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烘焙展
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內外雙書封設計】

你可以比你想的還暖!
一個簡單、雞婆的舉動,讓載浮載沉、找不到方向的人安定下來,
讓受傷的心得到療癒,讓「善的循環」就此展開。

**無論在什麼位置,我們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
來來去去的病人,是最好的同理心教材。
讓人逐漸學會「解讀」那些看了一頭霧水的舉動,讓人深刻體會醫療不只是冷冰冰的議題,而是有愛、有關懷、有溫度的救治。

★生死邊緣的觀察_那些用「心眼」才看得見的隱藏版需求
 「我們想要開車把他載回去。」同理家屬的為難
 「你明明說可以轉病房了!」等床等到生氣的阿嬤
 「具體怎麼做,我給你建議。」一體適用的老公處方箋

★好好說再見_那些沒有準備卻必須面對的揪心時刻
 「你照顧過往生的病人嗎?」ICU的第三種選擇
 「等等,還有一個人要來!」家屬到了,才可以死?
 「我喜歡這樣的醫病關係。」阿嬤合起來的嘴巴

★遺憾,是一種禮物_那些不存在的早知道與必須被理解的決定
 「為什麼想當醫師?」我要幫母親報仇
 「你會CPR 嗎?」就事論事的殺傷力
 「她能撐到母親節嗎?」最後一個「有母親的節」

★刻在我心裡的名字_那些為我的人生持續加溫的每個你
 「希望以後能幫助更多人。」十七歲的她們
 「你沒有媽媽!」不,我有五位媽媽
 「我被轉學三次。」一輩子的貴人師長

【專文推薦】
吳明賢_臺大醫院院長/林宏榮_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醫策會前執行長/神老師&神媽咪_國小老師、作家/張書森_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葉丙成_教育部次長/楊斯棓_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蕭靜雯_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人

【溫暖推薦】
江文莒_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孟買春秋_《路透社》前記者/施景中_臺大醫院產科主任/陳建仁_中研院院士暨特聘研究員/陳永興_羅東聖母醫院前院長/郭昱晴_立法委員/許書華_醫師、作家/梁茜雯_小提琴家/黃兆徽_公視董事/黃健予_換心人、電視劇《額外旅程》原型/賈永婕_台北101董事長/蔡宇哲_《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謝文憲_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羅一鈞_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蘇怡寧_慧智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志金
陳志金(阿金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睡眠中心主任
.奇美醫學中心呼吸治療科主任

ICU(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座右銘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由於出身貧窮,早年喪母,更能同理病人與家屬立場。在安寧善終、器官捐贈等方面推廣不遺餘力,以關懷為出發點,協助家屬轉念、解除內疚與自責。
經營「Icu醫生陳志金」粉絲團,分享感動故事、剖析醫療時事,追蹤人數超過 32 萬,單篇貼文觸及人次多達數百萬。論點精闢,見解獨到,文筆灰諧,化繁為簡。
尤其在新冠(COVID-19)疫情時代,提供正確、正向、容易理解的資訊與建議。
致力推動良好醫病溝通,避免不了解、不信任造成的對立與衝突。積極投入以「醫病共享決策」方式,陪伴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抉擇時刻。

【獎項】
.衛福部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個人獎 (2023)
.《早安健康》年度社群影響力人物 (2021)
.推廣器官捐贈獎 (2020)
.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 (2018)
.奇美醫學中心領航傑出教師 (2020、2017)

相關著作:《【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

 

目錄

推薦序
    雁過留痕,渡人渡己_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
    找回醫病溝通的溫度,十年如一日的阿金師傅_林宏榮/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醫策會前執行長
    易位思考:在教育和重症醫療現場同等重要_葉丙成/教育部次長
    更有溫度的人,更溫暖的社會_張書森/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    讓離開的人好好走,讓留下來的人好好活_神老師&神媽咪/國小老師、作家
    一位渾身亮點,幽默自嘲,散發暖意的資深暖醫_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    在醫療抉擇的難題裡,一道暖心相伴的光_蕭靜雯/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大不同〉節目主持人

推薦語

作者序  從ICU看見不一樣的需求和溫暖

CHAPTER 01
生死邊緣的觀察──那些用「心眼」才看得見的隱藏版需求
1「我們想要開車把他載回去。」同理家屬的為難
2「別急救了,請讓他好好離開。」當三個重症一起來
3「今天是○床的生日。」病房裡的生日可以不「難過」
4「你明明說可以轉病房了!」等床等到生氣的阿嬤
5「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果斷卻放不下的醫師兒子
6「……。」已讀不回的冷漠兒孫?
7「具體怎麼做,我可以給你建議。」一體適用的老公處方箋
8「那個昏迷年輕人吸毒了?」醫師使命、偵探精神
〔特別收錄‧金心不騙1〕看診「十不」:有聽要想到

CHAPTER 02
好好說再見──那些沒有準備卻必須面對的揪心時刻
1「你照顧過往生的病人嗎?」ICU的第三種選擇
2「你希望怎麼離開世界呢?」說走就走的殘忍
3「我是那個孩子的媽媽。」一個路過的擁抱
4「我喜歡這樣的醫病關係。」阿嬤合起來的嘴巴
5「人都這樣了,為什麼如此無情?」掛電話的家屬
6「等等,還有一個人要來!」家屬到了,才可以死?
7「不繼續壓,我就告你們!」同居人的剩餘價值
〔特別收錄‧金心不騙2〕領藥「十不」:有聽要辦到

CHAPTER 03
遺憾是一種禮物──那些不存在的早知道與必須被理解的決定
1「為什麼想當醫師?」我要幫母親報仇
2「你會CPR嗎?」就事論事的殺傷力
3「我就是要讓他內疚啊!」住院醫師的正義感?
4「我想說沒那麼嚴重…」動怒後的反省
5「來住女婿家,跌倒撞到頭。」有溫度的救治
6「這樣的決定很冷血嗎?」救與不救的掙扎
7「能多給他們幾天時間嗎?」無助的異鄉人
8「她能撐到母親節嗎?」最後一個「有母親的節」
〔特別收錄‧金心不騙3〕住院「十四不」:有聽要做到

CHAPTER 04
刻在我心裡的名字──那些為我的人生持續加溫的每個人
1 「他終於開口了!」是誰的眼神鎖定我
2 「希望以後能幫助更多人。」十七歲的她們
3 「最近上班都很無力。」病人教我的同理心
4 「我被轉學三次。」一輩子的貴人師長
5 「你沒有媽媽!」不,我有五位媽媽
6 「人情世故一定要啦!」逐漸明白的父愛
7 「我可以陪他去醫院!」臺灣最美的風景
〔特別收錄‧金心不騙4〕醫療是攔截行為:有聽要知道
 

推薦序1.
雁過留痕,渡人渡己
文/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
病魔之前、人人平等。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病痛的困擾。而在不幸生病之時,大部分的人都會比健康的時候更敏感,更渴望親情、友情,更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與關懷。
身疾可治、情病難醫,因此良醫除醫身體之病,也需醫受傷之心。當我們重新思考,回歸醫療本質,回到全心全意利益病人的原點,醫療的專業加上真誠的力量,才是醫生受到世人尊重的原因。
陳志金醫師是一位具有豐富人文情懷的胸腔重症科主治醫師,他負責照顧醫院中最困難的加護病房病人多年。在家屬悲傷與病患面臨死亡的面前,他植基於人性的關懷及專業的訓練,走入病患和家屬的內心,以一篇篇沁人心靈的故事,刻鏤人性的掙扎思考,談病說病以故事方式留下一系列《ICU重症醫療現場》的珍貴紀錄,感動了無數讀者,成為不折不扣的暢銷書。
此系列第三集以「當個更有溫度的人」為主題,人生的價值在於內心的選擇,而生命的溫度就在於靈魂的接受。但是在目前物質極度豐富的世界當中,缺乏的是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心與心的鏈接。
為何愛會傷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坐標系。一段有效的溝通,產生必要的同理心,讓彼此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是避免醫病糾紛、撫平傷痛的不二法門。哲學家叔本華認為文學中悲劇的最高境界是故事裡沒有惡人,也沒有造化弄人的命運,而是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身為醫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喜歡佛法的我,認為落實在職場和生活中,就是以慈悲心包容眾生,以柔軟心忍辱一切,以智慧處理問題,放下心中的罣礙。
最近興起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是透過患者的故事,處理伴隨身體疾病出現的關係上及心理上的問題,在進行敘事醫學的過程中,不單是確認患者及家屬的體驗,也鼓勵醫師的創造力及自我反思。經由反思、同理、自我探索,去達到全人的觀點,促進良好醫病關係,提升工作場域中之溝通與同理心,尊重病人自主權等生命倫理議題的思辨。
陳醫師的這本書,走入重症醫師的內心,突顯他秉持仁心仁術體恤幫助受苦的病患,讓美好的醫學人文精神被看見,是敘事醫學的積極實踐,也是最佳的參考書,本人鄭重推薦給所有的醫護同仁及一般大眾。

推薦序2.
找回醫病溝通的溫度,十年如一日的阿金師傅
文/林宏榮(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醫策會前執行長)
我是急診專科和腦神經外科出身,行醫過程看到許多醫療人員因醫糾挫折變得冷漠、熱情不再,因此對於醫療人員,特別是急重症醫療人員所面對的壓力與耗竭(Burnout)有深刻印象。我常想:這些問題能不能有系統性的處理方式?2009年,阿金醫師接受醫策會TRM(Team Resource Management)訓練,我和阿金就開始推動TRM 團隊資源管理的本土化訓練,教導醫療人員如何進行良好團隊合作、有效溝通,以確保病人安全,進而減少醫療人員的工作壓力。我們還全臺灣走透透,跟其他醫院分享這套本土化模式。
團隊合作固然能減少醫糾,但我們還需要軟性工具來協助受傷害的同仁復原。因此,我在2013 年指派阿金到美國杜克大學(Duke)的病人安全中心去學習韌性力(Resilience)、正向心理學和正念(Mindfulness)在病人安全的應用。在後續討論中,我跟阿金總結出關懷才是醫病溝通與同仁復原的核心,於是我們開始改變醫療爭議的溝通模式,首重關懷,我們曾協助藥害基金會與醫策會製訂「醫療爭議處理」訓練教材。本院因而獲得衛福部頒發「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機構獎」,本人、阿金醫師和蔡雅雯醫檢師則陸續獲頒「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個人獎」。
奇美醫院在2013年引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院所開發的溝通模式CICARE,以關懷出發,促進醫病溝通及醫療人員間的溝通,亦於2014 年獲得第十二屆遠見五星服務獎「醫療院所類冠軍」。2016 年,阿金將我在醫策會推動的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醫病共享決策,導入ICU 重症醫療,協助家屬進行困難醫療決策的達成,並於2018 年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阿金後續在神經加護病房中普遍地推動,也創下家屬「零後悔」的紀錄。
2023 年,我們一起推動以美國健康照護促進協會(IHI)Joy in Work(樂在工作)為基礎的「樂在團隊合作(Joy in Team work)」活動及員工健康生活型態,致力打造更健康、更快樂、更幸福的職場。這十幾年來,我和阿金並肩作戰,關係亦師亦友,我非常肯定他推動醫病溝通的努力。
在忙碌工作之餘,阿金抽空經營社群媒體、寫書,讓廣大民眾更了解醫療的現況、更同理醫療人員的辛苦,也讓更多醫療人員了解:如何更有同理心的溝通、如何易位思考、如何讓家屬感受到溫暖。阿金做這些事的起心動念,源自於他十七歲那一年的遺憾,如今他能夠轉念,化遺憾為動力,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經過十年的努力,我想,阿金醫師在醫病溝通上已進化成阿金師傅,而《ICU 重症醫療現場》也出到第三本了。這三本都相當適合作為醫學生或年輕住院醫師學習醫病溝通或同理心的教材,也很適合一般民眾閱讀。本人極力推薦阿金師傅這本書,讓我們一起找回醫病溝通中的溫度!

推薦序3.
易位思考:在教育和重症醫療現場同等重要
文/葉丙成(教育部次長)
過去這些年來,臺灣的教學現場常有家長因為老師的教學方法因為不了解而產生質疑,然後便從比較負面的角度去解讀老師的作法跟動機。比如說會覺得老師是因為偷懶或是對孩子偏心,所以才會這樣那樣。然後就會越想越氣,最後甚至去投訴老師。
但往往如果家長有願意去好好了解老師作法背後的原因跟脈絡,可能就會發現老師之所以這樣教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如家長想的那樣。但不幸被誤會的老師,在被家長投訴之後很容易心冷,親師關係也出現裂痕。到最後親師生都成了輸家。
這樣的憾事會一再發生,主要的原因在於親師之間缺乏相互的了解。因為不了解,才會錯誤的解讀,然後生出負面的情緒跟反應,造成了對彼此的傷害。如果大家彼此能有更多的機會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就不會出現這樣親師生三輸的局面。
其實在醫療界也常有這樣的情況。病人、家屬在醫院,因為對醫護人員的不夠了解,所以對於許多的醫療行為或處置感到不解。尤其是看到自己家屬生病受苦的時候,這種不解很容易會衍生出怒氣,最後甚至變成對醫護人員負面的情緒跟行為。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同身受,因為這跟我們在教育界所看到的問題非常類似!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於阿金醫師在做的事情,非常佩服。阿金醫師透過他的寫作,將醫護人員的日常寫成一個又一個真誠動人的故事。透過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醫師、護理師他們熱血救人、為病人著想的那一面。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在醫療的過程中,就跟我們平常人一樣有著許多掙扎、猶豫、難過、開心、感動,只是那些可能是病人跟家屬在醫療背後所看不到的。
阿金醫師的故事幫助我們看到了這一切,讓我們對醫師、護理師更加了解、也增加了對彼此的信任與體諒。這對整體社會醫病關係的促進,是非常重要的!真心感佩阿金醫師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還為了提升醫病關係投入這樣的心力。誠心推薦這本好書給您。阿金醫師的這些故事,會讓您對生命有更不一樣的思考,對這世界更知福、更惜福。

推薦序4.
更有溫度的人,更溫暖的社會
文/張書森(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在敲碗許久之後,阿金醫師終於為讀者們獻上「三寶」:他的第三本ICU重症醫療故事專書,延續前兩本專書(大寶、二寶)的精采,再次帶來暖心故事、生死智慧與感人的醫病互動。
讀阿金醫師這本書,除了以單純讀者身分來「享用」,對我而言,還存在著獨特的意義。阿金醫師是我的大學同學兼好友,我們認識至今已超過三十年。在本書〈不,我有五位媽媽〉中,阿金醫師把我的母親也視作他的一位媽媽,於是我也自然而然成為他的兄弟。
當年我們一起進到醫院見習與實習,從病人、家屬、師長與學長姐身上,對照教科書裡的硬知識,再配上《急診室的春天》影集裡的情節,如履薄冰,相濡以沫,一同學習臨床醫學與醫病互動。所謂「凡盜取生命奧秘的人,必須為此付出許諾。」阿金醫師的許諾是看見病人與家屬的需求,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溫度的人。
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多重收穫。阿金醫師分享的臨床故事充滿重要的細節與情感,幫助我們真正理解彼此,獲得深層的感動。阿金醫師讓我們看見「同理心」需要透過行動來具體展現,包括細微的觀察、和緩的態度、積極的聆聽與資訊的共享—醫療不僅是「治癒(cure)」更是「照護(care)」。
阿金醫師提供給家屬的手寫「病情解說單」就是最好的例證,不僅圖文並茂說明病情,同時傾聽與回應家屬的疑問,如他的名句「不只是要救病人,更要救家屬。」書中,還有阿金醫師貼心提供讀者和醫師互動的指南,包括看診時十件不要做的事,及住院時十四件不要做的事,幽默又實用,敬請翻閱自行服用。
阿金醫師書中的臨終故事,啟發我們及早思考為自己與親愛的家人對那終將到來的一天做準備。二○二○年,臺灣「生死線」出現死亡交叉,全年死亡數為17 萬3,156 人,多於出生嬰兒數16 萬5,249 人。相比迎接新生命,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面對臨終議題,學習告別與放下。
書中,阿金醫師分享更多的個人故事,不斷重返他習醫的初心。或許讓一些讀者感到驚訝,母親早逝的遺憾讓十七歲的少年阿金懷著「我要幫母親報仇!」的心情進入醫界。然而多年執業所積累的智慧,加上深刻反思與自我和解,使他早以「讓同樣的憾事不再發生」的昇華來進行「成熟報復」。這讓我深受感動,不由自主聯想到當代臺灣所面對的種種挑戰,我們需要有更多人進行深層理解與溝通,以「成熟報復」之姿來避免重蹈遺憾。阿金,這是我們三十多年來共享的「抱負」,是吧?
翻開這本書,能在忙碌生活之餘帶來對生命的洞察,為學子們提供啟發,並為這個世界增添溫暖,因為我們會想和阿金醫師一樣,成為一個更有溫度的人!

推薦序5.
讓離開的人好好走,讓留下來的人好好活
文/神老師&神媽咪(國小老師、作家)
有一次參加了阿金醫師的臺北簽書會,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阿金醫師就像在臉書一樣的親切。
從很久以前就開始追阿金醫師的文章,我喜歡文章中的幽默和善意,阿金醫師也常常受到酸民的惡意,但是總能用幽默又正向的方式處理,讓人看見他的高EQ,也學習他面對惡意的大氣,有專業何懼他人的質疑和惡意?
阿金醫師是ICU加護醫學部的主治醫師。對我來說,常常覺得醫院冷冰冰,醫師像是判官開口就決定最後的結果,沒有商量的餘地,但是透過阿金醫師的文章,我才了解原來在生死關頭,對待同一個生命能有不同的溫度和做法。
阿金醫師說,在這個病人已經走到人生最困難甚至最後的階段,他們的醫療團隊不只在搶救病人,也努力治療陪伴的家人。雖然在ICU 裡常常要面對病人的逝去和親人的傷痛,但並沒有讓阿金醫師習以為常,更沒有冷漠以對,而是用更溫暖更周全的方式,讓病人和家人都沒有留下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開會有很多負面情緒,氣自己沒有及時救助、怒急救單位不夠盡力、怨懟照顧者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在病人離開後,就會留下很多的遺憾,但是在阿金醫師的醫療現場,他努力協助完成沒有遺憾的四道:道謝、道歉、道愛和最後的道別。謝謝陳志金醫師在專業的崗位上,這麼有溫度,這麼努力!
阿金醫師常說,無論我們在哪一個位置,都能當一個有溫度的人,拚一個無憾,拼一個圓滿。透過他的分享,讓同樣身為醫療人員的醫師和護理人員能看見不同的做法,在執行專業時也能保有同理心,讓離開的人好好走,讓留下來的人好好活。我們不是醫療人員,也能學習在自己的專業裡,保有同理、熱情和善意。

推薦序6.
一位渾身亮點,幽默自嘲,散發暖意的資深暖醫
文/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陳志金醫師是個渾身亮點,偶爾幽默自嘲,不時散發暖意的資深暖醫。他是第二十五屆臺大醫學系畢業生,他的學號末三碼是一二一。曾有酸民不喜陳醫師言論,得知他是馬來西亞僑生,就想用「加分的」當起手式攻擊他。
厲害的人總沉得住氣,陳醫師娓娓道來,他從不諱言自己是馬來西亞華人加上臺灣女婿背景,而且我覺得他還是馬來西亞跟臺灣之間一座友誼的橋梁。陳醫師筆下曾細說從頭「當年,臺灣提供兩個免試保送臺大醫學系的名額給馬來西亞,而我是當年的『馬來西亞獨中統一考試』的第一名(生物、化學、數學三科是全國最高分)」。
我讀過李光耀的傳記,陳醫師那段話,讓我想起李光耀在那個年紀亦是新加坡和馬來亞(馬來西亞的前身)第一名,李光耀獲頒安德森獎學金,得以進入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就讀。(註:安德森獎學金是當時最受重視的獎學金,每三年頒發一次,每年可以獲得大約九百元,只頒給高考成績最好的學生,一九四○年這期得主是李光耀。)
也許有些人還會想說「就算你是馬來西亞最厲害,你進臺大醫學系之後,會不會被本地生屌打?」陳醫師勝者不驕的解釋「大一第二學期,我得了書卷獎(全班排名前5%,我們班有140 人,所以有7 人會得獎),大二、大七也各得一次,共是三次書卷獎,最後是以全班第10 名畢業(畢業時,班上剩下135 人)。」他們班第一名畢業生是王麗潔醫師,小兒風溼免疫科醫師。王麗潔醫師畢業之際,獲得杜聰明獎學金。陳醫師醫學系最後一年,也獲得俞國華獎學金,豐厚的五萬元,夠他付學雜費。
陳醫師是臺大醫科生中的佼佼者,如果你不知道或不相信馬來西亞獨中第一名有多厲害,由陳醫師畢業成績回推,也可以理解,那大概跟建中、中一中、雄中前幾名畢業,是差不多厲害的。
不過,陳醫師並不是耽溺在分數競逐上去不斷論述孰優孰劣,他以極務實的觀點解釋「我把書讀好、成績考好,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強、能力有多好,而是為了申請獎學金,只有這樣我才能繼續完成學業。」陳醫師不濫情於沒有背景的辛苦過往,我幫他翻譯如下:「我得讀好書,才能活下去。」
陳醫師在臺大完成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訓練後,選擇留在沒有太多人有興趣的重症領域,服務迄今。他致力於推動病人安全、醫病溝通、關懷、TRM、SDM、器官捐贈、安寧……,除了用醫學專業,也善用臉書,以及撰寫書籍,三軌並行。本書正是他的第三部作品。
有時讀著陳醫師的話,讓人感動莫名,有些臺灣生養的醫師對臺灣的愛,遠遜陳醫師。他曾說「(選擇在重症領域服務)算是報答臺灣對我的栽培。我很愛臺灣,愛她的自由、民主、包容、多元、還有大部分人的善良。臺灣不只是我太太、小孩的家,也是我的家。沒有當年的僑教政策,就沒有今天的阿金。我不介意別人問我『你聯考加幾分?』也不怕讓人知道『我沒有加分、也沒有考聯考。』不過我也想讓人知道我沒有愧對這個入學的機會,也會用一輩子來報答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若在演講臺上轉述陳醫師這段話,我可能念不到一半就會泣不成聲。怎麼會有一個成年前不是在臺灣長大,卻這麼熱愛臺灣的一個人?曾有極少數網友不喜陳醫師所言,憤憤在其三十二萬人追蹤的粉專留言說「不找你看診啦。」陳醫師溫暖慈悲的祝福對方並解釋:不要看到他比較好。因為他是加護病房的醫師,也就是說,如果你躺在某張床上,抬頭看到「主治醫師:陳志金」的標籤,那表示你人在加護病房內。
陳醫師寧願架上藥生塵,也不願人生病。
臉書上,他運用所學跟其智慧,消弭各種對立,包括醫病對立或是政治立場不同者間的對立。他的行事風格,剛好可以幫《慷慨的感染力:在善良被低估的年代,讓善意泛起漣漪》一書下註腳,該書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是TED 總裁暨首席策展人。
本文撰文當天,我第一次受邀進棚參與知名節目〈新聞挖挖哇〉的錄製(有一百萬人訂閱其YouTube 頻道),節目上,我引述了陳醫師第二本著作《ICU 重症醫療現場2:用生命拚的生命》提到的「加護病房症候群」。簡言之,那是指病人身處加護病房的環境,因為生理、心理上的壓力、作息日夜顛倒,而出現對人、事、時、地、物有所混淆,或出現幻覺的症狀。
這些話,在醫學院念書的時代當然有念過,但是發生在家父身上時,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彼時,家父因肺炎、肺積水住院,因血氧濃度下降而從普通病房轉到加護病房,數日後他產生幻覺,他認為人在龍船上,而照顧他的護理師們,是一群仙女。他敘述的時候,安心而得意,還囑咐我要「一人買一粒仙桃」以「答謝仙女」。若沒有醫學背景,正常的人子都會害怕父親是否自此「一去不返」。
反過來說,也有不少平常跟父母堪稱疏離的成年人,等到父母住院之際,就把平時缺席的愧疚感(有時甚至這點還付之闕如),或是手足間的矛盾,一股腦地往醫護身上發洩,在手足或父母面前,表現出「好像也做了點什麼」。菩提心腸的陳醫師也會展現金剛手段,點出此乃「天邊孝子症候群」(Daughter from California Syndrome),約束此類人的行徑。
陳醫師的每一篇文章,既是暖文,也是警世文。我們能取他的暖,也學習他的智慧。陳醫師的文章既適合醫護閱讀,也適合病人及家屬閱讀,兩方都得以消弭對彼此的誤會。陳醫師的文章,甚至非常適合給國中生、高中生、醫學生閱讀,他們將更知道身而為人的意義。

推薦序7.
在醫療抉擇的難題裡,一道暖心相伴的光
文/蕭靜雯(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大不同〉節目主持人)
年過半百,很難沒有過醫院急診區與加護病房的天人交戰時刻。在這個人間修煉場,提醒了無常的存在,要珍惜當下,也會經歷病人狀況危急,關心則亂的家屬們意見分歧口水紛飛。
場景一:希望病人奇蹟康復,於是不顧危險硬要轉院/場景二:希望病人安然往生,忍受眾人責備,做出不急救的決定/場景三:在癌末階段,強力醫療與安寧療護兩方決裂/場景四:病人非理性暴怒,家人將情緒轉移到醫護人員上……。以上情境都是因為對病人的愛與不捨,隨著上場人物人品而演成鄉土劇或偶像劇,而第一幕常常是相似的驚慌失措。
人生無常,所以要有備,因為有備,才能從容以對,而有備的心靈資糧之一就是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所寫的《ICU 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學習放下是永遠的課題。請不要說家屬不理性,因為站在死神面前、面對至親『去留』的那時那刻,經歷再豐富、身分再特殊,都有需要跨過的那道坎。」書中這段文字,道盡病人家屬心中最幽微的心事。阿金醫師是一個非常溫暖的人,以理性醫療照護病人,以溫熱的同理心理解每個人的難處,書中的心靈篇章是他行醫的所見所聞,更可貴的是,透過文字敘述,讓我輩中人認識現在或未來可能遇到的醫療抉擇難題,也幫助醫護了解病人及其家屬心中的難處。
認識阿金醫師是在新思惟舉辦的論壇,很佩服他講座中分析國際醫療的觀點,也因為他全家出席(新思惟辦學卓越,學費有一定門檻)而誤以為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直到閱讀《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才知道他的成長歷程根本是勵志電影。出生在馬來西亞的小鎮,家境清寒、保持全校第一名紀錄,惜才的師長幫助了他求學之路。
後來,節目專訪時,他分享了媽媽的故事:她罹患嚴重的心臟病,為了瓣膜置換手術排隊等了二年,術前母子搭了一個多小時公車才到醫院,一抵達媽媽就被送進加護病房。他原打算返校考完試再來陪媽媽,沒想到最後一節考試時,校長廣播告知他媽媽往生了,趕緊向同學借錢搭計程車,途中遇到塞車,只好一路狂奔只求能見到最後一面,但是趕到醫院時,已經是空空的一張床。獨自坐在太平間外,看著人進進出出、哭哭啼啼,直到數個小時後,爸爸才終於和殯儀館的人趕來。
對十七歲的他來說,這是非常非常大的衝擊,那個時候並沒有人了解他當下的內疚與自責。他曾經請媽媽詢問醫師自己到底是生什麼病,醫師只寫了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那是他認識的第一個醫學名詞。(聽他講完這段往事,我只能強忍淚水,趕快轉換話題。不然,只能播放《淚海》,哭完再訪了。)
身為加護病房醫師,專治重症病人,對待病人和家屬以關懷為出發點,他可以感受他們的焦慮不安,想要為病人盡一份心力的善意。阿金醫師一定用最淺顯的話語,讓家屬第一時間知道他的親人發生什麼事情?生了什麼病?接下來可能的治療有哪些選擇?可能的進展會怎麼走?有哪幾個走向?顧及可能聽完還是會有不清楚的地方,所以用一張A4 紙摘述重點,每一個家人都有一張關鍵字病情筆記,當有新的進展再補充進來。除了筆記外,無論哪些家屬來探視都是不厭其煩的反覆說明。特別是遠親或天邊孝子女越了解病情,就不會在後面給予一些很不切實際的建議。
如果病人救不回來,他也會引導家屬轉念,及時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還有完成病人的未竟之事,協助解除家屬內疚與自責。他透過文章提醒大眾「救病人,也要救家屬。」他救病人、救家屬,也救了十七歲的自己。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以醫術、話語和文字陪伴重症醫療現場的病人及其家屬,書中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更多的感動就留待大家細細閱讀那些心靈篇章。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8995
  • 叢書系列:悅讀健康系列-身心靈書房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3 x 17 x 1.56 cm / 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80歲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立即評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天下文化電子書正念生活展:覺察當下,活出健康,參展書82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社科加碼折20
  • 三采暢銷展
  • BL漫畫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