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超越AI的思考架構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09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以思維造局迎戰數位變局

  AI善於計算,但想解決問題
  依然得靠人類獨有的思考架構

  .怎樣跟另一半處得更好?
  .怎樣讓老闆刮目相看?
  .怎樣變得更健康、更有錢?
  .新產品怎麼打破既有市場?
  .如何運用社交網路提升競爭力?
  .如何善用GPT、生成式AI創造打動人心的文案?

  面對日常生活一連串的問題,我們總會利用一套思考架構,
  先分析局勢,再做出決策。

  由於不同的思考架構會導出不同的結論,連帶影響決策的品質,
  所以選擇適合的思考架構就是成敗的關鍵。
  可是我們在面臨重大挑戰時,往往不清楚自己用了怎樣的思考架構,
  更沒有意識到,可以換一套架構來看待問題。

  轉換不同思考架構是人類獨有的能力,
  即使人工智慧(AI)、演算法計算的能力遠遠勝過人類,
  那也是依照設計者建立出來的思考架構去執行命令;
  一旦原先的思考架構不足以應付新來的挑戰,
  仍需仰賴人類開拓、重設思考架構。

  《超越AI的思考架構》告訴我們,在這個全球動盪的時代,
  我們應該擴增自己的架構庫,以便因應各種問題,
  用「因果思維、創造反事實、訂定限制條件」三項原則,
  將事情看得更深、更遠、更透澈,找出理想的新思考架構。

  原書名:造局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庫基耶(Kenneth Cukier)


  《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經濟學人》每週科技播客Babbage主持人,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研究員,《大數據》作者之一。

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全球知名的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大數據》系列書籍的作者。

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專精於管理科學和機器學習。

譯者簡介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等書。
 
 

目錄

第1章  決策
建立思考架構和能否做出好決策,息息相關

第2章    建立思考框構
建立思考架構是人類的核心能力,AI無法模仿

第3章  因果關係
人類會推斷因果,而又常常出錯;但這其實是好事

第4章  反事實
想像另一個現實,能讓我們在這個現實表現得更好

第5章  限制條件
為無限加上限制,反而有助於引爆創意和創造力

第6章  另啟思考架構
有時候就是該切換架構,或是創造新的思考架構

第7章  學習
擴充架構庫、勤於認知採集、實行白紙策略

第8章  多元性
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第9章  警惕
我們要避免思想僵固;我們需要機敏的心智

思考架構使用手冊
誌謝
注解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53453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節錄自本書第一章)

你相信機器?還是相信暴民?

思考架構的價值與力量,目前正遭到質疑。世界各地的民眾不再相信人類的認知能力,反而相信各種否認心智模型的方法。有一種人開始相信機器,也有一種人開始相信暴民—粗暴的正義、簡單的答案。

第一種人就是超理性主義者,他們很重視事實,推崇理性,相信一切問題只要靠著資料與演算法都能解決,也喜歡不靠人類思考而訴諸人工智慧。這種人可不是只有一小群等著迎接奇異點(singularity,電腦比人類更聰明的那一刻)的科技咖,而是有愈來愈多人,希望科技能夠帶來那種人類似乎無法做到、超然物外、完全客觀理性的決策。在這些人眼中,雖然人類未來仍然大權在握,但日常小事的判斷都將交由機器來處理。

要開車去印度德里嗎?要在德國柏林打擊犯罪?想在中國武漢送貨?種種需求,都有特定演算法能夠滿足。隨著科技發展,許多人希望能用AI來治癒那些人們無法解決的社會弊病,讓人類就此走出如今這種非理性的黑暗,讓理性帶來光明。支持者謳歌AI的潛力,認為AI能讓人類親手將決策交給電腦。

但也有一批反對聲浪同樣強大的情感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太過理性,太過依賴資料以及冷酷無情的分析。他們相信,人類的核心問題絕不是情感太過,反而是情感不足;人類之所以覺得不快樂,是因為並未充分依賴自己的直覺與本能。情感主義者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建立共同連結,而且清楚劃分「自己人」與「外人」的界限。像這樣的情感尋根,彷彿是在呼籲要接受「非理性」本來就是人性核心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左翼右翼、工業化的民主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這些現象。一方面,右翼平民主義是一大推手,他們比較喜歡看到政府強力出擊,而不是老說還在評估證據。這種情況下,治理靠的是感覺,領導靠的是情緒,各種決策也是出於自身相信什麼叫做正確。另一方面,就算是在左翼的社會裡,如果行動主義者想讓批評他們世界觀的人閉嘴,或是要讓異議份子失去合法性,也會出現訴諸情感的說法。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5.0
|
2023/09/26
劇透警告

思考框架,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藉由思考框架,我們得以歸納類推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如此一來,即使面對新的情境,我們也能應對,而不需要每次都重頭開始學習。

我們所選擇應用的思考框架(心智模型),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如何採取行動?如果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選項,也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

在閱讀完這本《超越AI的思考架構》後,我整理了三個觀點。

一、思考框架不同,看待事情的視角就不一樣。
二、思考框架的應用與選擇之道。
三、造局者的本事:多元思維看待問題,做出好決定、創造有利局勢。

...

▋ 思考框架不同,看待事情的視角就不一樣

無論何時,思考框架都在默默運作。

但我們可以選擇停下來,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使用了什麼樣的框架?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是從框架庫中選擇另一個、借用其他框架,或者重新創造一個?

每一種思考框架,都會讓我們用某種視角看待這個世界

在我們眼中,某些要素被放大了,某些卻被縮小了。比方說,成長思維認為一件事的成敗,取決於個人的努力與堅持,這次的失敗不表示永遠會失敗,我們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改變結果的;然而,固定思維則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成敗與個人的智慧、天份與性格有關,再怎麼努力也有其無法突破的極限。

思考框架沒有好壞之分,但可能被誤用

當我們選擇的框架不適合當下的情境時,就可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各國專家與決策者是如何面對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

在二零二零年初,許多國家的公衛部門開始德到新冠病毒的警訊,但還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哪種疾病的挑戰。從經驗看來,已知有七種冠狀病毒會影響人類健康,有些只會引發普通感冒、有些則會像SARS引發更嚴重的症狀,甚至是高致死率;不過,最終都獲得了抑制。

正因如此,雖然發現了病毒,也瞭解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這項疾病,各國卻不知道究竟要採取多激烈的應對措施?畢竟,不適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這樣,採取將武漢封城的應對措施;義大利甚至在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就面臨了病例暴增的疫情。

世界各國取得了相同的資料數據,但對新冠肺炎的思考框架不同,所以制定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採取不同行動,也影響了疫情爆發後的結果。比方說,紐西蘭將新冠肺炎視同SARS,採取的是「掃除」的態度;而英國則是將新冠肺炎認定為類似季節性流感,採取的是「減緩」的策略。

後續的發展是,紐西蘭鎖國、關閉邊界,全力追蹤所有案例的接觸史,到了六月初就宣布已無新冠肺炎病人。英國認為病毒終會傳遍全國,最後達到全體免疫,所以一早就放棄檢測與病例追蹤,直到意識到醫療體系可能會崩潰,才選擇全國封城,但也造成超過五萬人的死亡,是全球前五高。

兩個國家,相同資料卻因不同的思考框架,而採取不同行動、導致不一樣的結果。書中還提及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案例,來說明思考框架的選擇錯誤,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選擇思考框架呢?又怎麼知道選擇的是合適的思考框架?

...

▋ 思考框架的應用與選擇之道

思考框架的「應用」與三個要素有關,分別是 #因果思維、#創造反事實與 #限制條件 ,可以引導我們正確地使用某個思考框架。

但是,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思考框架呢?作者給出的答案很簡單:

「擁有豐富的框架庫,而且清楚每個框架的優劣之處、適用場景。」

如果我們的思考框架庫中的庫存愈豐富、也清楚每個框架的運用,就愈容易為當下的目標與特定場景選擇合適的框架。如果沒有,又該怎麼辦?我們可以借用既有的思考框架加以改造,或是乾脆重新創造出一個新的思考框架;但難度也相對提高許多。

除了提升選項與選擇上的助力之外,別忘了消除阻力

第一個阻力,是習慣於使用過去用過的思考框架。

成功了就繼續沿用,而且愈用愈上手,然後得到更好的結果;這會使我們更難切換到其他思考框架、改變觀點,陷入了單一框架的盲點,如果能停下腳步,重新檢視可能的思考框架,會許能找出更好的選擇。

第二個阻力,是選用新框架這件事做再多次也不會提升熟練度。

換言之,選用新的思考框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又不一定會有好的成果,我們自然會排斥這個選擇,或者認為應該保留道必要時才這麼做。

消除阻力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刻意練習。

如果你覺得自己老是被框架束縛,那麼就更應該用框架找出新的可能性。重新選擇一個思考框架、選擇要有哪些限制,再用來思考各種反事實,透過因果推論來解釋一切的合理性。

這就是書中所提到認知能力的三個面向:因果思維、創造反事實,與限制條件;也是成功建立思考框架的基礎。

1⃣ 因果思維,也就是因果推論的能力,是人類認知的基礎

這會影響我們如何尋找替代方案、如何讓這個過程更有效率?簡單來說,就是如何讓這個世界有「說得通」的解釋。

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時,其實就是在學習。學習如何更瞭解這個世界?如何產出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當我們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時,同時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

當我們運用因果框架來思考時,要注意避免落入把「相關」視為「因果」的誤區;同時也要提醒自己透過雙向的「然後呢?」與「為何如此?」來驗證因果關係的存在。

2⃣ 創造反事實,讓我們能看得比現實更遠的方式

如果我們缺乏了想像「本來可能如何」、「現在已經如何」和「未來或許如何」的能力,就會永遠困在當下,只能討論「現在如何」而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教學上的案例探討、創意解決方案的腦力激盪,都是一種反事實思維結合因果思維的運用,讓我們能夠理解過去從未碰到的情況,並反過頭來增進我們的認識,從而做為決策的依據。

3⃣ 限制條件,有助於約束想像力,讓反事實維持在可行的程度

我們需要為想像力訂下正確的限制條件,才有可能找出合適的選項。對於創新者來說,限制也有助於形塑他們的創造力;因為他們清楚關鍵不在於限制本身,而是如何面對限制、突破限制?

限制條件,又分為不容改變的硬性限制、以及仍保有調整彈性的軟性限制。會計原則、四則運算規則等,都屬於硬性限制;放棄了硬性限制,所有的心智模型、思考框架也都失去了意義。但我們仍有機會從軟性限制著手,看看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應用某項思考框架時,重點在於迅速、有效找出合適的選項,先確保有哪些硬性限制必須遵守,再搭配軟性限制,看看這些限制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成果?一般來說,軟性限制具有調整的彈性,但也需要遵循三大原則:

一、可變性:把重點放在最容易改變的要素。
二、最小變動原則:調整限制條件時,先從最小的調整開始,再慢慢思考是否需要進行較大的調整。
三、一致性:調整時需要思考是否會牴觸其他既有的假設或信念,以維持一致性。

唯有因果思維、創造反事實與限制條件三個要素具備,才能成功建立思考框架。

...

▋ 造局者的本事:多元思維看待問題,做出好決定、創造有利局勢

當我們能更好地運用思考框架,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

這意味著我們有足夠多的選項,而且清楚當下的情境,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思考框架。但是,如果手邊沒有合適的思考框架、又或者是發現自己用錯了框架模型,又該怎麼辦?

這時候,就必須另啟思考框架,才能繼續前行。一般來說包括:現有框架庫(Repertoire)、借用並調整(Repurpose)與重新發明(Reinvent)這三種方式(簡稱3R)。

簡單來說,就是從既有的框架庫中重新選擇一個更合適的,或者是借用其他領域的框架再稍加修改一下;如果這些方式都行不通,就只好重新發明一個全新的框架。這件事看似容易,但實際上有相當大的困難。比方說:

.要掌握新的思考框架,就必須付出一定程度的心力。
.得學會如何遺忘,在認知空間中放下現在的思考框架、放入新的。
.未必存在完全貼合當下情境的思考框架,要懂得考量限制條件的彈性調整。
.最難的是,很難抓準另啟思考框架的正確時機。

為了更好地選用合適的思考框架,以及在必要時另啟思考框架,我們就必須透過學習來提升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目標就是追求思維多元性;這讓我想到查理.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做為巴菲特的商業合夥人,蒙格認為一個人必須在腦中存有各種思維模型,而這些框架必須與我們的經驗直接或間接相關,藉由廣泛運用不同領域的多元思考模型,透過交互運用所產生的綜效來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那麼,有哪些學習方式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考框架應用能力呢?

作者在書中也提出了三種方法:

1⃣ 第一種方法,就是擴充框架庫中的框架類型。

重點不在於數量多,而是差異化的種類夠多;就像一個工具箱中能有七種各式不同的工具,肯定會比裝了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實用。

2⃣ 第二種方法,是一種稱之為「認知採集」的做法。

也就是主動去尋求自己不熟悉的體驗,來培養出開放、好奇的心胸。這能讓我們做好準備,在必要時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迎接新的思考框架。

3⃣ 第三種方法,是白紙策略。

通常是已經沒招了,所以採取極端的做法,放下一切熟悉的事物,讓自己像一張白紙一樣,準備去接受全新的概念。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思維的多元性。

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也需要適當的環境。追求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也意味著會出現更多的摩擦。想想看,如果每個人都抱持相同的看法,雖然不會出現爭執與摩擦;但是當社會即將做出錯誤的決定時,也就不會有人站出來阻止。

所以,社會要鼓勵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也代表著願意接受會發生衝突的事實,而且會設法讓衝突可以帶來價值、而不只是傷害而已。另一方面,個人的認知多元化,也能帶動整體環境的多元化;而環境的多元化,也有利於個人在思維上的多元化,相輔相成的。

...

▋ 人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

如同書中最後提到的,這並不是一本頌揚少數造局者的書;相反地,是希望人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善用思考框架的力量。

發揮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是可以透過訓練與經驗不斷提升進步的。這往往與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甚至是你的職業都沒有太大關係;重要的是需要培養認知的多元性,以及對新事物抱持開放的態度。

作者說,所謂的造局者,不僅僅只看世界的現況,還要去想像世界的未來,各種不同的未來可能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去理解、思考、拒絕或接受各種不同的思考框架;甚至是做一位傳教士,去傳達思維多元性的價值與重要性。

我很認同這一點。

長期以來,因為職務角色的轉換,我得以接觸與學習到各種不同的思維框架,從最早的統計思維,到進入半導體製造業後學習到的製程思維、撰寫大數據系統的運算思維,以及轉換跑道到業務、行銷與營運幕僚體系所歷練到的各種思維框架,都豐富了自己的框架庫,也從中累積到如何跨域應用的經驗。

深深地體會到,抱持開放的心態、不怕摩擦帶來的衝突,對於個人的思維多元性發展有多麼重要與珍貴;如果能將這份多元性帶入與影響整個環境,就能帶來更多人的改變。

當更多的造局者出現,這個世界將得以更好的發展。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商業周刊電子書暢銷展:實踐理想自己,閱讀,找到工作/生活/自己的平衡與幸福,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