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近代中國作者、書商與國家的版權角力戰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近代中國作者、書商與國家的版權角力戰

Pirates and Publishers:A Social History of Copyright in Modern China

  • 定價:560
  • 優惠價:950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7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法律白話文運動:「探索法律和其他領域的連結,建立促進社會對話的解決方案」

    文/法律白話文運動2022年06月21日

    讀書對我來說是項休閒娛樂,但對在法白的工作來說,也是累積知識、尋求靈感以利團隊發展的重要媒介,因此這次選書的標準我也以這兩個面向出發:一是故事性豐富,有可能導致廢寢忘食的危險結果者;二是跨越不同學門的討論,讓我想以法律角度來思考者;人文社科領域在近半年出版的書籍量多質精,身為長 more
 

內容簡介

第一部以版權為中心的近代中國社會史
爬梳零碎史料 揭露晚清至民初的作者、出版商如何抵制盜版

  「什麼是書?誰有權複製?誰又真的擁有?」即便電子書、有聲書、各種影音平臺日趨受讀者青睞的現代,這些疑問仍存於大眾心中!

  作者試圖從知識體系、文化產業結構、政治法律權威等不同面向探討中國近代的版權發展脈絡,引領讀者深思在這趟影響東亞內部的跨文化交流與知識概念的全球史之旅中,對中國的書籍出版產業帶來甚麼樣的撼動與影響!

  1903年商務印書館與嚴復簽訂第一份有系統的版權合約
  智慧財產權自此萌生


  中國自古以來,對於書籍所有權的概念,皆認為是歸屬於出資製作雕版的人,與西方保護作者智慧財產的觀念十分不同,大部分的作者甚至認為書籍在完稿後就不是屬於自己的,如能藉此獲得少少的報酬已是萬幸。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人們對新知的渴求,令西學書籍熱銷,書商、印刷商都想分杯羹,巨大的商業潛力令各式版本一時間湧入市面,分不清正式版權歸屬哪方。當時的作者受西方版權概念啟發,覺醒到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正被瓜分,而自身並未獲益,生活無以為繼,開始想方設法捍衛權利。「利潤」促使書商與作者團結起來,為版權正名發聲,近代中國的版權正義由此開展。

  出版商成立公會賦予書籍正版身分、僱用偵探偵緝盜版、設下線人埋伏、召開裁決大會……。在缺乏有力的法律之時,建立起規範與秩序,藉此保護書籍,從而改變了中國對版權的概念。

  王飛仙教授大量挖掘檔案史料,揭露版權觀念如何吸收中國的思想與習慣,在帝國晚期過渡為現代國家之際,以開創的精神不斷試探,並提到中共建國後,版權觀念究竟又有如何不同。本書從1890~1950年各界對版權的理解與實踐面向切入,探索文化產業、知識體系與法律規章在中國的大轉變。

本書特色

  1.從現代中國社會史拉出版權史、著作權史,就晚清至1950年代著墨,看中國在版權方面如何從中掙扎、轉變到成長,一步步走到今日。借鏡他人同時可反思臺灣本身的版權史及現況。

  2.看到中國與西方對版權所有全然不同的概念。西方保障的是作者精神與智慧的「創作」;而中國則認為是擁有書籍的印刷刻版以及文稿的人。

  3.透過報紙廣告、書籍的權頁、版權憑摺、學部官報、盜版書等非傳統法律史的研究史料,以這些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會碰到的物品,幫助讀者更容易了解版權。

得獎紀錄

  2020年美國法律史學會彼得.斯坦因(Peter Gonville Stein)最佳著作獎
  著述、閱讀和出版歷史學會(SHARP)「德隆書籍史圖書獎」亞軍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聯合推薦│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徐書磊(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顏擇雅(出版人/作家)、王溢嘉(出版人/作家)、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以版權史為根軸,梳理了關於法律、版權的比較研究、圖書和印刷文化史,甚至擴及近現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經濟生活等領域。由一門看千門萬戶,也由千門萬戶看一門。王飛仙運用敏感的歷史想像,既能駕馭豐富繁難的史料,又總能在混亂的史事中提出犀利的見解。——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本書以堅實的史料基礎展現出各方勢力、在不同條件下對版權這個概念的實踐。這些細節重現可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參與出版業的作家、編輯、盜版商、甚至雇用的私家偵探,在一個新開展領域中的來回試探。——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智財保護在全球化經濟網絡盛行的現在,是會牽動國與國、企業與企業,甚至是國家與創作者個人之間各種關係的重要概念,而本書中描寫的各方角力過程與概念解釋,將可豐富讀者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知識,亦可透過具體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增添嚴肅法律議題的趣味。——徐書磊/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


  在作家與出版社的家庭裡成長,使飛仙關注這個議題;而專業的訓練則讓她超越家族,為歷史留下深刻的印記。——王溢嘉/作家、出版人

  一部豐富詳盡的社會史,重建了中國現代史上作者、出版商、國家如何理解版權的意義,展現這些參與者為保護版權而擬訂的策略。智慧財產權和版權是熱門議題,本書架構完整、條理分明,為至今依然爭議不斷的問題提供獨到見解。」──包筠雅(Cynthia Brokaw)/布朗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教授

  這部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紮實,檢視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現代中國新興的版權法與版權實踐體系。這部傑作以嶄新角度探討十分重要卻研究不足的課題,對於中國現代史、法律與版權的比較研究、書籍與印刷文化史等領域皆做出寶貴貢獻。──陳利/多倫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近代中國書商、作者與國家的版權角力戰》可能是中國智慧財產研究方面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本英文書。傳統見解認為版權與中國文化無法相容,王飛仙透過深入研究和精闢分析顛覆舊說法,展現作者和出版商如何不遺餘力的保護生計。任何對中國資訊經濟感到好奇的讀者都會發現這本書深富啟發性,是不可錯過的好書。──艾德里安.瓊斯(Adrian Johns)/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近代中國書商、作者與國家的版權角力戰》探詢上海、北京出版界的檔案資料與圈內運作,提供洞見獨到的觀察,深入淺出的介紹中國採納版權的複雜經過。王飛仙不只清楚梳理版權思想在國家長期混亂失序的大環境下經歷何種波折命運,也運用研究發現,以機智巧妙的筆調相當完整的娓娓重述中國現代思想史及文化史。精彩絕倫,讀來引人入勝。──周紹明(Joseph McDermott)/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院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飛仙(Fei-Hsien Wang)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現任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歷史系副教授、劍橋大學歷史與經濟中心(Centre for History and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age)通訊研究員。

  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下半二十世紀初期東亞的出版業,過去曾研究商務印書館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互動,出版專書《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

譯者簡介

林紋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台灣知識(1860–1905)》、《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台灣史(17–20 世紀)》(合著)。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著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家園何處是》、《強鄰在側》等。
 

目錄

推薦序  〈上下求索,重建中國版權觀圖像〉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  〈嚴復的荷包〉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推薦序  〈從版權到著作權,歷史告訴現在法律人與創作者的事〉徐書磊/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
各界推薦
導讀  〈版權是政治、經濟體制的一部分〉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中文版序
緒論
Copyright/版權:外來概念與在地實踐
文化的經濟生活
在國家的陰影之下

第一章 「版權」在東亞的奇妙旅程
讓版權成為「天下公法」
重點在雕版
再譯「Copyright」
從「版権」到「版權」
借用空洞套語再造傳統

第二章 「新學」是門好生意    
傳教士的搖錢樹
清末政治改革與新學熱
開拓知識經濟邊疆的捷徑及其亂象
小結

第三章 「著書者永遠之利益」
出售亞當.斯密
將作者的利益合理化
從遠方監控版稅收入
與出版商共享所有權
小結

第四章 介於特權和財產之間
版權特權的浮濫授予
若國家就是盜版者
審視書籍的真正價值
國家喪失身為知識最高權威的地位
將版權和內容審查分離
小結

第五章 棋盤街的「版權」制度
「一盤散沙」
為版權組織公會
建立書籍所有權秩序
在書商法庭懲處盜版商
棋盤街的集體正義
平行共存的「版權」制度
作者應得的收入
小結

第六章 在北平抓盜版
上海書商走向全國
新書商面臨的危機
北平:成為盜版之都
經營盜版搜查隊
東安市場書攤和他們的終極武器
盜版商的名譽、偵探的名譽
盜版之王群玉山房
小結

第七章 沒有盜版的世界?    
與盜版妥協
自私自利的罪行
將作家變成工人
否認個人的才氣
結論

謝辭
參考文獻
 

中文版序

  生為作家與編輯的女兒,我從小在書中生活。出版社與家庭間的界線是模糊的,書架上的書是用來讀的,走廊上用牛皮紙包起來堆好的,則是拿來賣的;寫作是為了心靈的滿足,也是維生的活計。父母的同事朋友,一邊有著高遠的文學想望,一邊也煩惱著諸如「某某什麼時候才要結算我的版稅」,或者「飛去烏魯木齊抓盜版是否值得」之類的問題。雖然我最終沒有繼承家業,而走上歷史學的不歸路,但這個獨特的成長經驗,讓我在研究近代中國的出版文化時,格外注重油米柴鹽的日常運作,及它們和知識界、政治局勢、經濟結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本書試圖呈現給讀者的,也是這樣一個世界。

  本書最原始的發想,是探索中國雕版出版傳統與外來活字機械印刷,在清末民初的衝撞與調適。「被視為是源自歐洲活字印刷文化的『copyright』,為什麼在中文裡變成了『版權』?跟雕版有什麼關係嗎?」這個問題引起我的好奇,成為了研究的切入點,並引領我進入一段崎嶇而刺激的旅程。

  本書橫跨了晚清、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也涉及晚明與盛清,還有幕末和明治日本的發展。我試圖討論一個較長時段(特別是從中國帝國晚期到現代)的延續性與變化,並將東亞內部的跨文化交流與知識概念的全球史連結起來。本書討論概念與思想的引介,卻關注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習慣,由行為而非論述,去重建當時人對特定概念的認識,以及背後的政治經濟因素。我以在當時活躍於新書業中心上海的文人、書商、出版商為研究對象;雖然這些人群聚在棋盤街四馬路這個小小的街區,但他們的足跡與影響遍及橫濱、福建、北京、天津、蘇州、重慶與延安等地。這是段中國思想結構與文化經濟天翻地覆的時代,本書中的人物也不乏是推動這些變化的知識領袖與文壇明星,但讀者將看到他們「平凡人」的一面:煩惱著收入、懷疑出版商的背叛、斤斤計較盜版造成的損失。這個以「人」而非以「法」為中心的取向,使本書得以將這些文化人的經濟生活,和他們以「版權」為名從事的各種活動連結起來,進而思考在正式法律體系與途徑之外,實際存在且生機勃勃的多元、民間的泛法律機制。

  這或許不是一本典型的法律史、概念史、或者文化史的著作,但我希望讀者們跟著本書人物的腳步,看他們如何以「版權」之名,在一個知識體系、文化產業結構、政治法律權威都激烈變化而極度不穩定的時代中,彼此合作(有時阻礙),以探索出在新局面中的生存之道。在那些與官員爭執、在實體書上蓋版權印、聘用私家偵探抓盜版、設局逮人、鑽制度漏洞的日常活動中,他們反覆叩問著:「什麼是書?書的價值與獨特性該如何判定?誰有權複製?誰又真的擁有它?」雖然書籍的形式與定義在過去一百多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這些問題對今天生產與使用電子書、有聲書、線上小說與漫畫平台、雲端共享的人們,以及制訂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的專家來說,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得知臺灣商務印書館取得本書繁體中文版的翻譯權後,我忐忑而興奮。商務印書館是我從碩士以來長期研究的出版機構,也是建立中國近現代版權機制的重要推手:是它與嚴復等作者建立起一套可長期維持的版稅制度,是它倡議政府訂定中國自己的版權法規,也是它代表書業反對修改對中方有利的版權條約。它是上海書業同業公會的領導人,也是採取強硬手段查緝起訴盜版商的健將。能夠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的中文版,可說是個魔幻而圓滿的發展。本書的面世,特別感謝林紋沛的悉心翻譯,以及臺灣商務印書館張曉蕊總編輯與執行編輯徐鉞的付出。也感謝學友何立行建議了這個吸睛又有趣的中文標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4139
  • 叢書系列:歷史.中國史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8 x 23 x 2.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版權」在東亞的奇妙旅程
 
一八九九年春,福建地方文人林紓接到上海維新報人汪康年(一八六○—九一一)提出的奇怪請求,事涉林紓翻譯自小仲馬(Alexandre Dumas)《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此書是他不久前跟友人王壽昌(一八六四—一九二六)合譯完成的,原只是為了打發漫漫冬日的消遣,卻在林王兩人的好友魏瀚(一八五○—一九二九)於福州以雕版刊行後,成為掀起熱潮的暢銷書。汪康年看好此書的潛在商機,熱切表示願意支付優渥酬金,請林紓同意讓他在上海重版此書。這大概是中國史上最早符合現代意義的版權交易之一。
 
雖然林紓後來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身價最高的西方小說翻譯家,但他在一八九九年婉拒了汪康年提出的條件。他透過共同友人轉告汪,他們翻譯小說不過是自娛娛人,並非為了盈利,因此無意收下這筆錢。他還認為真正有資格「出售」《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權利的人不是他,而是出資促成雕版刊刻的魏瀚。汪康年向魏瀚接洽,魏瀚最終同意「出售」此書,不過他和林紓一樣無意從中獲利,只向汪康年索價木刻雕版的成本費用。儘管知道汪康年打算用西式活字印刷重版此書,魏瀚仍堅持把整套木刻雕版送到上海,以完成這筆交易。
 
時值中國文化經濟發展的轉捩點。這起事件提供一個獨特的觀察點,讓我們看到,當版權以「西方」概念之姿傳入中國,如何在形塑中國新的知識所有權觀念的同時,也受其原有書籍所有權觀念的影響。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知識界重大的思想轉向,以及清政府的變法改革,使市場上對西學和西方文學作品的需求突然增加。空前巨量的外國著作被翻譯為中文的同時,數百甚至數千個新詞彙也應運而生。這些譯介自外國的思想、實踐、制度與事物,往往被視為「新穎」、「文明」、「進步」的體現,值得中國努力效法。而「版權」(copyright)的概念,也是其中之一。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