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Look Again: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9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亞馬遜最佳「非文學類」編輯選書✦
✦新思潮俱樂部(Next Big Idea Club)推薦必讀✦
 
────《推力》、《雜訊》共同作者 ╳ 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聯手解密人類的最大盲點:習慣化傾向
 
危機與轉機,就藏在習以為常的事物裡。
從個人幸福到社會議題,當現狀變得沉悶且黯淡,
「去習慣化」就是走出新局的路線圖。
 
  ❝ 本書猶如一場生活實驗,帶領我們看穿習慣化,
  用嶄新的眼光衡量自己的人生、撼動已經凍結的信念 ❞
 
  ▎習慣化無所不在,卻又經常被無視
 
  .在揭穿謊言時要避免重述謊言?
  .一年安排幾趟小旅行的效果勝於一次長時間的遠行? 
  .瑞典改為「靠右行駛」的第一天,交通事故竟然大幅下降?
  .結婚提升戀人的幸福程度,但在兩年後便會下降至婚前的水平?
  .貼文的按讚鈕新增信任與不信任兩個選項,就能減少一半的假訊息?
  .英國前首相大衛.卡麥隆為何甘冒政治史上的最大風險舉行脫歐公投?
 
  曾經教我們興奮的事物,最後成了生活裡習以為常的擺設;短暫的戀情比長達十年的感情更讓人回味。我們一旦接受看似微不足道的壞事,對壞事的容忍度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放大;每安然度過一個小風險,就會讓我們去冒更大的風險。
 
  我們每天都與這些內建的傾向共處,卻毫無頭緒它會影響我們至何種境地。哈佛法學教授桑思坦和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沙羅特深入研究這些現象,不僅告訴我們為何會習慣化,還要教我們如何去習慣化:重燃生活中的喜悅之火、讓我們更具創造力、覺察迫切需要改變之處。
 
  ▎每個行為都只比上一個糟糕一點點,最終會讓我們做出多可怕的事?
 
  「我一開始只拿幾百、幾千,對此感到安心自在,
  在我意識到之前,它已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巨大的數目。」
  ───龐氏騙局的首腦伯納德.麥道夫
 
  想像你是新上任的社群小編,為一名抗癌成功的健康大師管理社群,她要你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茄子的療效,你對內容有疑慮,但經過一番掙扎還是照做了;第二篇文章是自家網站販售的鴕鳥蛋可以促進生育,你覺得不對勁但還是照做了;幾個月後,她要你發表一篇癌症療法教讀者放棄化療改採某種偏方,這篇文章對讀者造成的影響,嚴重性遠大於之前的文章。
 
  在工作幾個月後,或是任職第一天,你在哪種情況下比較可能遵照她的指示發布貼文?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前者,因為對壞事的容忍度逐漸產生位移。這是在澳洲真實上演的吉卜森詐騙案,她被踢爆從未罹患任何癌症,而她的說謊傾向可以追溯到少女時期,這又是另一個習慣化效應。在家裡,當小孩撒謊立即給予指正;在公司,建立不接受小謊的文化(例如虛報幾塊開支),可以避免將來出現更大的過失。
 
  ▎歡愉,來自於不完全且間歇性的滿足
 
  親密,是透過重複和熟悉而增加;慾望,卻會因為重複而麻痺。人類的慾望,從不關心自己去過哪裡,對還可以去哪裡倒是充滿激情。我們在理智上知道要珍惜的事物,經常與我們在情感上的感受分離。親密關係雖然需要共處的時間來維持,但參雜各自獨處的空間才是催情的良方。
 
  科學家發現人們最受伴侶吸引的情況有兩種:一是對伴侶感到不熟悉與不了解(例如伴侶和陌生人交談展現不同的一面);二是暫時分離之後。重燃愛意的關鍵就在於「去習慣化」, 不論是物理上的分離或心靈上的想像練習都有助益。
 
  ▎習慣化在某些方面有利於生存,去習慣化則有助於進步
  
  習慣化讓人類祖先不用每次遇見危及生命的野獸都像第一次那麼恐懼,讓我們上台做簡報不會像第一次那樣慘不忍賭;但習慣化也讓我們身處污染的環境而不自覺,身受歧視而沒有挺身而出。我們沒有去思考在我們周圍一點一滴增長的可怕事物,每一步都那麼小、那麼無關緊要、那麼自圓其說……以至於我們沒有看出它一天天發展,直至為時已晚。
 
  人類文明的進展,仰賴於去習慣化倡導者打破多數人的盲點: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專制暴政等。當有愈多的去習慣化倡導者,就能大幅擴展人類全體的界限,原本看似瘋狂的目標最後也會落在可能的範圍內。
 
名人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有感推薦——   
 
佳評如潮
 
  從達文西到愛因斯坦,歷史上最具創意思想家的一個特點是,他們能夠重新審視並驚嘆大多數人已經不再注意的日常事物:迷人的穹蒼、時光的流轉、光線在樹葉上產生光點的方式。本書幫助我們所有人以全新方式看待周遭一切。這是一本聰明且有趣的讀物,也是能讓你的生活煥發活力的寶貴方式。——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暢銷書《賈伯斯傳》作者
 
  讓心理上擁有更豐富生活的精彩指南。——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紐約時報》暢銷書《恆毅力》作者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對周遭的事物習以為常。
  不僅停止注意生活中最美妙的事物,也忽略了可怕的事物;我們不在意自己的不當行為,對不平等視而不見,也比以往更容易相信錯誤訊息。是什麼導致我們變成了這樣?
  兩位作者將神經科學與行為心理學的深刻見解,巧妙地融入到容易理解和實踐的建議中,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日常生活裡的習以為常,也提供一個重新發現生活喜悅的方式:藉由改變環境、規則和人際互動,得以打破習慣的枷鎖,重新燃起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跨學科視角和厚實的科學基礎,不僅挑戰既有的思維模式,更啟發我們採取行動。如果你也渴望在忙碌生活中找到意義,願意透過小小改變來獲得大幅提升,這本書絕對適合你閱讀。
  學習珍惜眼前事物,在平凡中尋找非凡。——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為什麼我們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你一定會先否定,但現實是我們會在心中罵罵咧咧接著視而不見。
  好事麻木就如同第一次拿到高分,接連幾次高分就會覺得這也沒什麼。或是愛情關係中,終於告白成功,但交往一陣子卻忘了當初努力追求的熱情。
  壞事容忍就如同明知錯誤的關係,卻忍讓著對方,並相信有一天對方會改變。也包括工作條件與薪資明明不合理,卻認為自己的價值不夠,也很難找到下一份工作。
  讓我們有這些現象的關鍵,這本書告訴我們一種重要的答案,那就是「習慣化」!
  我們都需要歸屬感與被肯定,也同時被過往的創傷與錯誤的觀點誤導,因此有了錯誤的習慣化發展,因此這本書是一個覺察的機會,幫助我們破除錯誤的習慣化循環。——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適時且重要。這是一本清晰而深具啟發性的書,講述了期望的力量和人類心靈的無盡奧秘。——泰拉.薇斯奧芙(Tara Westover),《紐約時報》冠軍暢銷書《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作者
 
  在本書中,沙羅特和桑思坦對習慣化的科學做了深入探討。對我們習慣事物的原因和方式提出新見解,教我們如何打破習慣化,為生活帶來更多樂趣。本書出人意表且趣味橫生。 ——安妮.杜克(Annie Duke),暢銷書《高勝算決策》作者
 
  本書是協助你更新觀點的好書。沙羅特和桑思坦揭示了為什麼人們很容易對任何事物感到自滿,以及如何防止自己落入這個陷阱。此外,本書還會幫助你過更好的生活:更快樂、更健康、更明智、更公正。——凱蒂.米爾克曼(Katy Milkman),暢銷書《零阻力改變》作者
 
  這是一本生動、人性化和原創的書,是由激發你的創造力到促進你愛情生活等一切的完美指南。——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How To Make The World Add Up)作者
 
  本書是別具意義的指南,它說明了我們受到偏見左右的心智如何以及為什麼會習慣事物,以及我們如何克服常態的適應。對於任何追求更快樂、更專注、更健康、更有效決策的人而言,值得一讀再讀。—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耶魯大學珊德莉卡和朗詹.坦登(Chandrika 和 Ranjan Tandon)講座心理學教授,幸福實驗室(The Happiness Lab)播客主持人
 
  意義深遠……作者是引人入勝的嚮導,引領我們進入他們的領域。──《金融時報》
 
  本書匯集了大量精彩的例子……沙羅特和桑思坦對一種既複雜又常見的現象做了深入研究,深具啟發性。——《出版人周刊》,星級書評
 
  沙羅特和桑思坦以智慧和幽默,為如何振奮精神、重新看待世界提供了指引。如果你的世界開始顯得灰色且沈悶,這本書可能是你走出舒適區的路線圖。——《科克斯書評》
 
  本書在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交會的領域是珍貴的文獻補充,使普通讀者也能夠對它們有所了解。——書評網站Shelf Awarenes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斯.桑思坦 Cass R. Sunstein
 
  哈佛大學法學院羅伯特沃姆斯利教授(Robert Walmsley University Professor),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並擔任所長。2009到2012年任職於歐巴馬政府的白宮資訊與法規事務辦公室,2020到2021年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的行為洞察與健康技術諮詢組主席,2021年加入拜登政府,擔任國土安全部的資深顧問與法規政策官員。曾在國會委員會作證,參與多國的憲法制訂與法律改革,著有許多文章與書籍,包括《淤泥效應》、《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與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及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合著的《雜訊》、與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合著的《推力》。2018年獲頒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該獎每年表揚在藝術、人文、社會科學、法律、神學等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學者。
 
塔莉.沙羅特 Tali Sharot
 
  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她是情感大腦實驗室(Affective Brain Lab)的創始人和主任,曾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撰寫文章,並擔任諸多全球企業和政府項目的顧問。她的工作獲得威康信託基金(Wellcome Trust)、美國心理學會、英國心理學會等機構頒發的獎金和獎項,TED演講觀看人次超過一千萬,著有《正面思考的假象》等書。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動盪》、《年輕人為何憤怒》、《她們的創作日常》、《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園長夫人》、《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愛之旅》、《豐盛》等。
 

目錄

緒論:我們怎麼會時時刻刻都在對所有事物習慣成自然?

第一部 幸福
第1章∣快樂:關於冰淇淋、中年危機,和一夫一妻制
第2章∣多樣性:為什麼你該分段進行好的體驗,但一口氣完成不愉快的任務 
第3章∣社群媒體:如何從科技造成的人工昏迷中醒來
第4章∣韌性:健康心靈的必要成分

第二部 思考與信念
第5章∣創造力:克服思考的習慣化
第6章∣說謊:如何不讓你的孩子長出長鼻子
第7章∣(假)訊息:如何讓人們相信(幾乎)任何事情

第三部 健康與安全
第8章∣風險:瑞典人用HÖGERTRAFIKOMLÄGGNINGEN教我們的事
第9章∣環境:你可能夏天住在鄉下的養豬場旁

第四部 社會
第10章∣進展:打破低期望的束縛
第11章∣歧視:有教養的猶太人,穿著迷你裙的科學家,和不酷的孩子們
第12章∣專制暴政:陷入法西斯主義的毀滅性漸進性質
第13章∣法律:為痛苦定價?
第14章∣生活實驗:去習慣化的未來

謝辭
注釋
作者與譯者簡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63863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影片介紹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快樂:關於冰淇淋、中年危機,和一夫一妻制
 
「如果在過去的十八年裡,我每天都在這裡過這樣的生活,它可能就不會再有神奇的星塵了。但我離開了,而且非常想念它,等我再回來,它就會重新煥發光彩。」─茱莉亞
 
來認識一下茱莉亞和瑞秋。這兩位女性過的都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她們兩位都五十多歲;茱莉亞住在新墨西哥,瑞秋住在亞利桑納。兩人都有感情深厚的伴侶。茱莉亞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兩男一女,瑞秋有兩個女兒。她們都有自己擅長而滿意的工作,豐厚的報酬讓她們生活富裕。她們的身體也都很健康。許多人會說她們很有福氣。
 
但兩人的相似之處就到此為止。雖然在很多方面,兩位女性都可說是贏得了人生的彩券,但她們的主觀體驗卻截然不同。茱莉亞大多時候都驚嘆自己的好運氣,但瑞秋卻對她童話般的生活視而不見。
 
茱莉亞對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奇蹟都感到驚奇,說她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人問她理想的一天是什麼樣子,她說:「全家和樂融融,你起床做早餐,送孩子們去上學,然後和另一半一起去探險。我們會騎腳踏車或到某個地方喝咖啡或吃頓飯,然後我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接著快三點了,我去接孩子放學,送他們去練習曲棍球。接著開始做晚餐。」
 
瑞秋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日子:「無聊!」當然,她知道自己擁有家庭、財富、健康和朋友是很幸福的,她並不悲傷或沮喪,但她也不覺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快樂」,她說日子只是:「過得去。」
 
茱莉亞和瑞秋關鍵的差別是什麼?並不是人格特質或遺傳,也不是她們與家人和朋友關係的品質。她們的差異之處雖小,但意義重大。茱莉亞經常出差工作;她得出門幾天,或許幾週,然後才回家。她說:「我離開了,而且非常想念它,等我再回來,它就會重新煥發光彩。」離家讓她能夠專注於「生活細節的樂趣」。她說:「如果在過去的十八年裡,我每天都在這裡過這樣的生活,它可能就不會再有神奇的星塵了。」
 
在日常生活中,瑞秋無法經常離家,因此她感受不到覆蓋她世界的神奇星塵。她無法體驗沒有丈夫、孩子和舒適家庭的生活,這些事物隨時都在她面前,日日夜夜。結果它們積聚了灰塵,失去了光澤。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9/07
|
電子書
壞人之所以會做壞事,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認為身邊的好人不會出手干涉,所以壞事最大的源起是太多「無能」的好人。 這本書為我們解釋好人為甚麼會盲目
展開
user-img
Lv.4
4.5
|
2024/09/06
電影《刺激1995》中,兩位男主角安迪、瑞德對話時,一句發人深思的台詞震耳欲聾:「任何一個你不喜歡又離不開的地方,任何一種你不喜歡又擺脫不了的生活,都是監獄。」他們聊著入獄數十年的老囚犯,在出獄後因為不適應社會生活,卻已經老到無法再學習適應,最終而選擇自我了斷。

在心理學研究裡有一則『體制化症候群』,也稱為制度化症候群,意指長期生活在被剝奪自由、失去獨立性與個人責任的地方,譬如精神病院、監獄,出現了社會生存和生活技能的障礙,而後再也無法適應。廣泛來說不只是人類,包含靈長類、稍有智慧的動物都是,被盜獵者長期拘禁、收容單位過度保護而失去社會化認知、捕食的技術,在野放後不適應而導致死亡。

動物行為學家法蘭斯.德瓦爾曾經看過一隻黑猩猩的實際案例:動物保育單位找到了一隻困在籠子裡的黑猩猩。牠從出生後就被盜獵者綁走,困在非常小的狗籠裡,餵給非常差的伙食,直到牠長大都是。

保育單位將牠帶回黑猩猩保育中心,把狗籠打開,讓牠重獲自由。但黑猩猩不為所動,牠仍是躲居在籠子裡,即使把食物放在門外,牠也不敢移動半分。過了一周之後,黑猩猩願意稍微探出頭來,伸手往籠子外取食。過了大概一個月之後,牠終於能走出籠子外,在外頭玩樂一陣子之後,最終仍要躲回籠子裡。儘管外面的綠草如蔭,也沒有任何敵人,但牠仍不願意放棄籠子。

一直到三個月之後,黑猩猩才永遠地離開了狗籠。被制約的體制化症候群,導致我們失去思考能力,也無法做到馬拉松運動員川內優輝說的『現狀打破』。人類是如此,動物是如此,可悲卻歹事拖棚的婚姻是如此,從一開始懊悔到後期麻木的自我放棄也是如此。

今年七月份,時報文化出版《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一書,談論人們如何受限於習慣化,而固化自己的生活與人生。是一本在閱讀過程中,時而回首檢視自己的指南書,確認那些已然習慣化的事項、工作...而讓你難以做出改變與突破。本書作者是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塔莉.沙羅特,著有《正面思考的假象》,以及鼎鼎大名的凱斯.桑思坦,與理查.塞勒合著《推力》、與丹尼爾.康納曼及奧利維.席波尼合著《雜訊》,以及自身作品《淤泥效應》、《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從來如此便對嘛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裡寫道:「從來如此,便對嗎?」這句話遂點破了習慣化的真相。當我們思維一件事的時候,常不知覺地受限於傳統文化的規範與不知為何而來的道理。

在西元前 1500 年,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所創立的社會制度,古印度人變成了低階的種姓,而雅利安人則成為高階種姓。種姓制度的起源並非要劃分階級與人民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雅利安人的執政權與社會權力。但隨著時間推進,種姓制度變成了區分人口的高低貴賤,變成歧見與蔑視的合理理由。儘管印度歷經四次種姓制度改革,甚至是於 1947 年印度獨立,法律正式廢除種姓制度,然而,潛移默化的文化陋習卻早已深植人心,於印度社會帶來嚴重的不平等。

在華人的傳統文化裡,擁有「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的流言,小時候如果手指月亮都會挨大人罵。實際上,台灣人這類的文化語言多不勝數:吃雞腳會撕破書本、晚上吹口哨會招鬼、抖腳會撿角、用紅筆寫名字會短命、筷子拿得遠就會嫁得遠...等等。順道一提,胞妹自小拿筷子都拿得近,近到幾乎要摸到筷尖,家人常笑她會嫁給隔壁老王之類(住很近),沒想到她一嫁就嫁到澳洲去了。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在解析手指月亮禁忌時,可追溯至南宋時期,於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諸惡章〉提到「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三者被視為對神明大不敬的行為,其中的三光就是太陽、月亮與星辰。對未知的天文的盲目崇拜,在數百年後成為人們的偏誤思維──直到現在,仍會以此行為做訓誡。重點不僅是習慣化改變人們的行為,而是習慣化的形成源頭,以及人們不願理解科學的蒙昧。

牢記魯迅先生的話:從來如此,便對嗎?

#默然迫使失去突破思考

在《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書中,不難發現習慣化對思維、創意與想像力的巨大影響:當習慣化與制度隨著時間腐朽、逐漸不合時宜,遂導致凱斯.桑思坦探討的隱性『淤泥效應』,重重阻隔與制式降低了效率,原本應該做出調整與修正的地方,卻也因為習慣化、使得人們沒有以新的認知去作出革新,嘗試改革舉措。

這很符合人性,生物善於恪守常態規則,而怯於探索新的方式與模式。根據許多歷史學家指出,文明開端源自於新石器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有趣的是,舊石器時代距今為 250 萬年,而新石器時代距今卻為 10 萬年,歷史學家與生物學家想破頭的是:那過程中的 240 萬年,智人們沒有看過種子,豈不知果實與果樹的因果關係?其一的解釋是,儘管發現了更好的生存方式,但現存的狩獵採集生活也不錯,在還沒有必要之前,就維持著現狀吧。低估適應改變的能力,並高估做出改變的成本,致使人們服膺於現狀不願改變。

不願意改變的思維,導致制度的陳腐及淤泥效應。在清朝末期,世界列強諸國派員商談貿易,已有工業革命發展的歐美各國,在書信回返時曾寫道,中國官員個個文才甚高,卻沒有足夠的實務見識。合理地說,長達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儘管考試出人才,但實務見識卻在當官時才要新學。亦是如此,清朝在 1872 至 1875 年間派出上百位幼童前往美國留學,以求返國後對大清朝做出改革;清朝首位接觸歐美文化的是清聖祖康熙(1662年—1722年),曾有歷史學家指出,若當年康熙海納百川發展西方科技辦洋務,今日的中國將會是東方的英國。

在 1999 年大舉進入市場,成為商務人士愛用手機的 BlackBerry 黑莓手機,對用戶體驗的輕忽,改革牛步導致 2007 年 iPhone 崛起之後,逐漸地失去競爭能力,最終於 2020年停產。以當年的黑莓市值與能量,即使跟蘋果手機的腳步開發且修正,也不至於打烊結束營業;另一個做出改革與突破思維的例子是,曾經市值 2500 億美元,僅次麥當勞與可口可樂的芬蘭老牌諾基亞 (NOKIA) 呢?在跌下神壇之際作出改革與投資的諾基亞,至今有平板、筆記型電腦、數位電視、軍事通訊設備、攝影機、健康設備及『智慧型手機』。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德蕾莎姆姆曾經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我認為這句話所延伸的,不只是對人,更是思維與觀點、見識。一當停擺了思考的能力、自我審視與反思的能力,而選擇墨守習慣化、體制化,我們將失去創意、探索、突破新局的動力。我特別喜歡查理‧蒙格的一句真知灼見:「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是本值得反覆閱讀、重複思考的智慧書,有趣的是,它與《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有著一體兩面的樣貌:《一如既往》提醒要拋開過度的臆測,專注在恆常不變的事物 (當然我知道它談的是投資),而《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則提醒我們,不要深陷於恆常不變的沉默,而要審慎反覆地思考。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如何看待習慣化、耽於麻木的現實,往往更為重要且具有進步價值。
展開
user-img
Lv.6
4.5
|
2024/08/26
正如書名所說的:再看一遍。

重新注意和欣賞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事物。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失去光彩;不好的事物也是如此,我們會逐漸習慣,甚至對此視而不見。

於是我們不再注意生活中最美妙的事物;也習慣了糟糕的環境,對自己的不當行為漠不關心、對不平等視而不見,也比過往更容易相信錯誤的資訊。

是什麼使我們變成了如此?該如何打破?

...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重複和熟悉的事物會逐漸失去敏感性,也就是所謂的「#習慣化」現象。

當我們長時間處於相同的環境、行為,以及接收重複訊息時,大腦就會自動過濾掉這些重複的刺激,以節省能量和資源。

要打破這種習慣化,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建議:

一|#改變環境:嘗試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或休息,重新佈置你的工作空間或家居環境,這樣可以讓你重新注意到周圍的事物。

二|#改變規則:設定新的個人或職涯目標、嘗試新的工作流程,藉此激發你的興趣和動力。

三|#改變互動:與不同的人交流,嘗試新的社交活動,改變與家人、朋友之間的互動方式,有助於打破日常的單調,帶來新的視角。

四|#想像改變:即使沒有做出實際的改變,單純想像改變的模樣也能幫你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

五|#反思冥想:定期自我反思和冥想,向內看可以幫你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環境,找出需要改變的地方。

六|#持續學習: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知識和技能,本身就能帶來改變,同時也能保持大腦活躍,避免陷入習慣化的陷阱。

透過這些建議,能使我們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敏感性,重新發現和欣賞那些被忽視的美好事物,並且更清晰地識別和改進不好的事物。

也能夠過上更有意義和滿足的生活。

...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意識到習慣化是把雙面刃。

無論是好習慣、不好的習慣,都會伴隨著僵化的問題,或者說邊際效應愈來愈少。

比方說,每天閱讀兩小時能讓我持續獲得養份,但也可能在過程中習慣化的用某種方式消化、用特定視角來理解,會不會就因此忽略了某些東西?

我是在思考?還是在重組自己的偏見?

又該如何覺察或察覺到自己正在受到習慣化的影響?這個影響又是什麼?

每天或定期反思,或許是個可行做法。至少對我是管用的,但有沒有可能反思本身也流於習慣化呢?又該如何擺脫?這個思考的過程挺有趣的。

對你來說,又有哪些擺脫習慣化的做法呢?
展開
user-img
Lv.9
4.5
|
2024/07/18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法學家,
凱斯與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合著的《推力》、
與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及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合著《雜訊》
他得到挪威政府頒發的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被視為人文學科的諾貝爾獎;
Tali Sharot(塔莉.沙羅特)同時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曾出版《正面思考的假象》。

此書揭開習慣化是如何影響個人和群體。
週一讓我們興奮的事物,到週五就會變得無聊。
因為我們習慣化(Habituate)了,
我們對重複刺激的反應越來越少。
習慣化的意思是不再那麼注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為了再次感受到歡愉,
我們需要去習慣化(Dishabituate),
當我們開始去習慣化,
遠離它一段時間,
讓那些我們不再感覺到或注意的事物,
又能夠恢復驚奇感。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如果我們偶爾經歷它們,
就會引發一陣歡愉。
可是當那些經歷變得頻繁,
它們就不再產生真正的歡愉。
取而代之的是舒適感。
財富尤其會把刺激變成美好但乏味的舒適。

萬維鋼在《精英日課》提到「習慣化」有這些特點,
第一個:再好的東西,
我們也會因會習慣而覺得厭煩。

第二個:歡愉來自於慾望的不完全和間歇性滿足。

我們必須記取這些教訓,
當我們預料到自己會習慣化,
對改變人生的經驗很重要。
我們每一天都會因為忽略了習慣化的力量,
而做出一些可能導致更多痛苦和更少快樂的選擇。

有意思的是,
作者提到許多人為了體驗多樣性而犧牲意義和快樂,
因為這些人認為多樣化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
而多樣性會增加對生活美好的感知。

第一章教我們如何讓情感保溫、延長火花。
當我們對伴侶感到不了解、不熟悉時,
或者分開又再度團聚時,
會保持興奮。
為了避免不平凡變成平凡,
需要減少在一起的時間,
適度增加分離的時間。

第三章討論社群媒體,
臉書用戶不用臉書會更快樂,
因退出平台後,
人們平均每天獲得約一小時的時間,
可以把新得到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

第五章討論創造力的部分對我來說蠻重要的,
變化會提升創造性思考,
習慣化則減少創造性思考。
書中提到一個實驗,
人開始走路後不久和坐下後不久,
創造力會顯著提升。
改變本身可能會提升創造性思考。

我之前都是坐在板凳上寫稿,
常常寫得腰酸背痛,
後來才改坐較高的椅子。
我計算過週末時最多一天能寫七千字,
希望有天能像倪匡一樣,
透過去習慣化和做一些小改變,
給予大腦新的刺激,
達到一天寫兩萬字的產量。

你把第十二章講納粹的部分換成共產黨,
一樣成立。
關心台灣未來的人民都該看看,
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
自由的喪失、
民主的瓦解、
被共產黨統治是遲早的事,
戰爭從來沒停止過。

當恐怖的惡行以很小的方式開始,
並逐漸增加時,
它們引起較弱的情緒反應,
較少的抗拒,
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讓越來越大的恐怖在光天化日之下上演。

台灣人民越早認知到這個現象,
可使更多人預見即將發生之事,
並即時採取行動。

已離任的(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建議台灣,「別對中國的挑釁措辭和行動驚慌失措,但也別對這些風險麻木(Avoid panic about China’s combative language and moves, but don’t grow numb to the risks.)

共產黨的每一個行為都比上一個更糟糕,
但只是糟糕一點點......

如果整個政權最後一次也是最嚴重的行動,
直接發生在第一次也是最小的行動之後,
成千上萬、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會感到震驚......

但情況不是這樣發生的,
中間有數百個小步驟,
有些難以察覺,
每一個步驟都讓你做好對下一個步驟的準備,
以免你覺得震驚。
步驟C不比步驟B更糟糕多少,
而且如果你在步驟B時沒有表明立場,
為何要在步驟C時挺身而出?
步驟D也以此類推。

納粹就是在步驟D屠殺數百萬人,
不過種族滅絕並非在步驟D開始,
而是早在步驟A就開始了。

在事件持續、頻繁發生或者變化很緩慢時,
就會出現習慣化。

習慣化、恐懼、自私、分心、困惑、個人無能為力的感受,
使可怕的事情成為可能。

這不僅解釋中共和舔中政權為何如此囂張,
也能說明民主的瓦解與自由的喪失。

透過了解習慣化,
以及有意識地對某些狀況去習慣化,
我們能持續在生命中發現驚奇、感到快樂、避開風險與盲點。
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時時容光煥發。

猜你喜歡:
1.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善用人的不理性,一次改變千萬人. 先覺
2.影響他人購買、投票與決策的6大成功關鍵:哈佛、史丹福學者教你運用黏性法則,達成你的目標!柿子文化
3.人性賽局:哈佛大學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課,驚人「隱藏賽局」完美解釋非理性行為. 三采
4.掌握人的煩惱就大賣!惡魔行為經濟學:驅動風潮熱銷現象令消費者心動的40條行動法則. 新樂園
5.設計幸福: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實現理想人生的務實思維. 今周刊
6.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先覺
7.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天下文化
8.漫畫行為經濟學 不理性錯了嗎?: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湊免運?23堂讓你不再吃虧的思考啟發課. 大塊文化
9.一定要懂的行為經濟學:洞悉衝動購物、跟風投資、網路沉迷的心理,掌握深層消費關鍵. 台灣東販
10.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時報出版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商業周刊電子書暢銷展:實踐理想自己,閱讀,找到工作/生活/自己的平衡與幸福,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