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獨家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4
6人評分我要評價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意外當機後重開機新作
  生產力再升級、專注力再深進的扎根基本功――找回平靜心


  追求生產力過了頭,焦慮反而會開始吃掉你的生產力
  符合科學、適合實作的簡單練習,
  幫助你消除壓力、克服過勞、避免分心,
  同時也能讓我們更投入、更活在當下、更有生產力。

  平常你是否有以下症狀:
  ․總是迫不急待想把待辦清單上的每個事項都打勾
  ․迫切想要知道突發新聞,但看到愈多新聞愈焦慮
  ․無法忽略手機通知,隨時查看電子郵件
  ․休息卻無法放鬆,反而有懈怠的罪惡感?
  小心!貪多心態與超正常刺激已經拖累你的生產力!

  曾被TED 譽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克里斯.貝利是全球知名的生產力專家,但是有一天在講臺上卻焦慮症發作,過往善用過的生產力技巧與放鬆策略,一夕之間全都失靈了。他才發現,自己的生產力計畫還缺少一塊重要拼圖:生產力固然有價值,種種提升生產力的建議也都有用,只是如果不懂得節制和休息,追求極度生產力只會走入壓力和過勞的死角。

  因此,要追求真正極致的生產力,就要克服焦慮、找回平靜心。在本書中,貝利試驗各種找回內心平靜來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包括:

  ‧設定生產力時間與休閒時間
  ‧建立成就清單,稱許自己完成的工作
  ‧列出可細細品味的活動,每天挑一件事情來品味
  ‧進行多巴胺戒斷計畫,減少日常的刺激
  ‧減少數位世界的活動,增加類比世界的活動
  ‧運動、冥想與減少咖啡因攝取量

  當世界混亂,當太多憂慮、擔心和關注占據我們有限的時間,
  平靜心能幫助我們儲備更多心理能量,做好工作、過好生活。

各界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謝文憲│企業講師、職場作家、主持人
  凱特.弗蘭德斯 Cait Flanders│暢銷書《不消費的一年》、《選擇退出的冒險旅程》作者
  薩曼莎.博德曼 Samantha Boardman│暢銷書《強韌心態》(Everyday Vitality)作者
  亨利.艾蒙斯 Henry Emmons│暢銷書《喜悅的化學機制》、《平靜的化學機制》作者
  ———————動心推薦

  管理,就是決定不做什麼,人生也一樣。
  追求生產力的同時,若能兼顧心靈的平靜,讓有品質的投入,加上有品質的思考狀態,才能有更高效的產出。
  戒除貪多心態、數位刺激,平靜,就能帶來工作上的幸福感。而幸福正是:你喜歡的工作,剛好適合你。——謝文憲,企業講師、職場作家、主持人

  克里斯.貝利成功克服過勞之後,發展出明確、簡單的方法,完美融合科學與心理勵志內容;他同時深入鑽研血清素和腦內啡的角色,並在各章分享具體的做法,例如「貪多心態」與「刺激程度」。現在請放慢腳步、深呼吸,沉浸於本書的內容。——《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

  克里斯.貝利對生產力全面思索,頓悟「追求平靜」才是創造有生產力生活的訣竅,真是令人開心的消息。——《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這本基於科學研究的書,教導讀者如何在焦慮時代保有生產力。貝利在書中探討如何尋找平靜、減低心理負擔來幫助我們生活更充實,對於那些希望自己更能全心投入、更專注的讀者來說,貝利提供的建議絕對很有幫助。——《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

  整本書充滿了獨特見解。——Apple Books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是生產力書海中的一片綠洲;是消除生活中的混亂、避免以失去人生意義為代價、無止境去追求更多的一劑良藥。在這本充滿啟發的書中,克里斯.貝利不僅說明為何追求平靜很重要,他還提供追求與保持平靜的具體步驟。閱讀這本書不僅能幫助你完成工作,同時促使你投入真正重要的事物。——薩曼莎.博德曼(Samantha Boardman),《強韌心態》(Everyday Vitality)作者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激勵我們達成難以想像的目標:在充滿壓力與焦慮的世界裡保持平靜。克里斯.貝利讓我們理解為何平靜似乎很難達成,然後提供達成平靜的具體做法。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重新找回我們天生具備的調適力,讓內心獲得平靜,創造精彩人生。——亨利.艾蒙斯(Henry Emmons),《喜悅的化學機制》(The Chemistry of Joy)與《平靜的化學機制》(The Chemistry of Calm)作者

  人們說克里斯.貝利是你希望見到最有生產力的人之一;就我所知,他是最平靜的人之一。本書解釋這兩種說法如何適用在他身上,以及它們如何適用在你身上。——凱特.弗蘭德斯(Cait Flanders),《不消費的一年》(The Year of Less)與《選擇退出的冒險旅程》(Adventures in Opting Out)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


  探索如何生活得更深刻、更有意義的作家、講師。

  他已就生產力相關主題發表過數百篇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GQ》、《哈芬登郵報》、《紐約》雜誌、《哈佛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等報章雜誌,及TED、「生活駭客」(Lifehacker)等知識網站。著有暢銷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極度專注力》,著作已被翻譯成26種語言。

  他目前住在加拿大渥太華。

譯者簡介

吳凱琳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職出版社與雜誌社,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億萬負翁》、《與焦慮和解》、《訂閱經濟》、《子彈思考整理術》、《橡皮擦計畫》、《創新的兩難》等書。
 

目錄

序言  為何我們需要平靜
第1章  平靜的反面
第2章  追求成就的焦慮
第3章  過勞方程式
第4章  貪多心態
第5章  生活中的刺激
第6章  戒斷刺激
第7章  選擇類比世界
第8章  平靜帶來更高生產力
第9章  平靜心
致謝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51626
  • 叢書系列:工作生活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言  為何我們需要平靜
 
我原本沒有打算寫這本書。幾年前,我整個人陷入極度過勞的狀態,不久後我在大約一百人面前演講時突然焦慮症發作(我會在第1 章分享這段故事),為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一頭栽進與平靜主題相關的科學研究:我仔細研讀期刊文章,和研究人員閒聊,把自己當成實驗對象,測試新學到的想法,盡可能讓內心平靜下來。
 
我靠著撰寫生產力相關的文章維生,我也真的很享受其中。但是,在我陷入過勞、焦慮的那段期間,有時我會覺得煩躁,有時又覺得缺乏安全感。如果我在採取自己提出的提升生產力策略時,感到筋疲力盡又焦慮,那麼當初我有什麼權利提出那些建議?想必我是遺漏了什麼。
 
幸好,在仔細閱讀研究報告之後,我發現一個和之前一直告訴自己完全不同的想法。最初我只是為了自我保護,但是很快我就轉為好奇。我發現,人們對於被稱之為平靜的心理狀態,其實有非常多誤解,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誤解。我們確實有責任處理焦慮這種與平靜相反的心理狀態,但是許多導致焦慮的因素被隱藏,因此很難被辨識,更不要說駕馭它。
 
我大概不是唯一一個覺得自己比以前還要焦慮的人。我在2022年寫了這本書,過去這兩年我們所有人都承受無比沉重的壓力。如果焦慮也悄悄地纏上你,你要知道,你並不孤單,也不該為此懲罰自己。有些焦慮(或壓力)來源很容易被辨識,例如全球疫情、戰爭新聞,或是要求特別苛刻的工作。但是,還有更多來源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或是顯而易見,包括我們將在這本書裡探討的許多焦慮來源,例如:我們被驅使著達成更多成就;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太多隱形壓力來源被隱藏;我們經常沉溺於「超正常刺激」(superstimuli);我們在六大「過勞因素」的表現如何;我們個人的「刺激程度」(stimulation height)有多高;我們在數位與類比世界花費的時間有多大落差;甚至是包括我們吃了什麼、喝了什麼。這些焦慮來源都是我在尋求平靜的過程中,終將要面對的內心猛獸。
 
在本書中,我會逐一探討這些概念與更多東西。不過幸運的是,確實有許多實用的技巧、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焦慮和過勞、重新找回平靜,其中有許多策略現在就立即可以派上用場。

會員評價

4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8
4.0
|
2025/03/15
作者熱中研究生產力相關議題
擅長策略規劃,力求目標達成
全心投入累積引以為傲的成果
並不覺得平靜是值得追求的事
為顧及事業與生活平衡
養成照顧自己的好習慣
冥想靜修、運動、閱讀
以提高工作效率與成果
直到在熟悉的講台恐慌症發作
從輕微憂傷到最後全面性焦慮
"我一直有在照顧自己!"
"這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為了要平復混亂思緒
他試圖找回平靜狀態
然而日常的平靜有多難描述
在研究領域中也一樣難理解
於是透過平靜的反面"焦慮"
尋找屬於自己對平靜的定義
他需要建立更巨大更廣闊的能量庫
以維持生產力並能更自在地做自己
對原本興趣所在也依舊能保持熱情
這本書分享作者的實踐心得
如何感受並長久保持平靜
克服焦慮讓內心獲得安適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1/14
• 我盲目地接受這樣的描述:我很有生產力,永遠停不下來。我和其他人一樣,完全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合理界限。關於生產力議題我知道得很多,但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重點是,我對於該如何將生產力融入整體的人生藍圖,沒有適切的想法。或許,只是或許,我實際承受的壓力比自己以為的還要多,不眠不休地工作,我早已身心俱疲,只是不願承認。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有太多隱性壓力,就算我們的財富比百年前的人擁有的更多,死亡率大幅地減少了,但——我們變得更不快樂了。這個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到底要多少金錢才能讓人自由?據說不管是富人或是一般人都是要再多50%才行。而其實金錢所能帶來的快樂也有邊際效應,並不是愈多愈好。

我們被驅使著達成更多的成就,完成更多的工作;承擔難以負荷的責任,感受焦慮、疲累、筋疲力盡,以至於沒有時間放鬆、休息,時常被追得沒有所謂的思考的時間,或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

看著別人結婚、生子,能夠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或是在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能夠自由地去旅行、能夠一無反顧地裸辭去追夢,你很欣羨;但你沒有辦法,你時時充滿焦慮。

國民平均月薪五萬多,但自己呢?出社會十幾年還是領著3開頭的薪水,明明已經很努力了,有工作時被工作量跟突來的任務追著跑;沒工作時又被經濟的壓力或罪惡感追著跑;這讓人感到無比的喪氣。

新的一年彷佛要制定目標才行,身為上一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作者,往年都有三、四個目標;而作者今年的目標則是:「仔細思考如何照顧自己。」,知道自己做哪些事能感受平靜,並長久地保持。重點是不要貪多。

作者提出了六個「過勞」的因素:
「工作量」、「控制」、「報酬」、「社群」、「公平」、「價值觀」,這些都會影響你工作時所產生的慢性壓力。

是否有合理的工作量?是否有自主權掌控工作?報酬是否得當?和工作上的同事、老闆相處是否融洽?是否有被公平對待,升職或加薪?而這份工作是否有符合你的志趣,激發熱沈?
工作很難都是完美無缺,但也不能都樣樣差,或某項特別的差。不然很難減少這些慢性壓力。

作者並提倡四個良好習慣:
「運動」、「與人產生連結」、「冥想」、「減少咖非因攝取」。

運動上每天至少二十分鐘,一個禮拜內要累積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而在社交方面,實質的連結比虛擬的社群更有助心靈的穩定;冥想則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僅需專注在呼吸的當下即可;最後咖啡因被視為焦慮的來源之一,戒斷初期或會感到不適,建議要多喝水、運動、補充睡眠。

然後就是多接觸類比世界,而不是數位世界。 通常我們在數位世界花愈少的時間,內心就會愈平靜。

類比世界像是:寫字、畫畫、曬太陽、洗澡、跑步
數位世界像是:打遊戲、社群媒體、電子郵件
當然,也有界於類比與數位世界之間的,像是閱讀、管理金錢、和朋友聊天。

最重要的是在類比世借找到想做的事,然後放慢速度,用心品味當下。這樣也是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不二方法。

即使有看過同類型的書籍,也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容,但在閱讀體驗上不會覺得枯燥或感到內容空洞,反而是提供重新審識的契機,推薦給那些容易焦慮的人。不過也提醒::若是有焦慮症還是必須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才行。

◎作者:#克里斯貝利
◎譯者:#吳凱琳
◎出版社:#天下文化 #遠見雜誌
◎出版日期:202304

推薦指數:🌟🌟🌟🌟✨

📝摘要句子:
• 我們必須正面迎擊在現代世界保持/找回平靜常見的敵人:我們對多巴胺的渴望。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導致我們過度刺激自己。如果要讓自己更接近平靜狀,就必須要讓降低「刺激程度」。

• 我們可以同時追求平靜和生產力。當我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工作時,生產力會高得多;但是,當我們內心在焦慮中拉扯,因而分心,生產力就會大受影響。

• 如果我們的工作(或其他事物)成為我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那麼 一旦失去它們,就會感覺好像失去某部分的自己。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閱讀 #焦慮 #平靜 #生產 #玉塵讀書
展開
user-img
Lv.2
2.0
|
2024/12/07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慎讀

這本算是作者的心路歷程,可文中灌很多水,文中的「貪多心態」,多巴胺,已經有相關研究「享樂跑步機」
看了失望的書,也許適合別人。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5/26
|
電子書
克里斯.貝利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後,再次出擊帶來《愈平靜愈有生產力》。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平靜心來提升生產力,避免焦慮和過勞拖累表現。書中提供許多科學且實用的方法,例如設定工作與休閒時間、減少數位刺激等,幫助我們在混亂的世界中,儲備更多心理能量,活得更充實有意義。
展開
user-img
Lv.2
4.0
|
2024/04/26
本書作者是克里斯.貝利 ,書中提到幾個有關於應對焦慮和壓力的觀念和方法,正好可以為自己充充電和補充元氣,不過也有些內容須反思,以下挑選幾個和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刺激和關注
網路的推薦內容愈是個人化,我們就愈容易上鉤和重複造訪,這些內容也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導致我們遠離平靜,讓你感到刺激的事物,不一定會讓你快樂

建議列出日常活動以及讓你分心的事物,思考這些活動有多新奇和顯著,並描繪出刺激程度圖,對各類活動有更清楚認知

接著:找出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活動,以及讓你分心的事物,然後徹底戒斷;寫下有助於你活在當下的有趣活動,包括那些因為沒有時間而很久沒有從事的活動,選擇一段期間進行實驗,留意有什麼改變

如果發生的事件與你的生活無關,或是不會影響你在乎的人或是服務的社群,通常就不值得關注,特別是在你掌控範圍之外的事件

這點讓我想到在寫文章或試打報告,要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很多吸引人刺激的新聞標題,例如一些戰爭、車禍、恐攻、奇案的內容,但點進去之後真的有讓我更加快樂嗎?

很多在點進去後,反而會引起害怕、噁心、焦慮。然後旁邊又推薦更多內容,讓人持續點下去,結果花很多時間。另外這些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嗎?是我能夠服務的對象嗎?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這本書中提到看新聞不會使得實際災害的情況變好,不論有沒有看新聞,世界上的苦難都不會減少,建議如果真的要幫助受苦難的人,可以捐錢給慈善組織,而新聞所呈現的多半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建議專注在生活中自己得以掌控的事物上

而「真確」這本書,談到恐懼性直覺偏誤,裡面提到:天災(占總死亡人數的0.1%)、空難(0.001%)、命案(0.7%)、核外洩(0%)與恐攻(0.05%)沒有任何一項占每年總死亡人數的1%以上,卻備受媒體關注

所以媒體上所呈現的世界,以及真實的世界可能是有所不同的,接收這些資訊的時候也可以多一些警覺心,而非將資訊照單全收

raw-image
zoomable


我覺得每個人能貢獻的程度有限,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很難去阻止控制很多事情,我認為目前以大學階段來說,首先有種貢獻方式就是學習(包含課內和課外),在未來會有更多能力可以貢獻,而當前做出貢獻的話,則可以選擇創作和興趣社群

例如我現在會寫一些閱讀或生活心得的文章,然後也會參加一些喜歡的線上興趣社群,可以在裡面參與活動、討論、創作等等,也可以從中訓練自身能力和感受到自己的一種貢獻感

所以我覺得可以界定一下貢獻的範圍,然後在其中做出貢獻吧,例如我目前大學就是以同學、興趣圈好友、社群讀者為主,如此也可以比較知道要關注那些資訊

⬛飲食
有關於飲食方面作者提到以下:

咖啡因會刺激多巴胺分泌,促使我們投入其他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行為,可能會增加焦慮感,因此如果感到焦慮時,就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

建議使用綠茶來取代咖啡,綠茶有茶胺酸,可以大幅減少身體為了回應咖啡因增加而分泌的腎上腺素濃度。所以比較不會產生壓力反應。綠茶是非常好的咖啡替代品:依舊能得到攝取咖啡因帶來的好處,卻又不會引發極端的壓力反應。

糖與精緻澱粉除了會促使皮質醇分泌,增加壓力程度。建議攝取全穀類、蔬果、堅果、種籽、豆類等,可以降低體內的皮質醇濃度,促使更多快樂分子血清素分泌

關咖啡因的部分,其實我覺得就看個人情況,可以紀錄一下自己攝取咖啡因之後的感受,考慮是否要繼續攝取,例如我自己就真的屬於那種喝咖啡後會感到壓力變大的人,以及下午喝咖啡也常常晚上睡不著,所以後來就很少喝咖啡

raw-image
zoomable


⬛有關書中社交內容的反思
作者在書中提到幾點關於社交的部分,但這幾個部份我看了之後,並無法認同

例如作者認為:數位連結只是仿造實體連結,如果你沒有伸出手實際觸碰某個人,就不能算是社交時間,以及提到他嘗試各種方式參與音樂性和表演性社團,然後鼓勵讀者嘗試

但這跟我的自身經驗其實有些不符合,例如我自己以前有參加過些社團,可是總覺得這樣子事情好像就過去了,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

而我後來開始在網路寫些東西後,能感到更大的滿足感,這些內容不僅有機會對他人有益,而且也可以為自己累積作品,日後可以回顧和重複使用,過程中能力也能持續提升,而且很多時候都能進行創作,具有較大的彈性

有些實體社團參與久了後,會有種作業感,可能已經覺得去了沒有新意,卻還是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候可能就應該要評估一下是否持續下去了,而線上的自由度比較高,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更能夠依據自己空閒和忙碌的情況來決定要投入多少時間,在不同時間進行調整

而我自己以前有玩些遊戲,例如摩爾莊園,有時會跟一些玩家一起在場景逛逛和聊天,彼此之間交流經歷和想法等等,有時也會交換物資,給予對方想要的遊戲禮物,一起度過這充滿樂趣和意義的幾個小時,也有加好友,後續還可以再持續互動,這不就算是一種意義又有樂趣的社交活動嗎?

或者是有時候線上平台會有人提問,這時候可能是在生活中無法獲得幫助,這時有許多熱心網友可以留言提供協助,這其中就包含善意和溫暖,而分享資訊的時候,在網路上發布,也有助於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資訊,能擴大這份價值,使更多人能從中獲得啟發、知識、方法等等

而我目前也有參與一些線上的興趣社群,在生活周遭中可能沒有共同興趣者,但藉由網路很容易能找到很多好友,我們之間也會彼此交流、討論、互助,以及可以參與活動和進行創作等,我們也都豐富自己和他人生命,這些也都是有樂趣又有意義的社交活動

目前我是覺得可以參與以線上為主體,再輔以部分實體活動的興趣社群,這或許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然後對於實體活動也可以多留些紀錄和寫寫心得

不論虛擬或實體,我們之間的那份情感都是真的,過程中的樂趣、成就感、滿足感、意義感、溫暖、助人、鼓勵、扶持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

所以看書時候,也應該要思考其中的內容,依據自己的情況作出符合自身的選擇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百工起手式——給進化者的行動指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是加碼(7/17-7/18)
  • 東立夏日漫博
  • 圓神暢銷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