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電腦展
異域之眼:朝鮮王朝對臺灣鄭氏政權的認知與想像

異域之眼:朝鮮王朝對臺灣鄭氏政權的認知與想像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遠在東北亞的朝鮮王朝與臺灣的鄭氏政權雖無政治經濟上的官方互動,然而1667年,鄭經的貿易船隻漂至朝鮮,引發朝鮮王朝對鄭氏政權的關注。朝鮮官方對鄭氏政權的情報來自燕行使、漂流人和日本,相關情報在朝鮮內部引起轟動,特別是在三藩之亂期間和丁未漂流人事件,朝廷內部對鄭氏政權的威脅性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諸如:是否「築城設防」?金佑明等人鑑於當時災荒不斷,民生艱苦,持反對態度;但肅宗及多數朝臣為了確保邊防和海防安全,支持築城。又如:是否「渡海通鄭」?支持者以秉持尊周大義的激進派的尹鑴為代表;考量當時朝鮮現實局勢而反對的,則為保守派的許積、權大運與閔黯。

  本書透過豐富的朝鮮文獻,深入探究朝鮮王朝對於鄭氏政權的認知與想像。我們從中得以窺見朝鮮王朝如何蒐集國際情報,及其對情報如何作出反應,並藉此呈現出朝鮮王朝中後期從「崇明」轉向「實學」的思想變化。

本書特色

  蒐羅豐富的朝鮮文獻,從朝鮮君臣對於築城設防、渡海通鄭、偽倭書、丁未漂流民等議題的政治攻防,看「不在場的」鄭氏政權如何影響遙遠的朝鮮王朝下決策!

各界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衛國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雷雨晴


  1998年生,湖南常德人,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並曾作為交換生在輔仁大學歷史系學習(2017年),碩士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朝史學比較。
 
 

目錄

推薦序/孫衛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明清鼎革之際中朝關係的轉變與臺灣鄭氏政權的崛起

第一節  明清鼎革之際中朝關係的轉變
第二節  東亞視野下的鄭氏政權
小結

第三章  清「三藩之亂」前後朝鮮對鄭氏政權的關注與對應
第一節  朝鮮王朝對鄭氏政權情報的搜集
第二節  朝鮮王朝對清「三藩之亂」的關注
第三節  朝鮮對「三藩之亂」期間鄭氏傳聞的反應
小結

第四章  丁未漂流民事件及朝鮮對鄭氏政權的認知與書寫
第一節  朝鮮王朝對丁未漂流民事件的處理
第二節  仁祖至高宗時期朝鮮文人對鄭氏政權的認知
第三節  朝鮮諸史對於南明與鄭氏政權之書寫
小結

第五章  結語

附錄  「臺灣鄭氏政權」相關研究綜述
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序

孫衛國


  雷雨晴同學在碩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修訂潤色而成的書稿《異域之眼:朝鮮王朝對臺灣鄭氏政權的認知與想像》,即將由臺灣秀威出版社刊出。應她邀請,寫幾句推介性的話,也是作為導師應盡的職責。

  雨晴本科就讀於蘭州大學歷史系,成績優異,獲得推免資格,遂升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攻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她表示對史學史頗感興趣,對中朝關係史與朝鮮史興趣亦濃,於是就投身到本人門下。

  雨晴讀書認真,勤於思考,自我要求甚高。一年級修讀課程,奠定專業基礎,完成學分;二年級進一步深入專業學習,閱讀經典文獻,瞭解學術動態。每兩周跟我面談一次,彙報學習進度,交流學習體會。一日,她忽然說:「清初時節,朝鮮王朝在跟清朝交往之時,也不時能看到朝鮮君臣對於臺灣鄭氏政權的關注,這個問題很有趣!」本人研究過成海應的《丁未傳信錄》,對於這個問題有所接觸,當即覺得這是個可以探討的問題,於是叮囑她查閱學術動態,有意識地去收集資料。兩個月後,她彙報說,學術界對此問題雖有一定關注,但尚無系統研究,相關史料也足以支撐其完成一篇碩士畢業論文,於是論文題目就這樣定下來了。經過一年多的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最終完成學位論文。畢業論文受到了答辯委員會老師們的一致好評,並被評為當年南開大學校級優秀碩士畢業論文。而今書稿經過進一步修改潤色,即將出版,可喜可賀!

  綜合而論,本書有三個特點,值得關注。首先,從選題來說,本書兼有兩方面的學術意義。誠如書中所言,朝鮮王朝對臺灣鄭氏政權的關注,是明清中朝關係史的一個支流,既是檢視朝鮮尊周思明理念的一個外在因素,也是透視清代中韓宗藩關係的一股潛流。朝鮮王朝的對華觀,是研究明清中朝關係史的核心論題,已經引起中韓學術界極大的關注,刊出了一系列成果。在朝鮮王朝後期長期堅持宣導的「尊周思明」理念中,臺灣鄭氏政權作為南明政權一個附帶因素,「一個不在場的他者」,始終未曾脫離過朝鮮君臣的視野。本書以時間為序,梳理了從明清之際,鄭氏政權的崛起,朝鮮王朝對其關注;「三藩之亂」期間,朝鮮對鄭氏政權相關情報的搜集,以及對情報所作出的反應;最後則以漂流人為據,梳理朝鮮王朝跟鄭氏政權有限的「接觸」,及由如何處理這些臺灣漂流人而引起的朝鮮君臣的爭論。透過這些零散的現象,勾勒出來朝鮮王朝與鄭氏政權若有若無的關係,為明清中朝關係史的研究,作了一個重要的補充。另一方面對於臺灣鄭氏政權的研究,本書也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無論是明清史還是臺灣史研究,臺灣鄭氏政權史都是一個重要的論題,本書借助朝鮮王朝這個「異域之眼」,考察鄭氏政權史,儘管有點「霧裡看花」,但也不能不說帶來了一種新的認知,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補充。而在書末附上學術界有關鄭氏政權研究的學術動態,一定意義上,也表明本書在這個論題上的價值,不容忽視。

  其次,就本書所討論的話題來說,以朝鮮王朝對鄭氏政權的關注為討論線索,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全書五章,緒論介紹學術動態,明確本書主旨。第二章討論明清更替對東亞世界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朝鮮王朝在清兩次戰爭的影響下,從明朝藩屬國,先變成了後金的兄弟之國,最終變成清朝的藩屬國。這種在戰爭壓力之下所形成的宗藩關係,即便表面上逐漸變得融洽,但始終無法消除暗流的湧動。朝鮮王朝在與清朝宗藩關係的表面之下,在國內始終宣導「尊周思明」理念,甚至醞釀著「北伐」復仇。而與此同時,鄭氏政權逐漸崛起,成為南明政權之後,依然存續相當一段時間的「中華」餘脈,儘管與朝鮮王朝沒有正式的往來,但朝鮮王朝透過前往北京的燕行使與日本的通信使,多方打聽鄭氏政權的消息,獲取相關資訊。在「三藩之亂」期間,獲取這些資訊對於朝鮮來說尤其重要。這成為第三章首先討論的論題。在獲取相關資訊之後,朝鮮王朝也試圖採取相應的行動,如在國內築城、試圖跟鄭氏政權聯絡等等,還引發了朝鮮國內關於「作偽倭書」的調查與討論,從而豐富對於清代中朝宗藩關係的認識。第四章則首先以臺灣鄭氏政權漂流人為基本論題,考察朝鮮王朝跟臺灣鄭氏政權的有限接觸,特別指出1667年丁未漂流人事件,是朝鮮王朝處理臺灣漂流人具有標誌性和轉折性的事件。進而以時間為序,以英祖時期為界,梳理朝鮮王朝私家文集中對臺灣鄭氏政權的想像與認知過程,探究鄭氏形象變遷之時代脈絡及社會背景。從仁祖到英祖一個多世紀,朝鮮君臣將其對臺灣鄭氏政權的認知,融入「尊周思明」的氛圍之中,將其視作南明的一個部分,儘管對鄭氏政權的認知有褒有貶,但總體而言,未脫離跟明朝的關聯性。而在英祖到高宗時期,隨著清代中朝關係的改善,朝鮮內外形勢的變化,朝鮮對於鄭氏政權的認知也出現了變化,在朝鮮國內也出現了「義理派」與「務實派」的不同,事實上,無論是什麼派別,他們對於鄭氏政權的關注都是考慮到現實的需要,只是其出發點不同而已。即便是高舉「尊周思明」大旗的「義理派」,他們並非死抱著「尊攘」大旗不變,實際上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現實中的正統危機,才能解決朝鮮國王的合法性危機。

  最後,從研究視角上來說,本書也有值得稱道之處。書名之「異域之眼」,實際上就是將最近二十年來葛兆光先生與張伯偉先生等所宣導的相關理念與研究視野,付諸實踐的有益嘗試。臺灣鄭氏政權對於朝鮮王朝來說,始終是一個不在場的「他者」,但卻讓朝鮮王朝如此關注,因為這個「他者」直接影響著朝鮮的自我認知和現實命運,一定意義上,寄託著朝鮮王朝對於現實的訴求與未來的希望。與此同時,這樣的研究論題,也促使著者必須將中外關係史、思想史、政治文化史與史學史研究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綜合性的研究視野。

  一個政權對另一個政權的認知與想像,既是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又是政治文化史的認知範疇,而加入歷史書寫的研究視角,將史學史的元素融入研究之中,既立體呈現研究的多重層面,更進一步開拓史學史的研究範疇。在原來史學史研究的範式之中,史學史似乎只是以成型的文本為研究對象,史學史似乎只是一種「死」的文本研究。而將朝鮮王朝為何要書寫南明史與臺灣鄭氏政權史,又如何去書寫這種歷史,分析其背後的政治訴求和現實原因,則給史學史研究注入了現實的「活」的因素。在朝鮮王朝的官私史學之中,他們關注南明與臺灣鄭氏政權的歷史書寫,與其說他們在追求探尋南明與臺灣鄭氏政權真實的歷史,不如說他們只是想從中找尋到某種政治訴求與現實需要。這也是本書所呈現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

  海外出版碩士畢業論文,似乎並不鮮見,但在中國大陸則不多見,雨晴這部以碩士論文潤色而成的書稿,也是本人所指導碩士畢業論文中迄今為止所刊出的第一部,確實是件令人高興的事。雨晴同學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現已完成了博士課程,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取得了博士候選人資格,即將進入三年級,開始博士論文的研究與寫作,希望她今後保持學術熱情,高品質完成博士畢業論文,今後在學術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孫衛國 2024年8月6日於倫敦金絲雀碼頭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46976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222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節錄自本書第四章第一節,〈丁未漂流民事件始末〉一段
 
(…前略…)在中朝關係中產生重大影響的漂流民事件,是1667年臺灣鄭氏官商林寅觀、曾勝、陳得等九十五人漂至濟州島後引發的,這一年是干支丁未年,因此又稱「丁未漂流民」事件。這一事件不僅在當時引起朝鮮國內的強烈反響,甚至改變了朝鮮此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對漂漢人的處理辦法。
 
這年五月,一艘商船漂停濟州島,該船首領自稱永曆皇帝所派「大明福建省官商人」,著明朝服飾,不剃髮,操漢音,儼然明朝人形象。朝鮮王朝將漂流民案件當作重要邊境軍事事務,因此濟州島官員立即向朝廷報告了這一事件。經查,他們是臺灣鄭經手下的(官)商人,在前往日本的途中遭風漂流至朝鮮,船上還搭載紅衣大炮兩口。這一事件在朝鮮君臣中引起熱議,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裡,朝鮮君臣多次就如何處理這些「大明」漂流民展開激烈討論,官員之間甚至互相彈劾。朝鮮王朝實錄等官方層面對丁未漂流民事件的記載主要側重於對遣送問題的討論,其中不僅涉及清鮮關係,甚至似乎與日本也有一定關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天下文化電子書商業趨勢展:看見無限未來,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咖啡甜點展
  • 時報作家展
  • 開學書展