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

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

  • 定價:500
  • 優惠價:7350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文化創意產業是那些涉及有形或無形藝術性與創意性產品創製的產業, 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即是運用創意力、文化知識、智慧版權去生產具有 社會文化意義的產品與服務。這個議題在高等教育體系裡應該是一個具 備高知識門檻的學科。

  本書援引社會學、經濟學、商管學、美學、哲學等論著,來論證當代文化 與人文藝術是如何地被轉化為一種具備美感素質的象徵財貨,並探究作 為一種可交易的財貨,其「所值」(worth)為何?其價值驗定(valuation) 的邏輯又是如何?還有,它在產業營運的過程中,與眾多的相關產業(如 製造業、科技業、服務業等)比較,應有何不同的思維。

  探討的議題有:創意管理與象徵經濟的辯證思維/作為奇點財貨的文化 商品/ 文化商品的評斷機制/商品意義與市場/特許經營的社會性結構 與文化產品關係/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從蘇格蘭格紋飾到韓國流行 風潮的解讀/審美、感知與設計/亞里斯多德與廣告人/表演藝術產業 從創意生產到消費遲滯/房產物業與表演藝術交融的百老匯劇院/文化 創意產業的策略與基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天鐸(Tain-Dow LEE)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影視傳播博士,專攻電影電視美學與批評。近期致力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與其爭議,與華語媒體產業的文化經濟取向研究。曾於2006至2007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並於2002至2003年、2014至2015年兩度擔任日本駒澤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Komazawa University, Tokyo, Japan)。現為台灣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講座教授。2009 至2011年連續主持兩項行政院新聞局委託「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研究」計畫,2011至2012年執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產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澳門文化產業發展定位與競爭優勢評估」;並於2007至2011年編撰完成專書《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A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Reader: Creative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conomy)。2009年與2017年分別完成專書《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華語電影製片實務指南》共兩冊(Film Producer and Producing Management, 2 Volumes)。其他著作有:“The Globalization of Transnational Media: Imaginary Spheres and Identity Incorporation”(Barjesteh Van Waalwijk Van Doorn & Co’s.)、“We are Chinese? Music and Identity in Cultural China”(Curzon Press)等。
 
林立敏(Li-Min LIN)

  北京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劇場與表演研究碩士(MA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曾為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特別研究員(Special Research Fellow, School of Drama, Yale University),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2018年及2020年擔任美國劇場研究協會(ASTR)年度大會分論壇的組織與主持工作。劇場實務經驗橫跨中國、美國、英國等地,參與工作包括演員、製作人、劇作家、藝術指導等。研究專注於以文化經濟相關理論,探究劇場與表演藝術的管理,以及當代藝文展演活動的價值生成等議題。著作有:《表演藝術產業的價值創造》(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AKB48 與慾望橫流:媒介融合時代中現場演出的時間特性〉、“Symbolic Economy and Creative Managemen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Urging for New Approaches”(ENCATC Journal of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15)等。其中論文“Cost Disease in Consumption and Spectatorship Management: A Cross-Country Study on the Value Creation Mechanism of Performing Arts Industries”,獲第14屆世界文化藝術管理雙年會最佳博士論文獎(Best Paper for Doctoral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17)。
 

目錄



作/譯者簡介
 
PART I 價值/經濟/商品
CHAPTER 1 評價獨特:作為奇點財貨的文化商品
Lucien Karpik 著/嚴昱如 譯
CHAPTER 2 商品意義與市場:品質不確定性與價值構建的主體間性
Jens Beckert 著/劉義菡 譯
CHAPTER 3 以範例作為文化商品的評斷機制
Erwin Dekker 著/徐玉瓊 譯
CHAPTER 4 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
Sarah Brouillette, Christopher Doody 著/成伶俐 譯
 
PART II 創意/管理/實踐
CHAPTER 5 創意管理與象徵經濟的辯證思維
林立敏、李天鐸 著
CHAPTER 6 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與基模
Jonathan Gander 著/程雨萍 譯
CHAPTER 7 特許經營的社會性結構與文化產品關係
Derek Johnson 著/范虹 譯
CHAPTER 8 表演藝術產業的鮑莫爾成本病:從創意生產到消費遲滯
林立敏 著
CHAPTER 9 房產物業與表演藝術交融的百老匯劇院
Derek Miller 著/李若然 譯
 
PART III 美學/批評/感知
CHAPTER 10 亞里斯多德與廣告人:作為一種戲劇形式的電視廣告
Martin Esslin 著/林立敏、羅瑤 譯
CHAPTER 11 重構「被發明的傳統」:從蘇格蘭格紋飾到韓國流行風潮的解讀
林立敏、李天鐸 著
CHAPTER 12 尋思文化工業理論:鏈結文化產業  
Christian Lotz 著/林立敏、羅婧婷 譯
CHAPTER 13 審美、感知與設計:跨學科取向的文化模式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著/羅慧蕙、劉義菡 譯

 
 



  本書的問世可說是走了一條漫漫長路。作為本書的前篇《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出版於2011 年,當時曾想一鼓作氣將手邊尚未刊載的論文集結出版續篇「系列二」。但隨後因獲得一項研究獎助金而前往東京,展開為期一年的訪學,接續又承接兩個委託研究計畫案,使得原本續篇編整的步調節奏就此打亂。直到林立敏博士由美國耶魯大學返回台北探親,而我剛巧也從歐陸回來,我們久別再敘並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我便立刻邀請她共同參與本書的編整工作,並且當下議定了本書大致的內容方向。這時候已是2017 年了。

  在高等教育體系裡,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是一個跨領域、高知識門檻的學科,但是許多年下來,兩岸學界應和著產業體系的浮誇與躁動,結果呈現的是學理基礎淺薄,學科專業門檻相對低落,絲毫沒有引領產業發展的研發動能。因此,我們在議定新書的導向時決定,與其緊貼著產業實踐的商管步調,高喊「感性創意與理性管理」、「科技應用與產業創新」、「創意城市與文化群聚」等,諸如此類的泛議題,倒不如回溯到源頭,由文化創意產業的本真屬性來著手。其實,在前篇讀本即有著近似的認定,只不過這回的續篇新書將議題更進一層次導向經濟學、社會學、文藝美學的結合與思辨。

  亦即是說,在本書我們首先要問,用文化與創意作為生產素材的一項產業,其產出為何?答案是,一種具備美感素質的象徵性財貨。那麼這種象徵財貨的本真屬性為何?經過系統化組織的運作,這種財貨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情境中,作為一種可交易的財貨,其「所值」(worth)為何?其價值驗定(valuation)的邏輯又是如何?還有,它在產業營運的過程中,與眾多的相關產業(如製造業、科技業、服務業等)比較,產生何種混淆與爭議,應有何不同的思維?

  針對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分頭進行尋訪邀約,並藉由各種管道取得十篇翻譯文章的授權,再匯入林立敏博士與我長年合著的四篇文章,最終確立了本書的內容架構。這時剛好是2019 年底─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前夕。

  其實在本書之外,還另有三篇有關科技與創意的著作,由於授權取得的困難,結果只能忍痛割捨,很是遺憾。關於本書收錄的著作,有幾篇早早已經於相關國際出版物發表,但應我們的請求幾位作者都再做了相當幅度的編修更新,以符合本書的題旨與當前的社會文化情境;還有幾篇則是應我們的邀約而專門「客製」撰寫的首稿。在此我要由衷地對這些慷慨無私的學界先進表示感謝。

  另外有一個事後發現,就是本書作者的組成,其地緣位置的分布有法國、德國、荷蘭、加拿大、英國、美國,還有兩岸,這種均勻的分布純然是個巧合,卻也體現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體系裡的特質:一個應該具備多元文化視野,匯聚各方人文社經知識的跨領域學科。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共同編著者,現在於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的林立敏博士,她奠基於台灣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耶魯大學到中國北京大學的豐厚學經歷,並在文學、戲劇、劇場創作到表演藝術等領域的研究積累,均為本書帶入嶄新的思維與視野,加上在文稿審校的全面參與也加速推動了本書的問世,要不然還不知道得等到何時。

  再來要致上誠摯謝意的是,幫忙翻譯的幾位傑出學者。他們分居兩岸各地,並且有著各自的學術專攻,在我們兩位編者的央求之下,毫不遲疑地將一篇篇艱澀難懂的原文轉化為簡明流暢的中文。對此,我們很是感激!

  過去十多年,我除了於歐美日本長居訪學,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登訪中國大陸多個學府做學術交流,並得以對大陸文化產業與媒體的驚人發展有近身的體悟。因為我的造訪,帶給了各個機構與教學同仁的煩擾,在此要向他們表達無盡的謝意。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向勇教授、陳旭光教授,北京電影學院胡智鋒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戚強飛博士,東北師範大學張文東院長、敖柏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單世聯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曹晉教授,華東政法大學錢偉教授,南昌大學周明娟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張捷教授,重慶大學楊尚鴻院長,重慶西南大學曹怡平教授,浙江大學韋路院長、盤劍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李學武院長,深圳大學溫雯博士、秦晴博士、劉輝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卓伯棠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鄭潔博士。還有許多在上海、北京、重慶、南京、合肥、成都、杭州、長春、深圳等地相識的年輕學人,我對他們很是懷念。

  在台灣要表達感念的有:新竹清華大學邱誌勇教授,政治大學李世暉教授,崑山科技大學劉現成教授,實踐大學李瑞元教授,還有長年推動研究的鄭綸博士與每月讀書會的同仁。

  最後要特別感謝兩位好友。一位是東京駒澤大學的川崎賢一教授,由於他數度安排我到日本長居訪學,讓我深深地體會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對自身國族文化,比日本還要執迷且自傲的,也沒有幾個民族像日本那樣行事嚴謹有序,處處講究細節與周詳。另一位是英國劍橋大學約翰.湯普生(John B. Thompson)教授,經由他的安排,讓我有幸長年沉浸於劍橋這個學術聖地,期許跟隨著先賢哲人的步伐邁向卓越之境。只是多少年下來深深地領悟到,這個卓越之境真是無邊無際,永遠看不到盡頭,而身為一個學者唯一該做的就是─毫不猶豫地堅持,再堅持!

  現在書出版了,也是該還債的時候了。當初我們非常鍾意法國卡皮克(Lucien Karpik)教授的一篇著作(即本書的第一章),我特別與他聯絡徵求轉譯的許可,這位年高德劭的尊長對我許久未與他聯絡甚是在意,說什麼都不肯同意,除非我保證,當本書問世後,會帶著熱騰騰的版本到巴黎,和他一起喝杯咖啡,並由他請客,甚且他把地點都選好了。因此,現在當務之急即是上網查詢航班行程,開啟下一個旅程了。
 
李天鐸
2021 年11 月12 日於台北石牌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94597
  • 叢書系列:大學館(參考用書)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本書的第三部分「美學/批評/感知」收錄了四篇著作,就長久以來文創產業研究存在的幾項迷思與盲點,做針對性的論證。
 
1. 廣告是象徵價值的言說機制
 
文化商品是一種象徵性財貨。一本小說或一場音樂會,若說它的價值是「超凡創意巧思與撼動多元族群心靈之美學素質」,是絕對不夠的。因為這有可能是創作者一廂情願的自我認定,消費者很可能會質疑:為什麼這個超凡巧思就一定是我的感動?這還必須再透過產業體系為它建立一種神話層次的價值寓意。依照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論點,神話(myth)是一種外延性文化意義的言說(connotative speech)。人們很少會對與自己無關的創意巧思感到興趣,人們之所以會預期、渴望能擁抱這個創意巧思,是因為人們被「說服」這是他們生命浩瀚欲求的對應。在今日商業運作,執行的言說最依賴的一項工具,即是廣告;而對文化創意商品而言,廣告不能只是「廣而告知」,更應該是高附加意義的傳遞。因此,言說即是一種說服,是意義的傳遞與溝通。
 
談到說服與溝通,許多人也許不見得懂,但可能都聽說過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他的傳世經典《修辭學》(Aristotle’s Art of Rhetoric)裡提到的三個要素:人格(ethos)、情感(pathos)與邏輯(logos)。人格,指的是發言者或是作者的可信度(credibility)與個性特質,也就是聽者為你勸服的個性特質。情感,則是發言者能夠說服聽者的情感元素,也就是建立彼此感知連結的能力。邏輯,是發言內容與組織的邏輯與思辨性,強調的是話說得清楚、講得明白的能力。亞里斯多德認為,這三者是達成說服溝通的有效要素,而這三個要素最佳的展示場域,或說是介面形式,即是戲劇: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摹仿行動中的,與正在做著某件事情的人們。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