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加碼
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KIT研究團隊)

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KIT研究團隊)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邀請您一起來認識台灣0~6歲孩子的發展指標!

  《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集結了來自幼兒發展、教育、心理、醫學等領域專家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健康等幼兒發展的各個面向。本書基於超過12萬筆數據和8年以上的本土研究成果,將科學證據與實用知識結合,是學術研究者及關心兒童發展人士必讀之作,亦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切實可行的育兒寶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KIT研究團隊


  KIT 全名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由計畫總主持人張鑑如教授暨研究團隊聯手執行。研究團隊包括幼兒發展、幼兒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育心理學、早期療育、臨床醫學、調查研究、資訊工程、測驗統計等領域之學者、專家、醫師。

  KIT 計畫透過問卷調查和個別施測,蒐集幼兒從嬰幼兒階段開始的發展、學習和成長環境資料,目的在建置屬於臺灣的幼兒發展資料庫,並提供具體的建議給家長、主要照顧者、教保人員、學校老師等參考,也為政府擬定兒童健康、福利、家庭、托育、教育、早療等政策奠定實證基礎。
 
 

目錄

第1章 緒論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研究的起點
.現代臺灣「囝仔」生長家庭的樣貌
.現代臺灣「囝仔」托育的樣貌

第2章 臺灣孩子的發展
.提升幼兒認知能力從家開始
.媽媽產後心情好,幼兒執行功能發展好
.親子共讀樂悠悠:陪伴成長、共創美好
.親子語言互動對幼兒讀寫萌發的神奇效應
.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親子互動的力量
.我想慢慢來:淺談幼兒退縮行為
.家長是幼兒合群行為的重要推手
.家長溫暖回應,有助孩子主動表達
.從先天氣質與親子關係,看幼兒情緒表達
.父母婚姻關係與親職效能感影響幼兒情緒調節
.寶寶的睡眠世界:規律睡眠與嬰幼兒發展的奧秘
.甜食的誘惑:糖分攝取對孩子發展的長遠影響
.一人過敏,全家難過:了解過敏兒家庭
.健康生活從小做起:讓兒童遠離肥胖

第3章 臺灣孩子的成長環境
.不要過度體罰:越常打小孩問題越多
.臺灣爸爸原來是「神」隊友?
.3C育兒:家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家庭學習環境對幼兒的影響知多少?
.虎爸?虎媽?臺灣的幼兒家長教養信念
.嬰幼兒托育面面觀
.成為彼此的好夥伴:家園合作為幼兒的成長加分
 
 

作者序

認識今日的孩子,預見明日的臺灣
文/張鑑如(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


  話說17年前(2007年),一群對嬰幼兒發展和教育研究充滿熱情的大學老師,在黃迺毓老師的號召下,齊聚在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年8月1日起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的視聽教室,一起當起了同學,共同研讀一本厚厚的英文書,書名是《Child care and child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care and youth development》。這本書有474頁,共29章,是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支持的「早期幼兒照護和青少年發展研究」(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and Youth Development,SECCYD)所出版的專書,介紹 NICHD資料庫長達20年的研究成果。

  大家抱著「打群架」的精神,想要「活吞」此書,而且發現其內容包含了不同領域,正好系上的老師們各有專精,也能「配對」書中的主題,於是在大家都想一窺全貌的強烈動機下,各自按自己的專長領域「認領」導讀,利用好幾個中午時間,分次報告,教授同事自動自發的讀書會很稀罕,而且「我們」讀完了「整本書」!但是,下一步呢?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樣就夠了嗎?

  實踐契機
  在閱讀此書時,眾人莫不羨慕國外有豐沛資源的幼兒發展資料庫,可以共同使用資料庫的數據,寫出學術論文,心中嚮往臺灣未來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幼兒發展資料庫。機會似乎離準備不遠,2010年冬天,國科會(當時稱「科技部」)赫然公開徵求「幼兒發展資料庫先期研究計畫」,終於讓老師們的嚮往有了實踐的契機。此計畫幕後的推手是令人敬愛和懷念的柯華葳老師,她深具遠見卓識,瞭解建立臺灣本土幼兒發展資料庫的迫切需要。部分共讀SECCYD專書的老師們組成核心小組,並邀集跨系、跨校的教授和醫師們,加入規畫幼兒發展資料庫先期研究的行列,大家密集開會討論、挑燈撰寫計畫書,分工合作,期待屬於我們自己的幼兒發展資料庫的夢想可以實現。2011年計畫書順利通過審查,於當年8月啟動了幼兒發展資料庫先期研究計畫。

  孕育誕生
  經過3年先期研究的密集籌備,包括建立架構、專家諮詢、工具研發、訪員培訓、樣本抽樣、到最後模擬調查流程等,團隊一步一腳印,希望能為未來正式建立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做充足的準備。2013年國科會徵求「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的公告出現,原團隊在擴充研究人員陣容後,提出了正式研究的計畫書,幸運地於2014年通過了審查。於是,「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簡稱KIT)之建置於2016年3月正式啟航,全臺的訪員開始背起了裝滿問卷資料、平板電腦、童書禮物的行囊,走遍大街小巷、山邊海角,拜訪全臺上萬名3個月大小寶寶和3歲幼兒的家長、親友和教保人員。

  波瀾前行
  正式研究的執行遠比原本的想像更加困難,充滿挑戰。問卷調查系統的開發、平板電腦經費的籌措、樣本個人資料的取得、詐騙集團的誤解澄清、工作團隊的高壓疏導、混合訪問的轉變調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等,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不斷撲打,考驗著KIT研究團隊。幸運的是,每個關卡都有貴人相助,浪潮過後總能見到波光粼粼的希望,在波瀾中不斷前行。忽忽8年過去了,當初3個月大的小寶寶和3歲的幼兒如今(2024年)已是國小一、二年級和四、五年級的孩童,KIT所蒐集的家長、親友、教保人員、國小老師和兒童問卷資料已超過12萬筆,一對一的幼兒個別施測資料也累積了上萬人次。KIT所蒐集的資料,在清理過後,會放在中央研究院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研究人員可至該網站申請免費下載使用。未來KIT會繼續陪伴這群孩子成長,建置從幼兒、兒童到青少年階段的長期追蹤資料庫。17年前研究團隊的嚮往實現了!

  感恩致謝
  在KIT資料庫的孕育、誕生與成長過程中,我們深感幸運,能夠得到來自各方的支持、協助和祝福。8年來,上萬名幼兒家長、親友和老師們在百忙中,為我們分享孩子成長的珍貴經驗,讓臺灣孩子成長樣貌的拼圖可以逐漸成形,在此表達深深謝意。還要感謝曾經伸出援手的師長和朋友,是您們幫助KIT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讓KIT計畫能順利進展,在此敬致謝忱。多年來攜手共事的研究團隊和工作團隊,參與過無數次冗長的會議,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建置一個具有信效度,資料有意義的KIT,感謝大家的努力和無私的貢獻。最後,要特別感謝國科會的歷任長官和同仁以及審查委員們,對KIT團隊的信任、支持和鞭策,讓KIT計畫可以持續執行,能陪伴上萬名臺灣幼兒共同成長,是我們莫大的榮幸。本書能夠順利付梓,要感謝黃迺毓老師的高瞻遠見、信誼基金會張杏如董事長的鼎力支持,以及編輯團隊黃康玲、黃美湄、譚合令的合力協助。黃老師17年前帶領大家閱讀SECCYD研究專書,啟發了老師們對幼兒發展資料庫的理解和嚮往,為KIT研究團隊的組成奠定了基礎。張董事長8年前雪中送炭,讓每位訪員都能夠使用平板進行訪問,大大提高了訪問的效率和資料的準確度。直到如今,張董事長再次關注到KIT的需要,支持我們出版此書,讓幼兒的家長、老師和相關人員,能夠理解和應用KIT的研究發現。謹代表整個KIT團隊,表達至深的謝意。此外,也要衷心感謝敬愛的洪蘭老師和超人氣黃瑽寧醫師為本書撰寫推薦序,洪老師在心理學和教育領域具有卓越的貢獻,黃醫師在兒科和健康領域具有紮實的根基,他們兩位出版的教養專書都是家長育兒的寶典。能夠得到洪老師和黃醫師對本書的肯定,是KIT團隊的榮幸,也是推動KIT繼續前進的力量。

  Knowing Kids, Knowing Taiwan

  除了學術的耕耘,我們也希望能藉著合適的管道傳播給關心孩子的人,期盼社會上有更多人能夠重視這些議題。認識今日的孩子,就是認識明日的臺灣;而知道今日臺灣如何提供兒童成長的環境,就能預知這些兒童長大後,會為我們建立什麼樣的臺灣。

出版序

低頭便見水中天
文/張杏如(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終於有自己的幼兒發展資料庫了,這是臺灣幼兒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致力兒童早期教育與推廣的我,多年的企盼。

  了解孩子的發展是教養的根本

  信誼基金會從1977年起,在基金會之下成立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呼籲社會重視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即以作為專業、研究與實踐之間的橋樑為定位,試圖建構一個父母、老師教養幼兒的支持系統,以0~6歲孩子的教育為關懷的主軸,為社會自動補位。

  我們主張了解孩子的發展和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為教養的根本,在1980年代即引進美國耶魯大學Gesell Institute 以兒童發展長期追蹤研究,出版成書的《你的幾歲孩子》,以一歲一書的方式編輯,一直以來,許多學者和家長都戲稱是教養的白皮書。

  這系列的書是翻譯書,所幸嬰幼兒早期的發展有自然的規律,較少受到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且我們在編輯過程中,也盡量將許多的案例或情境在地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發展受到所處環境、文化、社會、教養條件、兒童觀、父母教養觀等的影響,我們知道了解我們自己的孩子發展狀態,有多麼重要,1980到90年代也曾在吳靜吉博士的策劃下,做了三次學前教育相關研究的摘要彙編,並出版成書,但畢竟都是針對特定議題的小型研究,很難看到臺灣學前幼兒發展的全貌。

  2000年開始迄今,信誼更舉辦了八屆嬰幼兒發展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外相關研究的頂尖學者到臺灣來,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期許能帶動臺灣學者從事嬰幼兒的相關研究,但成效有限。因此,沒有臺灣在地的學前兒童發展資料庫或可參酌的嬰幼兒發展指標,一直是四十多年來致力兒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我,很大的遺憾。

  翻開臺灣幼兒發展研究的新頁

  千盼萬盼,在2011年終於有一群有專業、有理想,對幼兒發展充滿使命感的學者們,在通過國科會公開徵求的幼兒發展資料庫先期研究計畫審查後,開始啟動了這個國家級的計畫。

  這個大型的調查研究,網羅了國內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包括兒童發展、家庭教育、幼兒教育,乃至兒童健康、醫學和研究調查的翹楚,為臺灣的幼兒研究開啟了嶄新的一頁。這個研究的因緣始於黃迺毓教授倡議的讀書會,他們一起共讀了美國「早期幼兒照護和青少年發展研究」出版的專書,因而起心動念,成就了這個研究計畫。

  迺毓是學家庭教育的,且實際從事過幼兒教育的工作,在信誼成立之初就一路同行;而領軍的張鑑如教授,則是兒童發展和語言教育的專家,一直很支持信誼的工作。這些學者們同心協力、排除萬難,鍥而不捨,在我執筆前夕,他們前前後後就開了95次的會,終於把一個涵蓋面向最廣且長達8年不斷的追蹤研究成果──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亮堂堂地獻給臺灣的社會和我們的孩子。

推薦序

把握幼兒期,教育國家未來的希望
文/洪蘭(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一位臺灣遊客在美國小城開車時,看到前面有一輛黃色的校車閃著大大的「STOP」,正在路邊讓學童下車。他想:馬路那麼寬,有需要停下來嗎?便發揮臺灣精神,從旁繞了過去,結果不僅吃了罰單,還得上法庭。他憤憤不平的說:「校車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它停,所有的車子都要停?」警察回答:「因為車上載的可能是美國未來的總統」。

  是的,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所以如何教育好大家的希望很重要。尤其少子化的時代,我們更不能浪費任何一個可能的人才。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James Heckman指出:0到3歲,投資1塊錢,回報18塊錢;3到4歲,投資1塊錢,回報7塊錢;小學,投資1塊錢,回報3塊錢;大學投資1塊錢,回報1塊錢;成人是負回報。幼兒教育投資的回報率最高,怎麼可以不重視它?它是紮根打基礎的啟蒙教育,根基穩的房子耐得住搖晃。從4月初花蓮大地震,我們就知道根基的重要性,小時候教育好了,長大不怕受挫折。

  做研究需要知道現況,但是,臺灣目前很缺乏這方面的資料。因此,有心的學者們在耗了八年的心力後,合力完成了這個「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因為名字太長,超越我們短期記憶的7±2限度,所以為了方便起見,化繁為簡,它便被稱為「臺灣的孩子」(Kids in Taiwan),又因為還是太長,於是便取這三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成為一個字「KIT」(工具)。它正好是臺灣幼兒教育研究者所需要的工具,這名字取得真好!我最喜歡本書的地方是,書中調查的各種認知功能其實都可以不花錢、不上補習班,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學會。例如,孩子分類功能的發展是先從顏色分,再從形狀分,最後才是從功能來分類,家中廚房中的各種鍋碗瓢盆便是最好的認知功能訓練材料。我兒子二、三歲的時候很皮,我做飯時,怕他在客廳給我闖禍,便把各種廚具搬出來,叫他來廚房玩。他坐在地板上,拿著不同形狀的鍋鏟盤碗敲敲打打,不時的抬頭問:「媽,這是什麼?」在互動中,他不知不覺學會了各種用具的名字和用途,也透過對話,訓練了他的詞彙和語言能力,後來我叫他幫忙拿東西時,他都能正確的拿給我。

  調查還發現,孩子只要有安全感,其實是喜歡說話的。只要肯開口說,他主動表達意思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好,因為說得越多,語言神經迴路的連接越緊密,話就越流利。其實孩子都有好奇心,看到新奇的東西都會想問,只是大人忙,沒時間理會他,便用「小孩子有耳無口」搪塞過去,久而久之,他就不問了。但是在21世紀,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是競爭必要的能力,所以這部分的調查資料值得注意。

  孩子不敢多說多做,還有一個原因是怕錯了被罰。其實做錯了不必打罵,再做一次給他看即可,因為三歲以下學習的機制是模仿,是個內隱的學習。打孩子的壞處書中講得很清楚,父母師長可以好好的看一下。這本書講起來是工具書,我卻覺得更像是符合認知發展的育兒寶典,尤其最後3C產品那一節,彙集了很多實驗上的證據,父母對照著看,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這是一本臺灣很需要,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工具書,值得向各界大力推薦。

透過KIT 認識對孩子真正重要的事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KIT三個英文字母,代表的是「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成為臺灣兒童發展研究的重要基礎。這一資料庫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基石,也替臺灣本土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寶貴的參考依據。

  我與KIT結緣甚早,除了和黃迺毓老師、張鑑如老師多年的友誼之外,在KIT擁有初步成果之時,我很榮幸能將其中母親情緒與孩子抵抗力的關聯性,發表於國際期刊,證實母親情緒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後續KIT的資料不斷產出,透過臺灣不同領域的許多專家學者努力,分析出許多驚人的本土資料,我也不斷利用「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YT頻道與觀眾分享其中某些結果,得到相當多的迴響與共鳴。但KIT的資料庫何其龐大,豈是寥寥十多分鐘的影片可以一語道盡?

  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看這本《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作者群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KIT目前的研究成果,化作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讀者一窺臺灣兒童的成長環境、家庭結構、托育現狀及兒童發展狀況,幫助臺灣的家長與主政者,理解並應對育兒現實生活中的挑戰。

  舉例來說,現代臺灣的家庭結構已不再是單一的核心家庭模式,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和隔代家庭的比例有所增加,反映了社會變遷和家庭價值觀的改變。隨著母親參與職場的增加,雙薪家庭比例隨之上升,這對兒童成長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另一方面,書中也對臺灣兒童的托育現狀進行了詳盡分析。隨著雙薪家庭的普及,家長對托育服務的需求增加。

  KIT的數據顯示,臺灣0~3歲幼兒的托育時數遠高於歐美國家,反映出臺灣社會對托育服務的高度依賴。但是托育機構到底提供了什麼服務?除了生理吃喝拉撒的照護之外,哪些教保內容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這又是另一個嚴肅的議題。在兒童發展方面,書中深入剖析了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和動作發展等多個領域。例如,在認知發展方面,提升幼兒認知能力的關鍵在於家庭環境和親子互動;在語言發展方面,親子共讀和語言互動對幼兒語言發展有顯著積極影響;在情緒發展方面,母親情緒狀況和家庭環境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有重要影響。隨著這些研究結果的展現,家長也能重新規劃育兒方向的優先順序,不再被打著育兒名號的商業廣告所困惑。

  《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既是學術研究的結晶,也是實用的科普專書,適合學術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所有關心兒童發展的人士閱讀。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全面了解臺灣兒童成長狀況,並從中獲得啟示和靈感,為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最後,我要感謝KIT團隊的所有成員,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使這本書得以順利面世。希望本書能幫助更多人了解和關心兒童成長,並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617503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提升幼兒認知能力從家開始
文/蔡幸子、張鑑如

一個溫馨的家庭聚會裡, 小寶流利地背著七一得七,七二十四⋯⋯七九六十三。4歲的小寶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每當他正確背出一組答案時,周圍的人發出驚嘆,讚賞他的表現。爺爺、奶奶更是露出引以為傲的表情,即使小寶只有4歲,他已經像極了數學天才,並相信這代表小寶天資聰穎,未來不可限量。

在強調集體主義的華人文化中,傳統上,父母習慣將孩子的成就置於家族成敗與榮耀的脈絡裡。由於孩子的成就事關重大,所以父母在孩子發展初期就開始培養他們學習各式的才藝和進行各樣的認知活動,以確保他們「贏在起跑點」上。儘管當代的臺灣父母受西方教養文化影響,已有別於傳統,不再那麼執著孩子的學習成就;但從坊間各式各樣的才藝課、大腦潛能開發等課程可以觀察到,仍然存在著「贏在起跑點」的教養氛圍。

當代父母心中的「贏在起跑點」
轉向拓展孩子的多元經驗

從KIT的調查發現,孩子3至6歲階段就已開始學習才藝課程,且隨著年齡增長比例逐漸上升(見圖2-1);分別3歲時10.2%,4歲時31.7%;5歲時51.5%;6歲時甚至已達65.6%。並以體能,如游泳、律動、舞蹈課為最多幼兒選擇學習,第二為藝術,第三為器樂類的才藝。

儘管在學齡前階段,幼兒有大幅比例在學習才藝,但超過五成以上的父母認為孩子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一成左右的父母,則認為孩子的自理能力或生活常規才是最重要的學習目標。至於過去傳統最看重的課業表現,也就是認字、寫字、數概念、形狀、顏色和序列這類的認知表現,只有0.1至0.8%的父母認為這是學齡前最重要的學習目標。可見當代父母已不再像傳統那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高度要求課業表現;並且有很大比例願意支持孩子多元學習,拓展不同的經驗。(見下頁圖2-2)

不可諱言的,當代父母實在難為。受全球通膨情勢影響,在萬物齊漲,唯有薪水不漲情形下,父母該如何有效又經濟地拓展孩子多元經驗和提供學習刺激,是所有家長們共同關心的議題。究竟父母該如何做,才能用較少的花費,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註1)?KIT的研究數據帶給我們以下啟示。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10/05
劇透警告

台灣未來

專業團隊努力n年所研究出的孩子各種行為,訪談幼兒、父母及老師,各種面相針對問題研發出台灣幼童的量表,讓發展遲緩的兒童能夠更早發現,提早進入早療系統,讓孩子得到更多幸福。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14
時常聽到有些家長對於教養書籍總是有些排斥,並且認為那都是西方國家的教養法,不符合東方文化的國情,於是繼續沿用傳統的教養方式,殊不知整個大環境早已劇烈變化,而長大成人之後的心理問題也深受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的影響,所以正視早期教育及兒童發展是當務之急。

在拿到《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有KIT這個研究機構,全名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透過全台的問卷調查及個別查訪而建置的幼兒發展資料庫,除了提供給家長、學校老師、托育人員參考之外,也為政府研擬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台灣零到三歲幼兒的托育時數遠高於歐美國家,也同時反映了女性就業人數的攀升,這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托育服務有著高度的依賴,但也必須重視與孩子之間互動頻率仍須提升的事實。

比較令我感到遺憾的是台灣的家長每天唸書給孩子聽的比例並不高。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每週唸書給孩子聽達七次以上的人數比例在一歲前不到10%,一歲到五歲間各年齡層也都不到兩成,一歲到五歲間,從未或幾乎不唸書給孩子聽的人數比例也還有三成上下。原本我以為家長閱讀比例極低已是常態,但沒想到近年來強調親子共讀重要性的結果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關於體罰的問題,不意外地仍是許多家長慣用的教養方式,或許是過去「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根深蒂固,也可能是父母本身從小就是被打到大的,所以誤把體罰當成關愛,而繼續沿用到下一代身上。事實上,在研究報告顯示,父母給幼兒的溫暖回應越多,孩子的社會與情緒能力越佳,而越常打孩子,孩子越容易生氣和發脾氣。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展現出有禮、聰明、具有勇氣的樣貌,但或許可以從龐大的資料庫中去釐清教養的盲點,比如我們自認為買了許多輔助教材或讓孩子去上才藝班就算是有心教養,但真正有品質且能獲得親子關係良善循環的始終是大量的陪伴且高頻率的回應孩子,不僅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依附,在語言能力及情緒表現上都能表現更卓越與穩定。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內心充滿感激,也很高興台灣終於有屬於自己的幼兒發展研究資料庫,希望透過這些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養育孩子需要關注哪些重點,也同時去思考目前的教養方式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以我個人而言,研究指出養育過敏兒的家庭特別辛苦,但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顯示過敏兒的各項發展能力有較差的情況,這我稍微放下了心中大石。但書中提到仍需要多多關心過敏兒家庭需要更多人手一同協助,尤其母親的心理壓力更需要被同理。

非常推薦所有養育學齡前孩童的父母閱讀,也希望透過這些研究報告,讓台灣未來的主人翁能生活在更友善的家庭環境,進而更易於適應校園及社會。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萬書節閱讀大冒險!小天下X未來出版電子書全書系書展,全展單書88折、雙書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上誼全書系_領券折50
  • 時報暢銷展
  • 知遠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