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優秀的半導體自主化導讀書
鄭凱元(財報狗共同創辦人)
在撰寫推薦序的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從二○二○年爆發至今已邁入第三個年頭。而在前兩年受惠於WFH(Work From Home,居家辦公)而大幅成長的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卻在二○二二年初開始出現供過於求的雜音。PC/NB、電視、家電等消費性電子需求轉為下滑,連帶全球半導體相關個股股價也自年初起大幅下修,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了二五%,超微(AMD)、輝達(NVIDIA)等指標性IC業者股價下跌超過三○%,就連護國神山台積電股價也下跌一七‧五%。這是否也代表半導體產業的好日子即將結束呢?
隨著疫苗普及與全球解封,人們必然逐漸返回正常生活,因為封城、居家活動時間拉長而帶來消費電子需求必然不可能永久,若以二至三年短期角度來看,半導體受惠於疫情紅利,的確將在今年慢慢走向結束。但如果我們拉長十年以上來看,更大結構性因素卻持續改變著半導體產業供需結構,推動著半導體將跨越景氣週期持續向上,而其中一項結構性因素便是美中對立帶來的半導體自主化趨勢。
自八○年代資訊革命崛起,美國一直是全球資訊與晶片科技的單一領導者。以美國晶片產業效率最佳化為前提進行分工:美國設計、亞洲製造,型塑了過去四十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樣貌,時間久到讓人認為這樣的分工為自然而然的常態。然而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中關係由合作轉向為競爭,為半導體例行已久的分工模式迎來改變。為了打擊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美國先是於二○一九年透過禁令打擊中國當地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發展;爾後考量台灣、南韓有捲入美中競爭的潛在風險,美國又於二○二○年發起了一系列補助政策,企圖將半導體製造拉回本土,改變供應鏈偏重亞洲的局面。
隨著美中競爭有增無減,不僅美中兩國持續大力補貼本土半導體產業,歐、日、印、東南亞各國也紛紛加入這場半導體補貼列車,形成不同於過去的全球半導體在地製造大投資時代。美中之間對立不會隨著疫情趨緩而結束,各國對半導體補貼亦不會隨著疫情趨緩而停歇。展望未來,我們將看到疫情對半導體產業衝擊逐步減緩,而各國半導體自主化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強。
對於關注半導體產業的投資人而言,在面對疫情紅利逐漸消散、相關個股股價集體下殺的當下,正是重新檢視半導體自主化趨勢帶來的潛在機會好時機。要想了解美中競爭與半導體自主化的來龍去脈,這本 《半導體投資大戰》提供了不錯參考價值。作者以美中爭霸角度,詳細回顧了過去 十年兩國半導體各自發展歷程與優劣勢,也清楚整理了二○一八年後兩國在半導體產業競爭交鋒事件與後續影響,是相當不錯產業歷史回顧素材。雖然給予的前瞻性觀點略嫌不足,但如果是對於半導體自主化陌生的朋友,本書無疑是本優秀的導讀書,值得一讀。
自序
序幕_巨大的變化帶來巨大的機會!
●對中國的憂慮加劇
法國著名的軍人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曾稱中國為「沉睡的巨人」(Sleeping Giant),並警告說:「讓他繼續沉睡吧!萬一醒來的話,他將撼動世界。」二〇一四年訪問法國的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打算以這句話消除西方陣營對中國的疑慮。
對中國的疑慮加劇,是導因於二〇一三年眾所皆知的駭客事件。二〇一三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該報獲得一份美國國防科學院委員會(DBS)的機密報告,內容提到以中國政府為後台的駭客集團已大量取得F-35戰鬥機、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愛國者導彈系統、戰區高空防衛系統(THAAD,薩德系統)、神盾艦飛彈防禦系統等的設計圖及主要情報。然而根據美國判斷,即便中國偷走了尖端武器情報,其製造足以實質威脅美國的能力仍屬有限,所以並未發生嚴重衝突。不過二〇一五年中國宣告半導體產業崛起,清華紫光集團擬出面收購美國綜合半導體業者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和晟碟(即新帝,SanDisk),美國立時陷入再也無法坐視的處境。
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在自己的著作《注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中闡述:「崛起強權挑戰統治強權的案例有十六起,其中十二起爆發戰爭,只有四起避免戰爭,和平過渡。」美國和中國的強權競爭是第十七次。中國想恢復以往稱霸亞洲、號令天下的主導性影響力,於是開始強化內部的社會控制,同時操作民族主義情感。中國還有個夢想,希望在經濟、國防、科學、技術、文化等部門領先世界。現在習近平提高聲量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需要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歷經三十年的美國霸權和平(Pax Americana),是否該落幕了?
●新型大國關係和美國的覺醒
二〇一三年,習近平繼胡錦濤之後在全球的注目下接班。他以快速成長的中國國力為基礎,向國內外宣布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〇一三年六月美中非正式會晤在加州舉行,習近平對當時的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所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架構包括了三大內涵──那就是「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贏的關係」。這個提案想建立的是非單向主導的相互尊重關係、非零和(Zero Sum)遊戲的雙贏(Win-Win)關係、不彼此猜忌的信賴關係、非失衡的全面性發展關係,以及非排他利己的開放性包容關係。
不過中國的大膽躍進,意味著在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中,中國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強硬派主張不應接受中國提議一事,格外受到注目。沒有發生戰爭,卻要放下霸權國的地位,通常被認為這是國內外情勢導致霸權國喪失對峙能力時才有可能發生的情況。美國為了維持獨霸的地位,也開始思考應當有所行動。
在經濟持續低成長、政治亦處於困境的美國,「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國族主義運動達到空前盛況,此事受中國影響極大。中國拿走了美國的工作機會和財富,認為中國將成為美國最大敵人的論點也得到許多人的認同。
美國第四十五屆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任命當時為民主黨黨員的經濟學家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他的代表著作包括《美、中開戰的起點》(Crouching Tiger: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等書。身為對中的強硬派,納瓦羅常被歸類為「政治教授」(Polifessor:政治「Politics」與教授「Professor」的合成詞),從上一屆川普政府開始至今,無論其所屬政黨為何,在戰略上縱有些許差異,但依然維持對中強硬路線。
●第四次工業革命引發的半導體戰爭序幕
由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喬治‧莫德斯基(George Modelski)等人發展出來的「領導者之長週期理論」(Theory of Leadership Long Cycle)指出,在創新技術變革發生的特定時期,能掌握以該項技術為基礎之產業的大國,就能成為引領時代的領導國,進而主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國在許多領域都已超越美國或達到與美國相近的水準。在5G技術通訊設備市場,中國已經打敗美國;在包含電動車、機器人、無人機等尖端製造業領域,中國也正大力推動支持政策,期能領先美國。
二〇一五年中國宣告半導體產業崛起,頒布著名的「Made in China 2025」計劃──《中國製造二〇二五》,當時韓國最害怕的腳本就是中國順利達成計劃。中國有無止境的數量攻勢,就像傳說中的「聚寶盆」一樣,只要把東西裝進去就會不斷增加,裡頭的東西絕不會減少。不只對美國,中國對韓國也相當具有威脅性。假使美光和晟碟依照中國的計劃被中國企業併購,而美國又不制裁華為(Huawei)和海思(Hi-Silicon)的話,不僅半導體產業,就連國際政治格局也會有巨幅的轉變。
●從根本的視角看半導體戰爭的未來
若說中國是「聚寶盆」,那美國就是「印鈔機」。美國身為主要貨幣國,其所採取的策略不再只是將半導體產業交給市場,而是以任何國家都望塵莫及的強力支持,盡速將全球半導體的供應鏈中心移往美國。
自一九八〇年代後期起,與我們所熟悉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正對比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時代逐漸逼近。美國只關注在短期內蓋好半導體代工廠的戰略,所以難有長期規劃。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些國家未來所使用的戰爭武器,將由足以生產高水準人工智慧(AI)、衛星通信、以及可以驅動這些產品的硬體(H/W)等的尖端製造業競爭力一決勝負。
以AI為基礎的所有產品都能在美國製造,從這個觀點來看,美國幾乎算是不具備半導體及尖端零件、尖端製造業基礎的不毛之地。不過美國的半導體設計能力和政府的資金支持能力,遠遠超過全球的競爭國家,美國如果提高半導體及尖端製造業的本國比重,大陸的小康政策也可能因此大幅動搖。再者,吸引代工廠投資並非美國的主要目標,美國想強力推動的是透過未來的生產性革新所引發的尖端製造業復甦。
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啟動,人工智慧產業也逐漸導入各項領域。如今與十年前相比,產業雖有驚人成長,但是若等十年後再回顧,恐怕又會讓人感覺今日的水準像是茅塞未開。
巨大的變化帶來巨大的機會。如果能藉由本書更深入理解美國和中國的策略及其利弊得失,相信對於政策決定和投資判斷會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