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閱讀陽明山的N種方式
陳建守(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辨人)
一座廣袤的山林,一片無垠的海洋,之於短促且渺小的人類生命有何意義?常言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為什麼要用山的穩重和水的流動來比喻人的品格?這樣的比喻就表示山和水不僅僅是物理的表徵現象,而是一種交雜了文化意涵和社會脈絡的「實體」(entity):地景(landscape)。用地理學家的話來說,地景是我們居住於其中的世界,也是一種觀看的方式,更是凝聚人們思想的場所。地景不純然是自然景觀的再現,更擁有人類馴服自然的痕跡,亦或是不同集團在地景上拉扯的無形張力。有形的地景有著明確的疆界,自然力量所造成的風化斑斑可見,然而,人為力量刻劃在地景上的印記不一定清晰可考,得仰賴研究者的巧手匠心,才得以真相大白。
從這個角度出發,吳亮衡的新書《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至少可以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自然地景的讀法。亮衡在書中告訴我們的是北投和草山溫泉鄉的誕生過程。他利用日治時期出版的《日本名勝地誌》以及講述臺灣觀光景點的「案內帖」,告訴讀者草山和北投不是兩個分開的地景,而是共構一體的遊覽勝地,日治時期的遊客搭乘「浴場線」就可以來一場醫療與休閒兼具的泡湯之旅。
第二種讀法是人文地景的讀法。吳亮衡在書中告訴我們,北投與草山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之所以為人所知,都是因為「土匪」之故。相傳日本軍隊在鎮壓抗日勢力簡大獅的集團時,偶然在林野間發現了溫泉,及至日軍鎮壓成功後,北投和草山的溫泉才進入開發者的眼簾,開始興建私人溫泉療養所以及大型的公共浴場。吳亮衡的草山故事就是從「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經歷開始講起,先提供給讀者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嗣後再切入北投和草山地景的打造過程。
第三種讀法是政治地景的讀法。吳亮衡告訴我們蔣介石先是在1946年在草山設立「革命實踐研究院」,後又在1950年將「草山」之名改稱為「陽明山」,蔣介石甚至曾說「中國後期的革命運動,就從陽明山開始」。從草山變成陽明山就是一件充滿政治意涵的更名,陽明山成為退守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宣傳反共抗俄的場所。吳亮衡在這裡的處理手法,不僅止於這一段更名的故事。他還往前追溯了裕仁皇太子親臨草山以及日本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如何改變和展演草山地景的權力過程;此後又調轉筆鋒描寫韓戰爆發後麥克阿瑟一行人驅車上陽明山,討論國際情勢的情況。在這前後二十年的光景中,陽明山歷經兩大政權的統治,可謂是「天子眼皮下的特殊行政區」。以上所說的三種讀法,只是我對亮衡新著的浮掠介紹,終究只是全書的一鱗半爪,詳細的內容還請讀者諸君自行品嚐。
我認識亮衡多年,知道他長期筆耕北投和陽明山的歷史,不僅在「故事Story Studio」上有專欄披露研究心得,更有導覽北投和陽明山的實體活動經驗,如今出版這本新書,可視為是他過去研究的總結。我一方面佩服亮衡在工作忙碌之餘,還能騰出時間寫作,另一方面也向讀者衷心推薦這本書。在大家下回上北投和陽明山泡湯時,不妨帶著本書,讓亮衡帶大家重回百年前的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