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後記(節錄)
村上春樹
我最早著手翻譯的書,是史考特.費滋傑羅的作品集《我所失落的城市》。這本書於一九八一年推出,那是在我以小說家出道不久時。從那之後,我一邊寫著自己的小說,一邊斷斷續續埋頭翻譯費滋傑羅的小說,編譯了幾本短篇集,還譯了一本長篇小說《大亨小傳》。
《我所失落的城市》在日本發表時,只有少數費滋傑羅的作品被譯出來,其中多數已經絕版。將他的作品介紹給廣大的日本讀者,成為身為翻譯者的我重要的任務之一。雖然對翻譯技術還沒有充分的信心,熱情仍推著我向前邁進。
如今,費滋傑羅的名氣和評價都比我最初翻譯時提高許多,他主要的作品也大多能輕易買到了。無論是《大亨小傳》或十篇左右的短篇小說,都被視為美國經典文學,讓不少日本讀者捧讀。這真是可喜的事。
但這些「被捧讀」的費滋傑羅作品,多半寫於一九二○年代,也就是所謂「爵士年代」,他的寫作全盛時期。他在一九三○年代,尤其是到了後期所發表的作品中,除了例外的那一篇,似乎不怎麼被關注與閱讀。一九三○年代後半相當於費滋傑羅的晚年,但他去世時才四十四歲,所以「晚年」的說法或許不是很恰當。因為本來四十幾歲,以小說家來說應該正處於狀態絕佳的時期。
不過,由於他在一九二○年代的活躍程度──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私生活上──實在太精彩了,三○年代以後的費滋傑羅,怎麼樣都感覺自己過了全盛期,正進入衰退中吧(而且世人大概也是這樣看待他)。無論人氣或實力,都已被曾是後輩的作家海明威超過了,而且差距逐漸拉大。這種焦慮,加重了他的「衰退感」。此外,妻子塞爾妲患了精神病,反覆住院、出院也讓他深感挫折。於是他開始酗酒。酒一喝,人也變了,在酒精的侵蝕下,即使提筆也無法捕捉所思所想。
費滋傑羅是那種以日常生活經驗為核心,發揮想像,從中創作出小說的作家,一旦實際生活失去重心,消沉下去,作品便相形失色了。當他和塞爾妲共度著正面快樂、多彩多姿的生活時,兩人一同看到彩色的世界,從中產生創作的能量。失去了塞爾妲──他的另一隻眼,對他構成精神上重大的損害。接下來到底要寫什麼才好?必須重新振作起來才行……他心中這麼想,卻困難重重。加上沉重的負債(塞爾妲的醫療花費龐大),他必須一邊和自己頑固的酒癮纏鬥,一邊獨力扶養可愛的幼小女兒弗朗西絲。
(中略)
對費滋傑羅書迷來說,未能看到他完成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影壇大亨》當然非常遺憾。雖然如此,得知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終於調整好狀態,開始朝新目標堅定地邁進,總算感到欣慰。然而,應該是為時已晚吧,一直以來,他持續耗損身體太久了。
無論怎麼想他都死得太早──或許這就是史考特•費滋傑羅這位作家的命運了。至於我自己,四十四歲那一年,曾經這樣想過:「啊,費滋傑羅就是在這個年紀離世的。」我當時人在普林斯頓大學(費滋傑羅的母校)擔任駐校作家,正在寫著長篇小說《發條鳥年代記》,深有所感地想著:「如果沒寫完這部作品就死去,一定會很不甘心。」
我為這本書選譯的作品,主要是他在竭盡自己心力活下去的灰暗時期所創作出的作品。然而,從中可以窺見他仍極力穿越那深沉的絕望、努力抓住一點微弱光源、緩緩向前邁進的堅定意志。那或許是費滋傑羅身為作家的強韌本能。他擁有克服自憐、不讓自己安於晦暗的力量。讀者如果能從這本書收錄的作品感受到,或多少讀出那樣的感覺,對身為日文版譯者的我而言,沒有比這更高興的了。
此外,我在為作品寫的解說中也提過,我曾譯過〈酗酒個案〉和〈我所失落的城市〉這兩篇(都收在《我所失落的城市》書中),都是我喜愛的作品,這次也重新翻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