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獨家
叛逆,是為了想長大: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5
1人評分我要評價

叛逆,是為了想長大: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
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教難題!
    
  當孩子看待大人的視角發生變化,他們的態度也會改變。

  小時候,孩子仰視父母,感覺必須服從;到了青春期,隨著身高的突飛猛進,他們開始平視甚至俯視父母,就會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和大人差不多,也會思考大人的話是否正確,並探索自己的新身體、新頭腦和新情緒。

  所以,叛逆的青少年不是「不聽話的孩子」,而是「正在學習成熟的大人」。種種不受控的行為,其實是他們在「尋找正確」和「發展自我認同」的表現,最終目的是要讓自己變強大。

  本書作者姜振宇為心理學教授、暢銷書作家,也是兩個國、高中生的父親。在陪伴兒子共度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他深深體會到:「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教難題。剩下10%的問題,會自然迎刃而解。」

  書中利用心理學+行為學+教養學,從心理源頭解鎖青少年的內心,破解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人際關係問題。此外,也告訴父母不該再執著於「往外控管小孩」,而要「往內處理自己」,並從「指揮官」進化至「顧問」,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和理解。若父母的心態與角色可以成功轉換,親子關係就能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為青少年的父母解憂與解惑——
  孩子仍愛你,但你已不再是他世界的全部。

  孩子突然變冷漠,是他們試圖發展獨立性的表現。他們開始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希望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再愛你,相反地,他們仍需要你的支持和理解,只是方式變了。

  人際關係是成長的必修課。
  青春期孩子對朋友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家庭的依賴,他們會在同儕中尋找認同感,這是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期。

  讓大腦正確開機,成績才能大躍進。
  孩子的成績起伏不定,不僅是學習問題,更是心理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青少年的大腦正處於發展階段,會影響他們的計劃和判斷能力。

  設定行為界限,遠離青春期的風險。
  青少年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影響,父母要學會如何為孩子設立合理的界限,讓他們知道:「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

誠摯推薦

  親職教育推廣人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李介文、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

好評推薦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段重要旅程,父母是陪伴者,更應該是引路人。把我們的視線暫時從叛逆的行為移開,看見孩子變化的本質,洞悉叛逆背後是尋找正確前進方向的渴望。如何以共情和理解為基礎,建立溫暖而富有支持性的家庭關係,你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  俞敏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姜振宇  博士


  心理學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微反應科學研究院院長,也是兩個男孩的父親。
  曾任《四大名助》節目主持人,《非常了得》《非誠勿擾》特別來賓。著有《微反應》《微表情》《掌控者》《掌控者2》等書,銷量破百萬冊。
  他講解的心理學,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由於對心理學、腦科學、微表情、微反應的精準掌握,經常受邀至中、小學為學生孩子解說心理健康。
  致力推廣心理學,重構兒童教育的認知邏輯,讓父母走出教養黑洞,遠離無效管教,被譽為教養界的「心靈擺渡人」、「育兒活寶典」。
 

目錄

作者序  青春期教養的求生指南

Part1   轉大人的成長風暴
第一章    變高變壯後,產生莫名的自信

1.當孩子長大,父母也要跟著升級
2.身高變化會影響心理變化——對待父母從仰視到平視
3.精力旺盛,感覺特別High
4.從「兒童腦」轉變為「成人腦」
5.大腦的「用進廢退」原則
總結: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

第二章    愛美怕醜,自己就站在舞臺的中心
1.在乎外表與打扮,開始發展「身體意象」
2.熟悉的身體失控了——發育中的三種奇怪現象
3.崇拜偶像,是正常的人格發展過程
4.不能跟別人不一樣!青少年的從眾行為和群體文化
5.大家都在看我!——「假想觀眾」現象
6.「瘦=美」的迷思,導致飲食障礙
7. 吃飽睡好多運動,維持合宜身材能增進自信
總結:為孩子建立健康的審美觀

第三章    突然變冷漠,想和父母保持的距離
1. 孩子仍愛你,但你已不再是他世界的全部
2.成熟的身體裡,還裝著孩子的心
3.認知能力與邊界意識的提升
4.腦洞大開,愛上抽象思考
5.孩子不是壞,只是思想還不夠成熟
6.設立界限,允許犯錯
總結:默默關心和祝福,與青少年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Part2   煩惱的青少年VS.青少年的煩惱
第四章   人際關係是成長的必修課

1.社交能力成熟,人才能成熟
2.經常反駁父母,卻對朋友言聽計從
3.孩子的美感及品味,決定世界未來的樣子
4.歷經挑戰與挫敗,才能長成內心強大的大人
5.從青春期的小團體學習主從關係,建立自信
6. Z世代的數位教養挑戰
7. 你的教養,儲備了孩子的交友能力
8. 當孩子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
總結:冷靜的父母能造就冷靜的孩子

第五章   讓大腦正確開機,成績大躍進
1.孩子成績退步,其實是父母的問題
2.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之一——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3.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之二——喜歡刺激,容易上癮
4.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之三——持續訓練,才能讓頭腦更發達
5.青少年的大腦熱愛學習
6.影響成績的原因之一——建立自我效能
7.影響成績的原因之二——父母的參與及肯定
8.影響成績的原因之三—— 同伴和學習環境的影響
總結:父母的教養,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

第六章    成為青少年能與你聊流行的陪伴者
1. 「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音樂?!」——你可以不認同,但請給予尊重
2. 追星=盲目?了解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
3.愛恨分明,「我酷故我在」
4.惡搞只是低級的模仿,讓孩子看到「高級的原版」
總結:將好的種子埋進孩子心裡

第七章  「我是誰?」——叛逆,是尋找自我的過程
1.叛逆,只是因為想長大
2.要讓孩子服氣,得讓他相信你是正確的  
3.當孩子說,「賺錢」比「讀書」重要
4.挑戰權威,是孩子在「尋找正確的方法」
5.適度放手,給孩子剛剛好的管教
6.該吵就要吵,學會和孩子「好好吵架」
7.不叛逆的青春期,父母做對了什麼?
總結:成為青少年的最佳陪跑員

Part3  給青少年父母的行路指引
第八章   設定行為邊界,遠離青春期的風險

1.當憂鬱變成病
2.「悲傷」不是憂鬱症唯一的判別標準
3.容易沾染惡習的七大風險
4.管教嚴苛,孩子容易出現反社會人格
5.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
總結:建立支持關係,確立行為界限

第九章    你的教養模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1.「開明權威式教養」最能養出成功的孩子
2.習得性自信,是成功的關鍵
3.「專制權威式教養」讓孩子習慣忍耐與順從
4.「寬容溺愛式教養」會把孩子養廢了
5.「自由放任式教養 」讓孩子自由但不快樂
總結:建立溫暖且具有支持性的家庭關係

第十章   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
1.青春期所有迷惘的解答,在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2.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3.狀態一:認同達成——理智自信又強大
4.狀態二:認同早閉——固執己見,順從強者
5.狀態三:認同尋求——猶豫不決,缺乏主見
6.狀態四:認同混淆——不要壓力,不願變化,不想負責
7.走出迷霧,找到「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答案
總結:開放度+做決定+負責任=優秀的人格

第十一章   適性教養,讓性格成為成功助力
1.利用五大性格特質,幫助孩子看見真實的自己
2.讓孩子善用性格優勢,活出自己
3.具有親和力——打造好人緣的基本要素
4.具有責任感——自動自發,自律獨立
5.具有開放性思考——思維創新,與時俱進
6.能夠控制情緒——不失控,不發飆,不畏挑戰
總結:青少年和父母,不用完美,「夠好」就好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65317
  • 叢書系列:教養生活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4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作者序 青春期教養的求生指南
 
叛逆的青春期,是令父母煩惱的痛苦折磨,還是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我有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和童年時期相比,他的身心都已經出現許多不一樣的變化,這些改變有時真的很讓做父母的惱怒,但仔細一想又確實都各有其合理的邏輯。那些奇怪的行為舉止,從父母的角度看會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換成孩子的視角,其實並不突兀也不矛盾。
 
我另一個孩子今年十六歲,已經比較成熟,度過了青春期最讓父母抓狂的階段。在陪伴他成長的這幾年裡,有成功的教養經驗,也有錯誤的教訓吸取,但整體而言很不錯,現在我們父子之間還可以開心暢談很多話題,彼此非常親近、信任,關係融洽。
 
如何在青春期這個敏感且關鍵的時期成為不扣分、不犯錯的父母,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事,過程中雖然遇到很多挑戰,幸而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心理學領域,關於青春期有不少研究,但並不只是我們一般印象中,青少年就是長高、變壯、冒青春痘、第二性徵發育,還有叛逆。除了外表的變化,他們還有更深層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需要父母學習和理解,然後才能用最踏實明白的心境來面對和處理。
 
所以我寫這本書,是希望和同樣為人父母的你,一起分享這些寶貴的資訊。我們一起來交流,如何能在孩子最需要你,但表面上又和你不那麼親近的關鍵階段,來做到讓自己不扣分,甚至可以做到很多好的事情而加分。
 
那麼,什麼人需要看這本書呢?
 
當然,父母一定要看。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孩子的各種反應,那麼也可以讓他們閱讀,但一定要確保自己能先看懂,並有能力接受和理解。
 
這本書就是希望能給父母一些啟發,知道如何妥善處理孩子在青春期時常見的現象和問題,克服許多誤解和偏見,並幫助孩子成為自信、有能力、積極,而且親子關係良好的準大人。
 
那麼,在孩子幾歲的時候,父母比較適合讀這本書呢?
 
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我強力推薦從現在就要開始讀這本書,為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打下基礎。事實上,如果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再讀這本書,已經有點晚了,效果就不會太好,因為很多愛、信任以及親子互動方式,是從小就需要開始累積的。所以,我建議父母讀本書的最理想時間,是孩子大約六、七歲時。

會員評價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11/02
時常聽許多父母會說小孩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叛逆,但我總認為青春期不應該成為叛逆的代名詞,因為在我的成長環境裡,手足們都沒有所謂的「叛逆期」,這不代表我們一直都很順從父母,反而是我們從小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父母無法認同我們的想法也從沒有認定我們刻意唱反調而為我們貼上「叛逆」的標籤。

《叛逆,是為了想長大》這本書的作者姜振宇博士為心理學教授,他說叛逆是尋找自我的過程,而父母應該快樂迎接孩子身體和大腦的發育,而不是排斥或壓制。其實我認為父母不應該站在權威的制高點,認為自己可以主宰掌控孩子的一切,若是有這樣的心態,自然會認為孩子逐漸發展出個人的觀點及渴望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是對自己權力的威脅與挑戰,而不能以引導及陪伴的角色去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作者在書中提醒父母不要做舊型的大哥大,也就是父母應該跟著孩子一同成長,也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及心態,不要活在過去的舊思維及個人經驗,應該隨時更新「父母軟體版本」,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且理解他們在青春期面臨身體及心理劇烈變化所產生的諸多壓力。

或許有父母會質疑:「小孩子不需要煩惱賺錢及生活瑣事,頂多只有課業壓力,還能有什麼壓力?」事實上,青春期的壓力超乎我們的想像,除了承受身體在短時間內有劇烈的變化,礙於年齡的關係,也面對無數的規範讓他們在許多事情上感到窒礙難行,更遑論人際關係及課業壓力,若連父母都無法站在他們的立場去關心或理解,只是一味地指責他們在各方面的言行及品味,那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疏離或惡化,也讓不良行為得以改善的機率大幅降低。

那到底父母具體該如何做,才是最恰當的呢?作者說父母既要適當地鼓勵和支持孩子獨立做出決定,但又不能完全放手任由他完全作主,更不能箝制他要按照大人的標準和意志。這正是書中提到最佳的「開明權威式教養」,也就是父母必須要堅持重要原則及價值觀,也樂於傾聽孩子的想法及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而不是採取極端的完全放養或專制,反而在父母以身作則下的規範做自由選擇,能建立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及自我認同感。

作者說很推薦小學一、二年級的父母閱讀這本書,因為等到孩子真正進入到青春期(女生十歲、男生十二歲)再來研究該如何因應在效果上會打折扣,畢竟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與培養,倘若孩子從小就有父母溫暖的支持與陪伴,而父母的言行也能令孩子信服,相信青春期對父母而言並非是洪水猛獸,而是能發現孩子潛力的有趣階段。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夏番動畫祭
  • 三日月夏日漫博
  • 涼夏飲食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