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認同解構到重新建構的過程紀錄
這本《原來:屈原,關公,媽祖,都不是中國人》的漫畫書,雖剛出爐卻不能算是新書,因為書裡收集36張畫,是個人從事漫畫創作多年來與「中國」相關的創作集結,出版這麼「政治」的書,特別是觸及著敏感的國族認同,首要感謝一群有相同想法,且願意幫助出版的編輯伙伴們,還有為之作序的先進前輩們,本書以雙語付梓,除了希望以傳統紙本與網路世代對話,也顧及想了解臺灣與中國的國際讀者。過去,中國挾其龐大外宣資源,幾乎掌控所有對臺灣的歷史解釋權,然自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局勢遽然進入版塊重組之變局,全球進入全新冷戰,亞太地區的臺灣,特別是飽受中國欺凌的臺灣,成為牽動國際局勢的焦點,世界需要重新認識臺灣與中國,重新以圖文去剖析真正的中國,希望能把常年纏繞寄生在臺灣身上,如同騰蔓似的種種歷史糾結剝去,能夠讓世界認識真正的臺灣。
記得小學五年級四月的一個下午,全校突然被長年穿著硬領旗袍,皺紋被沖刷成淚溝的女校長,用一列公車帶到孫文紀念館,每個人都被迫戴著黑紗,在啜泣聲中緩緩前進。空氣中還有一種像菊花夾著福馬林的死亡氣味,站了三個小時參拜了躺在棺材中的蔣介石,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屍體。二十五歲時的一個冬夜,在炎熱的恆春半島軍事基地服役時,被迫半夜跪在營裡禮堂的水泥地上,奮力潑墨書寫輓聯,更在天亮前搭建出蔣經國的靈堂。這一對來自中國的父子,在我祖先世居的土地上,跨越近半世紀,搭建起充斥著中國圖騰的電影片廠,強迫無數的楚門們,合力演出一齣至今仍難以落幕的悲劇。一直到二十七歲我終於離開,到一個必需要重新認識自我的異國,過去深信不疑的種種信仰開始崩塌,甚至覺得自己是處在一種自我放逐的飄浮狀態。這種掙脫謊言追尋真實的過程,要用很長的時間,去走過一種浮士德式的自我認同洗滌,用筆墨從迷惘中探索出圖像,再型塑出一個完整且堅定的國族認同。這本漫畫應該解讀為從認同解構後重新建構的全程記錄。
為什麼是三十六張?三十六不是什麼密碼,只是想向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其巔峰代表作「富嶽三十六景」致敬,當時七十歲的畫家要如何敘述一座在日本人靈的聖山?這對畫家是的極大考驗,北齋花了四年時間,揹著畫具行囊,以雙腿或牛車扁舟,不同季節、不同視野,以崇敬及熱愛,創作出日本美術史上最經典作品。同時也深深影響了這個世界,畫出富士山的永恆我不揣淺陋也想學習北齋,用畫一座山的心情試圖以繪畫來詮釋出臺灣的國族形狀,三十六只是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