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工作是「發明」,催生世上迄今未有的新科技就是我身為研究員的職責。
用「發明」這詞,或許聽起來有些誇大。
不過,要是試著廣義解釋成「催生新事物」,就不覺得這工作有多特別,畢竟世上應該沒有與「催生新事物」完全無關的工作。
尤其現今社會認為所有領域都必須「innovation=創新」,就像我們研究員與工程師被要求研發新科技,無論哪種行業都常常被要求「發明」新商品與服務。
而且在社會急速變遷情況下,不但要跟得上變化,還必須逐步掌握時代先機,畢竟任誰都希望自己出人頭地。
足見不只身為研究員的我們需要不斷與對手激烈競爭,以IT產業為首的技術研發也一樣。各行業領域的人們肯定日以繼夜處在「看誰先落實創意」的爭戰中,在被要求不斷創新的情況下,「必須發想新事物才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發想出新點子呢?」不少人被強烈的義務感催逼,為此煩惱不已。
我之所以想寫這本書,是因為身處一味求新求變的氣氛中,總覺得有股強烈的違和感。
身為人類的我們總是在追求「新事物」,就像無法回到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般,新創意、新工具、新體驗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與人生變得更美好、更便利。工作、興趣和娛樂也是,「變成這樣的話,應該會更有趣」、「這麼做的話,應該會更輕鬆」當我們發想新點子時,應該是很興奮的時刻吧。
身為研究員的我一直從事這樣的工作,催生世上還沒出現的新事物的確是件興奮又愉快的事。
但也不一定是在「因為世上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必須想辦法解決」這般使命感驅使下,才思考要發明甚麼。
以我發明的SmartSkin、多點觸控(multi touch)研究、人體功能擴增的創意為例,常有人問我這些發想究竟從何而來,其實靈感來源就是「自己」,並非受託於誰,也不是硬擠出來,而是恣意發自內心。是的,這就是「妄想」,一切始於妄想。
我們習慣就現況來思考事物,妄想卻是超越現有事物而催生出來的東西,所以才是「新的」。不,也許我們在妄想什麼時,就連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新發想,可能很多時候只是怔怔想著:「怎麼會變成這樣呢?」、「這樣不是比較合理嗎?」因此,為了讓妄想「催生出來的新事物」不受思考框架束縛,形塑新點子,並傳達出去,需要一點訣竅,那就是用手來思考腦中的妄想。
這本書就是以我的自身經驗,具體介紹這樣的思考方法與發想訣竅。其實,我的創意還有我在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ies(索尼CSL)時的研究,以及我指導的東京大學研究所曆本研究團隊學生們的方法,應該也很適合一般商務人士參考。
那麼,我們開始妄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