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方余少時,讀書錢塘江滸,週末返城度假,往來必循西湖南岸,出湧金門,過錢武肅祠、淨慈寺而至南屏山麓,則一抹粉牆照眼,庭鴉噪聒,院宇沉沉者,四明張蒼水先生墓園也。所惜是時,總在西山落照、暮靄漸冪之際,故雖月數往復其門,而均無由展拜。以為來日方長,不圖一別鄉井,垂三十年,不得重見西湖,終孤茲願。
一九四九年來臺途中,舟行海上,天際隱約,展現青痕,或人指為舟山群島,頓憶蒼水先生奉監國魯王據浙海、抗清兵者,寧非依此一線乎。浩浩東海,千古如一,感國運之邅迍,凜歷史之重演。於是讀其遺書,兼及關連故籍,以遣客愁,積有時日;以為張氏血路心城,摶風搏浪者一十九年,獨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精神,不計成敗,百折不回,實屬儒家哲學至高無上之傳統。哀其遇而景其行,遂有撰作張傳之意。
唯時臺灣求書之難,難於登天,一疑未解,每為掩卷,初草「明末海師三入長江事考」,刊於《大陸雜誌》,李學智先生見而善其述作之意,特為長文,諸多訂正,空谷跫音,佩慰無似。由是有所見聞,輒自改修,十年之間,三易其稿,猶以未能盡讀昔賢載記及近出史料,取資覆覈,不敢輕率問世。
一九五九年八月,金門構築工事,發現魯王真塚。明永曆十六年寧靖王朱術桂所立「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並時出土,不特堪資取證舊史,而魯王一生為國族艱苦奮鬥之遺烈,重復激盪人心,采耀南天。蒼水先生奉魯王起義浙東,徙行入海,一十九年,「始終為魯」,故延平稱之為純臣,綜其一生行誼,貫徹魯監國朝,張傳實同於魯紀。此作或亦有當於民族精神之表揚,忠義之敦勵,爰付剞劂,幸垂 覽教。
一九六七年秋九月 杭州李一冰自記
二零一四年三月 李東、李雍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