戰略的情況下打仗:「我們沒有作戰策略,戰略根本不存在 ,」陸軍上將丹.麥克尼爾(Dan McNeill)抱怨道,麥克尼爾在小布希政府執政期間曾兩次擔任美國總指揮官。
 
  「根本沒有連貫的長期策略 ,」英國將軍大衛.李查茲(David Richards)表示。李查茲曾在二○○六至二○○七年帶領美軍和北約部隊,他說:「我們試圖理出一套能夠長期執行的連貫作法,也就是妥當的策略,卻只得到一堆亂七八糟的戰術」。
 
  還有一些官員表示美國一開始就搞砸了戰爭,不斷地誤判局勢,再不斷採取錯誤行動:「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在小布希執政期間曾任南韓及中亞最高外交官的包潤石(Richard Boucher)說道。
 
  「我們對執行的任務全無概念 ,」陸軍中將道格拉斯.魯特(Douglas Lute)如此回應,他曾在小布希和歐巴馬任內擔任戰事權威。
 
  魯特感嘆大量的美軍因此喪生。他作為一位三星將領,竟然未堅守軍人的隱忍克制,反而進一步批判,表示這些犧牲相當不值。
 
  「要是讓美國人知道這次失敗多麼慘痛……丟了兩千四百條人命 ,」魯特說道。「誰敢承認這都是徒勞無功?」
 
  二十年來,美國政府在阿富汗部署了七十七萬五千多名美軍,其中有兩千三百多人殞命,兩萬一千人負傷歸國。官方尚未全面結算投注於戰爭的相關花費,但大多數估計都超過了一兆美元。
 
  「記取教訓」直截了當地敘述美國如何在這場遙遠的戰爭中陷入僵局,以及政府對公眾的決意隱瞞。「記取教訓」的訪談大致類似國防部為越戰彙編的機密歷史「五角大廈文件」。五角大廈文件在一九七一年洩露時引起了轟動,文件中透露,長期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在向民眾謊報國家是如何捲入越南問題。
 
  這份七千頁的研究分為四十七卷,含有外交電報、決策備忘錄及情報報告,內容依據完全為政府的內部文件。為了保密,國防部長羅伯特.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曾發布命令,禁止文件作者採訪任何對象。
 
  「記取教訓」計畫就無此限制。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人員在二○一四年至二○一八年間進行了採訪,對象主要為小布希和歐巴馬時期任職的官員。與五角大廈的文件不同,這些「記取教訓」的文件最初都沒有列為政府機密。然而《華盛頓郵報》才設法欲將文件公之於眾,其他聯邦機構便開始介入,於事後將部分資料歸類為機密資訊。
 
  「記取教訓」訪談幾乎沒有透露軍事行動的相關資訊,不過從戰爭之初至川普政府開始執政,其中大量內容都在駁斥官方對戰爭的論述。
 
  為補足「記取教訓」的訪談內容,我取得了數百份倫斯斐早先在二○○一年至二○○六年間寫下或收到的阿富汗戰爭相關機密備忘錄。倫斯斐和部下都將這些備忘錄稱作「雪花」,內含五角大廈高層對下屬的簡短指令或意見(通常一天會有數次)。
 
  倫斯斐在二○一一年公開了幾份雪花文件,與他的回憶錄《已知與未知》(Known and Unknown)一同張貼在網路上。但雪花仍有估計約五萬九千頁的書面資料並未公諸於世,大部分內容仍屬機密。
 
  二○一七年,為回應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提起的《資訊自由法》(FOIA)訴訟,國防部開始逐步釋出倫斯斐其餘的雪花文件,資料庫也與我分享了這些內容。
 
  雪花的措辭帶有倫斯斐的粗魯風格,許多內容都預告了十多年後,仍持續困擾美國軍方的問題。倫斯斐曾在給情報長的備忘錄中抱怨道:「在阿富汗誰才是壞蛋?我無從得知 」,這是他在開戰近兩年後寫下的備忘錄。
 
  我也取得了幾份口述歷史訪談,是非營利組織「外交研究暨訓練協會」(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訪問駐喀布爾美國大使館官員的記錄。這些訪談提供的視角相當直接,外事官員在其中大肆抱怨華盛頓對阿富汗事務一無所知,處理戰爭的方式也大錯特錯。
 
  隨著我深入探究所有的訪談和備忘錄,我也漸能掌握由這些資料構築出來的秘密戰爭史,對這場無止境衝突的辛辣評判。文件也顯示,美國官員一再向民眾謊報阿富汗的現況,與當初處理越南的手法如出一轍。
 
  《華盛頓郵報》憑藉新聞編輯部一眾員工的才華,於二○一九年十二月發表了一系列與這些文件相關的文章。數百萬人閱讀了本系列內容,包含《華盛頓郵報》公開發布作為線上服務的採訪和雪花資料庫。
 
  國會多年來一直忽視這場戰爭,終於舉行多次聽證會來討論和辯論這些調查結果。上將、外交官及各官員在證詞中承認政府對民眾並未吐實,所有政治派別的立法人員都表示憤怒和失望。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主席兼衆議院議員艾略特.恩格爾(Eliot Engel,屬紐約民主黨)表示:「這些記錄證據確鑿,顯現出美國人民與領導人之間缺乏溝通,無法開誠布公地討論我們在阿富汗的行動」。參議員藍德.保羅(Rand Paul,屬肯塔基共和黨)則稱《華盛頓郵報》此系列文章「極度令人憂心。其中描繪出這場戰爭已偏離使命,美國投注的心力相當不值,也缺乏可實踐的明確目標」。
 
  這些機密的公諸於世,觸動了人們的痛處。許多美國人一直懷疑政府並未對戰爭事務據實以告,因此相當生氣。民眾渴求更多的證據,渴求更多如實呈現局勢的真相。
 
  我知道美軍曾與駐紮阿富汗的士兵進行口頭歷史訪談,並發表過一些相關的學術專題文章。但我很快就發現軍方其實還藏有大量的類似文件。
 
  二○○五至二○一五年間,軍方的「軍事領導經驗」(Operational Leadership Experience)計畫(棣屬堪薩斯州李文渥斯堡[Fort Leavenworth)的「戰鬥研究機構」[Combat Studies Institute])訪談了三千多位曾為「全球反恐戰爭」(Global War on Terror)在海外服役過的軍人,大多數曾至伊拉克參戰,但也有許多人曾被分派至阿富汗。

  我花費數週檢索完整轉為逐字稿的非機密訪談內容,留下六百多份針對阿富汗退伍軍人的採訪。陸軍口述歷史是很生動的第一手資料,大多取自駐紮前線的初級軍官。我還取得了華盛頓特區美國陸軍軍事歷史中心(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的少量口述歷史訪談。

  因陸軍授權將這些訪談用於歷史研究,所以許多軍人都更開放地談論自身經驗,若是面對撰寫新聞報導的記者,他們可能就不會這麼開誠布公。他們對戰爭的錯誤集體表現出不經掩飾又誠實的觀點,與五角大廈自吹自擂的論調截然不同。
 
  我在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找到了另一份資訊相當豐富的文件。維吉尼亞大學的無黨派附屬機構「米勒中心」(Miller Center)專門研究政治史,他們自二○○九年起便開始執行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 Bush) 總統任期的口述歷史研究計畫。米勒中心採訪了大約一百名與小布希共事過的對象,包含重要政府官員、外部顧問、立法委員和外國領導人等。
 
  大多數人接受訪談的條件是機構必須長年保密這些筆錄,甚至是直到他們死後才能公開。從二○一九年十一月開始,米勒中心向民眾開放了部分的小布希檔案。這時機對我而言相當完美,讓我得以取得軍事指揮官、內閣成員和其他阿富汗戰爭資深官員的十幾份口述訪談記錄。

  維吉尼亞大學的口述歷史訪談同樣表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坦率態度。海軍上將彼得.佩斯(Peter Pace)曾在小布希麾下擔任參謀首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的主席和副主席,他表示自己未能向民眾坦承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可能會持續多長時間,因此感到遺憾。
 
  「我應該要告訴美國人民,這不是幾月和幾年就能解決的事,而是幾十年 ,」佩斯說道。「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據我所知,小布希總統也沒有說出口,美國人民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才以為可以速戰速決。」
 
  本書的撰寫目的,並不在於詳盡敘述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本書也並非一部講述作戰行動的軍事史。重點反在解釋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以及為何三位總統及其政府未能訴說真相。總而言之,《阿富汗文件》是奠基於一千多名重要參戰人士的訪談內容。「記取教訓」訪談、口述歷史和倫斯斐的雪花包含超過一萬頁的文件,全都未經編輯和篩選,清楚傳遞了人們的聲音:從華盛頓的決策者,到阿富汗山區和沙漠中作戰的前線人員——他們都清楚,美國人民知曉的戰爭官方版本並非事實,充其量也只是經過矯飾的版本。
 
  然而,幾乎沒有資深政府官員敢於在公開場合中,承認美國正在緩緩輸掉一場曾獲美國民眾壓倒性支持的戰爭。軍事和政治領袖一同保持緘默,逃避責任,不願重新評估情勢,可能還因此錯過了扭轉結局或縮短衝突的時機,他們卻是選擇埋葬錯誤,任戰爭漸漸變得難以掌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58957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6 x 22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六章 笨蛋都能讀懂的伊斯蘭指南
 
美軍入駐阿富汗後,便動員特種部隊展開行動,影響阿富汗平民及領袖的情緒、思想和行為。這種戰術被稱作心理戰,是一種存在已久的非傳統戰爭形式,目的在於引導輿論支持美國的目標,削弱敵人鬥志。綠扁帽和負責籌組心理戰小組的軍事承包商會研究外國文化,好利用宗教、語言和社會的細微差別來為己方創造優勢。
 
但是空降到阿富汗的心理戰專家和士兵都是在黑暗中摸索。開戰多年後,美軍仍幾乎沒有能說流利達利語或普什圖語的服役人員。掌握阿富汗歷史、宗教習俗或部落動態基本知識的人少之又少。
  
二○○三年七月,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Fort Bragg)第八心理戰營(8th PSYOP Battalion)的軍官路易斯.佛里亞斯(Louis Frias)少校被派駐到阿富汗,他在搭機途中閱讀了《笨蛋都能讀懂的伊斯蘭指南》(Islam For Dummies)平裝書。他自學了幾句達利語,卻只是胡湊一通,糟糕到讓阿富汗人拜託他講英文就好。「我覺得自己像個傻瓜,」他在接受陸軍口述歷史訪談時說道。
  
佛里亞斯領導一支在美國大使館外執勤的心理戰小組,他們分發廣播腳本和海報,說服人們支持民主原則和阿富汗安全部隊。但小組最大的計畫是要創作一本漫畫書。此靈感來自佛里亞斯在食堂遇到的一名士兵,對方提議用這個方法來影響阿富汗年輕人的思維。 因此心理戰隊決定以漫畫來說明投票有多重要,故事主角是一群踢足球的孩子,因為正如佛里亞斯所說,「足球是阿富汗的大事。」
  
在漫畫中,一群來自不同部落和種族的孩子正在踢球,此時有位智慧老人帶著規則書出現了。這本規則書象徵阿富汗的新憲法,裡頭不僅規定孩子們該如何比賽,也制定了票選隊長的新流程。
  
「我們讓所有孩子都自願成為隊長,接著智慧老人會插手說:『你們必須投票選出一個人來擔任足球隊長』,」佛里亞斯說。「這就是我們漫畫書的故事。」據佛里亞斯說,心理戰隊把漫畫草稿給市集上閒逛的孩子們看,孩子們的「反應很好」。
  
但這項計畫遭到了官僚的阻礙和延誤,美國駐喀布爾和巴格蘭大使館的外交官和軍事指揮官都堅持要審查這些插圖。「每個人都想發表意見,」佛里亞斯表示。 他服完六個月的役期返回布拉格堡時,漫畫書還沒出版,他從未看到最終版本。「有人告訴我書已經開始量產,」他說,「但我不知道成效如何。」

會員評鑑

3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0.5
|
2023/07/20
劇透警告
原著4星,譯本負四星。錯譯、亂譯、添加譯、削減譯、過度譯、不足譯的問題很嚴重。很多地方都是改寫改述,根本不是翻譯,走向惡名昭彰的『洪蘭體』翻譯。譯者語文程度低落,常識與專業知識貧乏。

【台大翻譯學程碩士白癡翻譯】原著有很多軍事與外交和政治經濟用語,四位碩士俱屬軍事外交政治白癡,當然錯譯亂譯一大堆。建議台大碩士翻譯學程停招停課,對現有師生進行裁汰,不要再丟人現眼。

此外,只要未來要走人文社科的【硬知識/學術半學術準學術】翻譯職場生涯,不論是台大或師大或輔大或愛丁堡,翻譯學程要開授必修的政治學、國際關係、外交、軍事、政治經濟學、全球近現代歷史、世界政治地理…等課程,避免一直出現白癡翻譯。

再者,請譯者與出版社不要誤把翻譯碩博士學位當成翻譯專業證照,因為特定書籍就其語文難易度、知識含金量多寡,與抽象思考層次高低而論,一定要確認譯者的語文和知識是否足勘翻譯大任。這個爛劣譯本呈現的是老問題:出版社無知而找錯譯者,迷信翻譯碩博士學位;譯者有翻譯學位就無知又自負,以為他們有能力翻譯任何書籍。

筆者約在8月會在【丁連財的翻譯與出版研究評論】網誌貼出批判《阿富汗文件》譯本的專文。

筆者寫過專文批判這種白癡現象,請參建筆者網誌【丁連財的翻譯與出版研究評論】中一篇批判師大譯研所+○經出版社合作推出的爛劣譯作《諸神的起源……》。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7/31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這本書很有趣。
一方面,它不脫美國人老大心態,就是相信美國價值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圭臬,言語當中其實對於阿富汗充滿了鄙視與不屑。其實作者文字後的聲音,我想應該是認為阿富汗政府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吧?

另一方面,它也赤裸裸地告訴大家,沒有錯,美國20年的阿富汗戰爭,就是徹頭徹尾地干涉人家的內政,而且更諷刺的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敵人到底是誰。

而整本書讀完之後,更會發現原來一直在說謊的,就是美國政府。不只欺瞞美國百姓,也欺瞞全世界:塔利班是幫助了蓋達組織,但塔利班不但不是恐怖組織,它反而還在阿富汗社會中得到了一定的民意支持,甚至相較於美軍以及其扶持的阿富汗政府更不貪污腐敗。

「雖然阿富汗戰爭在美國民間已不再引人瞩目,但實際上前線情勢早已陷入混亂,而阿富汗百姓的傷七人數也不斷地創新高川普上任後的三年裡,每年因美軍、北約軍和阿富汗軍所發動的空襲而喪命的阿富汗百姓竟高達約一千一百三十四
人。據布明大學(Brown University)「戰爭代價計畫」(Costs of WarProject)的
分析指出,這比過去十年的平均死亡人數高出一倍。」

不過撇除掉隱瞞這件事,其實我是可以理解滾動式修正決策的做法。

如果還有甚麼讓我們要警惕的,那就是,千萬不要讓戰爭發生在台灣的本島上,永遠不要相信任何國家的軍方所說的話。

至於文件中處處顯露的美國文化優越………也沒辦法,作者本來就是美國主流媒體的記者啊。
展開
user-img
4
|
2022/04/14
《阿富汗文件》是採擷了名為《記取教訓》的美國政府內部訪談文件寫成的。這個龐大的內部訪談文件,對象包括了從白宮、五角大廈的決策者,到第一線的士兵、前線救援志工等,超過千人的現身說法。作者順暢的將大量真實訪談內容,配合時間軸和主題穿插集結,使得讀者閱讀起來彷彿身歷其境,這中間提到的決策過程之反覆與短視,執行層面之可笑與浪費,一個又一個荒誕的故事,讓人瞠目結舌到甚至可說……頗具娛樂性,真的只能說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了。本書稍有瑕疵,是譯者將軍以上的官階沒有釐清,一律以上將稱之,導致上將滿天飛,但不是太大問題。

這本書辛辣的揭穿了美國從阿富汗入侵開始,布希本想打完收工,最後卻變成在對阿富汗實際情況的無知甚至輕視(「阿拉伯人不都一樣?」、「我們在伊拉克不就這麼幹的」這種說法出現不止一次)的情況下,想在一個近乎中世紀狀態的部族架構上,建立一個美式民主政府和軍隊。開頭就看錯病,後面又給錯藥,自然越搞越糟,歐巴馬則急於收尾,訂下了18個月的撤軍期限,大量投入兵力和如洪水般的經費,希望把建設和「平叛」一次到位,結果卻是阿富汗屁股吃不起這種瀉藥,美軍一撤離,軍隊和政府馬上崩盤。二十年投入一兆美元和數十萬人次的軍力淪為一場徒勞。

終章結束於新任總統拜登,出席一場陣亡將士紀念儀式的場景。濕冷的天氣,撐著黑傘的年邁總統,身影莫名的淒涼。然而看完這本書,反而對美國政府增加了幾分敬意。雖然構成本書的《記取教訓》文件是媒體透過訴訟才被逼開放的,但畢竟還是公開在大眾面前。一個願意進行內部檢討的政府,一個能夠追蹤失誤與醜態,將其攤在陽光下的媒體,更顯得這個國家的體質之優秀,這才是真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從這點來觀察,我們的政府、媒體和選民素質,都還差得很遠。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