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

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旗人入仕途徑多元,諸如恩蔭世職、充選侍衛,或考取筆帖式、內閣中書等,科舉僅是其中一種方式。杜祐寧從旗人應試制度談起,簡述旗人考試制度的建立與規定的調整,釐清旗人應試、除授、升遷等科舉入仕、任官的歷程。接著整理《題名錄》、《登科錄》、清人傳記等進士家族履歷相關史料,透過量化分析,觀察科場表現與家族政治、經濟環境的互動,呈現出清朝科舉與官僚結構、旗人群體之間的角力。最後進一步比較在京與駐防旗人的考試表現,釐清功名有無與旗人官員遷轉的關係,說明科舉對旗人、民人仕途的影響,具體論證旗人應試科舉時的優勢,以及清朝科舉「參漢酌金」的滿洲特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祐寧


  2009年取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後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博士並取得學位,研究專長為清朝的科舉制度。著有〈幸出水火:清雍乾時期宗室隸屬包衣佐領的身分調整〉、〈同場一例:科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仕途〉等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旗人應試制度的變化
第一節旗人考試辦法的建立
第二節旗人應試規定的調整
第三章科場競爭與旗人家族
第一節旗人應科舉的取中率
第二節旗人家族與科舉考試
第四章旗人舉人的仕途發展
第一節旗人應鄉試的地域性
第二節旗人舉人的遷轉經歷
第五章旗人進士的仕宦活動
第一節進士除授的旗民差異
第二節旗人進士與文武兼資
第六章結論
 
附錄
後記
徵引書目
 
 



  清朝皇帝宣稱,「我朝龍興東土,以弧矢威天下,八旗勁旅,克奏膚功」。八旗制度是清朝立國的根本,旗人以精熟的騎射技能鞏衛政權,諸帝則在政策上給予旗人優遇,使之享有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特權。在國家採取旗、民分治的前提下,旗人獲得各種保障固為事實,但是其程度如何,以往多採「印象式」的描述,欠缺實證的研究。近年來,由於檔案資料的大量開放,加上史料數位化的進展,研究者得以掌握較為充分的證據進行討論,當有助於釐清旗人的優勢所在,及其與民人差距的具體情形。

  以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是讀書人進身之階,自隋、唐以降相沿不替,亦為歷史上統治中國的遼、金、元、清四個「征服王朝」所仿行。清朝任官,重視出身,以科舉出身者為「正途」,餘為「異途」;惟旗人入仕途徑多元,諸如恩蔭世職、充選侍衛,或考取筆帖式、內閣中書等,科舉只是一端。因此,清朝的科舉制度雖屬「清承明制」的一環,但加入旗人因素之後,另呈現「參漢酌金」的特色,探討旗人與科舉考試的關係,實不宜從漢人的舉業模式切入,也不能逕以特權保障概括。

  清朝開科取士,始於順治二年(1645),國家對於是否開放旗人應試的規定幾經變動,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宣布准同漢人一體考試,以此進入仕途的旗人人數乃逐漸增多。論者以為,皇帝同意旗人與漢人同場競爭,是為展現族人的聰明才智實與漢人不分軒輊;或謂皇帝選任旗人官員,喜用有科舉功名者;或以旗人熱中應舉,是因制度設計與皇帝鼓勵所致,在在影響吾人對旗人投身舉業的認識。前人立論各有所據,然因旗人的錄取名額是與漢人分開計算,科甲旗人的仕途遷轉未必順遂,皇帝也不樂見旗人與文士爭名於場屋,凡此則既有觀點實有待進一步細究。

  有關旗人以科舉入仕的議題,研究者先後不輟,貢獻良多,然多限於學術論文,而且取材不一,觀點互異,至於有系統的專著,迄今尚屬罕覯。本書是杜祐寧君以其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修訂而成,利用《題名錄》、《登科錄》和清人傳記等材料,採用量化分析方法,具體詳實地論證旗人在應試過程中的優勢,比較在京與駐防旗人的考試表現、科舉對旗人與民人的仕宦歷程的影響,以及功名有無與旗人官員遷轉的關係,所得結論具參考價值。著者不辭艱鉅,積數年之功,多方蒐羅,窮究盡微,在現有研究成果之上,益以個人創獲,對於學術研究當有貢獻。是為序。
 
葉高樹
2022年2月12日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88388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190頁 / 14.8 x 21 x 0.9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990 年代後期,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對「漢化」觀點提出質疑,認為清朝成功統治的原因,在於與內陸亞洲非漢民族的文化聯繫,並表示新的研究趨勢顯示的是「滿洲中心」觀,同時提醒研究者必須重新思考八旗統治集團對帝國的重要性,以此為契機,開啟了以「新清史」為研究視角的風潮。「新清史」的「滿洲中心」觀,提醒研究者不能將清朝僅僅視為又一個中國王朝,必須更加關注其為滿洲人所建立、統治的政權。在此基礎上,針對清朝在統治的過程中引進的外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出「參漢酌金」的概念,亦即滿洲統治者始終居於主導地位,以「參漢酌金」為前提,對外來文化作選擇與以滿洲為中心的調適。因此,研究清朝的科舉制度,不能僅聚焦於源自於漢文化的部分,而忽視征服王朝統治中國呈現的特徵,及其與漢人政權間的差異。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均採行科舉制度,同時保留本族的用人辦法,與漢族政權著重科舉的公開、公正原則大相逕庭。除此之外,科舉幾乎成為漢人上升的唯一途經,也讓「讀書→中舉→任官=成功」的儒家社會形態模式,滲透到各個階層,然此崇尚科舉的價值觀是否能套用於八旗群體,值得進一步商榷。故本文欲透過旗人參與科舉制度的規定與演變,了解此沿襲明制的考試任官制度,在與滿洲文化的碰撞下,滿洲群體的適應與變化,並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對旗人的意義。

為具體呈現旗人參與科舉的樣貌,本文將採用量化分析。量化方法是一種客觀的事實,相較於印象式(impressionistic)的分析,更具說服力,尤其是針對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問題時,更具意義。清朝入關後即開科取士,數十年後旗人正式參與科舉,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為止,幾乎與清朝相始終,要探究旗人在此長時間制度中活動的情形,量化是最具體的方式。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