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臺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臺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16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歷史與發展,反映了社會與時代的脈絡,隨著時代流動和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國際關係等的變化,每個時代有著代表性的歌手與歌曲,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面貌、社會議題,並且重現不同的族群在當時所關注的議題、嚮往的生活方式,以符合當時的時代氛圍。然而,1990年代臺灣第一波嘻哈文化浪潮,其聲響和街舞的身體跳動,以及在臺灣當代流行音樂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卻因其呈現的美國黑人文化樣貌、型態等而被刻意忽略。

  本書作者思索「全球嘻哈」(Global Hip hop)、嘻哈文化/饒舌樂的「黑」性文化美學政治,以及其與在地接合後出現的「臺/黑」、「華/黑」、「亞/黑」等地方性、地區性、區域性的合製趨勢,探討嘻哈文化/饒舌樂在東亞:日本、韓國、香港、臺灣、中國大陸五個不同的社會、歷史脈絡下,被本土化論述形構的轉變、語言與情感記憶、流行音樂文化,及與新/舊世代、現代性、本土文化想像進行扣連,譜出在這五地裡年輕世代共時的文化連動,為年輕世代在跨地區/地域相互交流理解上,提供一個方法上的可行性;對照更多「全球化嘻哈他者」(Global Hip hop Others)的參考座標發展,從而對比、延伸、再勾勒出更多曾經遭到歷史遮蔽或阻絕的流行音樂文化軌跡。

本書特色

  從嘻哈呈現的美國黑人文化出發,嘻哈文化/饒舌樂的全球樣貌,深入分析與在地切合以後的地方性、地區性特色,並具體而微地探討嘻哈/饒舌在東亞乃至臺灣社會的在地樣貌,補全臺灣流行音樂缺失的文化軌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弘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博士班畢業。現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歷史系副教授,開授世界史、區域史和流行音樂文化課程。從事亞洲嘻哈文化研究,先後在IAMPS、《文化研究》、Future Human Image以及AAS發表相關論文;以嘻哈文化/饒舌樂為媒介,相互參照的介入思索亞洲各地歷史與社會,以理解亞洲各地思想狀況以及在地歷史。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臺/黑論述的源起和方法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嘻哈作為全球化黑萊塢再現與跨疆界傳遞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東亞嘻哈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跟隨美國潮流的日本嘻哈
第二節 嘻哈中介:徐太志和孩子們街舞浪潮與K-Pop的興起
第三節 迪斯可、嘲諷到粗口:香港嘻哈文化脈絡粗探
第四節 中國大陸嘻哈:方言與青年的眾聲喧嘩
第五節 小結:銜接黑萊塢,混雜、「轉化」後的東亞區域嘻哈論述
東亞嘻哈文化/饒舌樂年表

第三章 臺灣嘻哈工業的「黑」政經實踐
第一節 L.A. Boyz街舞放送,「跳」出來的臺灣嘻哈(1992~1994)
第二節 街舞流行化:本土少男團體、街舞比賽、學校社團、流行音樂頻道(1994~ 1997)
第三節 MU版與臺灣嘻哈饒舌創作啟蒙(1998~ 2003)
第四節 中文饒舌創作的「新」文字性、音樂性建構(2004~2007)
第五節 臺灣饒舌的「新」走向(2008~2013)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黑」場景轉意/轉義:在地論述接合與實驗
第一節 T.G.M.F──黃鬼的建構與宣傳
第二節 顏社:臺/黑聲響、美學政治類型建構
第三節 人人有功練形塑下的臺灣地下饒舌圈樣貌
第四節 聲響、裝/扮政治的轉化偷渡
第五節 小結:場域內外意義鬥爭與在地實驗

第五章 結論:臺灣嘻哈文化軌跡的輪廓與面貌
第一節 「黑」作為跨體系社會與區域研究的「連結」方法
第二節 臺/黑文化研究:「真誠以對」的黑性文化美學政治的想像與實踐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這本書是以我的博士論文為主體而形成,這部分自通過口試之後並未作任何變動;事實上,如果要修正,必然是大規模的,且關聯到立場、觀點和方法再確立的問題。決定將其出版,主要是希望它能發揮一些拋磚引玉的功能,以嘻哈文化/饒舌樂作為媒介,思索其在東亞:日本、韓國、香港、臺灣、中國大陸五個不同的社會、歷史脈絡下,被本土化論述形構的轉變、語言與情感記憶、流行音樂文化,及與新/舊世代、現代性、本土文化想像進行扣連,譜出其在這五地裡,年輕世代共時的文化連動,為年輕世代在跨地區/地域相互交流理解上,提供一個方法上的可行性。

  這篇論文得以獲得出版上市的機會,首先要感謝唐維敏的居中牽線、幫忙,以及劉雅芳的推動;另外,要特別提到既持續又斷斷續續的流行音樂、嘻哈文化研究的同行:王智明、王淳眉、陳光興、蔡如音、簡妙如、蘇哲賢、迪拉胖、穆沙勇、陳律融、林浩立、戴一棻等人;在各次聚會以及私下的討論當中,我得以開始接觸流行音樂、嘻哈文化研究,以及更多關於東亞社會的資訊和思考路徑。雖然大家的聚會不多,但彼此之間仍維繫對於嘻哈文化發展的關心跟一點點的企圖心,及各自對於音樂本身的喜愛。

  最後要感謝秀威的幫忙,讓這篇關於臺灣嘻哈文化發展的論文能透過通俗的途徑跟大眾見面。期待大家的批評與指教。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26329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節 研究緣起〉(摘錄)
 
一、問題意識:黑萊塢作為「臺/黑」論述背景
 
一般來說,臺灣流行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包括:日據時期1930年代從西洋音樂理念、方法而產生有別於漢族、土著傳統音樂的「新音樂」,臺灣有「東洋味」的流行音樂產業就此發軔。1950、1960年代,國民黨以國語為官方語言,祭出一系列禁止「臺語歌曲」播放、演唱的措施,讓臺語歌曲的聲響逐漸被國語歌曲所取代。1970年代「校園民歌」的興衰起落,一直到1980年代解嚴前後,本地流行音樂產業與跨國唱片工業之間整編與轉化過程,是「國語、臺語加搖滾」的「新」音樂現象,和1990年代的「新臺語/臺灣歌」等階段的出現。這種以時間和音樂類型為依據,對臺灣流行音樂歷史斷代的分類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研究分類便利性,也指出重要的樂史里程碑及文化標記,但是,從影視、音樂史的角度來說,則稍嫌化約壟統,阻擋其他歷史詮釋的視角擴展。
 
尤其,臺灣嘻哈文化/饒舌樂生產的文化論述分析,大致上是以樂種類型、青少年次文化、文化認同論述為主。至於臺灣嘻哈文化/饒舌樂如何受到西方「黑萊塢」產業體系所「建構」的非裔美籍文化樣貌影響,大都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帶過,並未佇足探討。但實際上,對於整體臺灣嘻哈文化/饒舌樂、影視文化、流行音樂生產,美國「黑萊塢」產業體系卻扮演著重要且關鍵性的「輔助」角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書寫逾50年,阿莫多瓦,終於完成的非典型自傳《最後的夢》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_領券現折
  • 學霸作文
  • 重版文化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