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國歷代王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上自傳說黃帝(約西元前二五五〇年),下迄明代崇禎(西元一六四四年),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清代開始享有「正史」地位。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面對內容豐富約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如何創新表達方式和進行有效的簡化閱讀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成語古今同用、高度濃縮,是中華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我們設想以「成語」為關鍵字解決這個問題。多年來整理「二十四史」,陸陸續續收集約兩千五百條較為常用的成語;按照其在「二十四史」先後順序和對應章節的內容來呈現,讓「二十四史」走進日常生活。
具體而言,本書編寫有如下考慮:
一、立足經典
「二十四史」系統性地記載了清代以前各個朝代的歷史,堪稱是中華文明史的忠實記錄者,凝聚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共識,是五千年年中華文明的集中表現。
本書萃取「二十四史」中耳熟能詳的成語,幫助讀者認識理解、傳承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成語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如表現服飾文化的「黃袍加身」(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表現宮室建築文化的「金城湯池」(出自《漢書.蒯通傳》);更蘊含著深厚的精神文化,「懷質抱真」(出自《梁書.武帝紀上》)希望塑造純潔高尚、質樸無華的人格,「方正不阿」(出自《明史.王徽傳》)強調生而為人應有浩然正氣,「前因後果」(出自《南齊書.高逸傳論》)揭示事物之間的邏輯連繫,「實事求是」(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提醒為人處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克己奉公」(出自《後漢書.祭遵傳》)昭示著集體主義精神的基石,「同心協力」(出自《周書.崔謙傳》)表現著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
二、講求規範
詞彙規範是語言文字規範的重要內容,成語作為語言詞彙系統中的特殊成員更應加以重視。成語的產生和形成常常源於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經過千錘百鍊的語言實踐後,可言簡意賅而又形象生動地表達特定的複雜意義,在表意方面具有豐富性、精練性和生動性。但成語並非「一成不變」之「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含義與形式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編寫本書時,我們參考教育部《成語典》等現代辭書,採用規範的成語字音、字形等。如「春華秋實」(出自《三國志.魏志.邢顒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等成語中存在「古今字」現象,「華」與「花」、「見」與「現」為古今字,本書在處理時以規範性為準則,讀音、字形與教育部《成語典》保持一致。
三、創新傳承
從最初的「三史」、「四史」,再到唐代的「十三史」、宋代的「十七史」、到元代的「二十史」……最後到乾隆年間定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編撰是學術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二十四史」歷經多年的不斷發展完善,是社會發展呼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從浩瀚史籍中汲取其精華——成語,將三千兩百二十九卷、約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以兩千五百多條成語呈現,以日常熟悉的語言文字「成語」這種形式展示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與文化內涵,是本書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展現。
四、著眼語用
「二十四史」蘊含成語眾多,內容龐雜。本書在編寫時兼顧歷史文化的全面與豐富,同時以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頻率為重要參考,從報章雜誌、著作教材等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情況出發,統籌、選擇成語。本書所選取的成語既具有廣泛性,又具有代表性。選擇的成語詞條能表現現代漢語生命力,方便讀者使用成語。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給予了鼎力支持與無私幫助,為本書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併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