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放棄的堅持與奮鬥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進入第二個星期的第一天,我正在巴黎主持國際科學理事會的董事會。在會後的晚餐時,很多位與會的代表都爭先恐後要告訴我,那天打進八強的好手,有一位是從台灣來的,他打敗了世界聞名的安迪.羅迪克。這消息確實讓我非常高興,但也不是那麼驚訝,因為彥勳那時的球技,我認為該有這樣的水準。讓他們更驚訝的是,我不但認識彥勳,也是常跟他一起打網球的好朋友。
我認識彥勳,是已故修德國小的林東瀛校長引介的。林校長是一位溫文儒雅、身體壯碩,非常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堅信那時正在國中唸書的彥勳是非常有希望,值得培養的一位年輕人,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第一次看到彥勳打球,就很欣賞他打球的精準與攻球的積極性。雖然少了一點霸氣,但他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卻是一位出色球員不可或缺的。
在過去這一段彥勳征戰各地的歲月裡,我非常有幸曾經觀賞過彥勳在國際大賽的兩場賽事。
第一次是2012年的倫敦奧運,那年我與內人接受奧運主要捐助廠商ACER的施振榮董事長之邀,以VVIP的貴賓身分觀賞了奧運。
這貴賓(VVIP)最高級的接待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從開幕典禮開始,參觀各種賽程都得到最高的禮遇。但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在溫布頓球場看彥勳的球賽,他打得非常精彩,雖然最後還是沒能掌握幾個關鍵的球,輸掉了這場比賽,不過我們看到他的奮戰,很受感動。
澳洲公開賽是唯一一個我們參觀過的四大公開賽,那時彥勳是國際網球協會的幹部成員,由於他的推薦,我與內人也被邀請為大會貴賓。大會貴賓可以到選手的餐廳休息區自由走動,便有機會遇到世界最頂尖的男女選手們,對喜歡打網球的我,這確是一個非常難忘的機遇。不過在這次的澳洲公開賽,我也看到彥勳成熟的一面,他與球友們的互動與受到的尊重,讓我特別高興。
對彥勳的成長非常有貢獻的德國籍教練曾對彥勳耳提面命,「打球競逐的歲月是短暫的,但是好好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先學做人,再學打球」也一樣是修德國小林東瀛校長培養彥勳的教育理念。台大醫學院不也說,「先學做人,再學醫」嗎?彥勳在這方面的成長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2008年,我曾陪著我太太到高雄看亞洲地區的網球大賽,在開幕典禮上,盧彥勳與謝淑薇兩人拿出了2007年亞洲霍普曼盃(Hopman Cup)的優勝獎盃,這是一個很大、很精緻,微帶藍刻畫圖案的玻璃獎盃,是他們兩個雙打得冠獲取的。他們讓大家欣賞一陣子之後宣布,「這個獎盃要轉送給長期支持網球運動的李院長」。這超美的大獎盃目前陳列在中央研究院的辦公室,每次看到這獎盃,便也想起過去二十年內,陪伴年輕小將們成長的美好。如今,他們在世界各地也打出屬於他們的一片天。
最近我被我太太「封足」,他怕我這老化的「拚命三郎」在球場上摔倒受傷,不過在長夜不知終始之前,我還是常在夢裡揮著球拍,一樣在追球。
彥勳的這本《生於奮鬥》,詳述了他成長的過程,也告訴大家,他就要開始走入「培養下一代」的新生活,希望這本書能鼓舞年輕人,更希望彥勳將啟動的國際網球中心能夠順利成功。
推薦序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
台杉投資總經理 翁嘉盛
2003年暑假,我第一次在美國矽谷見到盧彥勳。
網球不是我擅長的運動,只有在年輕時打過,因此並沒有特別關注國際職網賽中有哪些年輕新秀。2003年,我決定從思科十多年的工作生涯提早退休,轉型為專職的天使投資人,提供年輕創業家在資金、公司經營、產品發展等領域的專業建議。那年暑假,有位朋友跟我提到有位從台灣來、很年輕的網球職業選手,要趁著到美國參加賽事時,順便到矽谷舉辦一場募款餐會,地點就選在我和朋友投資的「故鄉台灣料理」。
天使投資人常常要接受新創的募款。因此,類似的募款餐會並不陌生。當時雖然我不認識他,但我知道台灣選手征戰國際職業運動賽事,必須克服體型、體力、專業培訓不足等先天及後天的挑戰,職業網球更幾乎是西方人的天下。我當時想,這位才二十歲的年輕選手,除了天分,更要有極大的勇氣、毅力與決心去拚搏國際職業網球賽事。
那天在現場大約有三十多位的台灣同鄉。彥勳和哥哥威儒一起,我們一群台灣人就在餐廳裡聽著他們準備好的簡報。那時我才知道,這場募款的目的是希望能替彥勳聘請國際教練。因為他從2001年正式轉入職業後到2003年,都是由哥哥和母親扮演後勤人員,並沒有專業的教練陪著。其中雖然曾經短暫與韓國教練合作,後來也因為贊助商停止贊助而結束。
我出身自基督教家庭。2003年從思科退休後,除了擔任專職的天使投資人外,另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傳福音。那天,當我坐在餐廳裡聽彥勳兩兄弟的說明時,兩個年輕人展現的真誠態度及對網球的熱情感動了我。就在那個餐會上,我充分感受到聖經裡教導信徒要愛人如己,並且要彼此相愛如弟兄的意義。
當天我答應他,會和其他的夥伴一起成為他的贊助人,讓他不要擔心聘請教練的費用。同時,我則交待他一個重要的任務。我告訴彥勳,「我不求回報,但期待有一天你要為台灣爭光!」
隨後,我們成立了「矽谷盧彥勳後援會」,我在2005年接任會長。彥勳連著幾年都參加聖荷西公開賽,後援會成為他的最佳啦啦隊。之後,我也隨著他征戰了兩次澳洲公開賽、兩次美國公開賽。每次看到他出賽時所展現出從不放棄的運動家精神,都讓我深深感動。
彥勳的職業網球生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兵役、受傷退賽、欠缺完整的後勤團隊及體能訓練與賽事安排,這些都會對職業選手造成心理的壓力及干擾,但他都一一克服,實屬不易。而彥勳決定在退休後,以他的專業及經驗培訓台灣網球選手,我也會持續支持他,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台灣優秀選手在未來替台灣發光。
在新創生態圈有一句出自非洲的俗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 這是因為非洲要面對各式的天災,孩子要靠部落的力量才能順利成長;這與新創要茁壯亦要接受來自天使、創投到之後IPO的持續資金奧援、政策支持、人才等各方面的協助,意義相同。
我想,這句話也適用於彥勳的成長及他現在要做的計畫。讓我們匯集來自各方的眾人之力,共同提升台灣網球的專業環境,讓台灣網球選手亦能在國際賽事發光。
推薦序
共同為台灣體壇貢獻心力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王瑞慧
彥勳是連續五屆代表台灣參加奧運的「五朝元老」,也曾締造台灣選手連續七年出賽大滿貫的紀錄,2010年闖進溫布頓公開賽前八強,轉播畫面感動無數國人。他自國小二年級就開始練習網球,十八歲那年正式踏入職業網壇,二十年的職業生涯曾多次受傷,仍堅持奮戰,對網球運動的熱愛和執著,贏得台灣「網球一哥」的稱號。去年東京奧運後,彥勳決定退役、卸下選手身分,並創辦網球學校,募集國內外優秀的教練,傳承網球技巧與經驗,讓更多的台灣年輕選手站上國際網壇。
彥勳在國外冬訓,剛好發生手肘不適,進而影響到擊球的精準度,在長庚運動醫學團隊評估下,2015年進行了手肘骨刺清除手術,並在術後接受各項的復健計畫,以最好的狀態回到球場。也因為這樣的機緣,彥勳成為了第一位加入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的選手,並在長庚醫療團隊的照顧下一直到2021年光榮退役。在長庚與彥勳合作的六年時間裡,我們從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球場上的光榮戰績,他正向積極的人生觀與不輕言放棄的毅力,才是能在國際網壇縱橫二十餘年的真正原因。
很高興看到彥勳和威儒兩兄弟的新書出版了,在這本《生於奮鬥》裡,講述了彥勳從過去到現在的奮鬥過程,以及互相扶持的兄弟情誼。讀者可看到一個優秀選手要成功,除了個人投入努力和心血,更要有家庭和社會資源的支持,才能無畏地往前邁進。未來彥勳將在台灣網球教育奉獻傳承,長庚也將結合運動醫療與運動科學,一起培育更多優秀選手,讓他們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推薦序
共同品味比賽時的分分秒秒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莊仲仁
亞洲球王彥勳跟他一起出國同行、從不分離的兄長威儒,即將以感恩之心出版《生於奮鬥:亞洲球王盧彥勳的20年網球之路》,本人受邀撰寫推薦短文,深感榮幸。
從他十九歲高三時,我就透過連玉輝教授的引薦,認識彥勳及其家人,不但交情匪淺,而且更成為忘年之交,至今也已經將近二十年之久。能夠和彥勳及其家人結緣是我此生莫大的福氣,也增添了許許多多絢麗的生活色彩。
因為我們經常利用臺大的網球場、體育館的重量訓練室,以及心理學系的研究室,來強化種種體能與心智訓練;也利用國外參加職業比賽的空檔,互相交換比賽心得、彼此溝通交流,再三進行心智韌性的重塑歷程。同時,他在國內休息備戰期間,也聘請不少國外的著名技術教練、體能教練、身體防護師來台指導,讓我有許多交流、觀摩及學習的機會,並瞭解運動處置歷程的種種特性與奧妙。
彥勳球王是一位熱愛網球,自我要求與自律性很高的選手,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每天他都依照既定的訓練計畫,徹底執行。我也建議他可以書寫競賽訓練日記,針對每一個競賽進行SWOT分析,以瞭解自己與對手的種種強弱、威脅及機會,作為比賽時的參考。同時,也提供「心智韌性自我評估量表」進行自我分析,以強化心智韌性。這類心理處置策略對提升競賽品質不但具有激勵效果,而且對他在台師大運動技術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撰寫碩士論文時也頗有助益。心理學中的心智韌性對球王的生涯似乎是有一些啟發,因為在球場上,甚至人生際遇,非勝即敗,所以如何坦然面對,應該是需要一點韌性與智慧。
在彥勳退役之際,他們昆仲採用文字的方式來呈現過去二十多年來,在網球生涯中所接受到的種種協助與支持,以傳達深深的感謝之意,包括啟蒙時期的小學校長、各階段的網球教練、航空公司、企業組織、醫院的運動醫學部門、中央研究院,以及臺灣大學體育室、心理學系及臺大網球隊校友,還有海外僑胞、留學生等等,這些貴人都在合適時間內及時伸出援手,給予鼓勵,讓兩兄弟與家人深感溫馨,且得以安心參賽,發揮潛能,迭創佳績。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實實在在、平易近人的感恩回憶錄,本人非常誠摯地推薦給各位喜愛網球的朋友,共同品味比賽時的分分秒秒;也懇請國人同胞關心與支持我國網球的發展,企望在可見的未來能再次產生亞洲球王,甚至催生出世界球王、球后,這是本人最衷心的期盼。
作者序
我是盧彥勳,感謝一路走來的大家!
在去年東奧結束後,也正式卸下球員的身分。在職網生涯前前後後經歷的時間,佔據自己人生的一大半,從開始知道自己不是最有天份的那位選手,也沒有太多資源,在大環境的傳統思維之下,加上沒有任何前者經驗可依循的情況下,成為男子職業網壇的開拓者,就和書名一樣《生於奮鬥》。
不管當時是計畫性冒險或是賭徒心態的決定,一頭栽進去後,就只能秉持奮鬥到底的精神走下去,一轉眼就是二十年。當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也只能一直往前衝,遇到困難,努力想辦法克服或調整。
狀況好的時候,又希望一股作氣拚下去,幾乎每天不斷面對輸贏壓力、身體傷病和內心起伏。在那段期間,幾乎沒有時間和機會往回看,只有盡力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一直到最後一場比賽為止。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和時間,真正停下來回頭看自己一路以來努力的過程,並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這是一位和大部分家庭一樣的小孩,在因緣際會下接觸網球這項運動,從漸漸喜歡上它到熱愛它,最後把網球當做自己職業的夢想去努力實現。這夢想的實踐過程導出了家人的支持和犧牲、輸贏的殘酷、經濟壓力和心理的挑戰,也參雜著兄弟間的革命情感,因此以我和哥哥威儒共同回顧的方式寫出這本書。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大家瞭解一位平凡小人物追逐大夢想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以及一些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也希望能讓讀者理解一位職業運動員酸甜苦辣的艱辛歷程,還有如何透過跌倒不怕痛,繼續站起來的奮鬥精神堅持下去,並且持續保持對網球的熱忱。
我並不想要把過程塑造成神話,或是讓希望自己能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小孩退卻,相對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激勵每位想追求夢想的人,即便會有對自己懷疑或跌倒的時候,爬起來確認目標後繼續努力是唯一的途徑,只有奮鬥才能讓自己的潛力發揮極致。假如我能做到的事情,大家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在這段旅途中也要感謝很多提攜我的貴人和長輩,如果沒有他們的加入,這段旅途就無法走得這麼長遠和豐富。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特別是作者之一的兄長,沒有他兄代父職,場內場外支持著我,犧牲自己的人生規劃協助我達成夢想,也無法和他一起在這邊和大家分享所有的過程,衷心期盼透過本書的分享,除了讓大家瞭解職業網球選手的心路歷程,更希望讓讀者受到激勵,能跟大家共同成長,往自己的領域繼續奮鬥。
作者序
我是盧威儒,Team Lu Forever!
2021年七月,東京奧運,盧彥勳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上了東京奧運最後的金牌選手,德國的亞歷山大.茲維列夫(Alexander Zverev )落敗。在接受採訪後,回到休息室後,他望著我若有所失地說:「一切都結束了……」我拍拍彥勳的肩膀說,「夠了!你的職業生涯夠精彩了!」
二十年一眨眼即逝,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彥勳、媽媽及我最清楚了。尤其二十年前,當彥勳決定要走職業時,外界大部分都不看好我們,再加上沒有資源、沒有資訊及經驗之下,常有朝不保夕、捉襟見肘的壓力。上帝安排了我們走這一條滿布荊棘的職業網球大道,但也不忘安排了許多的天使,像李院哲院長、翁嘉盛先生、德克.霍爾多夫(Dirk Hordor¬)等許許多多幫助過我們的長輩朋友們,帶領著我們兄弟突破重重難關,朝著夢想前進。
盧彥勳也從沒有世界排名,變成台灣球王,成為亞洲球王,站穩在世界前百大。雖然盧彥勳的成就,永遠比不上像費德勒、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安迪.穆雷(Andy Murray)等世界球王,但他在球場上的拚戰到最後一分的精神,獲得大家的尊敬。也因為如此,盧彥勳獲選為ATP的球員代表,參與ATP國際會議,除了為球員爭取更多的權利外,也清楚瞭解到國際職業網球運作的模式和問題,開擴了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接下來,彥勳希望將這些經驗和國際網壇的人脈,藉由設立盧彥勳國際網球學院的方式,傳承給新一代的選手,幫助他們免去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更有效率及機會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我是盧彥勳的哥哥,也是他這二十年來最緊密的團隊及戰友。盧彥勳的第一場職業賽是2000年暑假,在印尼的未來賽,是由我帶他去參賽的;而二十年後,盧彥勳的最後一場職業賽事東京奧運,我也在現場見證了歷史,我對我兄弟的職業網球生涯也算是有始有終,應該對天上的父親有交待了。
這二十幾年來,我放掉自己原本的規劃,全心陪盧彥勳走這條職業網球路,專心扮演行政後勤的工作。在二十年前,台灣熱愛網球者多麼希望有來自台灣的男子選手能代表台灣站上四大賽的舞台,和這些所謂的世界名將對戰,但這是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在盧彥勳及團隊努力不懈之下,盧彥勳完成了我們的夢想,代表台灣站上世界最頂尖的網球舞台和這些世界名將拚戰,甚至擊敗了世界名將。
我們經歷的這一段,必將是我們這一輩子最值得回憶的其中一段。我感到非常光榮,因為我也是這個團隊的一員!Team Lu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