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精神科醫師的的蛻變過程

隨著心理精神問題開始被重視,當發生身心症狀,要如何去辨別和求醫?作者從精神科醫師角度分享訓練過程,作為第一線醫療人員,幫助患者改善身心症狀,醫病互動,以及病人對醫師產生的影響,精神科醫師如何消化負能量 為了維護書中描述的個案隱私,作者將多名患者的描述綜合在一個角色上,和虛擬的王國醫院,醫療團隊提供怎樣的照顧,患者評估、溝通技巧,和與個案的醫病關係。 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大,到精神科門診可能有各種擔心,其實身心症狀也是身體給的一個警訊,書中可以看到醫師對心理精神工作的用心,透過看診重拾身心平衡更是醫病雙方樂見的事。是一本推薦給精神科醫療從業人員、患者和他們的家屬瞭解精神科治療現場、職場環境、醫療體制的參考。

 

內容簡介

  精神科醫師的養成之路,最懂得絕望受苦的職人書寫
 
  「我們跟那些患者其實只是程度的差異,並不是本質的差異。」——陳嘉新
 
  【精神科醫師的養成之路】
  陳嘉新目前是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但他曾經是親手約束病人的精神科醫師,在本書中他寫下自己從醫學生成為精神科醫師的歷程。
 
  當住院醫師第一天就受到震撼教育,門診病人多到沒時間吃午飯、值班當天只能睡一小時;他的手指頭差點被病人咬下來,咬他手指的不是窮兇惡極的反社會人格者,而是混亂失神的年老婦人;遇見帶著硫酸來掛急診的被害妄想症患者,他只能假裝鎮定,努力安撫與勸退患者,並且稍微把自己的座位調整得離門近一點……
 
  【最懂得絕望受苦的職人書寫】
  對一般人而言,精神科常令人感覺神祕甚至恐怖。精神科醫生這份工作,必須與許多特殊且脆弱的生命接觸,也承受隨時可能失去他們的衝擊與感傷。「他們(患者)的死去也意味著我某部分努力的死去。誰能知道這份工作就是要這樣不斷且不時地面對自己的死去?然後我們還要扛著這些死亡,繼續活下去,服務其他人。」
 
  【治療病人同時自我養成】
  陳嘉新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揉合第一手的醫療經驗,以時而幽默時而沉思的筆調記錄與病人互動的過程,那些衝擊他個人情緒的經驗,也形塑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他感謝他照顧過的病人:「沒有他們,我無法學習成為更好的醫生。」本書令人瞭解我們與精神病患的距離,是如此似遠猶近。

專文推薦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好評推薦

  王浩威(台灣榮格心理學學會會長╱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
  王聲昌(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李金蓮(作家)
  李欣倫(作家)
  阿布(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
  陳俊霖(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曾念生(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宗正(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廖士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教授)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鄭致道(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
  (依姓名筆畫排序)

  本書是作者在暫別醫者身分多年之後,對於精神醫學志業的凝望。——王聲昌(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我特別喜歡他帶著一丁點學者腔的文字風格,這樣的風格讓他的情感鋪陳有知識的趣味,不致太過抒情,卻又嘎然於抒情。——李金蓮(作家)
 
  用醫師之腦,社會科學學者之眼,與創作者之筆,寫下這些紀錄與反思。——阿布(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
 
  多重認同重新整合一體,本書讓我們重見嘉新的文學魂,帶領讀者神入一段充滿人性關懷的意識世界。——陳俊霖(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陳嘉新老師重返精神科實習醫師的青春歲月,用時而幽默時而沉思的筆觸,擺盪在各種超越日常現實的經驗中,讓我們恍如也踏上一段旅程,來到一個對人性還有智性都充滿無限好奇,開放而純粹的國度。——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這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不同於一般的衛教或科普書寫,而是專業生命歷程的誠摯、真實的自我剖析。——曾念生(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從病歷、暴力、電療、解離、僵直到司法精神鑑定等,反映出精神病患者的艱難困頓及診療醫師的用心思索,期待這本好書能帶來醫病雙方的療癒與再生。——黃宗正(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字裡行間除了一窺優秀精神科醫師的養成與再生外,更展現與受苦者善意連結的價值。忝為當年地下室一同蟄伏的學長,拜讀之後深感榮耀也同時獲得療癒。——廖士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教授)
 
  這本書將成為這個年代的實習醫師手記,值得每位對醫業具有憧憬的學子人手一本。——鄭致道(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嘉新

 
  過去是精神科醫師,取得科學史碩士與社會學博士學位之後,離開了臨床工作,現在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以前在醫療工作中,最感興趣的是身體與心靈的交引纏繞;如今的學術工作則關注各類邊緣狀態的治理、專業、知識、權力、技術的糾結難解。
 
 

目錄

好評推薦
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是怎麼練成的?
 
前言  精神科醫師的地下室手記
初到地下室
王國的病歷
哪種人適合走精神科?
那些暴力相向的日子
我要吃藥,但我沒病
歪頭、鐵板、小煙囪
電是最便宜的治療
青春期只是場病
背後排隊的靈魂
病房那扇門
忘了我是誰
打個藥來說說話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
身體是症狀,也是抵抗
Psychi醫師來了
難忘九二一
蠟人
聆聽
惡與病
專科口試
這一次離開你,便不再離開你了
尾聲  煙消雲散的都凝聚如石

 
 



精神科醫師是怎麼練成的?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執業將近三十年,我發現人們不僅對精神科病人,也對其治療團隊中的醫師、心理師等成員充滿好奇。我很榮幸被作者點名,以一個早兩年入行的同門師姐,為這本上世紀末的台灣精神科醫師成長筆記補充幾句話。

  首先,嘉新想寫這本書的念頭,比他在精神科執業的時間還長。當年他完成四年住院醫師訓練,到書中的「海邊卡夫卡醫院」半工半讀,一面執業,一面念研究所。每次遇到他,總不忘碎念幾句這本書的前身R2。雖然,書中化名「王國醫院」的台大精神科,向有舞文弄墨的傳統,多位受訓的年輕醫師,甚至成為半世紀多前志文的「新潮文庫」草創時期的台柱。然而,我始終懷疑,嘉新會不會只在電腦建立一個檔案夾?因為受訓那些年,我從書中的士官長、老大,還有另一位活躍於地下室與文壇的年輕主治醫師口中,聽到數以千計的寫作構想,最後付梓卻屈指可數,一如現下網路的「百人響應,一人到場」。

  後來,嘉新繞過大半個地球,成為社會學博士,回台又過了一段半醫半學的日子,終於棄臨床醫療而去。想不到通過學術象牙塔的「刀梯」教授升等,竟回頭完成這本書——原來,他對精神醫學這個舊愛,始終念念不忘!

  正因他不忘師門教誨,謹守保護隱私原則,讀者將無緣在書中看到類似《心靈捕手》,還是《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等戲劇性情節,作者選擇夾敘夾議的筆法,回想自己如何在精神科醫師養成過程中,通過各式各樣的「崁」——無論是相對冷硬的學做診斷、寫病歷、接受法院委託進行(精神)鑑定,全民健保如何改變精神科等議題,還是對醫者衝擊力強大的病人自殺、暴力攻擊,以及不怎麼順利的專科醫師考試……

  身為師姐,當然也得過這些「崁」,尤其面對自己照顧的病人自殺,是精神科醫師一輩子的修練。無論你如何洞燭機先,行事如何縝密,執業時間越久,排在自己身後靈魂的隊伍只有更長。作者在書中提到,精神科醫師接觸許多特殊與脆弱的生命,並承受可能失去他們的衝擊與哀傷,會化成一種特殊理解生命的方式,以及獨特的生命觀,有點類似村上春樹所說,「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份存在」。

  我不擅長抽象論述,改跟大家說個故事。一位中年女士曾因躁鬱症(現在的診斷是情感性精神病)住院,成為我的病人,在門診與住院間,有驚無險地過了好幾年,直到我轉職癌症醫院,將她介紹給其他醫師繼續照顧。數年後,我輾轉得知,病人在某次鬱期自己結束生命,雖已不是她的主治醫師,不僅內心受到的衝擊不減,且無法像書中所述,跟治療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一起回顧、檢討整個照顧歷程,紓解鬱積的情緒,像是挨了一記悶棍。

  又過了三、四年,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寄件人是死去病人的先生。他先向我致歉,經過這麼久才收拾好心情提筆,為死去的病人,也為自己表達感謝。因為妻子生前不只一次提起,在他們因躁鬱症而驚滔駭浪不斷的婚姻生活中,我照顧那幾年,是相對穩定的日子,「○○老說,是你讓她多陪了我和兩個孩子好幾年」……

  我比嘉新幸運,得到這樣的回饋。病人的死去,雖然是我部份努力的死去,卻被活著的人記得。能支持我扛住這些死亡,消化病人離去後的種種情緒,並承受無法參透的不解而繼續服務病人,或許和遺族們的回應有關吧?隨著年歲增長,歷經了至親好友,尤其是書中士官長的逝去,他們也都成為我身後的靈魂,也是我活下去的一部份。

  為了接住這些或搖搖欲墜,或四處衝撞的靈魂,精神科醫師有時會限制病人的自由,讓他們進入封閉式的病房一段時間,密集地接受治療。然而,並不是每個被精神科醫師認為需要住院的病人都會「埋單」,自願拿起開好的住院許可證去辦手續。不同意住院的理由很多,有些和管制有關,當你走進那扇病房大門,將無法隨意進出、二十四小時上網,更不能抽菸喝酒……

  師父和教科書告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醫師,這是種治療性環境,讓有結構、規律的活動與作息,加上藥物與談話治療,幫助失序的病人重回社區。換言之,那扇門除了控制,還有其他應該是相對正面的象徵意義,但醫師就是很難在建議住院當下,說服病人及家屬。

  就在我和嘉新入行前幾年,精神科高層決定打造另一間不關門的身心醫學病房,接受自殺與暴力風險較低,多數診斷是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年輕醫師除了學習用藥,從生物醫學的角度認識這些為各種症狀所苦的病人,也透過心理學原理,進行認知導向為主的短期心理治療(有時延伸到病人出院後)。然而,對於入門第二年的住院醫師,一開始的困擾常是,這些(相對正常的)病人和自己只是程度的差異?還是本質的不同?

  這裡我想賣個關子,建議讀者從書中好幾個章節,特別是<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以及<身體是症狀,也是抵抗>兩章,讀到作者的體認,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內容也和我個人經驗雷同(誰叫我們系出同門)。所謂的精神科治療,與其說為病人開了什麼神藥或提出哪個解方,倒不如說是某種陪伴。附帶一提的是,王國醫院曾經打開的那扇門,後來又關了起來——看來,要進入治療性環境,還是得暫時接受更多控制。

  最後,我想談談九二一。嘉新和我都在第一時間自願前進震央,也同樣在災難初期,一度懷疑從精神科學來的功夫,根本難以施展;更發現以醫院為基礎的精神醫療,無法面對這種廣泛性的社會衝擊。災後不久,政府決定以行政區劃分,讓一家醫學中心支援一個鄉鎮。我當時任職的醫院負責支援草屯鎮,也是中部精神醫療網核心醫院草屯療養院所在地,擁有最多的在地資源,而我形單影隻,決定去靠行,跟著該院的醫護人員,一起進到病人家裡,或是臨時避難的帳篷,除了討論如何延續原本的醫療服務,同時發掘因身心受到嚴重衝擊而出現的「新」病人。平心而論,當年剛在王國醫院精神科完成的四年住院醫師訓練,並不足讓我從容地面對這樣的情境。不過,從全台各地前進支援,還有在地的精神科治療團隊各個成員,充分發揮了「摸石過河」的精神,不只做中學,還部分改造了台灣精神醫學日後的服務與訓練模式,努力追上民眾的需求。

  無論是初次被「精神科醫師是怎麼練成」吸引、還是已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完嘉新相對冷調的敘事之後,心靈想必滋長出更多空間,不妨將譚亞∙魯爾曼的《兩種心靈》,亞當∙史登的《精神科醫師養成筆記》,還有東畑開人的《只要存在著就好》當成延伸讀物,您將會對精神醫療體系這個空間如何形塑病人與治療者,有更多體會。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616943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那些暴力相向的日子>
 
我剛入行的時候,學長姊跟我說:「當精神科醫師沒有不被病人打過一次的。沒有被打過,表示你根本跟病人不親近;被打第二次,表示你不夠小心,沒有學到教訓。」精神醫療裡,暴力跟自殺都是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們反映精神病理的嚴重程度,同時也常是導致這些患者住院的理由,所以需要隨時注意並評估。儘管我們一開始就被告誡患者暴力的風險,但有時候還是免不了被病人傷害。前面提過,精神科診間與其他科最不同的是診療區後面的那一扇門,這扇門通往隔壁診間。在門診病人出現暴力攻擊或者有其他必須立刻躲避的情況下,這扇門可以方便醫護人員離開。雖說暴力出現的時候有很多種應對的辦法,但是精神科強調的還是及早發現、走為上策。

我第一次被病人傷害是第一年住院醫師的時候,當時我的手指頭差點被咬下來。咬我手指的,並不是甚麼窮凶極惡的反社會人格,也不是什麼幻覺妄想固著難改的精神病人,而是個譫妄失神、混亂之至的老年婦女。當時門診以為她是憂鬱症,也需要排除失智症,因此收下來住院檢查以確立診斷。老人的精神問題常常與身體生理失衡有關,所以詳盡的身體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這位病人入院沒多久就開始拒食,入院時的抽血檢查發現多重的電解質不平衡,需要打點滴補充。但是她老是把點滴拔掉,不管怎麼勸說都沒有辦法,但保持一條有效的點滴管道又很必要。所以團隊徵得她家屬的同意之後,決定幫她由頸靜脈的位置放一條中央靜脈導管,視情況變化,必要時就轉送內科照護。打導管的是我同事,他當過一年內科醫師,比較熟悉這些程序;我就負責固定病人的頭部姿勢。

打頸部的中央靜脈導管,需要病人側過頭去,安靜地躺好。打針的人在脖子上找到頸靜脈之後,消毒、下針、放導線,再把導管套過導線,進入靜脈,然後抽去導線,最後固定、接管。順利的話,一般三、五分鐘可以完成,但是如果病人亂動,或者是皮膚標記不好找,無法確認頸靜脈位置,就可能要花比較長的時間。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中年之路》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50週年(止)
  • 飲食保健書展
  • 輕小說大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