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坐在診療室裡,面對著一個年輕的女人。她坐在椅子上比手畫腳地跟我說話,模樣看起來頗為放鬆,和她初次來晤談時那副緊繃、神經質的模樣大相逕庭,然而我們只不過做了十二次晤談。她看著我的眼睛,對我點頭微笑,並且說:「你知道嗎?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我相信我做得到。」
我聞言頓時眼睛一陣灼熱,喉嚨也有些哽咽,但臉上卻漾著燦爛的微笑。她已經感受到了自己的改變,現在我也感覺到了。不久前她來到我的診間時,不僅對這個世界心懷恐懼,也害怕她必須面對的一切。當時,她極度沒有自信,無法面對改變,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戰。但那一天她的療程結束時,她把頭抬高了一些。但這並非因為我的緣故。我沒有什麼神奇的本事可以療癒任何人或改變她的生命,她也不需要接受幾年的諮商,去分析、探索她的童年。我面對她時,就像面對其他許多個案一般,主要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告訴她若干科學研究的結果以及一些對其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當她瞭解那些概念和技巧並且開始運用之後,她的轉變就開始了。她對未來產生了希望,對自己的力量有了信心,遇到困難的情境時也會用一些比較健康的方法去處理。這樣一次一次下來,她面對問題的能力就愈來愈有信心了。
當我們溫習未來一個星期她必須記住的一些事情時,她點點頭、看著我,問道:「從前怎麼都沒有人跟我說這些?」
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她不是第一個這樣說的,也不是最後一個。同樣的情景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那些前來接受治療的人都認為他們之所以會陷入如此痛苦的情緒,是因為他們的腦袋有什麼毛病或者個性出了什麼問題,而且不相信他們有任何能力可以影響自己的情緒。儘管他們當中有些人確實必須接受長期而深入的治療,但很多人其實只需要瞭解人的身心如何運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照護心理健康,情況就會好轉。
我知道促成轉變的關鍵並不是我,而是他們所得到的知識。但我們不應該讓人們為了得到這些知識而不得不花錢看心理師。此外,這類的資訊固然所在都有,但其中也有極多謬誤,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能夠提供求正確知識的管道。
於是
,我便開始遊說我那個可憐的丈夫,我認為我們應該設法改變現狀。他聽了之後便說:「好吧!那我們就試試看吧!我們可以在 YouTube 上放些影片什麼的。」
從此,我們兩人就開始製作有關心理健康的影片,並且發現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人還真不少。不久後,我幾乎每天都在各種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並且有了好幾百萬的訂戶。但觸及率最高的那幾個平台內容都是以短片為主,於是我便拍了許許多多的短片,並設法在六十秒之內傳達我想要分享的訊息。
這讓我得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傳達我的一些看法,並且促使大家開始談論有關心理健康的話題,但我想要的並不僅止於此,因為當影片長度只有六十秒時,你勢必需要省略許多細節,無法做深入的討論。於是,我便寫了這本書,詳細地描述我在做心理治療時,向個案解說的概念,以及逐步運用這些概念的方法。
書中所提供的方法大多是我在療程中教導個案的技巧,但這些方法並非供治療之用,而是生活技能。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渡過艱難的時刻,並且成長茁壯。
我在書中逐一分析從事心理諮商工作時所學到的事,並列舉所有曾經改變我和案主人生的寶貴知識、智慧,與實用技巧。希望大家能藉此認清情緒體驗(emotional experience)的本質,並瞭解如何處理自身的情緒。
如果我們對人類的心智運作模式稍有瞭解,並知道該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自身的情緒,我們就可以增強自己的復原能力,過著良好的生活並且逐漸有所成長。
許多人初次前來接受治療時,都希望我能提供某種他們可以在平常時日用來減輕自身痛苦的方法。因此,本書的宗旨並非在探究你的童年經歷並找出你之所以痛苦的原因,因為在這方面坊間已經有了一些相當傑出的著作。然而,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希望案主能夠療癒往日的創傷,就必須先確定他們擁有增進自身復原力的方法,並且能夠忍受痛苦的情緒而不致發生任何危險。當他們知道有許多方法都可以影響他們的情緒並且增進心理健康時,將會對他們大有助益。
這正是本書的目標。
書本可以教你如何改善自身的健康,但它們畢竟並不是藥物。同樣的,閱讀本書也不等同接受治療。但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工具箱,裡面放滿了各式工具,讓你可以用來完成不同的工作。你不需要要求自己一次就學會使用所有的工具,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你只需要選擇一個最符合你目前需要的章節,然後花點時間運用那些方法就可以了。每一種技巧都需要花時間練習才能產生效果,因此在你捨棄其中任何一種工具之前,請你先試著使用並且反覆練習。此外,要興建一棟房屋,光用一種工具是不夠的。每一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工具都不太一樣,而且無論你把那些工具用得如何熟練,也必然會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挑戰。
更多精彩「前言」,請參見《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