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加碼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

The Many Faces of Addiction: Taiwan’s Eternal War on Drugs

  • 定價:540
  • 優惠價:7942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以多重面向,立體呈現臺灣毒癮地景的調查性報導

  #臺灣在亞太毒品販運鍊扮演的角色為何?
  #LSD、愷他命、大麻、笑氣、毒咖啡如何四處蔓延?
  #大麻合法化是否有公民對話的可能?
  #看似無害的電子煙如何危害青少年?
  #法、醫、警界如何看待用毒╱用藥者?他們是罪犯還是病患?
  #「緩護療」如何協助藥癮者更容易回歸社會?
  #戒治所為何近年人滿為患?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真的有效果嗎?
  #女性藥癮者的生命難題。
  #毒癮者家人們要怎麼先療癒自己?

  包括安非他命在內的傳統與新興毒品,以及遊走邊緣的電子煙、笑氣……毒品議題已成盤桓臺灣上空的幽靈;施用者光譜橫跨藍、白領階層,年輕族群亦快速增加。藥與毒是一線之隔。不同的劑量與用途,有的成了醫治病痛的藥,有的因濫用而成為毒物。目前的毒品氾濫不只在個人及家庭層面造成傷害,它也反映了社會集體性的焦慮與痛苦。有關單位雖已修訂新法,盡力阻擋年輕世代遠離毒害,但是否能力挽頹勢,仍需持續追蹤觀察。

  把視角轉向亞洲。二〇一九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點名臺灣跨國犯罪組織,在亞太運毒鏈中占有重要角色;同年,美國緝毒署(DEA)首度派遣人員駐臺。臺灣販毒集團一次又一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打破安非他命走私的紀錄。這讓臺灣背負汙名,然嚴峻的國際情勢與司法困境,卻又讓臺灣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多有限制。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臺灣毒品蔓延的現象?毒品施用者究竟是罪犯還是病患?現行制度有什麼執行的困難及必須調整之處?對於毒品在當代的複雜網絡與毒殤者的多重面貌,本書是第一手且全面的現場報導。

名人推薦

  王子榮(雲林地方法院法官)
  王以凡(桃園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
  林達(臺北地檢署檢察官)
  束連文(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
  李俊宏(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 )
  李菁琪(律師)
  陳亮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
  陳娟瑜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陳毓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蔡銀娟(《火神的眼淚》導演)
  趙德胤(電影導演)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等書。

作者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曹馥年

  《報導者》資深記者,關注社會福利、兒少權益、性別、人權等議題。曾獲SOPA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臺灣新聞攝影大賽優選等。著有《出發!到世界討生活》、《環島讀冊》。

楊智強

  《報導者》記者,主要負責國際、人權與社會等相關議題。長期關注羅興亞難民、緬甸內部族群衝突、韓國社會與臺灣軍事相關議題。第四十三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得主、曾獲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SOPA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等。著有《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一書,並為《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共同作者。

陳潔

  《報導者》醫藥記者,臺大新聞所畢業。關心公衛政策、醫病關係、健康保險及傳染病等議題。曾獲SOPA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及曾虛白新聞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目錄

【 序】 毒與癮的起點是痛苦

1 毒梟・死囚・施用者
──臺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

INTRO  
1.製毒、走私、銷售──臺灣毒梟「一條龍」串起安非他命的亞洲販運鏈
2.印尼監獄中的臺灣死囚──千里運毒的漁工和男人們
3.「鳥仔」與「小蜜蜂」──跨境運毒的囚困少年

2  地下與新興的成癮世界
INTRO
1.索命的藥檯──隱身派對趴裡的愷他命和新興毒品
2.從ㄎㄧㄤ掉變癱掉──年輕人的笑氣濫用
3.每年二十六萬公斤笑氣,如何非法流竄民間?
4.雲霧裡的新世代──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5.被改變的菸害防制地景──電子煙、加熱菸如何席捲臺灣?
6.向新興毒品宣戰十年──在實驗室與毒販隔空鬥智的毒物鑑識員
7.「向大麻宣戰」戰鼓聲中,大麻合法化能有多少公民對話的可能?

3 我們與毒的距離──那些在你我之間的「用藥常人」
INTRO
1.成癮、脫癮、戒癮,是一條漫長的回家路  
2.怕媽媽傷心、怕被說不乖,被臨檢時我跟警察下跪
3.吸毒吸到像「吸塵器」,警察叫我去買安毒才抓我
4. 想踩煞車,卻害怕沒有動力活下去的日子

 4 是毒還是藥?罪犯或病犯?
──法界、醫界、警界的轉型思考

INTRO
1.他們的第一口毒,與一輩子的私人戰爭
2.犯人或病犯?──第一線司法與醫療專家的自我詰問
3.有績效、沒成效?緝毒政策為何變成刑警和施用者的夢魘  
4.高牆裡的病犯──當監禁大於治療,戒治所的定位與角色衝突
5.毒品成癮是一種慢性病──她陪著他看完每一次門診
6.從犯人到病人,緩護療十五年改革還缺什麼?
7.用毒重罪化也是一種「癮」──專訪政委羅秉成

5 毒癮者的復歸之路──新時代的開展
INTRO
1.一個毒品更生人的獄後人生
2.佛與魔之間的第三條路──北檢與醫療、民間的戒毒合作
3.走進藥癮治療性社區──在這裡,生活即治療
4.醫療院所的介入──那些最艱辛卻又重要無比的場域
5.以藥找愛,讓她們踏上「成魔之路」──女性藥癮者的生命難題
6.這道幸福難題,我們一起解──陪伴「毒寶寶」返家的寄養家庭
7.療癒自己,再當戰友──那些藥癮者的家人們

【代結語】 拋開毒殤──一個走出用毒家庭陰霾的年輕見證
 



毒與癮的起點是痛苦
李雪莉


  很多人認為用毒的出發點,是追求快樂,但我們過去六年的田野經驗卻發現,許多用毒者的起點,其實是因為痛苦。

  有幾個採訪現場,至今仍縈繞在腦海裡。

  二○一七年,我們在一所中途之家遇到小傑,那年他十三歲,是個國一生。小傑安置的理由是他的家人們,從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大舅小舅,因施用和販毒,六位大人陸續成為受刑人入監。

  小傑形容當時自己的生活「過得像鬼一般」,負責照顧大人,買便當、清理針頭。這幾年我和小傑持續聯繫,去年底(二○二二年)他順利進入大學,開始自立生活,雖然不再像受傷的小獸般徬徨,但小傑忘卻不了,用毒家人在痛苦漩渦裡的永恆徘徊。

  另一個現場是三十多歲「咻咻」的家。咻咻是位安非他命成癮者,但他家中有成堆關於成癮相關的書籍,他對自己為何成癮,以及藥與毒的歷史都有著強大的好奇。即便能後設地分析自己的成癮,意志力仍敵不過安毒對大腦與身體的控制。他的狀況跌宕起伏,我們到訪的那天,家中的門窗緊閉,地板堆滿了藥物和垃圾,藥癮嚴重時他幾乎離不了床,床鋪正中央擺放了一個大鍋,裡頭擺著已吃了幾頓的高麗菜葉。

  每當我想到小傑、咻咻,想到因毒而人生重跌的受訪者,眼前經常會浮現孟克的畫作《吶喊》,我感到他們強烈的孤獨,他們蒙住雙耳,但內心在尖叫。

  究竟物質濫用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各自都有其角色,研究仍在持續。不少受訪者試圖回想用毒的起點,有人說是好奇心,有人說是解決不安,有的人是為了融入特殊群體、找到歸屬感,更多人告訴我們,「是為了逃離挫折」、「吃安是為了解決沒有動力活下去」。

  透過求癮追求快感、求取平靜的背後,是亟需忘憂、害怕受苦的心靈。

  毒、藥與用毒者的多樣面孔

  不想受苦的念頭,絕不只存在主流社會以為的邊緣者。

  如果從數據來看,二○一五到二○一七年,臺灣的毒品施用者每年平均約六萬人,二○一八年後人數開始緩降,但也有四、五萬人。嘗試毒品的新生人口,每年也有六千名到一萬五千名。

  用藥者的面孔,比人們想像的更跨越階級、族群、性別,不論是做工的勞動者、八大行業或酒店公關、白領的會計師、設計師、醫師、老師、記者、表演工作者,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因未解的生命課題,成了物質濫用的「用藥常人」。

  藥與毒是一線之隔。不同的劑量與用途,有的成了醫治病痛的藥,有的救命之物因濫用而成為毒物。

  愷他命(又稱K他命)最早期是作為動物手術時使用的麻醉劑,但近十年快速在臺灣年輕族群流行;感冒藥裡解除患者鼻塞的成分是麻黃素,但提煉後的麻黃素也是製造合成安非他命的重要原料。

  化學物質被濫用並非新鮮事,我記得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常聽聞有人吸食強力膠,而這個時代,人們更勇於嘗試不同物質,例如製作晶圓積體電路板重要的氣體一氧化二氮( N₂O,又名笑氣),被人們放在氣球裡吸食;又或是各種在地下實驗室合成的物質,被包裝成「會嗨又不成癮」的娛樂用藥。

  生存的競賽與社群媒體放大了人們的焦慮,逃離痛苦變成「需求」,而它的對照面,是忘憂的「供給者」──毒販。

  我們的調查團隊在過去幾年,追蹤了臺灣在亞太供毒產業鏈扮演的角色,從中南半島的金三角開始,如何千里長征地走私致命毒品到印尼、菲律賓、日本、韓國、澳洲。二○二○年我們在印尼巴淡島監獄裡,採訪因運毒被判了死刑的四位臺灣人,直到今天(二○二三年三月),他們仍認為自己只是受命於人的運輸者,等待有機會爭取到無期徒刑。

  這是個極為暴利和黑暗的產業,臺灣毒梟不但吸收製毒師、亡命之徒、買漁船組跨境走私船隊,運毒量能不只讓臺灣人更易於接觸到海洛因、愷他命、安非他命等物質,販毒集團更把貨賣到亞太各國,創造更多年輕使用者,吸引未成年運毒賣毒,甚至也有專為毒品集團打官司的律師團。

  這是為什麼美國與日本近年派緝毒警官駐臺,而臺灣的刑警也經常赴南韓、日本等地交流經驗。

  看到成癮物質的時代演進

  在《島國毒癮紀事》裡,我們試圖爬梳毒品產業鏈,同時帶讀者瞭解易成癮物質的時代演進(包括電子煙、笑氣、大麻等),我們認為,只有理解毒梟、大盤中盤買賣者,以及商業市場的賺錢邏輯,才能破解線上和線下的索命藥檯是怎麼出現,又是如何讓原本沒有任何物質濫用需求的人上鉤。

  對於打擊毒品產業鏈裡製造、運輸、大量販賣的毒品犯罪者,臺灣人的共識其實相當高,但此書更大篇幅希望與讀者對話的,是目前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簡稱《毒危條例》)所臚列的一、二、三,四級毒品裡的「施用者」,我們期待讀者對他們能有更多元的看見和討論。

  從一九九八年廢除《肅清煙毒條例》,修正為《毒危條例》,臺灣已將毒品施用者視為「病患型犯人」,強調「除刑不除罪」。二○一七年政府推動「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後,納入更多醫療觀點,努力把施用者定義為「病犯」,而非純粹的「罪犯」,認為毒癮類似慢性病,而且是遠比慢性病更難治癒的疾病。

  在這個基礎上,政府二○二○年修正《毒危條例》,為第一、二級毒品施用者打開戒癮治療多元處遇的大門,除了讓成癮者有更多機會透過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強制性治療」,而非立即進入監獄受刑罰,符合資格者,亦可藉由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制度,讓施用者留在社區戒癮,避免剝離原本的生活。除了到醫院接受藥物、心理治療,亦可借助、教會、支持團體等陪伴力量,尋求貼合藥癮者需求的處遇。透過一系列漫長的醫療轉向與修法歷程,逐步以「藥癮者」取代「毒癮者」的汙名。

  但修正後的法令存在不少矛盾,一級與二級毒品的製造、運輸、販賣刑度大幅提高;而毒品持有被定罪的可能則擴大。負責整合政府反毒政策的政委羅秉成,接受我們訪問時不諱言,法務部、內政部的立場,與衛福部、教育部的視角,對於是否加重刑罰態度不同。

  這說明了,毒品犯的刑罰化、重罪化,仍是臺灣社會主流的「癮」。

  庶民式的正義觀認為牽涉毒品者就該有應報。只是,亂世用重刑的「癮」,讓物質濫用光譜上藥與毒的理性討論被抹消,這真能解決人們用毒的源頭?無差別的反毒,是否也可能影響某些無成癮性藥物(如大麻二酚),對於癲癇等疾病治療上的推進?(全文未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36239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製毒、走私、銷售
 
──臺灣毒梟「一條龍」串起安非他命的亞洲販運鏈
 
文字——楊智強、孔德廉;共同採訪——李雪莉
 
亞太安毒產地在二〇一四年開始,短短五、六年間,從中國廣東沿海轉移到緬甸撣邦,市場開始失控和翻轉;跨國運毒集團將安毒從金三角、中南半島、順著海路送往臺灣、東南亞、大洋洲及東北亞,以「千里長征」方式走私致命的毒品。多年來,臺灣販毒集團在各國被查緝的規模,一次比一次大;而光臺灣,吸食安非他命被捕的人口從每年二萬多人快速成長到三萬多人。
 
運毒鏈裡,不同國籍職掌不同,臺灣毒梟不但吸收製毒師、亡命之徒、買漁船組跨境走私船隊,更懂得市場行銷,展開了「一條龍式」的販毒產業鏈。這已讓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在二〇一九年點名臺灣在亞太運毒鏈中占有重要角色,澳洲、日本、印尼等國也注意到臺灣毒梟和漁船在東亞的運毒能量。
 
遭UNODC點名,臺灣人成亞太安毒產業鏈要角
 
烈日穿過熱帶叢林,士兵們捲了捲袖子,試圖讓身上溼黏的制服變得舒適一些。休息時,不少人將步槍擺在身旁,點起雪茄享受不同於執勤的悠閒。這裡是緬甸北部撣邦的山區,士兵身後是他們所把守的化學工廠,此處常年被反抗緬甸政府的軍隊把持,是連政府與法治都無法插手的國中之國。
 
工廠外的士兵以撣族語交談,臺語則此起彼落地在工廠內響起,幾位臺灣人拿著燒杯與容器,神情嚴肅地混合著化學液態原料。身為工廠裡的製毒師,他們趕工製作的是被簡稱為ice、冰毒、安毒的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再過數個月,這些產品就會跨越四千公里抵達周邊國家的黑市,不分種族地區,層層被交易到中盤、小盤和施用者的手中。
 
在這條毒品的千里長征之路裡,有香港人、中國人、泰國人、大馬人、日本人、緬甸人的參與。其中,臺灣人的「貢獻」不可小覷。
 

會員評鑑

5
5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5.0
|
2024/04/14
在華人社會,由於清末那場鴉片戰爭的歷史悲劇,社會大眾對毒品的態度都是深惡痛絕,對毒品吸食者是不假辭色地視為失敗者與亂源。檯面上看似歌舞昇平一片祥和之氣,事實是台灣的毒品問題已是烽火燎原,台灣已成為販毒集團銷至東北亞各國的樞紐,自己也未能免除其害,每年有高達四到五萬煙毒犯被逮捕。以提供優質深度報導成名的新媒體報導者團隊,對台灣毒品議題以點線面各維度探討,彙集成這本島國毒癮紀事,向讀者揭開台灣這塊土地上正遭遇的毒害挑戰。

隨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早年的毒王海洛因已經不再是最大宗的違禁毒品,取而代之的是能使勞動者處於精神亢奮的安非他命以及純粹用來狂歡娛樂的愷他命和大麻。這兩類性質截然不同的毒品,也反應出台灣施用毒品的最大兩類社會群體。一是屬於社經中下階級的重度勞力工作者,二是有錢有閒看似光鮮的派對玩樂咖。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對於施用毒品沒有罪識度以及病識度,都主觀認為自己能控制施用行為,不被毒品所制約,直到毒受已深、積重難返,才被周遭親友查覺,此時想戒斷更為艱難。

書中也詳盡探討台灣對反毒,在政策訂定時觀念上的反轉,不再追求治標,抓個案進監獄,而是朝向治本,朝向讓吸毒者能真正戒毒的目標努力。醫學研究指出毒品成癮後,確實會對人腦產生不可逆的物理毀壞,這也是成癮者為何那麼難戒斷毒癮的原因之一。另外,多數的毒品施用者都有嚴重的家庭問題,缺乏人際關係和社會聯結等現象。即便是娛樂用毒品的施用者,也是充斥著價值觀偏差,有躁鬱、憂鬱症傾向的問題。換言之,如果沒有徹底改善吸毒者們這些心魔,純粹只想通通把他們抓去關,那這些人出獄後,也只是重演再次犯禁的無限輪迴。

在政策上,台灣目前是以進步派的角度來看待看毒品問題,將大宗販毒謀利和吸毒者轉賣的罪刑予以區分,前者無庸置疑是萬國公罪,而對於後者應該多以病人兼之犯罪者的角度來處置。將毒蟲改稱做藥癮者也是一種去除汙名化毒犯的態度,讓社會大眾在與論上逐漸能接納改過自新的藥癮者。就像北風和太陽故事一樣,當社會一味地想把戒癮者推出去,他們只能重回毒品的懷抱。相對的,由於染毒後的戒斷是如此困難,更顯示出毒品對社會的危害有多可怕。也因此對於毒咖啡和大麻等軟性毒品,屬於容易讓青少年入門的違禁毒品,更要小心防範,須傾全力從教育與溯源方面除惡務盡。另外對於容易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子煙商品,千萬別大意,這種吸食器可以直接混入成癮性精油,使人誤入歧途,應該嚴加控管。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3/15
報導者歷時多年,蒐集資料與訪談數位毒品領域的專家,從台灣在世界販毒版圖的定位、本土毒品演進與市場、跨國緝毒的困境、新興毒品、大麻合法化爭議、電子煙及加熱菸的危害與管制、用毒者的戒毒之路、毒品法規與戒癮政策的變革 等各個面向,立體描繪出台灣毒品現況及制度缺失,並提出可能的改善之道,用心良苦,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Lv.7
5.0
|
2023/11/01

從來沒有留意過台灣的毒品問題
看了這本書真的覺得怵目驚心,已經這麼嚴重了嗎?
而且台灣還「向外輸出」製毒技術,原來上次新聞提到的「絕命毒師」並不是偶然!
家裡有青少年的家長,建議一定要看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3/05/07

《島國毒癮紀事》書應該有十萬字吧,適合買起來,適合讀第二次,適合幾年後再讀一次。台灣在2023年有了這本書相當珍貴。書中紀錄了台灣現今所呈現的現狀,十年之後,這同樣會是重要而難以取代的一線資料。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暢銷榜
  • 共和國領券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