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忍不住的詩──讀宇文正
羅智成(詩人)
「我一直靠寫作掩飾」宇文正在詩中說道。
「正是因為詩最能掩飾,所以最能暢所欲言吧?」
也許感覺碰觸到某根琴弦,我試圖以這樣的回應來轉移話題:「或者,有時,在詩的掩飾中,我們再不必也不想掩飾了!」
《海水漲滿我的雙眼》和上一本詩集《我是最纖巧的容器承載今天的雲》有顯著的不同。第一部作品較為精緻、華麗,更突出巧思,更重修辭,猶帶著跨界書寫者特有的企圖與賣力。《海水漲滿我的雙眼》則繼續往前走,從容自在,專注於抒發、表達;一個嫻熟自信的創作者,無需證明自己,她只需召喚充沛的情緒或感觸,吹掠過內心曲折的孔竅,就能發出各式天籟,遠近的讀者也都能收到那豐盛、真實的訊息,並產生深遠的共鳴。
在生活中,每個人可能都有很多不同的面貌。而我相信,如果是創作者的話,他們最認真看待、最細心收藏的那一面,往往留給詩創作時的自己。因為詩所預設、期待的讀者—當他們越過重重干擾,經過私密文字的引導或阻礙而來,很可能比一般人更理解、更靠近也更願意聆聽。所以,在這樣的時刻,作者會更誠實,更願意卸下防衛與慣性思維,去發掘與描繪自我。
我一直認為,詩人與他預設的讀者,當他們書寫或閱讀時,其實都隱隱期待在用心安排的文字中,去實現某種理想的關係。在那樣的關係裡,彼此都能找到適切的位置,去密切交流,去安置自己,換個態度或方式和生活、和世界打交道,獲得片刻的慰藉與休息。《海》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宇文正似乎找到了這樣的關係。於是她不再隱忍、遲疑,用了六卷詩作,傾訴了一個在快速流動的生命進程裡,細心感受又勇敢堅持的心靈。
我喜歡宇文正的詩,因為它們「情有所本」—字裡行間似乎有許多故事縈繞,給了這些溫柔敦厚的情感紮實的根據,特別讓人想用心聆聽。這樣的感覺從何而來?是我認識她比較多一些嗎?還是她小說作者的專長讓我容易感受到這些?因為這樣,她細緻耽美的文字,就不會過度突顯,而是自然地融入親密又充滿詩情的語法中,顯得極有感染力。
在洋溢著或悲或喜的濃情蜜意裡,她對於意象用心且穩妥的經營也常常帶給人驚喜。一般而言,意象有其強大的個性與意涵,往往會帶動並影響到上下文的屬性與氛圍,使用意象有時得在飽滿修辭與主導意象之間做出選擇,以免相互干擾。但是宇文正這兩者的調配非常適切,有如銀灰色戒台與藍寶石的搭配。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她創造的意象雖然生動鮮明,但並不唐突、強烈,而是緊貼著整體的情緒與氛圍。無論菊石還是冰塊,都會把你拉進更深的感性,而非帶開。
我讀《海》時,的確未預期地被某種洶湧的能量所觸動,那是超越精美文字與表達技巧的,強烈的情感與深刻的情懷。我會不由自主去關注詩行裡傳來的訊息,努力還原作者內心的場景。這是一部誠實、率真、幾乎完全放開的,傾訴之書。
這是一本傾訴之書,在詩這特有的親密文體的掩護與助力之下,宇文正盡情—甚至是帶著寫詩的痛快地—抒發了在生活中不同時刻、生命中不同階段所積累的感觸與心境。這當中很大一部分,是藉由「興」的即物起念手法,宣洩著對青春的銘記、對往昔的悼念,於是我們會在第一卷「白色,流光」通篇看到這些美麗的懷想,例如:
遇見第一朵梅的初冬,
我想起十五歲的孤獨。(卷首)
請不要問
青春限定的星星還有光嗎?
不要派遣風來索討
它是夢的琥珀
嵌進我跳動的心臟(東海)
這類主題比例很高,我們不時看到繽紛易感的青春詠嘆,愛情初始的生澀原貌,浪漫的憧憬與疏闊的志向,重溫單純美好的黛綠年華。當我看到長年縈迴心中的「青春舞曲」也在光影的流動中被她輕輕唱出,幾乎可以確定那些書寫的時刻,作者正意圖重現或留住年輕時的記憶,去抵抗「逝者如斯」的焦慮。當然,在過往的記憶裡,也有許多傷感與憐惜,特別是那些我們嫉妒、珍惜的人與物的消逝:
我的衣裳頻頻回首
已找不到起跑點
我捧出它們
每一件都那麼潔淨
乾燥
那麼輕(遠遠望著自助洗衣店)
當這樣一個捧著烘乾的衣服,貼向臉頰,閉目感受的畫面在文字中產生,宇文正在自己的內心裡演出的電影我們幾乎歷歷在目,這是非常精確、流暢的表現手法,可能也是她最擅長的訴說方式。伴隨著對過往的緬懷,必然就是對當下生活片刻的把握與珍惜。許多相當迷人的作品都與此有關,它們通常專注於日常生活各個角落的審美,也非常真實地反映出作者豐富自足的現實生活。其中第四卷的植物,以及不管哪一卷都會跑出來的貓咪,還有星星、季節、咖啡渣和狗,在在表達出一個溫柔、易感的心靈和她的環境相知相惜。
辦公室地毯上的琴鍵已經延伸到腳邊了
我的精靈小腳丫落地輕輕
彈奏(精靈的小腳丫)
每一天剛剛醒來時
世界是圓滿的
我還來不及犯錯
來不及蹉跎時間
還沒有想起昨天生氣的事(今天世界是圓滿的)
這當中的語言是如此的動人,讓你覺得除了「興」或景與物的觸發之外,在更多的段落裡,她是主動為那些情懷去布置、選擇、創造那些情境與場景,她的觀點是如此靈動、活躍,使得她繽紛的心境,令人目不暇給。這些心境包含了對歲月流逝的焦慮,甚至是對時代變遷中共同記憶裂解的困惑,從而透過對更多家族的記憶或對過往的悼念,隱隱傳達自己的堅持:
聽說那顆星即將接近
航向它我開始悲傷
我知道這裡三十年
是它一個春天(我就要航向你)
有人停在書上
嶄新的一頁
有人跌進了另一本大書
寫著另一種語言
再也
再也無法
對話(歷史翻過了一頁)
他們從不道鄉愁
只是一遍一遍做出記憶裡的家鄉菜
他們從不訴說想念
只是一遍又一遍做出母親的味道
哺育在這片土地長大的兒女(父親)
《海》顯然也是一本對話之書。我們會看到一個熱切的傾訴者,採用了各式對話的形式,和生活對話、和往昔對話、和寵物對話、和過去與現在與未來的自己對話。深情款款的告白體透過想像中的第二人稱,把各種可能的「你」(有時就是自己)緊緊拉在身旁,盡情傾訴,無所不談。那些字字珠璣的詠嘆、晶瑩剔透的意象似乎被強大的表達意欲馴化,而回到它們在交響樂曲中該有的位置;相形之下,更多的主旋律來自生命的體悟與洞見,甚至是口語化、散文化的詞句所表現出來的,某種豁開來的書寫態度;因為對愈來愈多的事有愈來愈多的感觸,過多的修辭考量顯得礙手礙腳,詩便愈來愈回到「詩言志」的初始。
因此,《海》更是一本療癒之書,藉由深層書寫來進行療癒,藉由各式寵物或觀念寵物(例如星星),甚至是憂傷帶來的濯洗來自我療癒。在生活中,那些宿命的消逝、離去、傷痕與遺憾,在歲月中累積,只有在詩的魅惑性創作中可以痛快淋漓地宣洩,只有詩的語言,像阿凡達的世界一樣,每一種接觸都會幫你修復某一塊東西。
當冰塊被痛融化
你告訴自己:
你做得很好了
真的很好了(當冰塊被痛融化)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緣分,讀這本詩集的時候,我很容易被觸動,生活好累,成長好累,寫詩好累,但在對的時候讀到對的詩作,你會覺得很幸運,好像在暴風雨過後,來到一處安靜、無名的港灣。你還來不及想得更多,只想停下來感受,連寫序也得暫時放下。
後記
伏流與二泉
高中地理讀到中國西南部的石灰岩地形,課本上出現一個陌生名詞「伏流」,把我從昏昏欲睡裡喚醒。老師大致是這樣描述的:在石灰岩地形分布地區,雨水或者地下水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特徵。有時地面上的河流,中途忽然流入岩洞,在地下流動,便形成「伏流」。伏流流經一段距離後,也可能以泉水的形式重新露出地表。
我的腦子在文學路途上,歷經長年的思索、閱讀、感受,早已刻成千溝萬壑。而有一道伏流,不知自何年何月,靜靜地流入了岩洞,在地下緩緩流淌。那是詩。二○二○年我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我是最纖巧的容器承載今天的雲》。那些詩,如泉水湧出。
我曾這樣描繪這道伏流:
散步
讓心肺交換新鮮空氣
收集華麗的鞘翅、鷹的剪影
也許就能繪製風從琴弦縫隙通過的形狀
顫抖的葉子
被刑克的這一個秋天
以及露珠
究竟帶著什麼一起凝固。(關於忽然寫小詩)
詩集付梓後,我心想,書寫小說散文多年,能有一本詩集留念,真是無憾了,也許不會再有第二本了。
*
我一直喜愛中國古典音樂,敲過揚琴,也做過國樂記者,若要問我最喜歡的樂器,還是二胡。揚琴音色清揚,歡快時如飛珠濺玉,也許更接近我明朗的天性。琵琶能文能武,圓潤、沉鬱,甚而殺伐皆能表達;古琴悠遠沉吟,這兩者是在其他民族中難有可比擬的獨特樂器。也愛竹笛,對於自然的歌詠描摩,是竹笛的拿手戲。巴烏最特別了,我第一次聽到有人以巴烏演奏〈漁歌〉,灑脫的漁樵之心,我竟聽得淚流滿面,以為是前世的召喚。然而真若只能選擇一項樂器,最愛的大概還是二胡,它與人的聲腔接近,我以為最貼近靈魂的節律。
名曲〈二泉映月〉是欣賞二胡的必修。樂曲如水墨淡筆勾勒古典中國的田園夜色,力度時而強,時而弱,在強弱反覆的變幻中譜寫深沉的人生況味。作者阿炳原稱呼它〈依心曲〉,或是〈自來腔〉。我年少時聽聞〈二泉〉錄製時的軼事非常神往。學者楊蔭柳為民間音樂家阿炳錄音,但是錄音帶不了,樂曲就停止下來,停止在那一聲輕顫的長音。後來,每一次聽完那一聲末尾的長音,我便自動在心底輕吟這樂曲初始的引子,那短短的六個音,啦唆啦發咪蕊——是一個新的輪迴。〈二泉〉可以永無止境的演奏,結束,也是開始,真使我心動不已。
這部詩集若依創作時間,第一首應是〈這一季沒有野薑花〉。我坐在辦公桌前,忽而恍然在火車車廂中,一把溼漉漉新鮮的野薑花出現在意識裡,我莫名地在電腦前飛快描繪了腦海裡的畫面:
那是一個古老的火車站
售票小木窗口排著三兩個人
你從門外的光裡走進來手上抱著一大把野薑花
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出現在這個火車站
這是哪裡
我好像並沒有心思等待什麼人
準備要到哪裡去
只是在人生沒什麼意思的煩躁裡忽然看見你
沾著露珠或是雨水
又或者根本是從小河撈上來的一大把新鮮野薑花
你從哪弄來的啊?
火車移動了
我在火車裡一直在火車裡
在第一本詩集出版若干個月之後,這一首詩如泉水般湧了出來。結束,也是開始。我以為第一本詩集,是創作生涯意外的插曲。詩的伏流竟能再度湧出,我充滿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