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二〇〇八年的夏天,熱愛攝影的我因為喜歡日本的時代咖啡店,而在當地讀了不少這類的攝影集。當時的我也想在自己的國家,尋找相同的庶民飲食文化;爾後仔細回想成長的回憶,從國小下課吃點心、高中追女孩約會、到入伍當兵時翻牆摸魚,冰果室的畫面始終不曾缺席,進而決定以冰果室為主題,開始這段旅行。
我在泰國和日本旅行時也遇過使用刨冰機的小攤或冰店,他們會在冰品淋上紅紅綠綠的糖漿,看起來師出同門,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但是我在開始拜訪臺灣這些老冰果室之後,才逐漸明白冰果室是別樹一格的臺灣飲食文化,是寶島獨一無二的風景。臺灣俗語「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形容自古冰果室老闆的收入不薄於醫生。很多人不知道,豐厚的人前沒有說出口的背後故事是,早年沒有水質過濾器,為了衛生,冰料都得煮熟,冰果室要做的是在高溫之下,汗流浹背的辛苦工。
尋找這些冰果室之後,我更發現臺灣冰果室不只讓客人吃冰而已。就像日本拉麵,有關東醬油口味和九州豬骨口味的差別,臺灣不同地區的冰果室也有截然不同的樣貌。苗栗以南的冰果室常見到賣冰兼賣肉圓、冷飲熱食共處一室的畫面。而對吃最講究的臺南縣同時也是冰果室最多的縣市,冰果室的目錄則有一味以古法製作的冰紅茶,再加上一球冰淇淋的「紅茶冰淇淋」,是南臺灣的特色。
臺灣早年務農地區的冰果室,通常也會在冰裡加入蕃薯粉做成的粉粿。物力維艱的時代,貼心讓種田人不僅吃涼,更能止飢吃飽。有些冰果室還在二樓設有情人雅座,跟上社會的需求,備有當時譽為高級代名詞的咖啡,讓約來店裡說媒相親的客人體面。冰果室不但是臺灣人吃冰、吃水果的地方,同時也是食堂和咖啡店。
冰果室因循時代的不同,面貌也不一樣。從椅子到盤子,湯匙到地磚,都充滿時代的軌跡和庶民的生活美學。此書的最後,我加入了臺灣冰果室相關的職人工匠介紹,也是我在追尋冰果室的旅程中意外的收獲。
隨著時代進步,二十四小時超商林立,老冰果室紛紛凋零,新竹的東大冰果室和花蓮的金城冰果室,都因店主年邁,後繼無人而宣告休業。不知不覺中,我尋找、紀錄這些冰果室成了和時間賽跑。二〇〇九年我以此主題在臺北「RUFOUS 咖啡」舉辦小型攝影展,爾後在《双河彎》生活文學誌陳副總編輯的建議邀請下,次年於該雜誌連載兩年。冰果室旅行的第五年後,我重整了連載的店家,並收錄未公開的記錄。希望能以此書,讓在臺灣成長了四十三年的我,以一本冰果室集結,作為獻給臺灣的情書。
以下是我在二〇〇八年旅行初期寫下的隨筆,現在回首雖人事已非,略聊表這封情書的初衷:
當初紀錄這個主題,是為了尋找更多關於這塊土地的美好證明。每天打開報紙、電視,沉淪的事物往往比眼前已存在的美好更容易被看見。雖然如此,美好從沒停過,只是隱藏其中,等待被發現。
遙遠是傷感的形容詞,是消逝的時間,也是無法觸及的距離。冰果室是每個臺灣人成長中不缺席的記憶,也是這塊土地獨一無二的風景,我想藉由這些故事和畫面,勾勒出美好的路徑。
美好不只是回憶,美好依然在遠處等你,只是一時被忘記。低調掩飾不了美麗,常伴才見真心。
二〇一三年八月,于臺灣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