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書展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每個人都曾經或即將經歷十七歲,故事從一個17歲少女的墜樓開始,一個悲劇串出一個又一個關於校園的、家庭的、青春的……各種壓抑的無聲吶喊。看著一個個出場角色,彷彿也看見了人生跑馬燈飛轉,曾經活過的每一天、每個人生階段,你可能都曾與這些角色擦身而過,甚至,曾經就是這些角色的一部份。無論現在的你是個怎樣的大人,或許都該把這個故事看到最後,看倖存的、逝去的少女們沒有抵達的,究竟是什麼地方?

 

OKAPI 推薦

  • 廖梅璇/你的十七歲不是我的十七歲──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文/廖梅璇2023年10月24日

    十七歲是一團雛鳥,撲騰著,抓搔著,渴望乘御氣流起飛,有時卻就此墜地。 每個女孩子都曾度過難以捉摸的十七歲,但每一代女孩昂揚或跌墜的姿態都不同。誠如社會學者藍佩嘉《拚教養》一書所言,台灣社會在短短數十年內,經歷劇烈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變遷,世代的生命經驗是斷裂的。不僅父母與子女在相 more
  • 【OKAPI編輯室選讀|9月編輯精選】10本觸碰到你心底最柔軟處的好書!點入看選書理由

    文/#OKAPI 選書推薦2023年08月25日

    隨著2023年下半進入諸星逆行期火能量旺盛,我們需要透過閱讀療癒、鎮靜心靈。 9月的OKAPI編輯室選讀替讀者們精選書單,從長篇小說、紀實報導、社會觀察、心理分析到文學詩作,不同創作形式與分野各異的主題,卻殊途同歸地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內心顫動,邀請各位讀者一起閱讀這10本能觸碰到你心底 more
 

內容簡介

  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
 
  「十七歲的我非常想死,這是我唯一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妳就這樣喪失了活下去的欲望?」
  「唯有這樣,我才再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活成某種模樣。」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少女之死,讓這所校史百年的資優女校陷入焦慮,平日精於作答的女孩們,卻無法回應一連串的死亡問句:她發生什麼事?她成績怎麼樣?她心理狀態如何?是什麼樣不值一活的日子,以至她決定縱身一躍、終止十七年的人生?師生們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或是消弭疑慮,或是應付媒體,又或是劃清權責好安慰自己──她的死,和我沒有關係。
 
  做為導師,吳依光試圖釐清少女輕生的原因,為人們,也為她自己,找出一個答案,合理、肯定,以安人心。她在少女尋常的生活中發現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詢之中,反覆挖掘到自身的困境:與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對她一生無所不控的母親,以及當年早該毀掉的自己。
 
  那個自己回應她:「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本書特色
 
  ★出道十年,重探初心!小說家吳曉樂以「彷彿考了四次臺大」之力寫就的重磅之作!
  ★回歸教學現場的犀利觀察,細緻重塑新世代教育的學習困局、師生互動與同儕關係。
  ★世代怎麼複製?親子如何相殺?十年後的現在,是否依然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好評推薦
 
  蔣亞妮|作家
  專序推薦
 
  宋尚緯|作家
  馬 欣|影評/作家
  張亦絢|小說家
  潘柏霖|人類
  簡莉穎|劇作家
  少女心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曉樂
 
  居於臺中。喜歡鸚鵡。魂系遊戲玩家。
  著有《致命登入》、《我們沒有祕密》、《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目錄

推薦序:時間的鎮魂曲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曾經這世界有她
謝辭(代後記)

 

推薦序

時間的鎮魂曲 蔣亞妮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一場時間的遊戲,吳曉樂是從不兒戲的小說玩家,關於這本書的密碼,讓我們先從輕鬆的地方談起──比如,這是她的第六本書、第五本小說與第四部長篇,她以十年的時間從「專業」成為「職業」。她是那種一本、一本寫上去的作家,也因此她的技巧與敘事法,一次比一次更紮實純熟。自第一本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她就不曾停止進化,不只是告別了某種第一人稱「我」的說故事方法,她在《上流兒童》裡初次展現她在長篇小說與長時田野調查的能力;在《我們沒有秘密》時,又把她擅長的各種「人際關係」往深裡鑽、往惡裡寫;到了《致命登入》,她從類型、主題到主角的性別與設定一次全面翻新,挑戰升級。

  也是時間,讓吳曉樂變成了臺灣少有的、年輕的職業作家,當讀者逐漸開始習慣於她的配速、她與故事間的熟稔和信任後,這一本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卻又開始了新的速度,甚至是一種新的計時方式,像是那場小說中無法回頭的倒數計時,讓時間從死亡開始。

  許多小說,經常會由一個人的結局開始細說從頭,這能讓已知引出更多未知,卻也可能讓時間變得線性和區塊化。吳曉樂當然不會滿足於此,她不被已知的時間困住,比如那一場做為故事開頭的女學生自殺事件,也不只是簡單地步步靠近,吳曉樂以做為老師的主角吳依光為她的時間之棋,迂迴、加速、再緩步地碰觸死亡:「吳依光那時並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再過三十八分鐘,她的一位學生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小說裡頭的時間,變成了分屬於不同人的有機生命,就像把時間拉進歷史與不同空間中來看,它都不可能是線性的,小說就是另一個平行與不平行都可能的時空。它有時屬於吳依光,那個受困在自己十七歲整整又一個十七年的女孩;有時它又屬於死去的十七歲女學生蘇明絢,或者是其他承受著霸凌、施加霸凌、旁觀霸凌的不同女孩,與她們的十七歲。甚至,某些時候、其他時候,它變成了我的時間,變成了讀著這本小說的「我」與我的十七歲。

  每當小說裡頭的吳依光回想起自己鬱鬱無光的青春時期,隨時都可能離開這個世界,每一天都是關竅、每一天都如此艱難的過往時,我也被抓進其中。時間的尺被吳曉樂的小說攤開,我終於讀懂了,為什麼從前慢?因為尺子短,每一個刻度都刻在心底,像用最鈍的挫刀,自己親手鑿出來的。吳依光成為了大人、成為了人師,和所有大人的抵達路徑一樣,一路狗屁倒灶,但吳曉樂寫得溫柔:「吳依光一個心軟,時針就盪了過去。她的計畫功虧一簣。吳依光就這樣長成了大人。」那些中離這個世界、暫停時間的計畫,失敗了,一閃神,就這樣成為了大人。但吳曉樂並不耽溺於到底我們有沒有成為討厭的/喜歡的/理想的大人,這道無解之題,她只是拉著其他大人們的手,指往我們做不到的地方。

  當吳依光回想著,究竟自己在蘇明絢自殺前跟她聊過什麼時,浮現的是一段跟任何死亡都無關的對話。吳依光問蘇明絢:「我也有雀斑,妳喜歡雀斑嗎?」蘇明絢想了幾秒,不無謹慎地回答:「小時候不太喜歡,現在好像都可以。」從這裡,我開始跟著回答,一步步,隨著小說飛躍的時間魔法,更新我與它的同步率。十七歲的我,也剛開始能和自己皮膚上的斑點狀胎記相處,開始理解「都可以」的深邃。都可以,不是因為不在乎,都可以,不只是沒意見,更多時候的「都可以」,是因為終於明白其實我們無能為力。人不能選擇天生的美醜、父母,甚至很多時候也不能選擇志願、不能選擇喜歡與否,既然如此,其他事也就都可以吧、都可以了……吳依光的尺,早已不是一公分、一公釐的刻度了,就像她也不再只是學生與女兒,更得思考怎麼做為一個老師、母親、妻子與大人,吳依光曾經是學生,如今是老師,也因此:「每一年,她都感受得到,老師吳依光,正在影響學生吳依光的認知」。尺不只變了長短,甚至改了單位,時間做為數字的一種,開始比不上收入、成績、業績其他數字了。

  藉由死亡開始的,不只是回溯,更是一場吳依光(或者我們)做為大人,如何找回與從前自己同步率的過程,是酒醉後的回魂酒、是揉開瘀血必經的痛。吳曉樂不只擅長從「沒有」映照「有」、從「不是」談「是」、不喜歡裡頭藏喜歡;她同樣嫻熟於從主角輻射出更多人物,將關係拉闊、將時間拉遠、將人物擴編,卻從未有事物從她的小說之網中逃逸,她不急不徐地在十六萬字的長篇中,說好每一個人的故事,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所有女孩的抵達之謎。

  這本十年出道之作,像是重返最初出發的廣場,如同吳依光打趣說著從來讀不完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一般,普魯斯特如是、吳曉樂與每個寫作者亦如此。那一個出發的理由,不管是憂慮或憂愁,總指向最後想抵達的謎底,藏在時間後面、永遠無法明說的──最初的書寫動能。一如義大利超現實主義流派畫家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的「Metaphysical Town Square」(形而上的城市廣場)系列作品,《抵達之謎》這幅畫作的廣場後頭,為何藏有船桅?是誰在船上?只有作者知曉。

  藉由死亡回到出發之處的人,不只吳依光,更是吳曉樂。也得經由死亡才能將某些時間暫停,升學的倒數計時、長大成人的滴答聲、分崩離析的情感真相,全都得為它停下。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路上,可能都曾或近或遠的聽說與看見,「某個同學死掉了」,吳曉樂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開始,每一本小說,都試圖書寫社會的不同角落,其實全是她從不同方位看向世界的嘗試,因此她小說中的每一場死亡,都不是為了殺與恨、解謎與推理,而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如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裡每一個人生命中離開、死掉的同學們,他們被一一點名,不帶責難。這些名字提醒了活下來的人們,不要忘記所有感受,即使我們沒有死去、我們沒有完成……比如曾經的學運與社運現場、愛錯又愛慘的對象,那些我們忘記了的十七歲、十八歲與成長歲月,她全替我們記下了。十年之後,吳曉樂用全新的故事,更加精準的作答自己十年前留下的問題:「為了什麼而寫?」

  她的死亡與提醒,從來不是情勒,而是告白。

  告白、告解與告別,總是三位一體,就像小說除了現實與虛構外,更提供了人們另一種丈量世界的方式。吳曉樂透過她筆下那些只談現實成就與值不值得的角色們,輕易地引我們開始思考「世界的大小」。吳依光與家人清晨六點半就起床等待第一志願放榜的那天,被延伸成了永恆,人生永遠有無止盡的榜單與落榜,如同小說中所寫下的:「每個小孩自懂事起,就在撰寫『父母使用手冊』。」生命的課題與待辦事項,正是每個人相似卻都不同的故事。許多我們說不出的生命故事,吳曉樂總能以小說提供慧解,或許是因為,她的生命中也曾以某些不可承受之輕,既痛也重地兌換了另一把尺,為讀者丈量出另一種世界。

  而那一個最初的故事、那一個值得不斷重寫、複寫與改寫的故事,說來簡單,不過是關於永恆的少女與少男們,那些十七歲出門遠行未歸的無光靈魂。面對成長時四散在世界的三魂七魄,吳曉樂以真實的時間獻祭,一字一字、一本一本地寫著,沒有抵達就是謎底,她堅定地以小說鎮魂。

  如此耕耘、如此交換,或許才能在故事間開出一點時間的孔隙,就像吳依光為了抽離某個時空背景下,玩的時間遊戲:「看著牆壁上的石英鐘,吳依光玩起『默數六十秒』的遊戲,分針一指到十二,她低下頭,數數,一、二、三,數到六十,她抬眼,分針在十一又多三格,她快了兩秒。」沒有人壓準的終極密碼,或許並不是因為失準與時差,也許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世界的時間,就像我,就像吳依光。

  讀完這本小說,(我與)吳依光才終於能從十七歲回神,死亡從來不限於生理,時間終於再次往前走了。這一次,無所謂有沒有抵達,感謝有些時間,從來就不需要正確的方向。

後記

謝辭(代後記)


  首先,我要感謝「少女們」,謝謝妳們在過去三年,不厭其煩地回答我一堆問題,為了妳們,我有更認真地使用Instagram(但最近又荒廢了)。我不能保證,我比之前更理解妳們,但,不理解的部分似乎是少了那麼一些。

  再來,謝謝黃老師與高老師,沒有妳們詳實、耐心地介紹跟解釋,書中的校園世界必然會失色許多。

  陳育萱,妳給予了不能夠再更珍貴的意見,認識妳,是我的榮幸。

  孫中文,你對這個故事的迴響與喜歡,支撐了我無數個寂寞的日子,我很感激這本書的編輯是你。

  顏一立,十年了,你還在我身邊,除了「奇蹟」還有什麼可以形容?

  張晁銘,你在我懷疑自己時,以一張明信片把我喚了回來,說不定你才是那個文字有魔力的人。

  蔣亞妮,楊隸亞,謝謝妳們在寫作與寫作之外,都支持著我,我對妳們的愛難以言喻。

  謝謝裴偉跟董成瑜,伯樂比千里馬更難得,這件事我始終不曾忘記。

  最後,謝謝我的母親,以及我的伴侶,你們從來不吝讓我知道,我僅僅只是存在,就足以讓你們感到幸福與快樂。如果沒有這件事,我絕對寫不出這樣的一本書。

  也對所有的「你們」獻上祝福與感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29620
  • 叢書系列:鏡小說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吳依光進修教育學程時,王教授不只一次提醒:老師和學生相遇時,年齡與經驗的落差是注定的,但那絕不表示老師可以為所欲為。小孩出生得比我們晚,但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不一定比我們少。老師的職責不只是傳遞知識,也要懂得為學生營造環境、讓他們發展自己。百年樹人說的就是這件事:時間。台灣杉,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能長到超過七十公尺,原先的種子不過一小片指甲大。老師這個職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想像力,站在講台上,注視著底下每一張青澀的臉頰,他們,未來,都有可能做到你年輕時做不到的事。
 
吳依光成為了老師以後,偶爾會猜,是怎麼樣的事呢?比吳依光早一年考到正式教職的林,她等到了。電話裡,林的聲音無比雀躍,仔細聽還有泫然的鼻音。林說,時間一到,她就守在電視機前,看著那個女孩,額際滿布汗珠,一拍一拍,想方設法把球擊到對手難以應付的位置。女孩讀書時,時常為了集訓而請假,林記得女孩遞來假單,手上的護腕跟青筋。林永遠不知道要跟女孩說什麼,即使是最基本的,問候近日比賽的結果,林都懷疑是一種僭越,她根本不懂羽球。林往往只是蓋章,說,加油。女孩是個有禮貌的人,她會說,謝謝老師。即使林教的國文,女孩讀得很差,她還是敬林,做為她的老師。女孩在這屆奧運摘下銀牌。林說到一半哭了起來,她告訴吳依光,王教授是對的,再給她下輩子,下下輩子,她都去不了奧運,可是,她可以說,她教過女孩。她好驕傲。
 
吳依光傾聽,在必須回應時,給予一、兩個肯定的語助詞。半晌,林想起她還要打給其他朋友,這才掛上電話。吳依光站起身,走進廚房,洗掉水槽裡的盤子跟餐具。午餐吃義大利麵,謝維哲煮的,說煮有些誇大,無非把義大利麵煮熟,瀝水,倒入適量橄欖油,拌上兩人都喜歡的羅勒青醬。他們試吃了好多品牌,才挑到彼此大致滿意的味道。謝維哲燙了母親寄來的冷凍透抽,吳依光放進嘴裡咀嚼,意想不到的美味,見妻子喜歡,謝維哲又挾了兩塊放進自己盤子,說,剩下的都給妳吃吧。吳依光沒有拒絕,或者以有些撒嬌的口吻說,別這樣,你也一起吃。她跟謝維哲不是那種關係。她說,謝謝,並且要求自己享受每一口來自他人的好意。

會員評鑑

5
19人評分
|
19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5/03/06
雖然是以小說的形式呈現 但此書氛圍非常沉重、鬱悶
當然自殺本身就是很嚴肅的議題 只是作者更多著墨在揣測自殺者的心理狀態

於高中女校第一志願任職的班導師—吳依光 班上同學從學校頂樓一躍而下後 展開了一場追查真相的旅程 也在她的內心慢慢拼湊起 17歲的自己

當年的她也計畫要自殺 最後她仍舊留在這個世上
然而她的學生卻止步於此 這之中的差別究竟在哪裡?是什麼將她留下? 又是什麼將那位同學推向萬劫不復?
關於這題的答案 就是我拾起這本書的原因

閱讀的過程中 我整理出自己的答案 【自殺是個選擇 也是個結果】
我們總以道路比喻人生 如果自殺是眼前唯一的一條路 那也是走過前面很遠的路 經過千萬次選擇了不同的路口 才到達這裡的
展開
user-img
Lv.6
5.0
|
2025/03/06
這本書讀起來相當痛苦⋯
我第一本讀吳曉樂的書是《 上流兒童 》 節奏明快並且引出讓人深思的教育問題,而這本 《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更爲沉重⋯
  
它直擊成長的困境,揭露了那些在青少年時期被深埋的情緒與脆弱。每個少女的故事如同一幅破碎的拼圖,碎片散落在升學壓力、成績至上的社會標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與無法溝通的愛中。
  
-
  
從少女站在學校頂樓的一躍開始,我們便被拋進了一個無法喘息的世界,這不是一個青春應有的輕盈與夢想,而是被壓抑與忍耐拖垮的現實。吳曉樂讓我們看到,那些未能抵達的少女,不是因為她們不努力,不是因為她們不聰明,而是因為她們無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容身之地。她們的渴望,她們的痛苦,她們的脆弱,皆因無法發聲而逐漸消失於人群中。

這本書最讓人揪心的是,很多故事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虛構,而是我們現實中真實存在的景象。孩子們被期望承載父母的夢想,被期待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卻在這過程中迷失了自我。父母們總是說「我是為你好」,但這份好卻如同一座沉重的枷鎖,將孩子們的自由與快樂緊緊束縛住。她們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因為這樣的世界不容許她們脆弱。
  
-
  
吳曉樂說:「 忍耐是毒,它讓ㄧ個人在內心慢慢殺死自己 」。 天啊!讀到這句我就哭了 。
    
在我們那個年代,父母不知道怎麼與孩子相處,總是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好」 而每日埋首苦讀的我們,日常生活只有課本跟考試,上學真的好不開心。
    
每天早上5點被媽媽叫醒起來晨讀,然候第8節課上完繼續去補習班,ㄧ直唸書到10點,回到家繼續唸書到12點,每天都在倒數大考的日子,大人說:等你考完大學就解脫了,要我們再怎麼辛苦都要忍耐。 
  
ㄧ直到現在我生了孩子,去參加孩子的班親會,我很訝異也很失望,如今依然在成績至上的社會…
  
我ㄧ直告訴我的孩子:「 你考幾分我並不在意,我只在意你快不快樂,你要明白自己最想做的事是什麼,你要用自身去找尋答案,不論答案是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
  
-
  
/ 認識到自己思考的邊界,也認識到別人思考的邊界 /
   
不論哪個年代我們都擅長隱藏脆弱的自己,「假裝什麼都沒事才是最毒的」
  
裡面讓我最有感的是,主角與媽媽之間的互動⋯吳依光在書的ㄧ開頭就說:「討好比不討好容易」爲什麼她會這樣呢?ㄧ切是因爲她有一個控制狂的媽媽。
  
她說:「 我愛媽媽,但是我不喜歡她」,媽媽說:「 我是爲你好」 「 你必須要照我的話做」 她ㄧ直以來總是順從,但她從不快樂,就算她什麼都不缺,媽媽都幫她處理的好好的。 
  
看到這邊我不禁想⋯ 要怎麼做才能算是一個好父母? 我也曾經是那個討厭媽媽的女兒,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當孩子犯錯我也會想提醒他不能這麼做。
  
「 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我知道沒有標準答案,她的媽媽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過於要求完美,過於自我中心不懂的傾聽⋯  我們永遠無法改變媽媽,這是她們表達愛的方式。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
  
(結論)
  
/ 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脾氣個性,吃苦的是孩子;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脾氣個性,吃苦的也是孩子 /
    
我知道吳曉樂爲什麼要寫下這些沉痛的事實? 她大聲疾呼的想要告訴身而為父母的我們:接納孩子犯錯,傾聽包容不完美,保持開放的心態,給予他們自主去探索自己的世界的機會。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讓我反思到,不僅是我們如何看待孩子,還有如何看待自己。

總而言之,雖然這本書是痛苦指數滿分的書,但很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5/01/04
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相當不同,大量使用轉場、敘事、動作細節等小說技巧,筆調冷淡理性,讓人能稍稍站在遠一點的地方觀看,也符合敘事者的性格。很喜歡作者在文章中不時出現的見解。關於大人的使用手冊和小孩的使用手冊、老師永遠是班級的少數等等,有些大家時常掛在嘴邊,作者卻能更進一步探討,閃動深思的光。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22
這是一部聚焦於青少年的小說,講述了一位高中女生選擇從樓上跳下,這一事件成為整本書故事的起點。書中的主角吳依光,是學生的導師,負責處理這起事件。但,吳依光在17歲時,也曾經想要作同樣的事,卻因為某個因素而留了下來。這起學生的事件讓他的生活泛起漣漪,連帶的觸發了一連串的反思與改變。

前幾天我在臉書上發表了一則貼文,源於書中的一個情節。我問道:假如你是一名國高中生的老師,班上有一位極受歡迎的學生,在他的IG限時動態中含蓄地表示不想與某人同班。然而由於這位學生的高人氣,班上大多數同學都看了這則動態,並開始猜測並排擠那位被指涉的學生,導致這個孩子被孤立。這該怎麼辦呢?

臉書好友回饋熱烈,不少人提到這正是現在發生的事,也有國高中老師的朋友留言說,這正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看似年輕時的一些小事,卻可能演變成大問題。

我也思考了這個情境。如果是那位老師,應該去查看學生的限時動態嗎?畢竟已經忙於批改作業和家庭事務。即使你看到了學生在限動中表示討厭某人,你又能怎麼做呢?
如果是那位受歡迎的學生,被老師指責在限動上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會感到生氣,認為這是自己的私人空間。而如果你是其他學生,可能會覺得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某人是自己的權利。

最後,如果你處於被孤立的那個學生的位置,你會感到非常痛苦,因為在青春期,同儕的接納至關重要。這種人際孤立,實際上是一種霸凌行為。

這本小說深刻地描繪了生命的複雜性和人際的微妙,在故事中沒有絕對的壞人,所有人都是出於好意,但最終又不見得導致好的結果,這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4/12/11
平心而言最觸動情緒的其實書中的吳小姐與理工背景教授配偶的互動關係,非常細膩精彩,會感受到聰明人之間的互鬥。雖說這個故事環節,乍看可能與書名或整個主軸不太有直接關聯吧。嚴格說來書中的吳小姐思想極其獨立,似乎沒有機會與男友共同相處的重心(忍住不劇透),可能還得當成是交差應付,挺常見寫實的,因此心思重心完全放在學校的事務,加上有那種控制狂媽媽長輩如影隨形,這是非常傷心傷神的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女力綻放,童心無界|閱讀陪你勇敢成長,電子書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社科套書展
  • 春季電腦書展
  • 科普高單套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