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他鄉.故鄉:在動盪的時代,「臺灣行者」把我們的島打造成世界的光

他鄉.故鄉:在動盪的時代,「臺灣行者」把我們的島打造成世界的光

  • 定價:590
  • 優惠價:79466
  • 優惠期限:2024年09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形塑1949年之後臺灣面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
經濟凋敝、大學初興、人口暴增、亡國感籠罩、本土意識覺醒……
他們力挽狂瀾,兢兢業業,直到70多年後的今日,臺灣仍受餘澤。
歷史不該忘記,我們更該記得,這些前輩的貢獻和情操。
 
  本書為資深媒體人沈珮君於《聯合報.副刊》「他鄉故鄉」的專欄集結,深入採訪影響臺灣至深且巨各界人士的生平故事。
 
  「臺灣工業之父」尹仲容、臺灣經濟幕後鐵漢葉萬安、領清寒獎學金的臺大校長孫震、基層擢升國際談判人才的蕭萬長、推動半導體產業的曾繁城、辦學鞠躬盡瘁的傅斯年、影響臺灣文藝發展的戲曲專家俞大綱、總編輯劉國瑞和新儒家哲學大師牟宗三之間的感人情義、終身「教育工作者」高希均、結晶釉大師孫超、文學大師黃春明、書法藝術家杜忠誥,以及不能或忘的澎湖山東流亡學生和蔣經國稱「有良心的愛國青年」王曉波。他們來自八方,對臺灣經濟、文化及傳承,個人人格精神和貢獻、情操,起到強大的引領作用。
 
  我們對歷史不是淡忘,而是從開始就無知,無知所以無感。典型在夙昔,藉由重回他們身處的時代困境,並領略其奮發圖強的無畏精神,無疑是對現時世代讀者的一記警鐘。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張作錦(前聯合報社長)
  洪  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管中閔(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席慕蓉(散文家、詩人、畫家)
  黃  年(聯合報副董事長、前聯合報總主筆)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項國寧(聯合報執行董事、前聯合報社長)
  楊仁烽(前美國世界日報總社長、前臺北經濟日報社長)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蘇  蘅(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賀陳弘(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作家)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前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好評推薦(謹依年齡長者先序)

好評推薦 
 
  歷史,從長期來看,不會辜負任何一個認真、努力的人,只會淘汰一些懶惰、無紀律和不道德的人。臺灣的過去和未來,將是《他鄉.故鄉》的註腳。―—張作錦∣前聯合報社長
 
  學生根本不知道臺灣曾經有過尹仲容、傅斯年等人,因此也就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日子過得比父輩好了這麼多。沈珮君《他鄉.故鄉》正好補上這方面的空白。―—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此書在南渡時代的脈絡下書寫不同人物的生平;他們的經歷各異,卻隱隱有著一個共通基調,就是「無私」。……書中故事就更令人驚嘆,也讓人低迴不已。―—管中閔∣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珮君的筆,帶領著讀者進入一個大氣浩然卻又溫暖親切的世界……真正讓我們陷入並且同其悲喜的,只是因為文字中無可否認的真誠!―—席慕蓉∣散文家、詩人、畫家
 
  本書的精髓,不僅表彰傳主們的社會功業,更在呈現他們人格的能量。可說是一本「苦孩子們最後改變了自己的苦人生並改善了苦國家、苦社會的故事」。 ―—黃  年∣聯合報副董事長、前聯合報總主筆
 
  珮君的文章展現了人物寫作的特有魅力,能從每個生命中看到時代的面貌。彰顯人性中堅毅、忍耐、不屈、努力、圓融、善良等特質,正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養分。―—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本書是一本另類的臺灣近代史,⋯⋯作者爬梳史料上下求索,佐以豐富訪談和精彩對話,除了謳歌英雄行誼之外,還有哀悼、惋惜和輓歌的文學意味。―—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作者描繪了那一代知識分子及藝術工作者留下的積極貢獻。此書對那些人、對作者,都是困境中的突圍,對我們這個時代深具啟發。―—項國寧∣聯合報執行董事、前聯合報社長
 
  珮君用誠懇的筆,刻劃出多位臺灣不同領域的開創性人物。蕙質蘭心的珮君,用她細膩的筆觸,解鎖不同類型傳主的記憶深處,和對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楊仁烽∣前美國世界日報總社長、前臺北經濟日報社長
 
  資深媒體人沈珮君致力發掘史詩般大敘事中的細節,訴說真實感人的史實與故事。身為山東流亡學生第二代,對於作者的用心與成果,表達由衷的敬意與謝意。―—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珮君處處展現對「人」的熱愛。在浩大的資料蒐集過程中,遍閱人物傳記和文獻,就像是和每個人物交遊一樣。本書應該多推薦給年輕人,作為經典讀物。―—蘇  蘅∣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這是一部與時間賽跑的書,攔截即將流失的珍貴史料。沈珮君以雄健的文筆,帶引我們回首艱難的時代,認識那些無比堅定的靈魂!―—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珮君
 
  臺大哲學研究所畢業。喜歡寫作,喜讀社會科學。愛貓愛狗,心疼刺蝟。
 
  曾任《聯合晚報》編輯主任、採訪主任,也曾任《美國世界日報》臺灣辦事處主任,以及《聯合報》副總編輯、紀錄片工作室總監。
 
  曾獲《中央日報》八十六年第九屆中篇小說特等獎,並以筆名「洪荒」出版《引號裡的語言玫瑰》(探索),以及《你的傷只有自己懂》(天下文化)。
 

目錄

主編的話∕張作錦   歷史不會辜負任何人
推薦序一∕洪  蘭   年輕人,你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推薦序二∕管中閔    山河有幸
推薦語∕席慕蓉、黃年、林載爵、張譽騰、項國寧、楊仁烽、單德興、蘇蘅、宇文正
自  序∕沈珮君    致敬  令人失望又充滿希望的年代 

第一部  但使龍城飛將在 
尹仲容──忠勤盡瘁的臺灣工業之父    
葉萬安──臺灣經濟的幕後鐵漢  
孫  震——清寒學生成為經濟學家、臺大校長
蕭萬長——臺灣另類型男  
曾繁城——文藝青年打造護國神山

第二部  人才,國命也
傅斯年――不畏權勢,埋骨臺大
俞大綱──臺灣藝文界的導師
劉國瑞和牟宗三──文化擺渡人,半世紀情義
高希均──始終望向青青草原的君子教育家

第三部:依於仁,游於藝
孫超──烽火乞兒熔融成結晶釉畫大師  
黃春明──被退學四次的九彎十八拐  
杜忠誥──相濡以墨的書道傳奇

第四部  那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七千人夢魘――澎湖山東流亡學生血淚奮鬥史    
王曉波――心殤
 

主編的話
 
歷史不會辜負任何人
張作錦
 
  我大半生在新聞界工作,坐編輯臺數十年,閱好文章多矣!我必須要說,沈珮君的文章寫得真好,真動人。
 
  珮君是我的同事,我的「讚頌」本應避嫌或保留,但記起《呂氏春秋》裡的話:「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於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依此而論,文章好就是好,不能不好說好,也不能好說不好,是謂「唯善之所在」。
 
  中國的歷史以文化為中心,五千年綿延至今。「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這樣的話沒有什麼出奇,仍然在歷史的格局中。歷史長河,滔滔而下,珮君「江流石不轉」,巍然屹立為我們舉起《他鄉.故鄉》這本歷史書。
 
  不錯,這是一本歷史書,一本臺灣發展的歷史書,書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切面,為我們證明臺灣的成就並非偶然,有淚水,有汗水,多麼值得後人珍愛。
 
  書中的人物,我差不多都認識,兩位未曾謀面卻心儀已久之人是尹仲容和傅斯年,因為珮君的文章更增加了對他們的敬佩。
  珮君心裡的第一個偶像應該是尹仲容,她請尹先生首先出場。
  她高喊道:「親愛的尹先生,你在哪裡?你不認識我,你去世時,我剛滿四歲。」
 
  小女孩現在長大了,仍然充滿孺慕欽敬之忱。她說:
 
  「我是紡織工之女。你當年屢屢被質疑『圖利他人』,我們家就是『他人』之一。你曾因『圖利他人』被告,但死不悔改,『只要合乎國家政策,只要對國家有利,在我職權範圍之內,我便負責的去做了』,說起來多像口號,但你真的腳踏實地,在一片罵聲中做了一堆事。我家受惠於你,國家因你開了大門大路。」
 
  「國家因你開了大門大路。」這恐怕是對尹仲容最好的也是最動人的評價。開了門,自己才能走出去,別人才能走進來。
  沈珮君是臺大哲學系和哲學所的畢業生,但她未及認識他們的老校長傅斯年。他去世時,她還沒生。
 
  傅斯年,這三字如雷貫耳,但是,誰知道傅斯年何許人也?若不是臺大學生要求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小組」,要去除校園「威權地景」,「包含但不限於」點名了傅園和傅鐘,傅斯年早被忘了。珮君感慨:
 
  「我們對歷史不是淡忘,而是從一開始就無知,無知故無感。拜學弟之賜,我忽然想了解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奔波於臺大和中研院之間,溽暑高溫三十六度,陽光燙到令我出門前總再三躊躇,而過程之困頓、挫折,也讓我知道歷史斷裂何其容易,想讓它從故紙堆裡再『出土』,卻要何等耐性。」
 
  珮君的耐性沒有白費,她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就在眼前」的傅斯年。
 
  除了尹仲容和傅斯年,珮君還請出另外十餘位對臺灣極有貢獻的知識人和企業家與我們相會。他們每一個人都代表臺灣一段成長和展現輝煌的歷史。
 
  珮君藉她對歷史的敏感和真誠,記錄了她書中每一位傳主,也記錄了臺灣的前進腳步。
 
  歷史,從長期來看,不會辜負任何一個認真、努力的人,只會淘汰一些懶惰、無紀律和不長進的人。臺灣的過去和未來,將是《他鄉.故鄉》的註腳。
 
  讀珮君的這本書,不由想起清代詩人的一首詩:
 
  聞鷓鴣    尤侗
  鷓鴣聲裡夕陽西,
  陌上征人首盡低。
  遍地關山行不得,
  為誰辛苦盡情啼?
  
  讀者一定聽得到珮君在這本書裡的吶喊呼號。「為誰辛苦盡情啼」?她為中國人,為臺灣,也為她自己――她心中有話要說。
 
推薦序一
 
年輕人,你想成為什麼「人」?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鄭貞銘教授在《百年風雲》書中憂心的說:現在年輕人「行為平庸,因為思想空白,思想空白,因為典範太少」。人若沒有典範,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變成想要的樣子,也就沒有邁進的目標。一旦隨波逐流,人生很快就過去了。
 
  但是,臺灣並非沒有典範人物,只是關於他們志節情操的書很少,學生根本不知道臺灣曾經有過尹仲容、傅斯年等人,因此也就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日子過的比父輩好了這麼多。所以沈珮君《他鄉.故鄉》這本新書正好補上了這方面的空白。
 
  普利茲獎得主 J. Michener說:「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孩子少年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義及對未來的理想。」本書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現代學子的典範,他們打造了這個讓世界看見的臺灣,他們的犧牲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享受,我們怎麼可以忘記他們?
 
  書中的每個人物都令我感動不已,尹仲容先生過世時我念高二,那天晚上吃飯時,我父親難得的叫我們替他倒了一杯酒,我們正要問,母親的眼神叫我們安靜不要多話。後來才知道尹先生過世了。反對尹先生的人很多,說他「圖利他人」,父親擔心他一死,後繼無人,臺灣經濟會功虧一簣。其實如果圖利的是老百姓,有何不可?尹先生說的好,只要錢不入自己的口袋,千萬人吾往矣!
 
  王曉波先生的那一篇更是所有臺灣搞學運的人都要銘記於心的。臺大哲學系事件發生時,我已出國念書,所以詳情不清楚,但是我和大部分的留學生都不認同當時政府對日本侵占釣魚臺的懦弱無能,全美各州的留學生開車到華盛頓D. C.去抗議日本政府的無恥。當時的口號是「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但不可以屈服」。
 
  這次大遊行喚醒了很多海外華人的政治意識,過去父輩叫我們好好讀書不要管政治,那是錯的。中國一定要強,這一百年來的屈辱我們已經受夠了,中國人不能永遠趴在地上任人踐踏,而教育是強國唯一的方式,所以保釣運動後,很多教授暑假便回大陸去教書。前年,一位在美國能源部工作的保釣朋友過世,死前最後一句話是「中國站起來了,我可以瞑目了」。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它無法用意識形態去除掉。以前讀孟子「大而化之謂之道」,不懂什麼是「大化無形」,現在了解了,因為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人格的至上表現,看起來好像沒有做什麼,卻影響你一生。
 
  小學時,音樂老師教唱「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粱肥大豆香……」,唱著唱著,老師的眼睛紅了,再唱著唱著,老師走出教室叫我們自己唱。那時不了解什麼叫故鄉,因為我有幸生在臺灣,直到民國五十八年,我去美國留學,才第一次感到那個千山萬水之外,想回而回不去的地方是多麼的叫人牽腸掛肚,故鄉就是每個人心裡的「媽」。
 
  從政府遷臺已經七十多年了,外省人也變成了本省人。的確,人間到處有青山,埋骨何需桑梓地,此心安處是吾鄉,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死後要千里迢迢的魂歸故里呢?
 
  原來,他鄉作故鄉是無奈的啊!但願我們的下一代能做到王曉波先生的遺願,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生生世世不再顛沛流離!
 
推薦序二
 
山河有幸
管中閔(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一九四五年是臺灣歷史的轉折點。這一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十月二十五日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的受降典禮中,臺灣總督安藤利吉接受中華民國受降主官陳儀發布的「第一號命令」,並在受領證上簽字;臺灣自此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新回歸中國政府治下。此距一八九五年六月清政府代表李經方在臺灣外海簽署交接文書,轉移臺灣主權給日本政府,已經超過半世紀了。
 
  時代不會回到歷史的原點,而是重新開始。當時公會堂外的臺灣人民,無法預知這個陌生的祖國將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未來,心情必然忐忑不安。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無法想像,幾年後自己的命運竟將繫於這個陌生的島嶼。國共內戰爆發後,隨著國軍在三大戰役敗北,中華民國政府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各級政府、各地機構,以及百萬軍民紛紛南遷,殊途同歸,最終大多匯集到臺灣。當時的臺灣,才經歷過二二八事件與隨後清鄉搜捕的震盪,人民驚魂未定,卻又身不由己的捲入另一波歷史洪流。
 
  這場倉皇混亂的交會,後來卻意外成就了特殊的歷史篇章。楊儒賓教授將這次南遷渡海與西晉的永嘉南渡和北宋的靖康南渡並列,稱為「國史上的三大遷徙」,而臺灣則是南渡的終點。如果臺灣不曾回歸中國,這場南遷即無所依托;七百四十五年前的南宋即因無處遁逃,國祚止於厓山海上。當軍民南渡後落地生根,大陸元素開始與海島基因相互碰撞、乃至融合,臺灣因此產生質變,開創出異於傳統中國和原生臺灣的嶄新局面。特別是當中華文化在大陸飽受政治運動摧殘時,臺灣在海外一燈獨明;「洪荒留此山川」,竟真有其深意。
 
  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自然產生許多獨特的故事。當年眾多軍民南渡後,有些志在恢復,所以銳意經營;有些但求安定,落地後開始成家立業。他們最後都埋骨臺灣,他鄉遂成故鄉。還有人年幼來臺,成長於斯,畢生奉獻於斯;對他們來說,毫無懸念,此地自始即是故鄉。這些從他鄉到故鄉,從落地到新生的種種故事,都是臺灣從無到有,從困乏到興盛的過程中的一部分。只是時日久遠,臺灣如今的成就看起來如此理所當然,過去的故事遂與人俱老,乃至無人聞問了。
 
  本書作者沈珮君家即是南渡小人物立足臺灣的故事。她父母親來臺時貧無立錐之地,但因政府推動產業發展,使他們有機會在新建的紡織廠找到工作,相識後共同組建起家庭。珮君十年前接觸到尹仲容先生的史料,赫然發現這位南渡精英正是當年產業政策的推手,也是改變她父母(以及許多勞工)命運的「貴人」。懷著感恩之心,她奔波各地,蒐集資料,訪問仍健在的相關人士,寫下〈親愛的尹仲容先生〉一文,記述尹先生忠勤盡瘁的一生。該文發表後廣受好評,珮君遂繼續發掘出更多人物的事蹟,於是有了《他鄉.故鄉》這本書。
 
  此書在南渡時代的脈絡下書寫不同人物的生平;他們的經歷各異,卻隱隱有著一個共通基調,就是「無私」。「無私」二字看似陳腐的教條,在此卻化身為一個個有血有肉也有淚的故事;或許因為我們久違了這種精神,書中故事就更令人驚嘆,也讓人低迴不已。
 
  南渡的財經官員中,經歷最為傳奇的首推尹仲容先生。因為無私,尹先生才會「不怕圖利他人,不怕多做多錯,不怕丟掉烏紗帽」,傾力擘劃經濟藍圖,推動民間產業發展,為後來的經濟成長埋下種子。因為無私,尹先生在面對謠言和官司時才那麼坦然無懼;即使生命已近油盡燈枯,他仍瀝血從公,甚至身後蕭然。尹先生無私無我的精神影響了許多與他共事過的人;從李國鼎、王作榮,到書中所記的葉萬安先生等人,他們的行事作風中都看得到尹先生當年的影子。
 
  無私似乎是那個年代許多人共同的特質。汪彝定先生擔任國貿局長時,帶著年輕的蕭萬長歷練各種貿易談判,也一路培養他,而且堅信「萬長是要給這個國家做更大貢獻的」。後來蕭先生出任經濟部長時,汪先生高興的說:覺得好像是自己當了部長一樣。蕭先生一生感念這位伯樂,而且用終身戮力從公來回報整個社會。只要對臺灣經貿有利的事,他總是不計毀譽,全力以赴。他甚至在牙痛極嚴重時仍堅持先赴美參與貿易談判,以致滿口牙齒幾乎損失殆盡。兩位先生的跨代情誼與合作無間,正是當年南渡(汪彝定)與本土(蕭萬長)共同為臺灣奮鬥的最好例子。
 
  不只財經官員如此,許多渡海學者文人也為後代而奮不顧身。傅斯年先生擔任臺大校長時,竭盡全力為臺大建立制度,爭取經費和宿舍,直到他在省參議會倒下的那一刻。他無餘錢為自己做條棉褲禦寒,但他爭取的清寒獎學金卻澤及無數窮困學生,包括三十年後擔任臺大校長的孫震先生。帶了大批山東學生輾轉來到澎湖的張敏之校長是另一種典型。他為了保護這批流亡學生能繼續求學,不會被迫從軍,他全力抗爭後竟以身殉。張校長的冤死,換得多數學生新生的機會;不少同學後來在臺灣頭角崢嶸,無負張校長的犧牲。
 
  臺灣土生土長的黃春明和杜忠誥兩位先生也是南渡時代的受益者。黃先生年輕時因太過「頑劣」,幾次幾乎失去讀書的機會,但因為他遇見「像陳雪屏、朱匯森、張効良這樣的人,他們對我沒有放棄,改變了我一生」。黃先生自幼寫作才華洋溢,復受知於林海音等前輩,於是在文壇嶄露頭角,成為傑出的作家。杜忠誥先生出身彰化、六代都不識字的貧農家庭,但他受惠於當時的師範制度,得以繼續學業。他就讀臺中師專時即受著名畫家呂佛庭先生啟發,之後又親炙多位南渡書家(如王壯為、王愷和、奚南薰、傅狷夫諸先生),得他們傾囊相授。六代貧農之子,多年努力後終成書法大家。
 
  我個人也有機會結識黃、杜兩位先生,聽他們親口講述自己曲折的時代機遇。他們總一再提及南渡前輩的愛護和提攜,言談中滿是感念之心。不僅他們兩位,那些深受俞大綱、張作錦和高希均諸先生所栽培、啟發和引領的後輩們,想必也有類似感受。正因前人識才惜才,苦心滴注澆灌,許多文化種子遂得以在艱困環境中破土而出,發榮滋長,最終蔚然成林。他鄉故鄉,「明月何曾是兩鄉」啊! 
 
  山河有幸,才能在那個特殊時代匯聚了眾多前輩先賢,並得到他們的無私付出;我們亦有幸,能在他們用大愛浸潤的水土上成長,進而開創出新的局面。捧讀此書,臨風懷人,更期盼他們的無私精神薪火相傳,繼續護持這片山河。
 
自序
 
敬致
令人失望又充滿希望的時代
沈珮君
 
  紀念臺灣那個很有骨氣的年代。感恩那些從大江南北匯聚在此、不分彼此的「臺灣行者」。行者,行動的人。臺灣行者,畢生以行動愛臺灣的人。他們用七十二變竭盡所能把臺灣造就成世界一道光,自己也是歷史一道光。
 
  我是歷史的晚學者,直到發現歷史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而且近在眼前,我這才睜開大眼,興味盎然。這一切從尹仲容開始。他民國五十二年去世時,我還是滾在泥巴裡的娃娃,半世紀後偶然讀到他,大感佩服,開始「肉搜」他,了解越多越激動,「追」到美國尋他子孫,打電話到北京訪他女兒,資料滿桌卻仍不知如何下筆,突然發現:我家根本就是他「圖利他人」的「他人」。他如此巨大,與我如此親近,〈親愛的尹仲容先生〉開啟了我和歷史的對話。
  
  歷史從來不遠,但稍縱即溜到很難追索。我開始環顧周遭我所敬所愛的人物,我要趁還能親訪到他們時,聆聽他們如何成長、所思所學,而在他們的敘述中,我同時看到那個可敬可憐的時代。
 
  臺灣從二戰廢墟,變成亞洲四小龍,而至今天為全世界所關切,絕非偶然。我要記下那些對我斯土斯民貢獻卓越的人。但我何其駑鈍,自二〇一九年採訪尹仲容兒孫至今,六年才寫了十來位傳主,但每描摩一位傳主,訪問至少六次,周邊人訪問至少五位,多則十餘位,六年訪問人次不下兩百,查閱的書籍也不下一百本。六年點點滴滴才得一書若此。
 
  我每每有跟時間賽跑的感覺,生怕時間不等我。本書傳主最年長者劉國瑞先生今年正好一百歲,葉萬安先生九十八歲,孫超九十五歲,越年長者越列入我的最優先,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都是自民國四〇到八〇年代,臺灣最苦最難時期的關鍵人物,回顧他們怎麼幫助國家和自我突破,正好也回顧了我自己的童年、青春。我看到了自己如何在他們灌溉的土地上,成長與受益。
 
  那是個絕望又絕不絕望的年代。常常失望又充滿希望。
 
  誰能想像:創辦台積電的元老曾繁城幼時,是坐在媽媽扁擔籃子裡飄泊大江南北的?曾繁城為了擔下長子的責任,不敢念自己鍾愛的歷史系,卻成了護國神山第一個「愚公移山」的人,他排除萬難,以極有限的經費設計廠房,專注硏發,替臺灣半導體在世界插旗,從一開始就立下可大可久的世界格局。
 
  誰能想像:永遠帶著微笑慷慨助學、終身以「傳播進步觀念」為職志的高希均,他最小的妹妹,也是因軍人家境清寒而送人?曾繁城、高希均他們早已站在科技界、文化界最高峰。他們都出身眷村,因曾清寒,特別知道在關鍵時刻適時伸出關鍵的手,拉一把年輕人。
 
  誰能想像:臺大校長傅斯年生前最後那一刻聲嘶力竭要求保住清寒奬學金,這奬學金後來栽培出一位臺大校長?孫震在傅斯年去世兩年後因有這份清寒獎學金才讀得了臺大,跟他一起拿奬學金、當清潔工的還有中硏院院士于宗先。
 
  誰又能想像:那年代不是只有學生清寒,連校長也清「寒」。曾經口誅筆伐、在大陸轟下兩位行政院長的傅大炮,對發掘殷墟、建立中研院史語所、重建臺大典章制度極有貢獻的傅斯年,這位連胡適都佩服、連蔣介石都敬畏的才子,生前告訴妻子領到他的稿費後趕快幫他買一件棉褲,因為他冷得受不了了?
 
  不僅臺大校長窮,新儒家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也曾與學生一起住在髒亂的小租屋中,是《聯合報》編輯劉國瑞把瘦弱的他接回家中「奉養」。牟先生是「道成肉身」,他可以清寒,不能委曲,涉及中華文化慧命之傳續,尤其不能委曲。劉國瑞委婉折衝,他的名言是「理可直說,事必曲成」,終於把這一個文化火種引接到臺大,影響至鉅。而幾乎沒有人知道劉國瑞在臺灣仍為文化沙漠時即熱中出版啟發民智的讀物,第一套書就是全注音的英國兒童百科全書。
 
  臺灣藝文界八〇年代以後熱鬧非凡,出類拔萃的有郭小莊、林懷民、邱坤良、黃永松、奚淞、施叔青……,誰能想像:這麼多藝文界巨匠,居然有一位共同的老師:俞大綱。俞先生除了給予他們精神食糧,也常常請他們吃飯,他們個個都瘦得露出骨頭。俞先生並不富裕,他自己還要靠香港友人幫忙。他竭盡所能給臺灣青年一片沃土,那些青年在他去世一、二十年後為臺灣藝文界開出一片接一片的繁花。俞先生,您看到了嗎?
 
  「臺灣工業之父」尹仲容累到住院才四天就去世,逝時不到六十歲,他知不知道他帶在身邊的僚屬都承繼了「尹仲容精神」?他們在臺灣經濟領域繼續孜孜矻矻數十年,譬如,他的專員葉萬安曾幫貧窮的臺灣在美援停止後度過金錢難關,他近百歲仍著述甚勤,去年底出了新書,現在又在進行另一本論著,始終為國家經濟操危慮患。孫震在美援會時,常替尹仲容擬稿,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年紀輕輕就累到終夜氣喘,幾乎成為終身之疾,他八、九十歲仍不斷推出巨著,用儒家學說和資本主義的《國富論》相互闡發,言人之所未言,極具開創性。
 
  孫運璿、李國鼎不斷出現在我的篇章中,他們都是「尹仲容精神」的直接、間接繼承者,臺灣有半導體「護國山脈」,就是因為他們「不怕多做多錯」。他們直接、間接也培育了許多人才,蕭萬長在其中,美國與我突然斷交時,替臺灣談下美國最惠國待遇的是他。
 
  一位大師誕生,背後有多少「大人」的拉拔?國寶級書法家杜忠誥小腿浸在糞池裡長大,這個貧苦的臺灣小子奮力自修,一天練字十幾小時,墨汁要用汽油桶裝,十幾位大陸渡海來臺的大師感動之餘,沒有門牆之見,一起傾力栽培,不僅免學費,甚至濟助他醫療費。杜老師得以集各家之長,並在「書道」之中貫通儒釋道「人學」,將人格推向至善,普渡眾生,誨人不倦。
  
  什麼才是教育?多才多藝的文學大師黃春明中學調皮搗蛋愛打架,四度被勒令退學,青春徬徨時,總有真正的「大人」張開網子,接住墜落的他,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完全不認識他,卻是真正的教育家,讓充滿才華、缺乏溫暖、叛逆的黃春明,後來在大愛的環繞成長,他對鄉土、族群有非常溫柔敦厚的觀察,作品也始終飽含愛與生命力。
 
  結晶釉大師孫超,超俗出塵,他是真正從乞丐出身的,三十六歲才讀大一,自卑又害羞,校慶時因衣衫襤褸,躲在教室。但他自小有強烈的進取心,讀書、畫畫,後來投入雕塑、陶藝創作,更是沒日沒夜,奮力研修。他的結晶釉作品亮麗地展現在世界年會時,國外同業不可置信地看著影片,以為是電腦特效做出來的。
 
  白色恐怖時代多少冤靈,倖存的家人如何走過每天都是淚水的日子?同是中華民族,對愛家愛國理念不同,卻以恨出之、以血為代價,甚至連理念相同也可能遭有心者扭曲,以遂自己利益。痛苦在血脈之中遞傳,不僅兩代,甚至三、四代,但是,「那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王曉波、山東流亡學生的故事,是我採寫過程中最痛苦的。
 
  王曉波,「匪諜兒子」,一生遭逢兩次白色恐怖。母親章麗曼信奉共產主義,她在大陸的家人卻因多為老國民黨人而被共產黨批鬥,祖父被打死,祖母餓死,弟弟下獄十八年。王曉波終生念念的是兩岸和平,連骨灰都漂葬在臺灣海峽,守望他深愛的土地。山東煙台聯中兩位校長張敏之、鄒鑑為了讓學生「一定要讀書」,誓死反共的他們一路追隨國民政府,最後被誣是匪諜遭槍決,何其弔詭。他們的子女、學生,恐懼而又堅強,奮力讀書,哀哀長大,許多人極為傑出。我撫心淚記,希望歷史不必再是淚史。
 
  謝謝聯副的主任、我心目中的現代俠女宇文正,她以極大的包容,讓我敢走長路。謝謝作老(張作錦先生)每每在我低谷時用一兩句有智慧的話替我撥雲見日,並慨允替我主編本書,四兩撥千斤,把我六年混沌分出天地,眉目清朗。謝謝洪蘭教授、管中閔校長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賜序,提攜後進,並將我的心理伏流勾勒得如此清晰。謝謝杜忠誥老師為封面賜字,他寫了一、二十幅字讓我挑選,止於至善。謝謝願意具名推薦本書的我的《聯合報》長官和好友,他們看著我長大變老。本書編輯孟繁珍,是孟子第七十四代孫,能與耐煩的她合作,是我的榮幸。美編水分子,才華橫溢,總是令我驚豔。
 
  深深謝謝我的每位傳主,他們當年吃盡苦頭,臺灣終能在最困難的時代創造輝煌。謝謝他們給我機會,忍受我直白的傻問題,讓我更了解他們曾經的掙扎,那些可貴的生命歷程,使我能為臺灣速寫他們奮鬥的身影,讓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成就是偶然的,不怕被打趴,打趴再站起,不要躺平。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3290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 規格:軟精裝 / 520頁 / 14.8 x 21 x 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曾繁城——文藝青年打造護國神山
 
曾繁城(一九四四年生),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一九八七年參與創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具先知卓見,重視研發,技術自主,自早期開始即確保台積電在全球競爭優勢,連帶推升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在國際電子及資訊產業占領先位置。
 
一九九一年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評選為「十大傑出工程師」,二○○一年榮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獎」,以及二○一三年榮獲潘文淵基金會「潘文淵獎」。二○一八年獲清華大學雙學院名譽博士。
 
近年領導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各項教育文化及社會公益活動,開啟多項創新贊助模式,播撒美育種子,引入人文活水。
 
創辦「台積電青年文學奬」
 
二〇〇四年開始,至今二十年,剛好讓一個嬰兒長成大人。《聯副》邀請評審與得獎者對話,談的是文學。豈僅是文學?是青春徬徨,是寂寞人生,句句是向天提問,永不甘心的自我超越。
 
二十年,繁花盛開。「台積電青年文學獎」是對這些生命的鼓勵與禮讚。曾繁城是開始這一切的人。
 
曾繁城,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積電的創辦元老。半導體業大老,為什麼會創辦「青年文學奬」?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學、歷史、哲學,其創作者、研究者,價值、貢獻在臺灣長期被嚴重低估,連酬勞都貧薄,以致優秀的人多數不敢、不能選讀文組。科技人曾繁城就是這樣一個當年被沉重家計「耽誤」的「文藝青年」。
 
曾繁城未能如願讀文組,但所愛始終未變。白先勇提倡崑曲的第一聲「青春版《牡丹亭》」,需要經費一千萬元,曾繁城個人贊助六百萬元。半導體,讓他生活富足;文史哲,讓他生命富足。他有一個大書房,但他最常用的書桌就是餐桌,那是他家最明亮的一角,陽光從落地窗斜灑,桌上是《宋徽宗》、《今文觀止》、《百年孤寂》、《人間詞話》……曾繁城也喜作詩填詞。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高寶電子書全書系:我的人生主場秀!單書85折、三書79折,指定套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全書系(止)
  • 上誼領券(9/7-9/18)
  • 新時代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