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改變之書──閱讀范家駿《毛片》詩集(節錄)
李進文,詩人
◎一部詩集是一條跳舞的河流
《毛片》詩集本身是一個完足的語字生態系,調性統一,風格顯明。他以自然、具親和力的「口語」,去達成意象的鮮活與別緻,「活著是場太久的躲貓貓/突然間/所有的人都不跟你/好了」,以口語化處理詩的語言有風險,容易流於扁平化,必須透過故事布局(包括對話、音樂性、詞彙的陌生化……)繃緊內在的張力,以免鬆散垮掉,而意象的運用要更為慧黠靈動、精準與適時。
他巧妙地利用字語的眉角,擦撞出新意象,帶出常理之外、邏輯之中的浮動意義,好比他把戀情當鬼故事來講,自嘲又別具意味:「一隻鬼/該如何保養自己/才能擁有/成人之美」。
簡言之,若採用平常的口語,就得挑戰不平常的意象,文字的機智是重要的,例如「一個人越走越淡/他以為/自己就快要變薄」或者「那些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最終/長出了邊界」。他善用呼息舒緩的斷句,搭配變速、急剎轉彎的語感,紙短情長地以口語說出:「到底要走得多快/才能讓許多腳印/看起來像是/只有一對」或「一早醒來你便錯過自己的佳句」類似這樣的句子,讓閱讀者的心眼,一路上不會被太滿的意象壓迫,既感舒適,又能享受風景推廣的小亮點。
范家駿以口語寫抒情,整部詩集朝此努力,展現他調動,以及料理語字的才情,餘味撩心,閒情泛靈光。
詩人的宿命,就是自己挑戰自己。以前的他,詩偏沉鬱,寫一個字是為了替自己點一盞燈,「直到我身體裡頭充滿了陰影。」
但在《毛片》中,他似乎盡量把生命(時間)的預言,轉換成帶點哀傷而拙趣的「寓言」,例如〈大象〉:「那晚/我夢見了自己是海邊/夢見大象來看我/它流著眼淚/順著鼻子/滴進/我的眼眶」,他也把陰翳和神祕性悄悄抹去──但並非消失,而是透過技藝隱藏。
他的詩在明朗的流動中,底層暗藏一股野性的追尋,「為了寂寞/你不過是在尋找另一隻鯨魚/而我卻要找尋另一座海洋」,而且他常適時以反骨穿透文字「刺」你一下──「對著那面牆講話/直到它長出釘子」,「而每次識破了甚麼,/原來也只是為了讓自己看得開」,彷彿是一種提醒。
詩的技藝是重要的,總在內化之後,隨著意象的液態流動,創造歧義,盡量避開造作與匠氣。
他透過技藝,拆除框架,不分輯、不分卷,憑一種自我訓練的「直覺」,一首詩接著一首詩,七十二首一氣呵成,像一條跳舞的河流,「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瘂弦詩),然後抵達一處海的角落、自選的居所。
他的寫詩狀態,彷彿去掉雜音,餘下時空裡翠綠的水聲,他只專注聆聽,聆聽水聲裡自己的心、聆聽他者(事物)的本質,行雲流水地「寫」下來。是的,彷彿就只是把那種純粹的「聲音」寫下來、記錄下來,「而我能做的是/走進房裡/關掉燈/深深地讓自己/發出一個聲音/一個不能被重複的聲音」,自然而然地成為自己獨有的聲腔。
他也試著去解除河流被阻礙的一些節骨眼、釋放河流的流向,一切可能的流向由河流自己找尋、自己決定(如同詩決定詩的自身),而不是由詩人自以為是地操控引導(況且這樣往往徒然)。河流是變動的、不固著的,可以平靜也可以氾濫。河流不屬於誰。詩人只是順服於河流、順服於詩的原型和本質。
自序
對我來說,「序」像是看電影前的那些必要的動作:在心中默記一組號碼,空蕩的環境中就著微弱的光去定位自己;深呼吸,坐下,終於像一塊被周圍接納的拼圖。巨型屏幕上正在播放這週即將上映的電影。熟悉的人臉、沒頭沒尾的劇情與敬請期待的那些俗套。
會不會是太習慣於這一切。此刻的我想發出一些噪音:從吸管套中掙脫出來的吸管、幾粒被黑暗踩到的爆米花,或是用力撕開一包外觀與重量不符的洋芋片。這些細節――這些相對於這個世界渺小至極的細節;會不會是,我已經太習慣於安撫這一切。(螢幕上正在引導逃生方向)
「請將手機關閉或調整至靜音。」服務人員緩緩將最後那道厚重的門關上,那道從門縫中被擠壓出來的光,我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一首小詩:
坐下
過了不知道多久
站起來
轉身就走;
總會在無人的座位上
發現一些幕後的遺物
就像曾有另一群人
買票進場
如電影般活著。
不得不說,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部冷門片。環顧四周,突然發現我是這場電影中,唯一的觀眾;奇妙的是,這一切並沒有讓我感到意外。打開手機,在關機之前,草草地寫下一個句子:
「對我來說,序像是看電影前的那些動作;必要,卻又如此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