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來自精神病的國度【首刷限量贈韓國原版授權情緒定錨手札】:躁鬱症患者的23篇真心話,陪你緩緩游出疾病與傷痛的孤島

來自精神病的國度【首刷限量贈韓國原版授權情緒定錨手札】:躁鬱症患者的23篇真心話,陪你緩緩游出疾病與傷痛的孤島

정신병의 나라에서 왔습니다

  • 定價:499
  • 優惠價:79394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引爆韓國社會話題,「有病沒病都該讀」!
☆ 獨立媒體《時事IN》2021年度圖書,各大日報好評推薦 ☆
☆ 阿拉丁書城2021年度圖書入圍 ☆
☆ Yes24網路書店2021年度圖書讀者提名 ☆

  這是個人們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的世界,
  這是個只有你與你的病攜手同行的世界,
  即使如此,我們也從未放棄做為這社會的一員……


  ➣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值得信賴的精神科醫師?
  ➣該告訴周遭的人我有精神疾病嗎?
  ➣我該如何幫助患有憂鬱症/躁鬱症的人?

  ▎當思想與感官遭無形之物扭曲,如何逃脫貧窮與失序的命運?
  上學、上班、吃飯甚至睡覺,這些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對他們而言卻都伴隨著恐慌、憂鬱和狂躁。想跟戀人與愛貓好好過日子,再日常不過的願望,卻如此遙不可及。為維持「正常」生活,她每日得服用20顆藥,付出數倍於常人的精神氣力,從家裡到戶外每項行動都要先仔細規劃,步步為營,只為了不讓病情在不自覺中惡化,或在一瞬間爆發。

  身為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暨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以創作為業的理端,在獲得妥善診斷與治療前也曾有過荒唐歲月。她最終明白「心病」的關鍵不僅是心,更多時候是「病」,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病識感,周遭沒有能接住他們的安全網,那被疾病扭曲的思想與感官,只會把患者帶往貧窮與失序的深淵。

  ▎走過10年躁鬱歲月,獻給與病同行者的生存指南
  本書並不提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樣不負責任的安慰,也沒有「為什麼壞事只發生在我身上」的自憐,有的只是理端對疾病最平實的認知,最具體的生活實踐。

  全書從個人經驗出發,旁及病友訪問故事,並經專業精神科醫師審訂,提供了醫病溝通、用藥與日常規劃等可行建議。對病人康復來說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努力生活的心態,並和社會保持連結。而為此,我們需要一個對精神疾病更加了解、且不帶歧視與偏見的社會,唯有我們不再忌諱談論,唯有我們敢於大方承認,汙名化的標籤才得以去除,失速墜落的心才得以被接住。

  ▍寫給病中的你:請別輕言放棄,你的努力總有人記在心裡
  從某個時刻開始,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與疾病共享這具肉身,意識到自己可能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不如預期的未來。儘管前路漫漫,但我們並不孤單,親友、社群、醫師、藥物,甚至疾病本身,在這條路上,我們依舊有許多夥伴,依舊能活出不一樣的光彩。

  ▍寫給陪病的你:伸出援手前,別忘先照顧好自己
  或許你常感到疲憊與不知所措,但能做到以下四點,你就是他們出色的夥伴了:
  ★關心病患的治療過程和病識感
  ★鼓勵他們接受治療,多了解他們的近況
  ★邀請他們參加聚會,讓他們產生歸屬感
  ★經常與他們聯繫並表達問候
  我們不需要抱持著「我要把這個人從深淵拯救出來」的偉大目標,重要的是,我們自始至終都陪伴在彼此身旁。

  ▍寫給關心社會的你: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誰沒有行差踏錯或遭遇失敗的時候?但我們始終是社會的一分子,各自用著他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頂著頭上的滂沱冒雨前行。如果你願意摘掉有色眼鏡,正視疾病問題,傾聽他們的故事並適時給予反應,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並無不同,我們都有著一顆渴望被認同、被理解的心。

  【適讀對象】
  ✓仍在與自身的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與人格障礙等找尋相處方式的讀者。
  ✓家人或親友患有精神疾病,迫切希望伸出援手卻不知從何幫起的讀者。
  ✓關注性別、同志、心理健康等社會議題的讀者。

感動好評

  LJ/韓文教學YouTuber「Anneyong LJ 안녕 엘제이」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專欄作者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坤娜Queena/PATH身心藝術 共同創辦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夏金剛/壹顆好心創辦人
  馬大元/身心科醫師、作家、YouTuber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璿丞/精神科醫師、析心事務所所長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鄧九雲/演員、作家
  譚艾珍/資深藝人
  蘇禾/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作者的文字不曾被病魔壓倒,反而能探究病症,準確、具體又深思熟慮。希望每個人都能讀到這本書,大家需要知道,那只是一種病,一種患上了就需要接受治療、規律服藥、必要時住院的病。只有正確認識到這點,才能消除偏見、厭惡與歧視。不論是對精神病患者或是沒有精神病的人,本書都會有很大幫助。──崔真英(최진영),小說家,《李智雅姊姊,現在終於能說了》作者

  在我迄今讀過的精神疾病相關書籍中,本書是最精確的第一手報告與實務指南。作者超越了呼籲、憤怒與自憐的寫作,是同為健康弱者的我所沒能克服的,堪稱精神疾病寫作的飛躍和里程碑。最重要的是,本書所寫的並不單只是精神病。書中說「相比起島嶼之戀的破壞性表象,同性戀-精神病患-島嶼之戀這樣的疊加組合,出人意料地更為常見」,而在我看來,這是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的狀態。──鄭熙珍(정희진),和平學暨女性研究研究者,《細讀猛寫》作者

  眾生皆有病。差別在於,你的病,我的病,他的病,到底是什麼樣的病?
  為什麼有些病讓人琅琅上口,關注隨之而來。有些病卻讓人羞於開口,避之唯恐不及。
  我們怎麼解讀眼前以及周遭的疾病,將關鍵的影響當事人以及陪伴的家人如何看待。
  與疾病共存,生病的是我,痊癒的也是我。別再讓精神疾病汙名化!
  包容與接納,友善合理的對待,是這個成熟的社會需要學習的。
  閱讀《來自精神病的國度》,將讓我們加快學習的腳步。──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不管你有沒有精神疾病都應該閱讀的好書。
  感同身受的你,你會知道你並不孤單;身邊有受病折磨親友的你,你將知道怎麼同理和協助。──李旻珊/身心科醫師、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務實、細膩、深刻……是患者與家屬必備的案頭指南,更是專業人員反思的必讀佳作。
  「我們之所以不害怕感冒,是因為我們知道它會痊癒。」
  插畫家兼資深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作者理端,一語道破廣大精神疾病患者心中對於「我還有機會復原嗎?」的茫然與無奈。面對很大機會必須長期與疾病共存,作者在反覆嘗試與跌倒中學習,逐漸打磨出不卑不亢、堅定豁達的態度。更難得的是,其深刻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揭露憂鬱、躁鬱、思覺失調、邊緣性人格等精神疾病無比複雜、糾結、美麗卻又哀愁的內在世界。尤其憂鬱患者與貓的對話,將沉重的話題訴諸魔幻詼諧,不禁令人再三品味。
  但這不是一本單純揭露與呼籲的著作,在後半段的內容中,作者整理了具體、務實的「疾病生存指南」。無論是如何選擇醫師、如何看待藥物、神祕的病房生態、同病相憐的烽火戀情,豐富的內容,讓此書成為患者與家屬必備的案頭寶典。
  從事精神醫學工作二十五年,比起冷冰冰的研究數據或令人昏昏欲睡的專業課程,也許我們更需要真實世界的生動回饋,讓心理與醫療人員可以更有溫度,陪同患者不再是無奈地與疾病共存,而是積極主動地與疾病共舞。──馬大元/身心科醫師、作家、YouTuber

  對於瘋狂的害怕,就像是我們怕蛇一樣,那是種根深蒂固的排斥。過去從來不曾正視、過去不用去知道這些人;我們所做的就是把這些人隔離起來,離開我們的生活,彷彿不用講、不討論,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生病也離我們很近,但為什麼要在乎?因為你我他,還有我們的家人,或是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會發生。
  我們的害怕、我們的汙名化,或許有一天會反撲到我們身上。
  從今天起,我們一起開始說這個病、討論這個病、讀這個病、了解它。才是幫助自己、幫助家人。──陳璿丞/精神科醫師、析心事務所所長

  從恐懼、抗拒、逃避,到理解、面對、共處,本書是陪伴身心疾病患者與家屬「帶著疾病好好生活」的務實指南。──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端(리단)


  筆名得名自治療躁鬱症藥物鋰鹽的韓文音譯。二○○九年為經濟學家禹皙熏的作品《革命如此安靜》繪製插畫出道,其後基於對精神疾病的考察與自身罹病的經驗,十多年來一直透過漫畫描繪疾病與自身的關係,作品包括《秋刀魚的衣櫃裡光裙子就有一百條》、《調色機》、《不鼓勵自殘的漫畫》等。二○一五年冬開始,在推特上與約兩千名粉絲分享了有關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資訊和經驗。 二○一六年五月,主辦「女性精病er自助聚會」(「精病er」為精神疾病患者的自嘲性隱語)。二○一九年一月至六月,發行了描寫精神疾病和各種文化的線上週刊《週刊理端》。

審訂者簡介

河周元(하주원)


  畢業於延世大學醫學院,在成均館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學位,其後成為江北三星醫院精神醫學專科醫師。在西南醫大明知醫院擔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老人、成癮以及不安症狀。

  目前在位於首爾恩平區的延世森林精神健康醫學科醫院擔任院長一職。代表作品有《平息不安的心情的方法》、《因為是第一次長大成人,所以才這樣》、《偶然的賭博》(合著)。

譯者簡介

陳曉菁


  韓國西江大學韓國語教育院結業,曾從事韓國旅遊及貿易相關工作。現為專職韓文譯者,主要翻譯韓國節目字幕及韓文書籍,同時也兼任韓語教學工作。

  在嘗試不同領域的幾份工作之後,終於確認翻譯是自己志向所在,熱衷於語言之間的轉換,在翻譯工作裡找到無窮的樂趣。
 

目錄

序言
本書使用的特殊用語

PART 1 人們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的精神病世界
第1章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守到最後
第2章 獻給第一次踏入精神病世界的你
第3章 幫助病患的事:病識感、疾病認同,以及自助聚會
第4章 像貓一樣:憂鬱症患者若想維持正常生活
第5章 誠實者的地獄,躁症
第6章 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悲傷
第7章 思覺失調症:調節音律的人

PART 2 帶著精神病一起活下去
第8章 無法治癒的人們
第9章 藥物的理解:基礎篇
第10章 與精神科醫師對話的方法:制定治療計畫
第11章 憂鬱症的復原行動指南
第12章 管理躁鬱症
第13章 興趣:排遣時光的模仿者
第14章 精神病和貧窮
第15章 適應職場和學校
第16章 藥物的理解:進階篇
第17章 閉鎖見聞錄
第18章 記憶的人,記錄的人
第19章 自殘的人們
第20章 寫給想自殺者的探討書
第21章 島嶼之戀:無法離開的島,永不結束的戀愛
第22章 父母和醫師:什麼都不知道,卻又什麼都知道
第23章 如何支持精神疾病患者

結語
 

序言

  當我第一次因躁鬱症的混合發作(Mixed episodes),陷入嚴重憂鬱而有了自殺意念時,周遭的人沒有一個能幫助我,連我自己也不知該吃什麼藥才好。朋友們雖然很擔心我,卻也無法助我減緩病情,他們往往只看過我異常行為的其中一面,自然無從得知該予我什麼樣的幫助。我的父母亦然,甚至連某些醫師也束手無策。我獨自身處於精神疾病的孤獨中,於是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何與疾病攜手前行。

  本書是為了幫助處於精神疾病中的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而寫的,當我們的關係和一舉一動都受到疾病的束縛時,希望藉由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我想,人們一定會問我,為什麼要用「精神病」做為書名的主軸、為何要頻繁地使用「精神病」一詞等等。因為我認為,若是想消除大家對這疾病的蔑視,讓「精神病患」一詞不再有鄙夷之意,那麼,唯有到了身為患者的自己也敢於認同「沒錯,我的確是精神病患」的時候,才能達到對疾病不再有偏見的超然境界。身為精神病患的我們,生活在無數的錯誤觀念和偏見、親朋好友的誤會與社會刻板印象的框架下,甚至認為我們無法像一般「善良百姓」一樣好好過日子,所以我才寫了這本書。當然,本書的內容大致是以「精神病患者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好好生活下去」為主,前述提及的,只不過是次要的補充說明罷了。

  書中收錄超過二十個單元的文章,從初次發作的疾病早期開始,到明白這是一種需要終生管理的疾病為止,關於精神疾病患者會面臨到的問題,全部囊括在內。正在閱讀本書的你需要先知道的是,寫這本書的人,是個每天需要服用二十顆處方藥的精神病患;而書的內容會著重在「疾病管理」以及「不放棄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因此,我會同時運用兩種不同的敘述方式,舉例來說,在描述封閉病房的章節裡,我不僅會提及病房裡的心情故事,也會講述重返社會的方法過程。

  本書是以調查和分析多位精神疾病患者的狀態為基礎而完成的作品。對於本書描述的各種生活和故事,你應該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或許會發現其中有神奇的共同點,又或者覺得與你本人的情況完全相反。這是因為每一位病患的人生都是獨特的,除了自身之外,我們更需要去了解其他病患們是如何走過他們的人生。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請試著思考一下,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所描繪的未來藍圖又是如何、對於看似不可能的事要如何應對,請試著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吧。

  最後,如果你不是精神疾病患者,當你在閱讀本書時,還請不要認為這只是精神病患的胡言亂語。為了能和其他人融洽相處,我們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我們無法要求你感同身受,只希望你能從中明白我們承受過的絕望和痛苦,然後將這份理解,移轉到現實生活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若能如此,我願足矣。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95379
  • 叢書系列:心靈方舟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摘文1:切斷疾病退路的知識(節錄)
 
理解這個疾病最重要的就是「病識感」。雖然病識感可以簡單解釋為「病人對自身所患疾病的認識」,不過實際情況卻更加複雜,因為它與精神疾病中可以掌握和分析的「行為」,相去甚遠。要說掌握和分析,也是以特定座標(自我認識)為基礎,再加上全方位的觀察才得以成立。但在患有精神疾病的情況下,患者腳下所踩的並非踏實的土地,而是一張不知下一秒會飛往何方的魔法飛毯。往往很長一段時間過後,我們才意識到先前的狀態,也許還會因此貶低起現在所擁有的各種可能性,不是過分誇大未來,就是乾脆對未來無動於衷,總之有各式各樣的反應。有的疾病讓人停滯不前,放任時光流逝;有的則好像把時間按下了暫停鍵,但人還在不停往前奔跑的感覺,總的來說都是一片混亂。擁有病識感,就表示你還擁有自我的時間(即使你跟別人生活在不同的時區)。重症精神病患最常反映的症狀之一,就是他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時間停止或時間太多。
 
無論你屬於其中哪一方,與疾病共度時光的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在當下都無法得知,唯有事過境遷後的「現在」才能加以說明。這樣的循環可能反覆出現,不過請別擔心,因為將這些失敗的經驗集合起來,就會成為獲得病識感的養分。深刻體會病情嚴重時的感受,用經驗來理解這一切,然後承認它。精神疾病為你開啟了一個一般人絕對不曾知道、也沒機會知道的世界,你會埋怨它,也會學著去分析它。你用各種方式解釋它,甚至特意學習了外語,用「啊啊喔喔」的聲音呼喊,想盡了所有辦法,對一切毫無隱瞞,可那句話卻始終無法浮出水面。你遲遲找不到適當的表達方式,於是開始自殘、胡亂喊叫、打碎東西、無端折磨他人、也折磨幫助自己的人,不過最飽受折磨的終究是自己,在所屬組織和群體之間飄蕩,發送著SOS的求救訊號。時間這樣一點一滴累積,病識感從中悄然而生。
 
無病者不能明白擁有病識感之人的痛苦,病識感並不是單純地承認「我有病」而已。病識感是指承認自己有病,會建立管理疾病的模式,並知道自己在生病的狀態下,自身行為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因此,只知道「我有病」卻沒有病識感的A,與擁有病識感的B,即使兩人同樣躁症發作,其思維和行動也會有所不同。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4.5
|
2024/08/27
(1)
現代人精神壓力非常大,導致所謂的精神病大流行,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上網隨意查詢統計資料,就會找到各式各樣的數據,衛福部目前可查到最新的資料「511精神疾病患者門、住診人數統計(統計室)」顯示,2022年接受精神醫療協助的人數超過三百萬了,這個統計細分成8種狀況,包含思覺失調、情緒障礙症,其中最多的一項「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包含156萬人。

如果你再去查其他新聞,例如2021年康健雜誌的報導〈1年205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 台灣人,你為什麼不快樂?〉,23.8%是學術研究算出的台灣精神病流行率,平均四人就有一人有精神方面的困擾,六人中就有一人仰賴安眠藥才能睡著。這些數據顯示的是上百萬的個體每天醒來就必須跟腦中的心智展開對話與抗衡,或許亦須吞下數十顆的藥丸,才有能力完成”正常人”習以為常的動作。對一些精神狀況不佳的人而言,下床、刷牙、吃飯都可能是一件困難度很高的任務。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精神病患者只能躺在床上,失去對時間的感知,就這樣日復一日,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就這樣過去了。

精神病的存在會讓人失去掌握人生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會離社會越來越遠,失去社群的聯繫以後又會讓他們更加孤獨,加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不了解,有些人甚至帶有偏見和敵意,當一個人無法被社會接納,勢必會感到極度沮喪,讓他們更不願意嘗試回歸社會,這種狀況會惡性循環,直到某一天再也受不了,可能就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生命中最大的悲劇。

我們天生下來就是期望愛與被愛,這是生而為人最美妙的感受,也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不論再多麼孤僻的人,心底一定會希望能夠找到理解自己的人,包含朋友、家人、戀人,我們天生害怕被人討厭,若遇到針對自己的惡意,相信你懂那種令人窒息的感受。

我們所處的時代很矛盾,有很多元的社會觀點,但多元不代表共融,一方面提倡個體化,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對於跟自己意見對立的人事物,卻缺少耐心和同理心,互相嘲諷和叫罵已司空見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已經不再牢固,所以在社群中喧囂,卻感到異常孤獨,似乎是很多網路使用者的共同感受。正常人尚且如此,對於被精神病困擾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2)
閱讀的書籍都是反映自己當下的心境,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書中提及一個人精神狀況最不穩定的時期大約是青春期到二十歲中後期,進入三十歲以後一個人的心情狀況通常會進入比較穩定的階段。

我前幾周在回頭書櫃看到這本書,看一下目錄就決定買回來慢慢讀,因為我想要對精神病有更細緻的了解,我原本對精神疾病認識就很淺,對如何區分各種類型毫無頭緒,讀了本書才知道很多精神疾病的知識,例如躁鬱症看字面會以為只是一種精神狀態,沒想到在臨床上會細分為躁症及鬱症。躁症指的是亢奮的情緒,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但興奮感會很快消失,隨之而來的是鬱症,陷入好幾天、好幾周的低潮。躁症和鬱症可能會交替產生,互相影響,彷彿兩個疊加的波,造成難以負荷的情緒障礙,如果沒有嚴加控制,很有可能會使患者的情況快速惡化,導致難以挽回的結果。

我近期想探索的其實不只精神領域,廣義上也包含心理學(psychology)和心靈探索(spirituality),上半年讀完《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和《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兩本書(本書系很優質,共有8本,適合當作快速了解該領域的入門讀本),突然間明白為何心理和心靈會成為當代暢銷主題。我們看書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獲得啟發,這種直接探討人生核心議題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比空談的社科作品更值得閱讀。

這種書也跟哲學不太一樣,哲學的思辨雖然有趣,但我有時候覺得好像似懂非懂,雖然知道某種論點,卻覺得不太能直接鑲嵌於日常感知中。相較之下,心理學和心靈探索讀起來更貼近人的心,《人的心》也是今年最吸引我的書之一。閱讀喜好真的會隨年紀而變,年輕時自以為是,認為心理學跟純粹理性不太相容,沒想到原來歲月會讓人發現自己的無知,理性是建立於心理學之上,自己的思維盲點竟然這麼狹隘。好在時間的歷練會讓自己的心智漸漸成熟,所以更值得花一些時間探索心智的發展,除了更加認識自己思維的構成,希望也能讓心靈的根扎得更深,才有更強的心理韌性面對越來越艱難的人生課題。

(3)
我在二十幾歲時有一段時間心情一直處於低潮,常常思索到底心理是不是生病了? 那種排山倒海而來的感官超載,沒有經歷過的人不可能理解,而且會有一股錯覺,認為所有人都活得無憂無慮,只有自己茫然不知所措。記得當時自己都失去笑容了,只能像個海綿逆來順受,嘗試過校園的諮商服務一回,當下確實有舒緩,但心靈一直像溺水希望抓到比較堅實的浮木,有一次真的受不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鼓起勇氣去找精神科諮詢,醫生說先給我開比較有效的藥,我回家瞞著家人吃了一兩包,隔天就擅自中斷了,因為我當時也有一般人既有的認知,覺得怎麼自己會淪落到需要吃藥呢? 我又沒有發瘋,為何得仰賴藥物呢? 那一小段時間心臟彷彿被掐住,常常覺得喘不過氣,最讓人放鬆的方式就是躺在床上完全”放空”,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雖然有想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卻提不起勁。

還好大約兩周後某一天醒來,突然思緒豁然開朗,心靈的免疫系統成功抵禦負面情緒的侵襲,有了最初階的抗體。那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心靈的脆弱性,長久以來我都扮演一個乖學生的角色,在求學過程中按部就班學習,不斷的接受各種知識、價值觀、教條信仰的輸入,我從來沒有去反思吸收這些東西對自己的內心產生了哪些影響,久而久之心智變得麻木,失去主體性的意識。隨著踏入社會的年紀越來越近,社會的要求也會理所當然的在那一刻強加於你身上,此時才驚覺自己沒有打下扎實的心智基礎,所以就落入從未意識過的心靈陷阱。

幸運的是恢復正常以後,接下來規律的心智運動,主要是看書或聽訪談,汲取他人面對人生各種挑戰的勇氣,日積月累,終於掌握人生必然會面對的各種難題,就跟深度學習一樣,人生其實都有規則可循,個體除非天賦異稟或老天爺垂青,否則大概率都有固定的流程和結局。看書可以讓自己至少心裡有個譜,面對時才不會心慌意亂。閱讀探索的過程也開啟很多不同的新看法,但滿可惜的是整體結論對我來說沒那麼正向。

文本具有療癒人心的力量,作家們透過文字引領讀者走出陰霾,心靈層面得到撫慰,下一步就是帶著陽光轉身回歸社會…但此時又會面臨另一次意想不到的心智啟蒙及震撼教育,你剛從文本汲取的信念再次崩塌,因為現實世界依然如常,文本中洋溢的溫馨在資本主義中無處可尋,一度嘗試架構模型在心中為溫情定價,經過一番徒勞,終究會認清供需法則的定律,把這些領悟隱藏好,戴上面無表情的面具,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大人。原來這就是長大的過程啊。

(4)
讀書”心得”要真實,現在自己有能力回頭梳理那些支離破碎的意念,應該找一些作品來整合心智。這本《來自精神病的國度》作者理端是一位韓國的女作家,她也是一位女同性戀,她從十幾歲時就已經出現精神病的徵兆,但直到二十幾歲才漸漸接受完整的治療,逐漸了解內心的真實樣貌,學會跟疾病和平共存。很有趣的是,患者雖然厭倦跟疾病一來一往的拔河,但精神病的存在也賦予他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角,理端也說很感謝有這些經驗,讓她的人生更成熟圓滿。

這幾年台灣引介了很多韓國的書籍,我小時候覺得台灣受到日本書籍影響較深,但隨著韓流在全球引發熱潮,我們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韓國的作品。台日韓都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內涵,因此韓國的作品與台灣的契合度很高。在國際媒體的報導中,常見韓國社會性別對立的新聞,韓國的職場也常被戲稱為「地獄朝鮮」,工作環境頗嚴苛,加上各種現代化的壓力,讓韓國人的精神狀況也遭受很大的打擊。儘管如此,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持負面觀感,跟台灣並無二致,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遑論去用心了解它。這種社會態度讓陷入精神低潮的人們感到無助,社會安全網無法接住他們,許多患者就只能自生自滅。

好在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當事人勇敢站出來分享自身經驗,拋磚引玉替所在群體發聲。理端同時身為精神病患及同性戀者,非常了解這兩種身分帶給她的社會壓力,她從2009年就已經開始透過漫畫和文字向大眾分享精神病帶給自己的各種影響。她也透過社群網路和媒體持續創作,鼓舞了很多讀者。據書腰介紹,本書也入選韓國2021年度圖書,不論有病沒病都該讀,獲得一定反響。這本書確實值得所有人讀一讀,因為理端的寫法非常平易近人,她分享了自己和病友的故事,用溫柔、堅定、幽默的筆觸,向讀者分享精神病的故事。

本書有經過專業精神科醫師審定,因此在專業用語上非常精準,也要感謝譯者很精確的翻譯,讓我們能夠認識不同精神病之間的幽微差異。本書是從理端個人的角度出發,分享自己和精神病相處的經驗,以及她二十幾年下來,透過觀察、與人對談、研讀文獻所獲得的第一手知識,因為是第一人稱視角,給予我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且真實了。理端文筆很好,擅長使用巧妙的比喻,讓我們一窺患者的內心世界。精神病往往有很多層面,一個患者往往被多種病症困擾,理端自己主要處理躁鬱症、邊緣型人格障礙、思覺失調等這幾種精神病,其中她花了很多心思探討「躁鬱症=躁症+鬱症」,她常常經歷極端波動的情緒起伏,一次發作可能需要好幾周,甚至幾個月才能恢復正常。

理端在書中不斷重申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切忌擅自中斷療程!! 她呼籲病友應該要花時間去學習藥物的知識,並做好症狀的紀錄,這樣可以跟醫生有更良好的溝通。理端是個很溫柔的人,她創作的目標是給予讀者一盞明燈,讓病友知道彼此並不孤獨,但同時她也取得微妙的平衡,向一般對於想更了解精神病的普通人,提供清晰易懂的介紹。本書的主題都很沉重,而且代入感很深,需要慢慢讀才能明白每一段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意旨。本書呈現出精神病患者思考的模式,正常人以為的真誠關懷,有時候反而造成負面影響。想當一位理想的陪伴者,需要投入很大的耐心,學習從患者的角度看事情,坦白說這不容易做到,精神病不只會影響患者,對身邊的人也會有深遠的影響,一切都非常辛苦。

理端在書中討論的主題非常廣泛,從認識疾病本身,到後續的各種治療和預防,她都很用心一一分析。為精神病所困擾的人們,就算接受診療逐漸康復,進入社會後又得面臨外部的考驗,學生時可能遭遇霸凌,就算好不容易畢業,進入職場後,面對職場高績效的要求,或許又加劇了不安,使患者更難控制病情,進而影響考績,甚至遭到資遣。精神病患經常陷入財務困境,一來無法在職場上獲得穩定收入,二來治療費用也不便宜。理端就親自經歷過,所以知道社會的不友善,她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讓病友可以掌握一些資源和觀念,包含財務觀念,才能讓自己更順利完成每個人生階段的挑戰。

(5)
理端也住過精神病房,有一章很有趣,她用俏皮的語氣描述精神病房中的生活,精神疾病的樣貌很複雜,所以在此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們,我們可以藉此反思一下,主流社會對於所謂「正常心智」的定義,不符合的人們就被掃至邊緣,隔離於一個封閉的場域,眼不見為淨。不知為何,這章讓我想起《魔山》療養院的畫面,隔絕於山下的文明世界,此處的生活,與他處的生活,哪個才是真實的世界? 思想和見識的碰撞,讓人大開眼界,最終還是得下山,回去努力踏實的過好自己的日子。

理端也有自殺未遂的過往,她也在書中探討了這些非常沉重的議題。她希望讀者可以從患者的角度來看自殘和自殺的意義,患者對於被精神病掌控的人生感到無力,發現自殘是一種重新找回身體自主權的方式,或許也能取得其他人的關心,所以對自殘上癮。自殺更進一步,與其在不見天日的煎熬中度過,不如主動讓一切落幕…? 理端針對有自殺想法的讀者提供很感人的關心及肺腑之言,也對遭遇過親友自殺的讀者說明這件事的意義。理端的文字具有安慰人心的力量,我們會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願所有人都能克服難關,活出最嚮往的人生。

坦白說,閱讀這種書多少可以理解為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願去了解精神疾病,光閱讀的過程就能感受到很沉重的負荷,更何況去實踐了。如何讓社會用更積極的態度接納它,肯定是一個持久且充滿障礙的挑戰。對此,理端也心知肚明,她很務實的表示,只要你能不批判,就已經在推動社會進步了。

心理和自我成長已經是顯學,心理師也是常見的意見領袖,每天滑動態都會看見,撇除雞湯文,很多內容確實能給予我們安慰,也反映這個時代大家心裡的不安。另外,反思一下從小至今的社會演變,確實能感受到大眾對於精神病和心理的探索有長足的進展,經常公開討論,也有越來越多資源提供協助。人生好難,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來自精神病的國度》一書讓我對精神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學習了他們的思維方式。若你好奇人類精神的多樣性,可以考慮聽聽理端的真心話大冒險,直球對決,把晦澀難解的心靈感受傳遞給我們,期許自己未來能成為更善良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5/08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當妳獨自淋雨的時候,我不想當幫妳撐傘的人,我想成為和妳一起淋雨的人。」

當時我看到這一幕,內心有一個什麼東西叮的一聲。啊,其實有時候比起給予幫助、守護,人們在低谷或是生病的時候,更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個陪伴而已。

現在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相關類的書籍越來越多,我們都可以透過閱讀而有更多的理解。這本書相對來說比較大本,內容比較多,我自己覺得讀得是有點沉重,但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書寫這些文字的力量與祝福,肯定是能夠陪伴同為精神疾病的人以及他們身邊的人一起走過某些困難的時刻。

即便沒有精神疾病,我認為讀一讀這類的書籍也很不錯,因為精神疾病就算病因相同,其行為也會略有差異,所以,其實身邊還是有蠻多人會害怕遇到有精神疾病的人,但我想,若我們能夠透過主動理解,讓自己多一分包容,這些都會是一種對這個世界善意的回應,也能夠讓精神疾病就醫這件事情變得不再是必須引人側目的事情。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加碼
  • 小天下本本折
  • 日月滿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