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三個女人勝過諸葛亮
李昂
這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也是一本勵志的書。
會想要以Nobu來寫這本書,因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台灣廚師可以面臨、經歷到的種種面向,能給有志於廚藝者作參考。
也留下Nobu個人特殊、少人有的前半生紀錄。
簡單地講,Nobu對廚藝有高度的興趣,也下過各種苦工,承受到在學習、工作過程的種種重大挫折,但都沒有打倒他。持續不間斷的努力,終於得到紐澳最高榮譽的「三帽廚師」。
廚藝是年輕人的新夢想之一,不少人以為,進學校,出來戴上高高的白廚師帽,就是美好的一片天空。即便知道必須經過一些歷練,但不外在廚房削馬鈴薯,接著就有機會成為世界名廚、台灣之光。
當然不是這樣的。
但必得經過多少磨練、受過多少苦、經過怎麼樣的非人生活,對大多數年輕的夢想家,不會有深切的了解。
這本書不美化、不淡化地寫出Nobu走過的人生,廚房非人的辛苦工作只是基本功,挨主廚揍、老闆沒辦好工作簽證因此坐牢、異鄉異地不同文化的謀合、孤獨寂寞,還有創作菜餚的壓力……
我們當然也無意將Nobu推舉成為勵志人物,只是寫出他所經歷的一切。
決定要寫這樣一本書,但是考慮到我個人因為眾多事情繁忙,周遭的友人也都大部分工作滿檔,不可能一個人寫完整本書,便想到將一本書拆開來寫。詢問兩個常常一同吃飯的美食作家,韓良憶和初聲怡,很高興得到他們的首肯。
接下來合作的方式,也很容易達成。以時間先後的編年方式來寫作:良憶有多年在歐洲生活的經驗,讓他寫Nobu在國外學藝、回台灣後在米其林三星大廚餐廳工作,最適合不過。
我接著寫他在香港因為工作簽證出問題,到紐西蘭、澳洲尋求發展,再獲得「三帽大廚」的殊榮。
回台後在「蘭」餐廳的工作過程,就交給初聲怡,她一向是我們當中的快手,精準而且對台灣的飲食界有多年的參與和觀察。
結果,我們三個女人成就了一本好看、內容扎實的作品,而且也給許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在廚藝之途,能有所借鏡與參考。
至於為什麼是Nobu呢?我必得說,我喜歡他這個人。喜歡他作為一個大廚,更重要的,喜歡他做的菜。
「蘭」餐廳負責人Frank劉的大力支持,是這本書能完成的重大理由。期許餐廳經營者與廚師之間,有更密切的支持與合作,這會是推動台灣餐飲界前進的重要動力。
吃蘭不吃花
韓良憶
近兩年多來,我頻頻造訪台北的「蘭餐廳」,以次數論,它成為我的「愛店」,誰教我這麼欣賞主廚李信男(Nobu Lee)的創意和廚藝呢?
台日混血的Nobu擅長法式精緻餐飲,在海外斷續生活了很長的時間。他在紐西蘭替其主廚的餐廳拿下三帽最高榮譽後,在二○一九年秋季返鄉,加入蘭的團隊。隔了兩、三個月,我首嘗其冬季套餐,一試就愛,隔不久再度光顧,確定其人技藝熟練穩定,有創意卻不浮誇,從此成了他的粉絲。
而熱愛其廚藝的,當然不僅我一人,其中肯定有蘭的業主劉宗原,因為就在李信男接任主廚滿一年後,餐廳名字被冠上Nobu的名號,成為「Orchid by Nobu Lee 蘭餐廳」,由此可見業主對他的器重。
我始終認為,優秀的廚師除了技術精湛外,尚需對食材和風味有深刻了解,這些算是基本功。如果大廚能夠不過度依賴奢華食材,善於運用巧思將日常的食材做成讓人耳目一新的美味佳餚,那麼其人擁有的就是令人感動的廚藝了。在我看來,風格深受法式烹飪影響的Nobu,恰恰是能將普通農產變成精緻美食的能手。他只用優質的食材,以精準的手法烹調,堅守「不去掩蓋食材本身的味道」的準則,務必讓客人吃了第一口便知道自己在吃什麼。
因之,Nobu的菜雖時有新意,卻不會天馬行空甚或「假鬼假怪」,但凡被他加進菜餚中的食材,都有一定的意義,皆需對「風味」有所貢獻。比方說,他不會跟從流行,在菜餚中加進一堆美不勝收的食用花或香藥草,只因這些玩意美則美矣,卻對整體滋味的營造毫無助益。他端出的菜色也絕不會讓人在品嘗時驚喜(或驚嚇)連連,事後卻怎麼也想不起來自己究竟吃了什麼。
我還記得他在蘭餐廳推出的第一套菜單中的開胃小品,那是一小杯清澈的高湯,Nobu結合法式和日式手法,將平凡的蘿蔔和飛魚乾分別煮成高湯再融合,還神來一筆地加了生蘿蔔汁,盛入小杯端上桌。此湯品相樸素,但一入口便有幽香,來自上桌前滴入的馬告雞油,清雅雋永,令我回味再三。
我也甚愛其以紐西蘭Te Mana羔羊里肌烹製的主菜,柔嫩香腴,幾無羶味,搭配地中海風味的哈里薩辣醬,溫潤不嗆,世故成熟,充分展現主廚對風味的掌控功力。是以,在聯合報主辦的第一屆「500盤」評選中,有幸擔任評審的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一盤。
回憶疫情前的那個冬天,我踏入蘭餐廳首嘗Nobu的套餐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後來會因為喜愛其廚藝而和他有過數次深談,更沒料到會應小說家李昂之邀,參與寫作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這本書。這箇中除了緣分使然,尚有Nobu的人生故事帶給我的省思,那令我認識到,這是值得書寫也該寫的一本書,但盼他的故事也能給您一些啟發。
他的料理讓人感動,並且記得
初聲怡
「論Fine Dining的條件:
其實很簡單,就是吃完之後我記得。」
這是幾年前第一次吃了Nobu的料理後,我在臉書寫下的評價。
那時候的我對台灣的Fine Dining處於厭怠期,對於Nobu主掌之前的蘭餐廳,也有一種「難道只是一家時尚餐廳嗎?」的疑惑。
Fine dining的定義早期確實包括了嚴肅與奢華這兩個條件,嚴肅指的是主廚的技巧及處理食物的態度;奢華通常除了高檔食材之外,還包括裝潢及器具設備。但是很多時候,光是這兩個基礎條件便是一種高門檻,有些餐廳達到了這個門檻後,便覺得滿足而止步。
但其實不是的。Fine Dining不是只有技巧、食材與硬體這幾件事。
一個成功的Fine Dining主廚,也絕對不只於此。
差不多五年前的世界五十大餐廳論壇中,幾乎所有主廚就重新定義了Fine Dining――
在美味的食物與舒適的服務之上,更要求主廚「你來自哪裡?你要融入哪種文化?」要求餐廳讓客人「如在家一般自在,卻能夠放大所有的感受以獲得驚喜。」要求食物的呈現「提出創新的組合,卻從來不放棄傳統。」
簡單的說,就是讓人感動,並且記得。
而說到底,這本來就是美食的核心,不管是不是Fine Dining。
Nobu在二○一九年回到台灣,接掌蘭餐廳。好友韓良憶吃過之後向我推薦,約我再訪,我支吾閃躲了兩次後,突然意識到良憶是一個多麼廣博又嚴謹的人,她能兩次提議,想必有所不同。於是在她第三次提議時欣然前往。
果然!
Nobu在料理上和洋混合,從容自如的風格,馬上令我截然改觀,在全新的食感體驗中不只嘗到新的風味與比例,更在他的料理中得到共鳴,共鳴的來源大自這幾年我深感興趣的南島語系文化,小至昆布高湯的隱味。
所以,當昂姊某天突然對我說,我們來寫一本Nobu的書吧?寫這個人戲劇的人生經驗;寫一個主廚是必須經過血淋淋的奮鬥,才能成長並成熟自己的風格;寫一家餐廳如何跌跌撞撞找到真正的定位。
我一秒鐘也沒有猶豫,便說了:「好!」
不僅是出於熱血與樂趣,而且,這是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