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洪蘭老師從科學實證中談孩子成長與教養學習:給0~12歲孩子的家長 符合大腦科學的教育方式

洪蘭老師從科學實證中談孩子成長與教養學習:給0~12歲孩子的家長 符合大腦科學的教育方式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洪蘭老師將「認知神經科學」這四十年來,一些有關孩子大腦發展和教養的科學證據,講給年輕的父母聽,使父母可以安心的享受育兒的樂趣,讓家長們知道,教養孩子永遠不太晚,因為人類的大腦是可以改變的。

  大腦會因為環境的需求而改變,所以孩子永遠可以學習,永遠不會太晚,養成孩子好習慣,可以節省大腦的資源,也會幫助孩子在人際關係和事業上比較容易朝向成功。

  父母是一面鏡子,是孩子的榜樣,家長多了解孩子成長期間大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就會比較順利。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卻苦於不知道該怎麼教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尤其在大腦科學成為顯學之後,父母親都知道了大腦發展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卻因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反而更加不知該怎麼教了。因為傍惶,很多父母轉而相信坊間補習班的大腦開發、潛能開發等宣傳,以為盡量給孩子各種聲光刺激才能促使大腦發育。其實這是錯的,過多刺激對大腦的發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揠苗助長已經很可怕了,盲目的揠苗助長更可怕。有鑑於此,洪蘭老師將這些教養議題做成十分鐘的課程,從零歲開始,跟隨著孩子的成長,點出最重要的教養關鍵,讓繁忙的父母親可以一邊開車或做家事一邊聽,在短短時間內聽完一課,又因為中文的同音字多,加上我說話的速度常慢不下來,怕父母親聽不清楚,會錯意,我又把它們寫出來成為這套「符合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家長」的有聲書加紙本,希望籍由這些經由實證研究得來的大腦知識,給父母一些正確的教養觀念。
    
  這套有聲書加紙本一共有36堂課,從一出生的零歲到小學畢業時的十二歲,就各個時期父母會遇到的問題,用實驗的方式解答,也就是說,我盡量引用實驗,請父母親依實驗的結果,自己去判斷這種做法對您的孩子合不合適,畢竟每個孩子不一樣,只有父母最知道某個教養法可不可以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最大的貢獻便是改變了過去「大腦定型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的教條。時代不一樣,世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父母的教養方式當然也要不一樣,希望本書能帶給父母一些有用的教養知識,減緩父母的教養焦慮,另一方面讓孩子快樂成長為國家的棟樑。

各界推薦

  聯合強力推薦(依推薦者姓氏筆畫排序)
  田麗雲 (資深金鐘廣播人)
  李四端 ( MOMOTV 董事長)
  李艷秋 (資深新聞主播 媒體人)
  林少雯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張令達 (前IC 之音・竹科廣播電台總經理)
  張孝威 (前TVBS董事長)
  潘祖蔭 (好好聽文創傳媒董事長
  蔡穎卿 (知名親子教養專家)
  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蘭


  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資深研究員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2018年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李國鼎會士獎及國際心理科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六十四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等三十六本。
 

目錄

推薦序:以愛為經 以識為緯/蔡穎卿
推薦序:心地純潔 目標遠大 她是 也期待孩子如是/田麗雲
自  序:符合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家長

1 嬰兒出生時知道什麼
2 大腦奧妙的發育
3 神經的連結可以改變
4 語言的習得
5 孩子語言發展怎遲緩怎麼辦
6 大腦學習的迷思
7 童年經驗的重要性
8 養成生活好習慣
9 沒有驚訝就沒有學習―培養注意力
10記憶力像置物櫃
11強化記憶力的不二法寶
12隔壁家孩子比較好嗎一教養方式
13兩歲孩子狗都嫌嗎―有苦說不出
14生辰八字―坊間的迷思
15 0〜3歲的教養總結
16夢是夜間的戲院―睡眠的重要
17睡眠和記憶的關係
18孩子看得見別人的需求嗎―培養同理心
19 父母是最初的老師―親子溝通
20 認知功能的總理―執行功能
21 為大腦搶下閱讀地盤一一親子閱讀
22 探索孩子的創造力
23 音樂和體育的重要
24 孩子的社會化
25 網路與紙本閱讀改變大腦
26 孩子生病了一重視免疫系統
27 兄弟爭寵
28 網路時代仍須懂得應對進退
29男女性別差異
30孩子如何直面霸凌
31如何培養任心
32興趣和天賦
33惡作劇不可取
34無畏挫折
35典範的價值
36 知足與感恩―在生活中尋找快樂
 

推薦序

以愛為經 以識為緯
蔡穎卿(知名親子教養專家)


  我認為,父母愛孩子的心既是天性,也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與刻意的培養而茁壯,因此,自古以來,慈幼懷少就是社會教化的重點之一。但滿懷愛意的父母卻不一定具備正確的觀念和進化的方式;所以,反省與學習成了代代父母的責任。洪蘭老師在36講中的殷殷叮嚀,便是以愛為經,以識為緯;以保留正確經驗的穩定,和解説新知所帶來的教養遠見和成長的希望。

  在我寫過幾本書之後,曾有不少人説我是一個「很有天份」的母親。每在演講結束、或收得來信得此讚語之後,我都只能含糊一笑,並沒有機會表達對這種説法的感受,今天藉著寫老師新書的讀後感,談談我所了解的父母功課;因為,無論是先天的條件或後天所需的努力,老師這本書涵蓋的就是父母的功課。

  我在他人眼中所擁有的天份,其實是老師在書中分為好幾講提醒父母要為孩子儲備的能力。「有原則的、腳踏實地」教養孩子説的正是我確信35年前,初為人母時父母親已教導我的能力。例如:了解責任的定義、培養出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心(31講)待人處事的同理心(18講)、了解社會化的意義(24講)、鍛練出的生活習慣(8講)能接受挫折與壓力(34講),在這些基礎下我上路當了父母,平凡踏實,勝任愉快。直到十五年前認識了洪蘭老師,我才了解教養更廣義的困難和美好。家庭要成為孩子溫暖的避風港,不只是心願,父母還需要與時俱進的努力,促進自己的成熟。

  在認識老師之後的這十五年中,親炙的機會相對於閲讀老師的文章、譯作或聽演講的次數來說,是少的;偶而一起工作,我從老師擔心社會的心情與眼明口快,言簡意賅的話語中,總會想起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一段話:

  僅僅形體的生長、僅僅熟悉維持生計所需要的事項,將不足以綿延群體的生活,還需要有方針的努力和深思遠慮的經營。

  唯有教育能彌補成熟和不成熟之間的鴻溝。

  多年來因為經常閲讀老師介紹有關大腦的新知,所以在面對新生代教養工作時自然排除了不少的疑惑。比如說,對於記憶力的訓練,老師的講解就非常直接、淸楚。她不會讓問題在「重不重要」的主張中擺盪,或以模稜兩可的語言增添父母的憂慮。老師清楚地告知「記憶是學習的根本」,又解釋了記憶的本質和增進記憶的各種方法。這麼一來,每一位願意看書並仔細思考的父母,就不會再停留在這類問題膚淺的層次中進行無謂的爭辯;或採信孩子如果「記憶力不好,創造力相對就比較強」的説法;也不會再以「你像媽媽,媽媽就是記憶力不好」做為慈愛的安慰。

  反覆幾次聽、讀老師的新書內容,我曾想,父母如果能用心把老師的舉例解釋和以科學實證的單元一一看懂、想通,真的就可以運用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機會關心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我尤其希望所有父母都不錯過書中的這句叮嚀:記憶不需要補習,父母只要了解大腦是如何處理記憶,就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了。今年六十二歲的我,讀了這幾章之後,所收穫的,不只是眼前教學的方法,也開始積極地規劃老年自我教育的練習。

  在這本書中,老師對父母説:「教養孩子,本來就是花時間的。」他要年輕父母面對教養工作時不要急,但這不是春風輕拂的安慰而已,而是不想要大家受社會混亂價值的影響,揠苗助長,忘了一步一踏實。但老師做事是有全景觀、有責任感和極有效率的,所以,她也說:時間不能錯用。應該花的時間,是如郭橐駝種樹那樣:心定力適;不過,也非不及。所以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自己非常喜歡的觀念;那是經常想跟家長討論卻不容易闡述的部分:節省。老師則以大腦的運作,簡易清楚地給予各種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資源有限,必須更經濟的使用。

  幾個月前,曾有一位外婆讀者打電話給我,她因為從書上得知我的小女兒也是左撇子,所以想知道該不該改小孫女目前的慣用手。話中提到她身邊有許多教育專家,朋友們給了她不同的建議,所以這位愛孫心切的外婆很猶豫。

  我從她的傾吐中聽出既患得又患失,揑怕死、放怕飛的焦慮;

  如果從左手改右手,萬一失去藝術氣質怎麼辦?

  如果不改,萬一將來寫字讀書趕不上別人怎麼辦?

  說了許久之後,她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説,其實家中小孫女很伶俐,有些事可以兩手自如地做,所以她想知道,我認為該不該訓練她左右開弓。

  真慶幸有老師,如果由我來説,只會以自己的經驗回答説:「我可以體會孩子現在還很小,做事左右開弓很能幹、也很可愛,但慢慢地要做更難、更複雜的工作,大概就不可能了。」但這樣的話一出,等於給熱情的希望上澆上一盆冷水。我主觀的經驗缺少科學的根據,話就説得不好了。所以這樣的問題引用老師書中的分析就短而有用,立解糾結,老師說:「大腦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右手做事很順利,那麼用右手時動用的大腦資源便少一點,省下的資源就可以去做別的事。左右開弓不但不符合演化的規則,對孩子而言也完全沒有必要。」

  又有一次,我跟一群家長提到孩子寫字越來越不講究筆順,想到什麼寫什麼;錯了改,改了錯,我看了很擔心。擔心他們這種寫法,除了已經學過的字記不牢之外,學新的字也不懂得利用輕車熟路的資源。但許多家長告訴我說,有些老師覺得筆順並不重要,跳來跳去的寫,還能寫出正確的字,就代表孩子格外聰明。於是,我又想起老師書中的話「為什麼寫字一定要堅持固定的筆順,因為筆順是另外一條進入大腦的路。 」我所高興的,不只是這句話增進了我對學習的了解和有效練習的確信,還因為同時想起第19講中説明的另一種經濟:好習慣是大腦最節省資源的工作方法。貫通了這些想法,會使人尊重感謝傳統方法中深思熟慮的訓練,又同時願意積極地吸收新知,改良舊有無益的部分。

  15年了,我看到老師的教育誠懇、教學熱情和活到老學到老的身教,因此我完全了解她在36講中,從食物提到的一句話:父母是大自然為孩子準備的保護者。

  我們如何能不改初衷當父母,又如何不負老師期望地「享受」當父母的過程。大概是每一個人要好好讀過、聽過這36講之後才能有的交流吧!

推薦序

心地純潔 目標遠大 她是 也期待孩子如是
田麗雲(好好聽文創傳媒公司內容長)


  認識洪蘭老師是在2007年的時候,當時我停下了工作多年的腳步,思考如何脫離一成不變的日子,而後到了IC之音・竹科廣播。

  IC之音的開台總經理姜雪影GC給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邀請到洪蘭老師為我們開闢一個親子節目。眾所周知洪蘭老師忙得不得了,無論說話、走路、生活…速度都極快,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怎麼可能來做一個廣播節目呢?多年後她果真問我「我為什麼會答應妳做節目啊?」

  我給老師寫了一封信,GC竟然要先看過,她說我們請老師談教養,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必須知禮懂禮,見信如見人哪!後來老師約我見面,這件事成了!看來我的信寫得還行。

  每隔兩週我要到中央大學去一趟,老師撥出休息時間錄音。大概一年之後,忽然有一天老師很不好意思的說:我其實可以去錄音室呀!她此時才知原來做節目是要進錄音室的,而前往錄音室要多花好幾倍的時間。這是她的體貼。

  後來的幾年時間,大部分都是我陪伴老師一起錄音,熟悉的人會讓她心情比較穩定,是的,她會緊張呢。也因為這樣的接觸,讓我重新認知了過往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原來有那麼多似是而非的作為、有那麼多錯過的時間和機會。老師征服了聽眾。

  十幾年的時間,也讓我看到了一位嚴以待人(老師真是愛之深而責之切呀!)、更嚴以律己的典範。老師會忍不住針貶時事、甚至月旦人物 (這也是她要我與她一起錄音的理由,我可以幫她踩煞車),但言談背後更多的是擔憂,擔憂教育、擔憂家庭親子關係、擔憂社會的變動…,我看著她的焦慮卻又無能為力。

  偶爾我會忍不住說:您不要急,不要想那麼多。有一回她指著頭頂讓我看,說妳看我頭頂都開始禿了,我年紀大了,怕來不及,要趕快做更多事!於是我想到是否為老師的親子教養做一個總整理,在孩子一出生到12歲這段黃金成長期,提供家長關於教養最重要的關鍵點,用實證告訴家長,不要繞圈子浪費了教養時機。

  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從100個議題中挑選了最重要的36個,而且重複錄了三遍。眾所周知老師的語速非常快、而且腦中有太多東西,想給得太多,於是內容和時間一不小心就都超出設定。最後我們用了最笨的方法,老師先錄一遍,然後轉成文稿,潤飾後以1200字為準再錄第二遍。

  錄音過程裡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突然岔題,然後立刻說「哎呀我又岔題了,回來回來,這段不說了。」我知道那是因為她腦子裡的東西太多,而她又多麼急切的想讓家長們理解更多。

  完成了音頻,老師重新潤稿,再完成了紙本書,它值得家長們人手一冊,書中不但有教養的關鍵點,還有洪蘭老師對孩子們的期待與關愛,因她總讓我想起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請幫助我的孩子心地純潔、目標遠大、不追求安逸、謙遜、會笑也懂得哭…。

  老師有點小固執,想想70多歲的她,依然保持著每晚12點入睡,早上五點起床看書、翻譯、寫稿,外界對她偶有爭議,她說她不看不聽;我知道她心裡是受傷的,但她依然默默以自己的規律行進。無論喜或不喜,一個對待自己都固執而堅持的人,當然可以理直氣壯。

  何其有幸能陪同老師一起工作。

自序

符合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家長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卻苦於不知道該怎麼教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尤其在大腦科學成為顯學之後,父母親都知道了大腦發展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卻因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反而更加不知該怎麼教了。因為傍惶,很多父母轉而相信坊間補習班的大腦開發、潛能開發等宣傳,以為盡量給孩子各種聲光刺激才能促使大腦發育。其實這是錯的,過多刺激對大腦的發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揠苗助長已經很可怕了,盲目的揠苗助長更可怕。鑑於此,我將這些教養議題做成十分鐘的課程,從零歲開始,跟隨著孩子的成長,點出最重要的教養關鍵,讓繁忙的父母親可以一邊開車或做家事一邊聽,在短短時間內聽完一課,又因為中文的同音字多,加上我說話的速度常慢不下來,怕父母親聽不清楚,會錯意,我又把它們寫出來成為這套「符合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家長」的有聲書加紙本,希望籍由這些經由實證研究得來的大腦知識,給父母一些正確的教養觀念。
    
  這套有聲書加紙本一共有36堂課,從一出生的零歲到小學畢業時的十二歲,就各個時期父母會遇到的問題,用實驗的方式解答,也就是說,我盡量引用實驗,請父母親依實驗的結果,自己去判斷這種做法對您的孩子合不合適,畢竟每個孩子不一樣,只有父母最知道某個教養法可不可以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比如說,零到三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我規劃了好幾堂課告訴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寶寶大腦的發展。研究發現頭三個月很重要,要安靜的讓大腦自己去發育,絕對不能像坊間視頻說的,每天替二個月大的嬰兒做體操一百次,上下左右擺動他的手腳,把他抱起來全身上下狂拍。寶寶的頭三個月,基本上只要讓他眼睛睜開就看得見媽媽,永遠有個笑臉在對著他說話,他能吃的飽、睡的暖,這樣就夠了。三個月後,他頸部肌肉逐漸有力可以抬頭了,眼睛搜索的範圍變大了,這時可以進一步的作親子互動,開始建立他的好習慣。

  研究發現生活習慣和情緒的控制幾乎一出生就可以教,因為寶寶掌管學習的鏡像神經元和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一出生就開始在運作,這個時候的嬰兒只要醒來,眼睛睜開,他就在學習將來要生活的外在世界,在聽他將來要講的母語。所以有一本科普暢銷書叫《搖籃裡的科學家》,兩位作者都是美國名校的神經發展學家,書中告訴我們絕對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絕對不是一張白紙,演化讓他們有很多先備的知識,登錄在他們的基因上面,使他們一出生就像個小科學家,收集外在世界的數據來建構他心智的基模,不停的測試他們的假設,作者說,小寶寶坐在高椅子上丟東西時,媽媽不要生氣,他在測試這個東西的屬性及他自己的臂力啊!

  嬰兒一出生就喜歡看人臉(這是相較與幾何圖形),也會搜索會動、會出聲音的刺激,女嬰尤其喜歡跟母親眼神的接觸,他們在情緒方面的反應,如恐懼、焦慮,已經和成人很相似了。有一個實驗發現當滴一滴糖水到寶寶的舌頭上時,他左邊的額葉皮質會活化起來,而滴一滴檸檬水到他舌頭上時,他右邊的額葉皮質會活化,跟我們大人喜歡或不喜歡時大腦活化的地方是一模一樣的。

  零到三歲這段期間,寶寶的大腦神經元瘋狂的在連接,他們的突觸一秒甚至可以有四萬個連接,但是這個時期的重點在「主動」,因為大腦的機制是用進廢退,用得到的保留,用不到的刪除。因此,寶寶會爬以後,請把家中凡是不要他摸的東西全部都移開,讓他盡量的去探索,他爬的每一步都是大腦的學習,他在探索和感受距離方位、物體的硬的、軟的、方的、圓的、扁的…,他的每一個神經元都在大量的彼此的連接,大腦其實不停的在生長,也不停的在修剪神經連接,就像一個好的園丁,他要不停的澆水施肥,也要不停的修剪多餘的枝條,這個花園才會美麗。

  三到六歲的幼兒園時期是另一個階段,這時寶寶開始體驗群體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父母若從小有教他生活上的好習慣,如分享、物歸原位、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會幫助他順利的完成他的社會化,社會化是他以後情緒智商(EQ)的基礎。

  七歲進學後,孩子生活的重點在學習上了。我規劃了好幾堂課來說明人類記憶的本質和大腦學習的策略。這個時期的重點仍在「主動」,只有主動學習,神經才會連接,學習才會有效。

  伴隨著學習而來的是情緒的更進一步發展,除了父母他需要朋友,尤其是同學,因為他開始一天有很長的時間在學校中學習,他也會在學校中碰到一些被欺負的霸凌事件,這時父母一定要處理,語言暴力所造成的傷害甚至比肉體傷害還大,不要以為沒有被打就沒有關係,不可以把頭埋在沙中,希望問題會自己消失掉。父母要跟他解釋朋友的定義,一個人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他,他要接受這個事實。父母一定要幫助他解決被同儕排斥的問題,因為研究發現被排斥是孩子最大的恐懼和痛苦。絕對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孤立無援的。安全感和信心兩者都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而自信心更是來自同儕對他長期的肯定。孩子需要發展出長處來給他自信,所以父母不要執著於分數,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而已,而且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許多未來重要的能力是分數打不出來的,品德就是一個。請父母把眼光放遠,找到孩子的長處,只要記得他出社會是用長處在跟別人競爭,就不會斤斤計較他現在考幾分了。

  因為現在是網路時代,3C產品隨處皆是,父母根本不可能防止,並且網路是有巨大能量的工具,孩子也不可能不用它。因此,這個時期的教養方式跟以前很不一樣了,現在的重點不在防止(就是「你不可以…」),而在教導孩子正確的使用它(你可以…)。我有規劃幾堂課談一下自制和自律的重要性,記得當跟孩子說No時,要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來,他才不會被你逼到去說謊,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會說謊是他不得不做,但又不願讓父母傷心,所以就只好騙了。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若沒有及早教好自制和自律,學校功課再好都是空的。孩子三年級(九歲)以後,父母的管教方式一定要轉為「說理」,讓他了解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告訴他勇者的定義是克服心中的慾望,用理智去執行大腦知道應該做的事,當我們把應該做的事先做完後,我們會突然發現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時間變多了。

  讀者會發現我在書中一直強調品格的重要性,品格決定是人一生的成敗,孩子的教育不是始於他七歲進學,而是始於他出生後眼睛睜開的那一刻,所以「德」的教養在父母和家庭。

  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最大的貢獻便是改變了過去「大腦定型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的教條。時代不一樣,世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父母的教養方式當然也要不一樣,希望本書能帶給父母一些有用的教養知識,減緩父母的教養焦慮,另一方面讓孩子快樂成長為國家的棟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71665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高木直子新作《便當實驗室開張》!跟著高木直子一起回憶屬於她的便當記憶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