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導讀
從孩子們的遊戲看世界各地文化之異同
藍依勤
幼兒遊戲是幼教系的基礎課程之一,在這門課裡,我們會探討遊戲的定義、遊戲的歷史與理論、遊戲和幼兒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遊戲環境的安排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從文化角度切入,解析文化如何影響幼兒遊戲的內容與形式。包括父母及祖父母在他們的孩童時期玩些什麼?玩/遊戲對他們來說代表什麼?孩子的周遭環境(可使用的物品、玩伴等)如何形塑他的遊戲?孩子的照顧者在遊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基於什麼理由參與遊戲?孩子會從這樣的遊戲過程中獲得什麼?某一種遊戲活動(例如追逐遊戲)在兩種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裡的不同地區)中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它在各自文化中有何特定意義?多年來已有許多學者投入研究,試圖釐清文化與遊戲之間的關聯。如果只能以一句話簡述,那就是:從孩子的遊戲中所反映出的是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和信念。
這些探問所觸及的,也或隱或顯地在《跟著世界各地的孩子一起玩遊戲》中,藉由不同國家的孩子之口呈現。我們會讀到遊戲在娛樂之外,還肩負強化肌肉、增進身體能力、提升靈活度與協調性,以及為了狩獵預做準備等功能和目的。玩不只是單純獲得樂趣,而是有更重要的目標,從一再反覆的遊戲中精熟這些技巧,以便能在之後派上用場。除了鍛鍊體力與技能,遊戲也有取悅神明的功用。換句話說,遊戲不是為了自己而玩,更像是一種與生存相關的儀式。我們也會發現遊戲當中使用的物件及其玩法所象徵的意義,像是日本的板羽球和亞洲地區的放風箏都寄託了驅邪避厄的意涵,北美洲原住民的蝴蝶遊戲、越南的投球穿越環圈,還有南美洲的丟蟾蜍等,也都是一種祈求好運與幸福降臨的形式。
即使在遊戲中使用了相同的物品或是出現類似的扮演角色,如「狼」,玩法與規則也因地而異。同樣是玩彈珠,非洲辛巴威的重點在於分秒必爭的「搶」,數量越多越好,而印度跟蘇格蘭則是強調精準度,差別在於一個追求的是將彈珠彈出劃定的圓圈,一個則是以擊中對手的彈珠為目標,好將它們收 為己用。在書中出現了兩次的「狼先生」呈現出抓人遊戲在不同文化裡的微妙差異,西班牙的狼先生需要使用各種與衣物相關的詞彙以及穿戴方式做為回應,比起蘇格蘭的狼先生,似乎多了一些認知的成分在內。
雖然在孩子的遊戲中存在著文化差異,但同時也有共同的特性。例如,在世界各地的遊戲中,我們都能看見孩子就地取材、「無中生有」的能力,種子、樹枝、棍子、石頭……全都可以拿來做為遊戲之用。取用的材料,會跟遊戲的時空以及方便性有關,例如過去使用骨頭,現今則改為繫著絲帶的球。而不管使用的材料是什麼,這項本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近年來相當熱門的「鬆散材料」(loose parts)在本質上就是這種能力的顯現,石頭可以用來拋接,考驗反應速度,也可以當成藏匿遊戲的標的物或是搭建堡壘的基礎。除此之外,不管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孩子,也都能透過想像、角色扮演、口語提示、歌謠,或是利用隨手拈來的簡易素材以及身體部位等等,創造出好玩的遊戲。簡單來說,只要孩子想玩,就一定能找到可行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熟悉的遊戲,當然也會讀到從未聽過的遊戲。如果和孩子共讀,不妨一起討論覺得哪個遊戲最好玩?哪個遊戲最有挑戰性?哪個遊戲跟你們知道的遊戲很類似?假如能從中挑幾個遊戲實際玩玩看感受一下,那就再好不過了。祝讀得開心也玩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