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香氣騎士
作者│獨立芳療講師.許怡蘭Gina
二〇一二年,當我們初次在課堂相遇時,彼此都沒預料到會在芳療這條路上同行這麼遠。那時Poky仍然從事化學本科相關工作,第一次來報名,就碰上〈芳香療法有機化學〉。幾個月後她又參加了我的〈芳香塔羅〉培訓班,然後馬上跟大夥兒一塊去普羅旺斯,進行法系芳療研習兼芳香之旅,接著在知名學院取得了英系IFA證照……
這位常被我稱為文青(稱讚意味)的奇女子,有天來信約喝下午茶。我以為是風花雪月,結果聊的不是八卦,而是:「該如何從事精油事業」。我試圖勸退眼前這位年輕人,希望她不要誤入歧途,不料,這人是認真的。也就是這種認真,讓Poky理性的頭腦和感性的靈魂,終能合作無間,呈現非常有個人特色、非常獨特的芳香療法風格,在這些年磨練累積下,已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講師。
本書的定位是「香氣書寫」,這類作品目前在出版界比較少,因為整個社會、整個市場,都不停地用現實來耳提面命「快告訴我○○精油的療效」。即使是只講究能量、不講究藥性的靈性派擁護者,也很難擺脫工具化和功利化的泥沼。
有辦法挺直腰桿,逆風向整個趨勢說NO的人,有勇氣把「美學」當成寫作核心的人,我並沒認識過太多位。當中有呼風喚雨的泰斗大師,也有像Poky這樣騎著瘦馬、挺著鈍槍的唐吉訶德。別以為唐吉訶德只作無謀之舉,這是描寫香氣非常到位的作品,並不止步於「香氣書寫」,而提供了按圖索驥的氣味積木,每個單元的調香配方甚至可以挑起好勝心。凡是還保留著天真靈魂的人,在閱讀時會難掩興奮!
對老手而言,可與心中已知的香氣印象做核對,並進一步擴大到未知領域。但它對新手來說仍然相當友善,筆風平易近人,即使手邊沒有那些五花八門的精油,也可以學習到如何用鼻子觀察與描述這個世界。處理嗅覺的區域位於古老的「邊緣系統」,語言、文字的區塊則是「大腦皮質」,各據一方,有時我們難免因此感到辭窮。不過描述氣味的技巧和能力,其實可以被訓練。
《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是一本有點傻氣的書。但它很美,文青外表下是鄉下孩子那種樸拙的美。當你想透過嗅覺記憶,回顧成長過程的喜悅和悲傷時,請記得翻翻這本書。
許怡蘭Gina 2020年五月
自序
在香氣裡迷走
從氣味出發,經驗未知的自由境地
香氣吸引我們留心去感受,是自然而然。
當我安靜下來,閉上眼,全心全意在一口呼吸上,時空與自己似乎都緩緩飄落,專注著聆聽香氣,也聆聽內在。身體放鬆,內在好像有某些部分,也慢慢鬆動著。
最初開始面對香氣,原以為是一種判斷洋芋片口味的考題,這是果實類的佛手柑、那是木頭類的檀香……彷彿非黑即白,事事有標準答案。實際品聞時,氣味其實像一首交響樂,數十到數百種音色,拼組合作,有時一起奔放而出,有時並行,有時跳躍,有時沉穩如山,先後次序,交疊錯落。有些譜奏出的是簡單的小曲子,有些則是繁複的樂章。
氣味本為無形之物,透過人的感知,從物到境,由實際的酸甜苦澀,到生活的物件或經歷,延伸成個人一段日子或一個時期的記憶。這些互動,彷彿一趟私人又神祕的旅行。從客觀到主觀,最後在感受與自我間激盪出新的詮釋,很有東方哲學稱為品味的樣子。於是,我著迷於每一個來到面前的香氣,滿心期待隨著氣息出現的光景。
十多年前遇見天然精油,開始與這些小瓶子結下不解之緣。如果緩緩地畫出他們的結構,五個碳、十個碳,補上氫,加一個氧,偶爾加一個氮,可能是六碳的環,可能是共振結構的雙鍵……這些再熟悉不過的符號,竟有如此奇異的芬芳。只不過這次合成他們的不是實驗室,是天然的植物,是老天爺。
芳香植物是自然界中特別的一群植物,他們分泌芳香分子,並將其儲存在特定的部位裡。人們取其特定部位,濃縮萃取成為所謂的精油。每當聞香時,便能夠意識來到面前的是一棵大樹或一片草原,或許是我獨鍾天然精油的原因吧!
這十幾年來,我走入與香氣互動的日子,慢慢記錄與歸類,發現若依著萃取部位的分類,可以觀察出一些相似或不相似之處,非常有趣。漸漸地,我喜歡將香氣大分為八個基礎調性,再由個性溫度的輕重緩急作意象的細分。先有個鬆鬆的脈絡可依循,跟著這條小路去認識與理解氣味,陶冶嗅覺的廣度與感知。因為分別是植物各種階段的樣貌──葉、花、果、籽、根、木、藥草、樹脂──故而暱稱為一棵樹香氣系統。
我喜愛這樣直觀的氣味分類語言,很好理解,亦可有自然本質的串連。像是果實類的香氣,大多酸甜水潤,飽滿活潑,而實際柑橘果子給人的印象,也是串串橘色如小太陽般掛在樹上,有豐盛與日光的想像。以自然基礎的形式,非常令人著迷。
以氣味記憶土地,讓嗅覺開啓生活的廣度
若是將這些嗅覺的體驗單獨看成是一門學問或一張紙,那也就太可惜了。
這幾年,我和拾心夥伴們,擴大到生活中去尋找氣味的樣子。可能是香道裡的木頭與煙;可能是夏天裡的一杯清酒,酒裡有米香與堅果氣味;可能是秋天的數杯咖啡,藉由烘焙感承載著煙燻與酸甜;可能是冬日茶湯裡明亮的蜂蜜與花果香……依著香氣開展的世界,延展出日子裡曾經擦身而過的許多美好,融入生活的品味裡,融入與自然互動的旅程裡,寬廣得讓我非常驚奇。
有些時候,我會以香氣作為媒材,進行創作。離開花蓮時,曾調製了六個氣味作品,來記憶心中的花蓮。前年冬至創作了台北剝皮寮的老屋子、龍山寺的輕煙與花香、菜市場與中藥鋪子。今年,新調了一款北海道的哈密瓜與田野。將記憶匯聚成香,以天然精油為畫筆,運用調香來記錄生活──氣味像是一個時空通道,穿梭在不同場域裡。不過,在試圖駕馭香氣之前,先品香吧。單純感受息間的風景,很令人享受。
關於這本小書
氣味本無形體,加上沒有認知與描繪的習慣,入門者一開始要停留下來享受不太容易。教學過程中,我常試著以一些有趣或吸引人的方式敘述,同時,依然希望學習者保留自我詮釋的空間,期待個體激盪出主觀的回憶與感受。帶領品香的過程中,我逐漸發展出自己習慣描述氣味的方式,鼓勵人們與香氣互動。
就這樣踏著香氣走,走到了去年,因緣際會與插畫家瑞秋合作,以八種香氣為題,將氣味視覺化成圖稿,並創造小樹人這個角色,策劃了一場氣味展覽,稱為「一棵樹的香氣計畫」。
今年,將氣味策展的概念與日常筆記整理起來,延伸成這本小冊。 冊中共分八個章節,每個類別皆由相對應的小樹人插畫開始,進入一段香氣的旅程。某些氣味並不會只綁定某段記憶,通常是隨著每次當下的感知,引發後續不同的香氣想像,捕捉成文字。你可以單純隨著文字一起神遊,也可以拿起手邊有的香氣一起玩耍,或是隨手也寫下自己的氣味記憶。
品香依然是一種很主觀、很抽象、很私密、很個人的旅程。分類是我個人經驗上的喜好與約略歸納,並非絕對,一切無須執著。有個主軸概念方便入門、親近,卻也不要過於固守分類。在香氣裡沒有絕對,許多事情是會改變的,記得保持品味的慵懶與樂趣──這是特別想提醒大家的一件事。
這是一本有關天然精油品香的書,說著一些我與香氣們互動與神遊的故事。對於香氣,我是一個小小引路人,剛好提著燈籠走了一段路,回頭想把體驗裡的喜愛與發現,略帶興奮地悄悄與你說說。
我的本行是科學,偶然掉落這片香氣的森林,裡面有奇花異草,就此紮營稍住了下來。這本書,像是在香氣路上的一個小涼亭,讓自己坐下來,拿出紙筆記錄階段性的感受。在自然面前,常覺得詞窮與渺小得不得了,然而,如果你也剛好喜歡這些香氣的故事,那真是再好不過的相遇了。想與你分享,我心中美好的那個自然的形式,藉由天然精油與其香氣。
氣味是一扇門,裡面說的是生活。邀請你,為香氣停留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