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期待已久的基層社工書寫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社工場域是個複聲的場域,但卻往往只有國家跟專家的聲音。提供經費補助的政府以「給錢的是大爺」取得最大聲量,對方案有明確的KPI要求;進行方案審查、評估與考核的學者,以其專家地位,也發揮不小的影響,政府與學者專家的聲音往往獨占社工場域的發言權。場域中最重要的主角,案主與社工,卻往往是被詮釋的客體,而不是發聲的主體,還有案主背後隱身的家庭照顧者,更常常不被看見。晨宇這本書從基層社工的位置出發,書寫社工日常工作中所看見的案主、照顧者與社工,補足了社工場域中長久以來消失或微弱的聲音。當然,晨宇不是第一個書寫社工日常的基層社工,許多社工也嘗試進入研究所用論文方式整理自己的實務經驗,但受限於學術格式的要求,許多社工無法使用自己日常的語言說話,而晨宇這本書可說是原汁原味的社工腔調,比起學術論文來得親近易讀。
書寫其實是個充滿權力運作的場域,社工的書寫往往是為了應付政府的行政要求,而用符合專業規範的文字書寫,社工鮮少為自己書寫,用書寫陪伴自己。透過書寫,社工可以看見自己的勞動價值;透過書寫,社工可以反身覺察自己,甚至重新定義社工。對我而言,晨宇這本書是基層社工奪回書寫權力的解殖行動,多麼希望以後會有更多基層社工也提筆書寫自己與個案的故事。
書名叫做《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標籤是個有趣的隱喻,案主之所以成為案主,正因為社會給他們一個標籤,社工透過這個標籤得以接觸到案主,但當社工親身接觸、認識案主後,標籤不再是標籤,而成為一個個立體的小人物。社工此時變成與案主共同承受標籤所帶來的汙名效果,能為案主做的事,就是說出案主的故事,讓標籤得以被解構,也就是晨宇期待的撕下標籤。可惜,大部分社工並未把案主的故事寫出來,當成是社工專業應做的事,因為不在政委託的範圍內。晨宇寫這本書,我認為有倡議「書寫」是社工專業分內工作的意義。
書內寫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無論是賣口香糖的視障者阿芳、自尊心高的阿湯哥、案主變朋友的小紅帽、自閉症的鐵道迷阿漢、一心照顧兒子的老周……讀的時候,我總在想:「要能寫出這樣的故事,社工要花多少時間啊?」正因為我知道現在的社福體制是多麼不利於社工花大量時間在個案上,我相信晨宇一定是非常堅持並犧牲很多自己的時間,才能做到這樣。我也相信新手社工讀了這本書會看見希望,知道做社工的初心並不是天真的想法,因為有人可以做到有溫度的社工。
晨宇當初寫信邀請我寫推薦序,我還沒看到書就答應了,因為社工書寫是早該出現卻遲遲未成氣候的一件事,有社工願意書寫,而且寫出如此動人有生命力的故事,忝為社工人,我當然願意推薦給各位讀者,並期待社工書寫成為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